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日本侵略軍發動全麵侵華戰爭以來,全國戰局十分混亂。在華北戰場,素有“華北屋脊”之稱的山西自然也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日軍在華北戰場上實施兩翼迂回、中央突破的攻擊戰略,就是要首先突破華北西部的山地。搶占華北屋脊,掌握主動權。
但是,第二戰區的國民黨軍隊消極防禦,在日軍的進攻麵前,出現了“兵敗如山倒”的局麵。山西境內,到處可以看到從前線敗退下來的散兵遊勇。有的部隊一路撤一路搶,沿途的村莊被洗劫,集市冷冷清清,無人問津。逃難的鄉親拖兒帶女,三五成群,在公路上奔走。初秋時分,地裏已經是一片荒涼了……
日軍奪取平津後,沿交通要道長驅直入,妄圖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華北戰場形勢危急。
通往平型關的道路上,一支軍隊敗退下來,一支軍隊上前線。
1937年8月6日,國民黨政府在南京召開第一次最高國防會議。周恩來和朱德作為中共中央的代表,出席了會議。這次會議,對華北的防禦做出了具體部署。
針對日本軍隊對華北地區和淞滬地區展開大規模戰略進攻的危急形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於8月15日下達了總動員令。20日,正式確定抗日的戰略方針,並把全國劃分為5個戰區。其中,在晉、察、綏3省設立第2戰區,閻錫山任司令長官,衛立煌、朱德任副司令長官。下編3個集團軍及直屬軍、師、團等部隊,共28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7個步兵旅。其編成有:
第6集團軍,總司令楊愛源,下轄第33軍,第34軍,新編第2師。
第7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下轄第35軍,第61軍,第17軍,騎兵第2軍。
第18集團軍,即八路軍。
第2戰區分為南、北兩路軍和預備軍。北路軍前敵總指揮由傅作義擔任,南路軍前敵總指揮由衛立煌擔任,預備軍總指揮由閻錫山兼任。
在國民政府調整部署、建立戰區,加強華北防禦的同時,日本侵略軍又加強兵力,大舉進攻,華北形勢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八路軍不待改編全部就緒,第115師主力即於8月22日由山西省三原地區誓師出征。
征途上,副師長聶榮臻想和林彪談談作戰方針問題。林彪低著頭,默默地往前走。
八路軍出師,舉國矚目。與國民黨軍隊相比,八路軍的裝備差,軍費少,後勤補給困難。在日軍進攻麵前,國民黨軍隊節節敗退。八路軍這一仗怎麽打?毛澤東認為,第一個戰鬥關係非常之大,戰鬥的勝敗,對全局有極大的影響。毛澤東要求紅軍指戰員,第一仗“必須打勝;必須照顧全戰役計劃;必須照顧下一戰略階段”。對日本鬼子作戰,第一仗應該怎麽打?林彪在考慮,聶榮臻也在思忖。
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聶榮臻和林彪見到了周恩來。周恩來要到太原同閻錫山會商,讓聶榮臻也暫留西安。那幾天,周恩來向聶榮臻介紹了許多情況。聶榮臻感到,周恩來處理完“西安事變”,對奪取抗戰勝利更加充滿信心了。
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總司令朱德晚上,國民黨陝西省政府主席蔣鼎文舉行宴會,招待奔赴抗日前線的將軍們。席間,蔣鼎文慷慨承諾:派一個專列,送將軍們出潼關。
隨著北平、天津的失陷,山西自然而然地變成了華北抗戰的前沿陣地。山西地形複雜,日軍的坦克、飛機、大炮難以發揮作用,又非常有利於八路軍開展山地遊擊戰。9月3日晚,聶榮臻同周恩來、彭德懷、徐向前等人乘火車前往潼關,在潼關換乘木船,渡過濁浪滔滔的黃河。
在黃河對岸的風陵渡,閻錫山早已派梁化之在渡口等候,閻錫山還專門派出了由兩節車廂組成的專列小火車前往太原。當時,晉北形勢很緊,閻錫山覺得不同日本軍隊打一仗沒法向山西人交待,打又沒有把握,很希望八路軍早上前線,接待工作也安排得較為周到。
車窗外,一片兵荒馬亂的淒涼景象。山西1個月前暴雨成災,數萬災民饑寒交迫,流離失所,從冀綏前線潰敗下來的散兵遊勇和傷病員四處流浪,無處收容,更加人心惶惶。此景讓列車內的聶榮臻心情難以平靜。在這個隻有小桌小凳的窄軌車廂裏,聶榮臻已經感受到了戰火硝煙。他找出一份地圖,仔仔細細地察看著,仿佛在尋找大顯身手的戰場。
周恩來在聶榮臻身旁坐下來,問:“榮臻同誌,部隊要跟日本軍隊作戰,你有什麽想法?”聶榮臻抬起頭,凝視片刻,說:“前方戰局發展很快,國民黨軍隊紛紛敗退。115師要做好單獨進行遊擊戰的準備。”
聶榮臻指了指地圖,顯得很有信心,接著說:“晉察冀綏4省交界地區山嶺起伏,地形不錯,適合開展遊擊戰爭。如果有戰機,要好好教訓日本鬼子。但我認為,同日本軍隊作戰,不能過分依賴地形,最根本的是要發動群眾。”
周恩來頭一仰,哈哈哈笑起來,說:“榮臻同誌,我們想到一起了。八路軍盡管穿了一身國民黨軍隊的軍裝,武器、彈藥、給養等許多問題都沒有解決,也不能指望蔣介石,關鍵是要發動群眾,八路軍有了群眾的支援,一切問題都好辦。”
列車到達侯馬車站時,第115師師部和徐海東指揮的第344旅正在車站附近集結。聶榮臻同周恩來、張治中等人分手,回到師部。
這時候,林彪已經帶著陳光指揮的第343旅前往靈丘。聶榮臻按照預定計劃,帶領第344旅前往晉東北。在原平東站,他們遇到了從前方潰退下來的國民黨軍隊,這些潰兵一路退一路搶東西,看到八路軍開往前方,感到非常驚訝。一個國民黨兵用步槍挑著子彈帶和兩個包裹,扯著嗓門喊:“弟兄們,想留住腦袋,就回頭吧,別逞能了。日本軍隊有飛機、坦克,炮彈比我們的機關槍子彈還多!”
騎在馬上的聶榮臻看到這些潰兵,心中激起一股無名怒火。想起太原東站那些東北流亡學生的熱情歡送,想起父老鄉親們一針一線縫製出來的慰問品,想起那一陣陣嘹亮的抗日歌聲,心中越發難以平靜。他回頭說:“通信員,告訴楊成武團長,獨立團立即開赴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
一場使億萬中國人民為之振奮的戰鬥拉開了序幕。
洛川會議結束後,毛澤東反複研究侵華日軍作戰部署和戰略企圖,及時同八路軍前線指揮員交流情況。1937年9月17日,毛澤東致電朱德、彭德懷、任弼時、林彪、聶榮臻、賀龍、肖克、劉伯承、徐向前等八路軍高級將領,對戰場態勢提出了深刻的見解。毛澤東認為:
“敵攻華北大約分為4路,總兵力約10~15萬人。一路山東,現未出動。又一路津浦線,約一個半團,現攻至馬廠。又一路平漢線,約1個師團,現在涿州以北未動。又一路平綏、同蒲線,約3個師團,為其主力,以大迂回姿勢,企圖奪取太原,威脅平漢線中央軍而最後擊破之,奪取黃河以北。以此姿勢,威脅河南、山東之背,而利於最後奪取山東,完成其奪取華北5省之企圖。其總的戰略方針,是采取右翼迂回。至於上海進兵,於破壞中國經濟命脈外,又鉗製中央軍之主力,以便利其奪取華北。以上是對日寇第一期作戰計劃之基本判斷。”
毛澤東還指出:“日寇右翼之主力,又分為3路,均以追擊姿勢前進。一路沿平綏東段、同蒲北段攻雁門關,判斷約一師團,占大同後,現未動。一路由天鎮占廣靈後,向靈丘、平型關進攻,係向晉綏軍行右翼迂回。一路由張家口占蔚縣後,有攻淶源之勢,係向衛立煌軍及紫荊關部隊左翼迂回。此兩路判斷係組成聯合兵團,至少2個師團,以第一步中央突破之姿勢,達成其第二步分向兩翼迂回之目的。”
在分析國民黨軍隊的態勢時,毛澤東指出:“蔣以衛立煌軍處於敵之包圍中,令其向平漢線撤退。閻以靈丘為山西生命線,擬集中14個團在平型關以北舉行決戰。判斷如決戰勝利,則敵之南進可稍延緩,但必增兵猛攻。如決戰失敗,敵必速攻平型關、雁門關,待後路預備兵團到達後,主力直下太原,使綏遠西境之晉綏軍、恒山山脈南段五台等處之各軍、平漢北段之各軍,均不得不自行撤退,彼可不戰而得上述各地,娘子關之天險亦失其作用。”
這一分析中,毛澤東兩次提到平型關,可見平型關戰略地位重要,可見毛澤東胸懷全局,對平型關戰役早有預見。
毛主席和朱總司令在研究作戰方針。毛澤東在分析閻錫山集中14個團在平型關以北地域進行決戰時,看到了“決戰勝利”與“決戰失敗”兩種可能,並明確指出,日本軍隊“速攻平型關”帶來的嚴重後果。這使八路軍將士更加關注平型關這個要點。
關於日本軍隊的戰略方針意圖,毛澤東說得更明確。這就是:“淶源、靈丘為敵必爭之地。阜平、五台、盂縣如無南北公路,或可暫時不被敵占;如有南北公路,敵有出一支向南切斷正太路之可能。不論如何,恒山山脈必為敵軍奪取冀察晉3省之戰略中樞,向此中樞出動主力,此點已為渾源、蔚縣、廣靈之被占所證明。”
當時,毛澤東已經看到,晉閻指揮下之傅楊劉湯各軍均失銳氣,不能確信這些軍隊能夠在現陣地根本破壞敵人戰略計劃。而八路軍此時是支隊性質,不起決戰的決定作用。但如部署得當,能起在華北(主要在山西)支持遊擊戰爭的決定作用。過去決定八路軍全部在恒山山脈創造遊擊根據地的計劃,在上述敵我情況下,已根本上不適用了。此時如依原計劃執行,將全部處於敵之戰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脈,亦在其大迂回中(設想敵占太原之情況下),將完全陷入被動地位。
根據以上分析判斷,毛澤東明確提出了八路軍的戰略部署問題指出:
“為戰略上展開於機動地位,即展開於敵之翼側,鉗製敵之進攻太原與繼續南下,援助晉綏軍使之不過於損失力量,為真正進行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為廣泛發動群眾,組織義勇軍,創造遊擊根據地,支持華北遊擊戰爭,並為擴大紅軍本身起見,擬變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戰略部署:我二方麵軍應集結於太原以北之忻縣待命,準備在取得閻之同意後,轉至晉西北管涔山脈地區活動;我四方麵軍在外交問題解決後,或在適當時機,進至呂梁山脈活動;我一方麵軍則以自覺的被動姿勢,現時進入恒山山脈南段活動,如敵南進,而友軍又未能將其擊退,則準備依情況逐漸南移,展開於晉東南之太行太嶽兩山脈中;總部進至太原附近,依情況決定適當位置。”
毛澤東發出這份電報時,離平型關大捷隻有8天了。
大敵當前,毛澤東把對敵情的判斷和八路軍的戰略部署坦率地告訴前線指揮員,並提出“你們意見如何?請考慮電複”。這充分反映了八路軍的軍事民主,這是集中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不斷殲滅敵人,發展壯大自己的基本要素。
八路軍第115師師長林彪、政委聶榮臻當時,第二戰區的閻錫山處於退無以麵對山西民眾,進則無必勝之把握的境地之中。彭德懷分析,閻錫山放棄平型關,企圖在沙河決戰的決心是動搖的,這種估計是完全對的。抗日開始不久,閻錫山的部下全無決心,閻錫山的軍隊已失去戰鬥力,也許在雁門關、平型關、沙河一帶會被迫地舉行決戰,然而大勢所趨,必難持久。毛澤東認為,不管閻錫山軍隊的決戰勝敗如何,太原與整個華北都是危如累卵。
八路軍中,少數同誌對於這種客觀的必然的趨勢,似乎還沒有深刻認識,被暫時情況所誘惑。如果這種觀點不變,勢必八路軍也同閻錫山相似,陷入於被動的、應付的、挨打的、被敵各個擊破的境遇中。
9月21日,毛澤東致電彭德懷,對第二戰區的形勢作出進一步判斷,再次重申八路軍必須堅持獨立自主的山地遊擊戰原則。
對於林彪提出的以陳光指揮的第343旅集中起來,相機給敵以打擊,暫時不分散的設想,毛澤東認為,這種一個旅的暫時集中,當然是可以的,但如果許久還無機可乘時,仍以適時把中心轉向群眾工作為宜。毛澤東還提出,王震率一個團暫時到五台也是可以的,但請注意到適當時機仍以轉赴晉西北為宜。依情況判斷,林彪率陳光這個旅即使能打一兩個勝仗,不久也須轉向五台來的。
毛澤東處處著眼於大處,著想於全局。
林彪盼望集中兵力打一兩個勝仗的戰機,終於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