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蘇聯一直致力於歐洲集體安全體係的建立,但因英法頑固推行“禍水東引”的綏靖政策,蘇聯的努力屢遭失敗。慕尼黑會議使捷克斯洛伐克慘遭肢解。作為歐洲大國的蘇聯被排斥在歐洲大國之外,不得與會。這就不能不使蘇聯感到,不但1933年12月19日由蘇共中央政治局決定的其核心是在與西方民主製國家合作,並利用國聯的基礎上建立集體安全體係的和平計劃是幾乎無法實現的,而且自己現在已處於被孤立的危險之中。為本國安全,不得不對自己的政策作出相應的調整,由過去的一手打算——建立歐洲集體安全體係——轉變為兩手打算,即一方麵盡最大努力爭取同英法結成反法西斯同盟,另一方麵也不排斥與德國改善關係。
1939年3月10日,斯大林在聯共(布)第18次代表大會上批評了西方民主製國家放棄集體安全政策,轉而執行不幹涉和中立政策,企圖禍水東引的錯誤作法,提出了蘇聯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1)繼續實行維護和平和鞏固我國和世界各國經濟的政策;(2)保持謹慎態度,決不讓那些慣於使他人為自己火中取栗的戰爭販子把我國拖入到衝突中去。
斯大林的講話引起了德國的注意。德國駐蘇大使舒倫堡就此向柏林報告說:“斯大林對英國即當政的英國反動派的諷刺和批評要比對所謂侵略國家、特別是對德國的諷刺和批評尖銳得多,這點很值得注意。”同時,這一講話也引起人們的如下猜測:蘇德可能修好。
其實德蘇之間的外交接觸在慕尼黑會議之後不久就開始了,隻是雙方都做得十分小心,並未取得什麽實質性進展。
4月16日,戈林訪問羅馬時對墨索裏尼說,他要問一下元首是否可以通過中間人謹慎地向俄國試探有無修好的希望。墨索裏尼表示讚同。
這時雖然德蘇雙方都有接近對方、改善兩國關係的願望,但由於兩國積怨甚深,相互之間的猜疑很難在短期內冰釋化解,在未摸清對方的真實意圖之前,誰都不肯輕易地向前邁出一步,故雙方長期停留在一般外交官員之間的關於經濟貿易問題的談判上。
5月16日,裏賓特洛甫電告舒倫堡,要他轉告莫洛托夫:“德國與蘇聯之間沒有政治外交上的利益衝突……現在是兩國政治外交關係安定化、正常化的時候了。”“如果莫斯科不相信德國的陳述,那麽,兩國政府可以通過商業談判及政治關係正常化來謀取相互信任”。
5月20日,莫洛托夫會見舒倫堡大使。會見中,莫洛托夫對舒倫堡提出的恢複兩國2月份中斷的經濟會談的建議答複說,這要具備必要的“政治基礎”。在柏林看來,這是蘇聯給自己潑了瓢冷水。
第二天,德國外交部國務秘書魏茨澤克指示舒倫堡靜觀待變。但在以後的幾天裏,有消息說,英法蘇談判取得了進展。這使德國大為不安。5月26日,裏賓特洛甫曾擬電示舒倫堡,要他盡快去見莫洛托夫,打破德蘇會談中的僵持局麵。隻是由於當時德國認為,英法俄協議“很不容易防止”,希特勒擔心在這種情況下會遭蘇聯拒絕,而出麵幹涉,電報才未發出。
5月30日,魏茨澤克以討論蘇聯政府請求保留蘇聯駐布拉格商務處為借口,和蘇聯駐德國大使館代辦阿斯塔霍夫進行了會談。會談伊始,魏茨澤克便說:“元首過問了這件事。”顯然是想給對方造成柏林的上層人物對改善與蘇聯的關係感興趣的印象。這次會談使德國外交部得出的結論是:蘇聯政府願意改善兩國關係和繼續進行會談。當天22時40分,魏茨澤克向舒倫堡發出了如下“特急”電報:“我們決定;與迄今為止所采取的策略相反,現在要與蘇聯建立某種程度的接觸。”。整個6月份,德國大使館和蘇聯對外貿易人民委員阿那斯塔斯。米高揚之間,一直在進行關於簽訂新的貿易協定的預備性會談。
蘇聯擔心德國與蘇聯談判的目的隻是想以此來幹擾和破壞蘇聯同英法的談判,所以態度非常克製和謹慎,避免一切有礙於三國談判的東西發生。盡管同英法的談判進行得很不順利,沒有什麽令人鼓舞的東西。
5月31日,莫洛托夫在最高蘇維埃作報告時,詳細分析了當時出現的局麵。他強調說,蘇聯一如既往,願為“建立非侵略國家的可靠而有效的抵抗陣線”而竭盡全力。他說:“我們同英國和法國進行談判,我們認為,有必要與德國和意大利也保持實質性關係。”很顯然,在任何情況下蘇聯都不能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
7月22日,德蘇貿易談判在柏林恢複。同一天,魏茨澤克告訴舒倫堡:“我們將在這裏以明顯的合作態度采取行動,因為出於總的考慮,希望簽訂、而且是盡早簽訂條約。”
7月23日,法國和英國最後同意蘇聯的立即進行軍事談判的建議。消息傳到柏林後,引起了德國當權人物的擔心。他們不再猶豫,決心不惜付出巨大代價,使蘇聯在他們行將發動的戰爭中保持中立。
7月26日,德蘇經濟談判的德方代表施努雷根據裏賓特洛甫的指示請蘇聯駐德代辦阿斯塔霍夫和商務代表吃飯。其間,施努雷露骨地對兩位蘇聯人說:“英國能夠給俄國什麽呢?至多是參加一場歐洲戰爭並與德國交戰,這對俄國來說幾乎不是一個值得向往的目標。相反,我們能夠給些什麽呢?中立,並置身於可能發生的歐洲衝突之外。如果莫斯科願意,還可以達成一項關於俄德間相互利益的諒解,這項諒解會像先前那樣給雙方帶來好處。”
7月29日,魏茨澤克給舒倫堡寫了一封密信,要他試探莫洛托夫的態度。如果莫洛托夫的矜持態度有所轉變,可進一步向他表示,“不論波蘭問題如何發展,以我們所希望的和平方式解決也好,以強加給我們的別的方式解決也罷,我們都準備保全蘇聯的利益並且同莫斯科政府達成諒解。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問題上,如果談判進行得順利的話,也可以進一步提出,我們將調整我們對波羅的海國家的態度,以尊重蘇聯在波羅的海的重大利益”。
8月2日,裏賓特洛甫同阿斯塔霍夫進行了一次長談。裏賓特洛甫表示,德國方麵希望改善德俄關係,並且說,從波羅的海到黑海沒有一個問題不能得到使雙方都滿意的解決,再次明確表示願同蘇聯修好的願望,並暗示德國將在一周之內向波蘭算賬,希望同蘇聯就波蘭的命運達成諒解。第二天,裏賓特洛甫親自給舒倫堡發了一份特急電報,向他通報了這次會談的情況。同日,正2時45分,施努雷同阿斯塔霍夫舉行會談。阿斯塔霍夫表示,雖然蘇聯也希望改善關係,但“迄今為止對德國的態度還不了解有什麽具體的東西”。但是,德國人現在是“準備更加具體地繼續談判的”。稍後,在魏茨澤克向舒倫堡發出的電報中談到了這一點。當晚,蘇聯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接見德國大使。接見時,舒倫堡遵照德國外長的指示明確表達了德國方麵的意願。這時,蘇聯政府已發現德國已開始沉不住氣了,便欲擒故縱,有意采取拖延戰術。這一是因為英法蘇軍事談判即將開始,蘇聯仍然希望能與英法達成協議。二是認為,適當拖一拖有利無弊。蘇聯不但不會因此而失去什麽,而且還會促使急於同蘇聯和解的德國拿出更多的東西。這時,莫洛托夫雖然放棄了他往常那種“矜持的態度”,但對舒倫堡的話卻反唇相譏。他列舉德國拚湊反共公約、支持日本反蘇、將蘇聯排斥在慕尼黑會議之外等敵對行為之後說:“怎麽能說德國最近的聲明能同這三件事沒有矛盾呢?德國政府態度的改變目前還沒有證明。”
在以後的幾天裏,德國方麵的要求更加強烈。8月10日,施努雷根據裏賓特洛甫的指示向阿斯塔霍夫保證:“在采取戰爭解決方式的情況下,德國在波蘭的利益也是有限的。德國的利益決不需要與蘇聯的任何利益發生衝突,我們隻是必須對這種利益加以了解。”阿斯塔霍夫的回答依然是冷淡的、回避性的。
圖為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和斯大林在一起。8月12日,蘇聯通過阿斯塔霍夫通知德國政府,同意對迄今所提的一係列問題進行談判,建議談判在莫斯科分階段逐步進行。
但是,已經將進攻波蘭的日期定在9月1日的希特勒是不能允許同蘇聯的談判逐步進行的。他願出大價錢,以求與蘇聯簽約。
8月14日夜,裏賓特洛甫電告舒倫堡,要他立即去見莫洛托夫並“一字不改地”向他宣讀一封長信。信中說,為了為德俄關係的最後解決奠定基礎,他不想采取通常的外交途徑,而是準備親自去莫斯科作一短期訪問,以元首的名義向斯大林闡明德國的觀點。他再次重申,從波羅的海到黑海不存在任何問題不能按兩國完全滿意的方式加以解決,並具體列舉了波羅的海國家、波蘭和東南歐等問題。這就是說,德國準備和蘇聯瓜分東歐了。
次日,舒倫堡會見了莫洛托夫。後者熱烈歡迎德國政府改善對蘇關係的願望,但對德國外長的來訪問題卻強調要有充分的準備。此外,他詢問德國人是否願意: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對日本施加影響,以改善蘇日關係和消除邊境衝突;對波羅的海國家實行聯合擔保。
蘇聯的建議使希特勒喜出望外,他立即全盤接受了蘇聯的要求,並於16日下午電令舒倫堡立即通知蘇聯,德國外長準備在8月18日以後的任何時候飛赴莫斯科,以元首全權代表的身份談判德蘇關係的全部問題,並簽訂相應的條約。
1939年春夏以來,雖然蘇聯在與英法進行結盟談判的同時,也在同德國談判,但一直以前者為主,而且為與英法結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蘇聯在與德國的談判中則一直采取拖延策略。但此時希特勒已全盤答應了蘇聯提出的全部要求,再要拖延就意味著拒絕,就意味著談判的破裂。這時蘇聯同英法的談判雖然仍在進行,但頭三天的談判給人的印象是:談判不會取得積極的成果。在東方,蘇聯與日本激戰正酣。蘇德談判一旦破裂,蘇聯勢必會陷入孤立無援,兩麵受敵的絕望境地。權衡利弊得失,蘇聯決定調整對德政策。
8月17日,蘇聯政府就舒倫堡於8月15日轉交的德國政府的聲明答複說,現在不僅有了改善蘇德關係的現實基礎,而且也具備了采取認真而實際的步驟的前提,建議首先締結一項貿易與貸款協定,不久以後締結一項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對派裏賓特洛甫來莫斯科非常滿意,認為這突出表明了德國的誠意。但鑒於英法蘇談判仍在進行,仍主張一步步走。
8月19日,蘇德經濟協定在柏林簽字。同日,莫洛托夫將一份互不侵犯條約草案交給了舒倫堡,表示同意在經濟協定簽字一周後在莫斯科接待德國外長。
但是,希特勒絕不能再等待一周的時間,否則,他的侵略計劃就必須改變。8月20日,希特勒親自致信斯大林,要求後者立即同意其外長在8月22日,至遲在8月23日去莫斯科簽訂條約。
8月21日,斯大林複電希特勒,同意裏賓特洛甫8月23日訪蘇。
8月23日,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了有效期為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條約規定,任何一方不得向對方采取敵對行動;如果其中一方成為第三國敵對行動的對象,另一方將不能予該第三國以支持;雙方決不參加直接或間接針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
雙方還在東歐劃定了勢力範圍,這些都寫入了條約的秘密附屬議定書。(1)在波羅的海諸國所屬地區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立陶宛的北部邊界應成為德蘇兩國勢力範圍的邊界;(2)在波蘭所屬的地區內發生領土的或政治的變動時,德蘇兩國的勢力範圍大致以納雷夫河、維斯瓦河和桑河一線為界;(3)在東南歐,蘇聯強調它在比薩拉比亞的利益,德國則聲明它對這一地區不感興趣。雙方討論了保存一個獨立的波蘭國家是否符合雙方利益的問題。同時還商定,“本議定書將由雙方嚴守秘密”。上述作法顯然違背了國際法準則,從蘇聯來說,更是背離了馬列主義外交原則。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在英法蘇談判成功無望,德國侵波決心已下,而蘇聯又無力阻止德國侵略的情況下,蘇聯出於自身安全的需要而采取的一項非常措施。這一行動打破了英法“禍水東引”的綏靖陰謀,擺脫了德日兩麵夾擊的危險,使自己暫時置身於戰爭之外。但是,條約的簽訂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各國人民中間引起了混亂,不利於世界各國人民反法西斯運動的開展。同時,多年來蘇聯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世界和平維護者和反法西斯鬥士的形象受到了損害,在道義上蘇聯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最嚴重的是,條約的簽訂使希特勒獲得了避免兩線作戰的條件。至此,戰爭再也不能製止了。
§§第六章 歐戰全麵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