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希特勒命令其軍事顧問準備一個侵入挪威的全盤計劃。為了這個目的而組成的特種參謀作業小組在2月5日作了首次的會議。
9月底,被圍波軍陸續被殲,波蘭亡國。那一天同盟國也在巴黎舉行最高戰時會議,張伯倫偕同丘吉爾前往出席。在這次會議中批準了一個以一支由兩師英軍和數量較少的法軍所共同組成的軍隊來援救芬蘭的計劃——為了減少和蘇聯公開交戰的機會,這些部隊將加以“誌願軍”的偽裝。但是對於所采取的路線卻引起了激辯。英國首相強調在貝薩謀登陸的困難和在納爾維克登陸的利益——尤其是為了控製耶利瓦勒鐵礦。這被指定為主要目的,而隻有一部分兵力將向前推進以來援助芬蘭。結果英國的意見被通過,並安排這支軍隊應在3月初啟程。
於是在2月16日,又發生了一件決定命運的意外事件。一艘德國商船“阿爾特馬克”號,從南大西洋運回一批英國戰俘,中途受到英國驅逐艦的追逐,遂駛入了挪威水域的一處峽灣內避難。丘吉爾直接發出一個命令給驅逐艦“哥薩克”號的艦長,要他進入挪威的領海,派兵登上“阿爾特馬克”號,將戰俘救出。在現場雖有兩艘挪威炮艇,但他們都不敢過問。事後挪威政府也提出抗議,英國政府卻置之不理。
希特勒認為抗議不過是一種騙人的姿態,他深信挪威政府是願意和英國合作的。尤其是那兩艘挪威炮艇的袖手旁觀,以及吉斯林的報告說那是預定的計劃,遂更加強了希特勒的這種意識。依照德國海軍將領們的記載,“阿爾特馬克”事件對於促使希特勒侵入挪威是一個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於是這一個火花就點著了火藥的引線。
希特勒感覺到他不能等候吉斯林計劃的發展,尤其是在挪威的德國觀察員認為吉斯林的黨羽沒有多少實力,而從英國來的報告則指出在挪威地區的行動還正在計劃中,而部隊和運輸船也都正在集中。
2月20日,希特勒召見法爾肯霍斯特將軍,指派他充任挪威遠征軍司令,並負責一切準備工作。希特勒向他說:“據報英國已準備在那裏登陸,我要趕在他們的前麵到達。英國人占領挪威是一種戰略性迂回行動,將使他們得以進入波羅的海,而我們在那一方麵是既無部隊又無海岸要塞……於是敵人可以由那裏向柏林前進,折斷我們東西兩線的背脊骨。”
3月1日,希特勒對於侵入行動的一切準備下達了他的命令。作為一個必要的戰略踏腳石,並保護其交通線,丹麥同時也必須加以控製。
但即令到此時,也還未決定立即發動攻擊。從雷德爾與希特勒會談的記錄上顯示出希特勒仍在徘徊不定,他一方麵仍認為維持挪威的中立是對德國最為有利,另一方麵卻又害怕英國人會馬上在那裏登陸。當3月9日檢討海軍作戰計劃時,他指出這個行動的危險,因為那是“違反了一切海軍作戰原則”,但同時他卻說那是迫切需要的。
在下一個星期中,德國顯得更加焦急。3月13日,有報告說英國潛艇正在向挪威南方海岸集中;4日德國人截獲了一份無線電報,其內容是命令同盟國運輸船舶準備行動;15日又有一批法國軍官到達了卑爾根。德國人認為他們自己可能要落後於軍聯,因為他們的遠征軍還尚未完成準備。
然而在同盟國方麵的實際情形又是怎樣呢?2月21日,達拉第力主應用“阿爾特馬克”事件來作為一個借口,以便在突擊之下,立即攻占所有的挪威港口。他辯論說:“由於世人對於挪威在此次事件中與德國人同謀的記憶還很新鮮,所以我們的行動愈快,則我們的宣傳也就可以愈有效,在世界輿論的麵前也愈顯得我們理直氣壯。”——這種說法簡直是和希特勒的作風並無二致。在倫敦方麵對於法國政府的建議都表示相當的懷疑,因為遠征軍尚未準備就緒,而張伯倫也仍希望挪威和瑞典兩國的政府能夠同意讓聯軍進入他們的領土。
在3月8日的英國戰時內閣會議中,丘吉爾又提出一個計劃,其內容是把兵力集中在納爾維克的外海上,並立即派一個支隊上岸——這是根據所謂“拉弓不放箭”的原則。12日英國內閣又再度集會,決定“恢複”在特隆赫姆、斯塔萬格、卑爾根和納爾維克等地登陸的計劃。
在納爾維克登陸的部隊應向內陸迅速推進,超過瑞典的國境以占據耶利瓦勒鐵礦為目的。計劃定在3月20日執行,準備工作應在此日前完成。
但是到3月13日,芬蘭卻已經全麵崩潰並向蘇聯投降,於是這個計劃也就隨之而被推翻,因為同盟國已經喪失了假道挪威的理由。對於這一意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準備充任遠征軍的兩師英軍被改送往法國,不過仍有相當於一個師的兵力在集中待命。第二個連發事件就是達拉第的下台,代替他出任法國總理的人為雷諾——他是在一片要求采取積極對策和迅速行動的呼聲中,接管了法國的政權。雷諾前往倫敦出席3月28日舉行的同盟國最高戰爭會議,並決定要求立即執行挪威計劃,那也正是丘吉爾老早就在催促的。
但現在卻已經不需要任何這一類的壓力了——因為,誠如丘吉爾所說:“在這個階段張伯倫也希望能立即采取某種積極性的行動。”正像在1939年春季一樣,但他下了決心之後,張伯倫的行動也是快速的。在會議一開始時,他不僅強烈地主張在挪威采取行動,而且更進一步主張同時采取丘吉爾所醉心的另一種計劃——那就是從空中不斷地把水雷投擲在萊茵河以及其他德國的河流中,讓它們去順流而下地漂浮著。雷諾對於這個計劃表示有一點懷疑,遂說他必須首先征求法國戰爭委員會的同意。但他卻熱烈地擁護挪威作戰計劃。
4月5日應開始在挪威水域布雷之事已決定,接著就派遣部隊在納爾維克、特隆赫姆、串爾根和斯塔萬格等地登陸。第一批部隊預定在4月8日啟程前往納爾維克。但卻又發生了新的耽擱。法國戰爭委員會對於在萊茵河上空投水雷的計劃表示不能同意,因為害怕德國人向法國采取報複行動。但對於可能對挪威采取報複行動,他們卻並不表示關切——甘末林甚至於還強調說,其目的之一就是挑撥敵人在挪威登陸,以便將他引入陷阱。但是張伯倫卻又試圖堅持兩個行動必須同時執行,於是與丘吉爾商量,要他在4月4日前往巴黎去再作一次新的努力,以說服法國人采納他的萊茵計劃——這個努力並未成功。
這也就是說挪威計劃的執行必須再等一下。丘吉爾對於這一點居然表示同意,那實在是很奇怪的,因為在前一天的戰時內閣集會時,軍政部和外交部所提出的報告都指出在最近挪威的港口中,已集中有大批的德國船隻,船上並且已經滿載軍隊。但很荒謬的,這些軍隊卻被解釋為是準備在英軍登陸挪威之後再來作反擊之用的。而更荒謬的,卻是此種解釋又居然為袞袞諸公所深信不疑。
於是挪威作戰的發動遂又順延3天,即延到4月8日。這一次的延期也就斷送了唯一的一個成功的希望。它使德軍能夠恰好趕在聯軍之前進入挪威。
4月1日希特勒才下了最後決心,並命令在4月9、日上午5點15分開始發動對挪威和丹麥的作戰。他之所以當機立斷,是因為已經接到一項令人感到困擾的報告,說挪威當局正在允許其高射炮兵和海防炮兵可以自由開火而不必等候上級的命令——這暗示挪威軍隊已在準備作戰,所以希特勒若再等下去,則將付出更大的代價,成功的希望也將降到最低。
在4月9日天還未亮的時候,德國部隊的先遣支隊,大多數都是乘坐軍艦,到達了挪威的各主要港口,從奧斯陸起到納爾維克止——並且很輕鬆地就把它們都攻占了。德軍指揮官向各地方當局宣布他們是來保護挪威,以免其受到聯軍即將發動的攻擊——同盟國發言人對於這一點立即予以駁斥。
4月14日,英法聯軍在挪威登陸,但為時已晚。但是德國人的最後衝刺式的行動卻比較迅捷,也比較有力。所以他們才終於以極短的差距領先,而贏得了這一場競賽。
把侵略挪威行動的計劃和執行列為德國人大罪之一,在紐倫堡戰犯審判的許多疑問之中,這也許要算是最明顯的一個。我們真的很難了解英法兩國政府居然有顏麵批準將這樣的指控列入,而官方的檢察官又居然以此為理由來提起公訴。
在突擊開始時,用來攻占挪威首都和主要港口的部隊實在是非常的渺小。它一共隻有2艘巡洋戰艦、1艘袖珍戰艦、7艘巡洋艦、14艘驅逐艦、28艘潛艇、若幹艘輔助艦和大約1萬名部隊——即預定用於侵入作戰中的3個師的先頭部分。在任何地方最初登陸的兵力都沒有超過2000人。同時也使用了1個傘兵營——以奪占在奧斯陸和斯塔萬格的飛機場。這是傘兵部隊在戰爭中的第一次使用,結果證明這種戰術非常成功。但在德軍的成功中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卻還是空軍;在這次戰役中所實際使用的兵力是作戰飛機約800架、運輸機約250架。他們在第一階段就把挪威人嚇倒了,以後又遏製了聯軍的對抗行動。
載運侵入兵力的德國海軍若與英國海軍相比較,實力是遠較微弱,為什麽英國海軍沒有將他們攔住並加以擊沉呢?海洋空間的廣闊,挪威海岸的特殊性質和氣候的惡劣都是重要的障礙。但也還有其他更主要的因素在作怪。甘末林曾記錄著,在4月2日,他曾催促英國的陸軍參謀總長艾侖賽,趕快派出遠征軍,後者的答複是說:“和我們在一起時,海軍部是擁有全權;它喜歡對於一切事情都組織得井井有條。它更深信能夠阻止德軍在挪威西岸上的任何登陸行動。”
4月7日下午1點25分,英國飛機實際上已經發現強大的德國海軍艦隊迅速向北越過斯卡格拉克的出海口,向挪威海岸前進。丘吉爾說:“我們在海軍部中的人很難相信這支艦隊是準備前往納爾維克的”——反而言之,“從哥本哈根傳來的情報卻指出希特勒是想奪占那個港口”。英國本土艦隊於下午7點30分從斯咋帕灣駛出,但英國海軍部以及其在海上的將領似乎都是一心隻想捕捉德國的巡洋戰艦。在他們一心想把德國巡洋戰艦引入戰鬥的努力中,似乎已經忽視了敵人正在試圖登陸作戰爭,於是也就喪失了攔截德國運輸部隊小型軍艦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