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為登陸作戰掃清障礙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的決戰階段,太平洋戰場的軍事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美軍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日本在太平洋上苦心經營的外防禦圈已經土崩瓦解。在馬裏亞納海戰中,美軍又接連攻克了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使日本的內防禦圈中的關鍵鏈條被砸碎。從而進一步改變了美日雙方的戰略態勢,美軍已經掌握了戰略主動權,日本人在太平洋上的防禦已岌岌可危。

  塞班島陷落以後,日本的防衛大門已被衝破,戰爭資源已經基本消耗殆盡,海軍和空軍已經沒有和盟軍作戰的實力。這時候,日本大本營仍然企圖負隅頑抗,製定了一個防守“核心圈計劃”和防守“聯絡圈計劃”。

  決定這個計劃以前,曾經有過4個方案。

  第一個方案是“短期決戰方案”。即把全部力量拿出來對付眼前,不考慮1945年以後的事情。

  第二個方案是把現有的資財和兵員拿出7/10進行決戰。如果決戰失敗,還可以據守本土,長期抗戰。

  第三個方案是先把現有的戰鬥力量拿出一半來迎戰進攻菲律賓的盟軍,剩餘的一半準備防衛本土。

  第四個方案是不再迎戰或出擊,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於防衛本土,盡量打持久戰。

  這四個方案中,最終選定了第二方案,打算用7/10的力量進行決戰,在重挫盟軍作戰意誌以後爭取停戰或講和。實際上,這四個方案無論哪一個都沒有回天之力,隻不過是垂死掙紮而已。

  日本參謀本部於1944年7月21日決定下述基本方針:

  一、加強菲律賓、台灣、南西各島、本土、千島群島海洋一線的防衛。

  二、上述地域不論何處遭受敵軍進攻,隨即集結陸海空軍戰力迎擊。

  三、在中國,按預定計劃完成湘桂作戰,用大陸交通補充海上交通的不足。

  四、盡力用沿岸航路保證海上交通。

  鑒於美軍下一步的攻擊目標可能是菲律賓、台灣、西南諸島(衝繩)、本土(九州、本州)及東北方向的千島、庫頁島(即樺太)、北海道,所以,把菲律賓方麵的戰事命名為捷一號作戰;台灣方麵命名為捷二號作戰;本土方麵命名為捷三號作戰;東北方麵命名為捷四號作戰。命令捷一號捷二號應在8月末做好準備,捷三號和捷四號應在10月末做好決戰準備。

  捷一號的戰略思想是:陸上的決戰是在呂宋島。如果美軍進攻其他各島,便由陸海軍的航空兵力和海軍艦艇進行決戰。在海戰方麵,過去的主要攻擊目標是航空母艦,這次改變為以擊潰美國運輸船團為主。陸戰的戰術也有改變,過去是集中力量在海岸擊潰登陸部隊,今後改為從海岸線後退構築縱深陣地的戰術,構築“水邊陣地”、“主抵抗陣地”、“預備主抵抗陣地”、“複郭陣地”等四段結構的陣地。

  在盟軍方麵,美軍最高指揮部通過過去數次大會戰,已經對日本陸海空軍的戰略戰術了如指掌,對日軍還剩多少戰鬥能力也十分清楚,可以隨心所欲願意怎麽打就怎麽打。盟軍的戰鬥能力十分雄厚,日本已是強弩之末,力不從心。

  1944年10月20日,麥克阿瑟(戴墨鏡者)視察萊特島灘頭陣地。在雙方實力懸殊的情況下,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已決定不再逐點進攻,而提出了直指日本本土的作戰方案。美國海軍司令金上將、太平洋艦隊司令官尼米茲上將及其他海軍指揮官們,主張在菲律賓南部的棉蘭老取得空軍基地後,幹脆繞過菲律賓主島呂宋島,直取日本侵占的中國領土台灣及廈門一帶,像瓶塞一樣堵住日本本土和南洋之間的補給線,加緊海上封鎖,同時空襲日本本土,置日本於絕對被動之中。

  麥克阿瑟陸軍上將不同意這個作戰計劃,堅決反對繞過菲律賓先取台灣。他主張在萊特島首先登陸,攔腰斬斷菲律賓防守線,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然後進攻呂宋島,切斷日本本土與南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

  7月7日,羅斯福總統親自來到夏威夷,討論今後的作戰方針。在會上,麥克阿瑟將軍堅決反對尼米茲的作戰方針。他說:日軍盤踞在菲律賓,菲律賓人民都在受苦受難,解放他們是美國的責任,所以一定要先拿下菲律賓。

  之後,麥克阿瑟又和尼米茲直接會談,詳述自己的意見,認為台灣隻不過是一個基地,消滅日軍戰略要地、收複菲律賓才是先決的。尼米茲最後同意了他的意見,於是夏威夷會議圓滿結束,決定了先進攻菲律賓的方針。

  1944年8月,尼米茲決定由哈爾西將軍接替斯普魯恩斯擔任第3艦隊(原第5艦隊)的指揮官,具體負責登陸部隊的海空掩護,其快速航空母艦編隊仍由米切爾指揮,但番號改為第38特混艦隊。

  9月,在戰役發起之前,哈爾西首先對菲律賓島、台灣及琉球等地的日軍航空基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輪番轟炸。在空襲過程中,哈爾西發現菲律賓中部的日軍防禦非常薄弱,於是在9月13日極力向尼米茲將軍建議:提前發起萊特島登陸作戰。他的建議得到了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兩位上將的讚同。9月15日,美參謀長聯席會議作出決定:10月20日進行萊特島登陸戰役。

  就在萊特灣戰役即將開始之際,哈爾西又想到了台灣。他認為,台灣島是日軍“不沉的航空母艦”,而且台灣島距萊特灣不遠,日軍的陸基航空兵肯定會對登陸的美軍帶來巨大影響,必須在登陸作戰打響之前先將其除掉。為此,他命令米切爾“務必癱瘓島上的機場,大量摧毀日軍作戰飛機”。

  10月12日,天剛蒙蒙亮,米切爾將軍率領他的第38特混艦隊來到了台灣島以東90海裏的海麵上。他命令航空母艦一字排開,其他艦隻散開在四周進行保護。一切就緒後,他向母艦上的飛機下達了起飛命令。隨著一發紅色信號彈射上天空,航空母艦的飛行甲板上響起了隆隆的飛機馬達聲。不一會兒,400餘架艦載機就騰空而起,齊向台灣島方向飛去。

  台灣島日軍指揮官福留繁海軍中將發現美機後,采取了拚命的作戰方式。他把230架戰鬥機全部派往空中,並命令全島高射炮兵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同時命令僅有的朋架“1”式陸上攻擊機全部掛上魚雷和炸彈,從另一個方向迂回襲擊美艦隊。

  戰後福留繁回憶說:“一場可怕的空戰在我的頭頂上展開了。我們的艦載機大批地朝入侵的美機撲去。我們的飛機看來幹得很漂亮。我想,我不能要求它們打得再出色了。片刻功夫,我看到飛機一架接一架起火,往下栽。‘打得好!打得好!一次大勝仗!’我拍手稱快。待近時一看,使我大失所望。天哪!那些被擊落的都是我們的戰鬥機,而在我們頭頂上耀武揚威盤旋的全是敵機!那些塗有美軍標誌的飛機,每一架機頭,機翼處能噴出4~6道又粗又長的火舌,日機碰上這些火舌便開始起火、冒煙。而我們的‘零’式戰鬥機射出的曳光彈道明顯細小,那些7.7毫米口徑的機槍子彈隻配打打飛鳥,哪裏能對付這些裝備有厚厚的防護裝甲的美國戰鬥機呢?簡直是以卵擊石。在這一邊倒的片刻作戰中,戰鬥很快結束了,我們徹底失敗。”

  盡管日機大部分被擊落,但福留繁將軍仍不死心。此時,他將他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那80架攻擊美艦隊的“神兵”身上。可不一會兒即得到了報告:“我機群還未到達美艦隊上空,便遭到‘惡婦’式戰鬥機的攔截,在美機和美艦高射炮打擊下,已損失40多架‘1’式攻擊機……”

  這時,美軍攻擊機已將攔截的日戰鬥機全部消滅,開始在台灣島上空扔炸彈了。台灣島上的航空設施遭到嚴重破壞,而美軍僅損失飛機40餘架。

  此後的3天內,米切爾又先後3次以大批轟炸機對失去防空能力的台灣島進行轟炸。另外,從中國境內基地起飛的11架陸軍航空兵巨型B-29轟炸機也轟炸了高雄地區。至此,日軍在預定地區的航空設施全部被摧毀。

  美軍以損失89架飛機的代價,取得了擊毀日軍各型飛機近1200架的巨大戰果。台灣島已不可能對美軍的萊特灣作戰構成任何威脅了。在整個作戰地區,美軍已奪取了製海和製空權,為麥克阿瑟的登陸作戰掃清了障礙。

  10月14日,米切爾將軍心滿意足地收回艦載機後,即下令返航。他將和哈爾西一起,揮師向菲律賓殺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