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3月31日,英國曾許諾保證波蘭的安全,又於同年8月25日與波蘭簽訂了《互助協定》。根據英國的保證和英波《互助協定》,在波蘭遭到德國進攻時,英國政府有義務立即給波蘭政府以全力支持。
早在洛迦諾公約中,法國就曾許諾保證波蘭領土的完整。1939年4月13日,法國政府又緊隨英國對波蘭問題發表原則聲明,表示保證波蘭的獨立。同年5月19日,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與波蘭陸軍部長卡斯普裏茨基又簽訂了關於在波蘭遭受德國進攻的情況下,法國實行軍事行動的議定書。議定書規定,一旦波蘭遭到德軍進攻,法國空軍應立即行動,保證派出60架飛機轟炸德國目標;陸軍在宣布動員3天後開始行動,毫不遲延地對德軍發起有限攻擊;從總動員第15天起,法軍投入主力部隊對德軍發動攻勢。法國的這位將軍還說,一旦發生軍事行動就突破齊格菲防線。
然而,英法兩國多年來一直口是心非,對波蘭也不想認真履行自己的義務,而隻是想讓波蘭在這場它們與納粹德國的對抗中充當其馬前卒,擋一擋德國侵略軍的鋒銳,使自己起碼暫時不受太大的損失。
德國大舉入侵波蘭7個小時後,英法統治者不想如何解救波蘭,而是仍然打算同德國作交易。法國外長喬治·博內這時打電話給法國駐羅馬大使弗朗索瓦·龐賽,要他轉告齊亞諾,法國政府歡迎墨索裏尼在前一天向英法政府提出的如下建議:邀請希特勒於9月5日來舉行一次會談,以便“審查已經成為當前紛爭根源的凡爾賽和約的一些條款”。英國也同意會談,隻是堅持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波蘭。
9月1日晚上9時,英國政府才將一份正式照會遞交給德國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要求德國政府停止對波蘭的一切侵略行動,並立即從波蘭領土上撤出其軍隊,否則,英王陛下政府將毫不猶豫地履行自己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同日晚上10時,法國也向德國遞交了一份措詞完全相同的照會。
此後,為了尋求與德國談判,兩國外長和英國駐德大使又連連表示,此照會並非最後通牒,而隻是一種警告。它們之所以如此,無非是想逃脫自己對正在受到納粹德國野蠻侵略的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在政府麵臨垮台的巨大壓力下,英國政府於9月3日上午9時才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表示如果德國政府在上午11時以前不能作出令人滿意的答複,兩國即從該時起處於戰爭狀態。
在英國連拖帶拉的情況下,到9月3日中午,法國政府才十分不情願地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最後通牒的期限是這天下午5時。
德國拒絕接受英法的最後通牒,於是已成騎虎之勢的英法兩國分別於9月3日上午11時和下午5時向德國宣戰。同日,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也同德國宣戰。
英法對德宣戰使戰爭突破了亞歐兩大洲的界限。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已出現了東西兩個戰場,並且戰爭進一步蔓延之勢已不可遏止。
雖然英法兩國已同德國宣戰,但它們並不想真的與德國刀槍相向。
當時,英國和法國分別擁有作戰飛機1760架和1407架。但不管是英國,還是法國,都未對波蘭盟友履行空中支援的義務。法國甚至從一開始就堅決要求英國空軍不要轟炸德國境內的目標,生怕引起德國的報複,使法國未設防的工業企業遭到轟炸。殊不知在德波戰爭期間,德國人最擔心的就是英法兩國的空軍會對德國的工業中心魯爾進行轟炸。
為了在東線集中優勢兵力,盡快結束對波戰爭,德國在西線隻配置了32個師,但就其訓練和技術裝備而言,隻有11個基幹步兵師稱得上是夠格的。而且當時納粹德國的宣傳機器所大肆吹噓的齊格菲防線,實際上尚未完全竣工,既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也不能彌補德軍兵力的不足。而當時法國已經動員了110個師。因此,就德法邊界上的兵力和兵器而言,法國對德國占有很大優勢。法國本可以利用戰爭初期的這種有利態勢,采取斷然措施,在西線對德國實施大膽突擊,即使不能根本扭轉戰局,起碼可對德軍起到巨大的牽製作用,從而大大減輕德國對波蘭的壓力,阻止德國速戰速決目的的實現。
盡管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在9月3日就通知波蘭,他將於9月4日在陸上開始戰鬥行動,但口惠而實不至,直至9月7日,法軍一直擁兵自重,不肯向德軍發一槍一炮。隻是到9月8日,法軍才發動所謂薩爾攻勢。法軍從薩蓋明出發,略有推進。9日,同齊格菲防線前沿掩體有了接觸,但法軍並沒有對該防線發動進攻。10月16日,德軍首次出擊,法軍又撤回原出發地。薩爾攻勢是法國人的一種象征性姿態,目的不在於打擊德國,支援波蘭,而隻是想以此稍稍平息波蘭人的怒氣,並對國內外輿論做出一個他們認為可以說得過去的交待。
英國直到10月11日才派了4個師到法國去。這時,波蘭戰局早已結束。
在英法消極避戰的同時,德國也不願過早同英法交戰。在侵波戰爭期間,它力求穩住西線,以避免兩線作戰。侵占波蘭後,它又企圖以“和平”煙幕掩護新的戰爭準備。因此,希特勒繼1939年9月19日在但澤宣稱他沒有同英法打仗的意圖後,又於10月6日在德國國會向英法提出“和平”建議。
由於在英法對德宣戰後,雙方在8個多月的時間裏都無意正麵交鋒,從1939年9月3日~1940年5月9日,西線出現了宣而不戰和不戰不和的不正常局麵。於是,英法對德國的這場“戰爭”被人們稱為“奇怪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