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這種微妙的情況下,德國的法西斯朋友出來救場了。意大利總統墨索裏尼提議,召開一個有英、法、德、意四國參加的國際會議。
9月28日,希特勒同意了這個建議,並且發出了邀請。29日,張伯倫第三次飛往德國,在慕尼黑同達拉第、墨索裏尼、希特勒討論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方案。
同一天,蘇聯政府也提出了建議,立即召開國際會議,討論防止侵略和避免新的大戰的措施。但是,無論在英國還是在德國心目中,都在有意地排斥蘇聯,不讓其參與解決歐洲的政治問題。
英、法、德、意四國領導人在慕尼黑的談判基本是一邊倒,協定完全是按照希特勒的要求作出的。
捷克斯洛伐克作為當事國,它的代表雖然也被召到了慕尼黑,但卻一直被排斥在會議之外。
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之一馬薩裏克博士後來在他的文章裏就當時的情況描述道:
“9月29日晚上10點,英國代表霍拉斯爵士把新計劃的要點告訴了我們,並交給我們一張地圖,上麵標明了將要立即被占領的地區。我提出了反對意見,對此他兩次斬釘截鐵地說,他對於他所講的話,沒有什麽可補充了。我們就對於我們來說極為重要的那些地方和地區發表了意見,他對這些意見毫不在意。最後,他回去開會了。”
4個小時後,捷克斯洛伐克代表接到了四國達成的協定。
馬薩裏克博士在他的文章裏寫道:“一個法國人用一種十分粗暴的態度向我們解釋說,這是一項無權上訴、也不可能改變的判決。”麵對慕尼黑協定,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很清楚,1918年邊界所確定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已不複存在了。
當布拉格正在沉痛地發表公告時,在英國、在法國、在德國、在意大利則是一片歡欣鼓舞的景象。人們沉浸在一種殘酷而短視的歡樂中。正如丘吉爾就德捷問題上評價張伯倫一樣:“讓你在戰爭與恥辱之間作一抉擇,你選擇了恥辱,而你將來還得進行戰爭。”
在英法同法西斯分子共同狂歡不到半年,希特勒就撕毀了協定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他們的國家也立即陷入了捷克人民一樣的命運。
§§第三章 進攻波蘭的口實是誰製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