英國人在看當天的報紙,標題是“波蘭遭到入侵,一些城市被炸。”德國策劃的“希姆萊作戰計劃”的後果是導致波蘭的滅亡。在納粹德國侵略捷克斯洛伐克時,就是利用了捷克內部蘇台德地區民族矛盾和英法兩國因害怕戰爭,而一味采取綏靖政策的結果。那麽,這次德國對波蘭肆意的占領是否仍然有一些讓其尤所顧慮的內因呢?1939年的最初幾個月是英國政府感到心情相當愉快的一段時間,這是他們很長一段時間所沒有的。他們認為,由於本國的加速再武裝,美國的重整軍備計劃和德國的經濟困難已經使危險日益減輕。當時的英國政府甚至準備如開一次新的裁軍會議,認為世界即將進入一個“黃金時代”。而這時,德國納粹黨人正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培養獨立運動,促使捷克斯洛伐克國內分裂。3月12日,斯洛伐克人在其領袖狄索神父到柏林謁見希特勒後,就正式宣布獨立。之後,德國軍隊以保護國的身份進駐該國,並占領了這個國家。
占領了捷先斯洛伐克,德國繼續東進的目標就是波蘭。波蘭是曆史上占領德國失地麵積最大的國家。最初希特勒並不想對波蘭采取行動,因為波蘭也像匈牙利一樣曾經幫助希特勒威脅捷克的後方,所以也就促使捷克不得不向希特勒屈服,而波蘭也乘機獲得了一片捷克的領土。由於英國政府采取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步驟,才使得希特勒改變了他的意願。
德國占領捷克後,英國曾經作出過反應,但是很快就采取了妥協的態度。英國政府曾經自動保證捷克可以不受侵略的威脅,但德國占領捷克後,英國首相張伯倫卻告訴下院說,他認為斯洛伐克的獨立已經使這個保證失效,所以他覺得英國不再受此種義務的約束。英國沒有理由“改變”自己的政策。但是,在幾天內,張伯倫卻作了一個完全的轉變,這個轉變讓世界吃驚和愕然。英國政府突然決定阻止希特勒的任何進一步行動,並在3月29日主動向波蘭表示願意支援它來對抗“任何威脅波蘭獨立的行動,以及任何波蘭政府認為有抵抗必要的行動”。
張伯倫內閣作出如此衝動的決策的因素是什麽?人們無法考證,也許是迫於當時群情激憤的壓力和張伯倫自己內心的怒火,因為他覺得受到了希特勒的愚弄和自己在眾人麵前像個小醜而感到羞恥。但這種不顧後果的草率決策不但沒有製止住納粹德國侵略的意識,反而促使它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根據戰後人們得到的一些資料顯示,當時由於英國沒有采取任何措施和步驟來取得蘇聯的支持,也沒有事先征得波蘭的同意,就突然地宣布要保護波蘭的安全。波蘭的貝克上校曾經說過,他是在兩次彈去香煙灰的時間內就決定接受英國的保護的,他解釋說,在他一個月前會晤希特勒時,對希特勒說必須歸還但澤失地時的語氣和態度實在難以承受,所以當英國的建議傳達到他這裏時,他認為這是還擊希特勒耳光的好機會。
其實,在當時能夠給予波蘭直接支持,並可以避免戰爭的唯一機會是蘇聯對波蘭的態度。如果蘇聯能夠給予波蘭直接的支持,那麽,希特勒就不敢貿然出兵。但是,盡管情況是這樣的緊迫,英國政府所采取的步驟還是拖拖拉拉,毫不認真。張伯倫對蘇聯具有強烈的厭惡心理,哈裏法克斯也具有強烈的宗教性反感,他們兩人對蘇聯的實力估計得太低,而對波蘭當時的實力義估計得過高。
這時,希特勒已經感到英國人開始反對德國向東擴張,他害怕如果再耽誤時間就有被阻止的危險,所以希特勒加快了其爭取生存空間的行動。希特勒感覺到,英國人是頭腦冷靜、具有理智的,他們不會為了波蘭而輕易投入戰爭的。同時,蘇聯是應該爭取的對象。所以,希特勒決定暫時忍受對於共產主義的一切仇恨和恐懼,傾其全力來討好蘇聯,使其保持中立。
希特勒這一著果然奏效。張伯倫和哈裏法克斯給予蘇聯的冷遇,特別是當希特勒進軍捷克之後,蘇聯再次提出建立聯防同盟建議又受到冷遇之後,斯大林對西方自然心存怨恨。這一次英國政府和波蘭政府單獨達成安全保護後,不能不加深蘇聯對兩人的疑慮和猜忌。有關人士當時分析說,一直傾向與西方合作以抵抗納粹德國的蘇聯外長李維諾夫被解職,而接替他的人是寧願和獨裁者打交道的莫洛托夫,這已經向世人發出了警告。西方卻沒有作出相應的積極挽回的措施。
8月23日,德國外長李賓特洛甫飛往莫斯科,接著德蘇兩國就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這個條約的簽訂,必然增強希特勒發動戰爭的野心,也就很必然地有了“希姆萊作戰計劃”的出台以及對波蘭的占領。
英國前首相丘吉爾在其《第二次大戰回憶錄》中對於英國的投入戰爭有很精辟的評述。他在敘述了英國如何容許德國再武裝和如何容許德國吞並奧國和捷克,以及如何同時又拒絕蘇聯的聯合行動建議之後,寫道:
“當所有的一切援助和利益都已經喪失殆盡之後,英國才開始牽著法國一同要保護波蘭的完整。如果說在1938年為捷克而戰,那還是很合理的,當時德國陸軍能用在西線上的精兵可能隻有6個師,而法國兵力則有67個師,但是當時大家認為這種做法是魯莽的,不合理的,缺乏近代化的思想和道德觀念……五六年來,我們所采取的都是綏靖政策,現在卻於一夜之間作了一個突然的和完全的轉變,決心在遠比過去惡劣的條件下,接受一次顯然即將爆發的具有一定規模的戰爭,這種做法顯然是難以如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