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英法蘇德多重談判

  德意軍事同盟條約簽訂之後,德日之間的締約談判仍在繼續進行;為解決兩線作戰的問題,德國加緊了與蘇聯的談判;與此同時,德國也重新開通了與英國談判的渠道;麵臨戰爭威脅的英法蘇三國為對付侵略,從1939年4月起也開始了結盟談判。這就是在戰爭危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1939年春夏在歐洲外交舞台上出現的多種談判並舉的局麵,各種力量相互之間展開的決定命運的激烈鬥爭。

  1939年3月18日,英國駐莫斯科大使西茲奉政府之命拜會蘇聯外交人民委員李維諾夫,詢問如果德國入侵羅馬尼亞,蘇聯將采取什麽樣的立場。作為答複蘇聯政府建議召開蘇、英、法、羅、波、土六國會議,討論采取共同行動製止德國侵略的問題。

  3月21日,英國外交大臣哈利法克斯對蘇聯駐英國大使邁斯基說,召開這樣的會議為時過早,從而拒絕了蘇聯的建議。

  同日,西茲向李維諾夫遞交了一份英國政府準備同蘇法波三國簽署的宣言草案。宣言稱,“構成一項對任何歐洲國家的政治獨立的威脅的任何行動”,都是同宣言參加國密切相關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各宣言參加國應“立即共同協商應采取的步驟,以便提供對任何這種行動的聯合抵抗”。雖然蘇聯政府認為,發表這樣一項宣言並不會有多大作用,但畢竟是一項積極行動,便表示同意,並建議宣言應由四國總理和外長簽署,以增加宣言的份量。3月23日,蘇駐英大使將這一意見通知了英國外交部。

  但是,4月1日,建議發起者英國政府又突然變卦,聲明,它認為宣言的問題已成為過去。顯然,埋藏在張伯倫心中的根深蒂固的對蘇敵視和偏見在起作用。3月26日,張伯倫在其日記中寫道:“我必須承認對俄國極不信任,我不相信它有能力維持有效的攻勢,即使它想這樣做。而且,我懷疑它的動機。在我看來,這些動機與我們的自由思想幾乎沒有什麽聯係,並且它隻關心把別人搞得人人不和。”另外,波蘭不讚成簽署四國宣言,建議立即簽訂一項秘密的英波磋商協定的做法也恰恰成了張伯倫拒絕與蘇聯合作的借口。

  蘇聯本來就對長期將蘇聯排斥於歐洲事務之外,一心要和德意做交易的英法政府極不信任。英國現在這種朝三暮四的做法,更增加了這種不信任感。無疑,這為談判的失敗埋下了種子。

  由於時局日趨緊張,國內要求與蘇聯結盟的呼聲越來越高,英國政府決定恢複與蘇聯的談判。4月14日,英國政府建議蘇聯發表公開聲明:“一旦對蘇聯某一個歐洲鄰國發生侵略行為,隻要這個國家起來抵抗,就可以指望得到蘇聯政府的援助,如果需要這種援助,將通過最方便的途徑提供。”

  建議要求蘇聯在其歐洲任何一個鄰國遭到侵略時必須承擔援助義務,但對一旦蘇聯遭到德國侵略時,蘇聯的這些鄰國和英法兩國應承擔的義務未做任何規定。此外,英法已對蘇聯的兩個鄰國波蘭和羅馬尼亞提供保證,一旦波羅遭受侵略,不但可以得到蘇聯的援助,而且還可以指望同其他兩個大國共同與侵略者作戰。但是,假如芬蘭、愛沙尼亞或拉脫維亞遭受侵略,蘇聯卻不能指望得到英法方麵的支持。這樣做隻能促使德國進攻蘇聯國土,因為這無異於為希特勒指明了進攻蘇聯的方向。

  法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英國更易遭受德國的入侵。雖然英法業已結盟,英國也已經對波羅兩國提供保證,但沒有蘇聯的合作,法國在歐洲大陸上的戰略態勢無法從根本上得到改善,也不能製止希特勒即將發動的戰爭。所以,法國政府在英法蘇三國談判中和英國相比,態度積極一些。

  4月14日,法國提出的建議較為合理。法國外長博內表示,法國願意以兩國互換信件的形式補充1935年的法蘇互助條約,並建議,如果其中一方由於援助波蘭或羅馬尼亞而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雙方應立即相互支持和援助。法國的建議雖然因不提對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聯鄰國遭受侵略和蘇聯直接遭受侵略時承擔義務的問題有其局限性,卻包含著英國建議中所沒有的相互因素。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法國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完全聽命於倫敦。這種較為積極的態度雖然時有表現,但在英國的壓力下很快便與英國的立場趨於一致。

  4月17日和18日,蘇聯政府分別向英國政府和法國政府遞交了自己的8點建議,其主要內容是:(1)英、法、蘇三國締結為期五至十年的盟約,彼此承擔在歐洲一旦發生反對締約一方的侵略時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

  (2)英、法、蘇三國保證,當位於波羅的海和黑海之間與蘇聯接壤的東歐國家遭受侵略時,將向這些國家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一切援助。

  (3)英、法、蘇三國應在最短期間內,討論和確定在上述兩種情況下進行軍事援助的規模和方法。同時規定了三國盟約與軍事援助協定同時簽署。締約各方保證,在軍事行動開始後,三國未經一致同意,不得單獨同侵略者談判和請和。

  蘇聯的建議消除了英國建議中的諸多弊端,體現了締約國之間的平等互利原則,為締結真正有效的同盟條約提供了基礎。

  正是由於蘇聯的建議使締約國相互承擔義務,不但對波羅兩國,而且也對蘇聯的其他歐洲鄰國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都承擔援助義務,使英法禍水東引的險惡用心難以得逞,政治條約與軍事條約同時簽訂可防止盟約變成空洞的政治表態,從而使英法在同德國發生衝突時無法逃避責任,坐收漁人之利。所以,建議完全不合張伯倫之流的胃口。

  對蘇聯的建議,張伯倫開始不想理睬。但後來由於議會內要求與蘇聯合作的一派的壓力,宣傳媒介的推動,加之5月初蘇聯外長易人和蘇德談判的傳聞,英國政府才於5月8日向蘇聯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再次建議蘇聯單方麵承擔援助西方國家的義務。

  5月14日,蘇聯新外長莫洛托夫向英國駐莫斯科大使西茲遞送了蘇聯政府的答複,指出英國建議的不合理性,重申八點建議的立場,認為,為了建立愛好和平國家的有效屏障以防禦在歐洲進一步發動侵略,至少必須具備3個條件:(1)英法蘇三國簽訂一項有效的反侵略互助條約;(2)上述三大國向中歐和東歐各國,其中包括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提供保證;(3)英法蘇三國簽訂關於相互間以及對受保證國提供援助的方式和規模的具體協定,沒有這種協定,就像過去捷克斯洛伐克的教訓所表明的那樣,互助協定就有成為一紙空文的危險。

  5月19日,在英國下院的辯論中,丘吉爾、勞合·喬治、文登、艾德禮和辛克萊等人,都力促政府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同蘇聯訂立最廣泛的協定。丘吉爾說:“我始終不能理解是什麽理由阻礙同俄國達成協議……毫無疑問,俄國政府所提出的建議,是想成立反侵略的英法俄‘三國同盟’……聯盟的目的,隻是為了抵抗將來發生的侵略行為,和保護被侵略的國家。我看不出蘇聯建議有什麽不好。”同時,他在發言中含蓄地指出,正是由於英國政府不肯給蘇聯平等待遇和在談判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猶豫不決和政策的搖擺不定,才是英國和蘇聯之間的協定難以締結的症結所在。

  張伯倫揮舞著手中的文件,說這張紙將保證“我們的時代和平”。

  5月22日,英國外交大臣向政府提交的有關英蘇談判的備忘錄,分析了締結三國條約對英國的利弊。英外交部認為,締結三國互助條約,意味著陛下政府將完全失去一切同德國求得和解的希望,這是條約的“主要不便之處”。另外,條約有可能對英日關係產生不利影響。備忘錄還說:“如能同蘇聯簽訂某種協定,規定在我們受到來自東方的進攻時,蘇聯將給予我們援助,將是十分理想的,這不僅可以迫使德國在兩條戰線上作戰,而且也還因為(這一點是最為重要的)戰爭一爆發,應力求把蘇聯拖進去……”

  英國正是在這種前怕狼後怕虎的心理狀態下,抱著自己與德國求得和解而將蘇聯拖入戰爭的希望與蘇聯進行周旋的。

  6月27日,英國駐蘇大使西茲和法國駐蘇臨時代辦帕亞爾向蘇聯提出一項新建議,建議規定英法蘇三國中的任何一方在遭到德國侵略時,其他兩方應給予援助。但建議又規定,一旦發生侵略,各方將就互助方式“進行協商”和在國際聯盟中解決問題。這顯然不利於對侵略者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甚至會被用作拒絕立即援助被侵略國的手段。

  6月2日,蘇聯政府在對英法兩國的建議做出答複時表示,如果德國進攻比利時、希臘和土耳其這些英法兩國保證獨立的國家,蘇聯願意提供援助。當西方國家提出也支持荷蘭和瑞士時,蘇聯也表示同意,蘇聯隻是要求英法承諾,當波羅的海沿岸的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芬蘭遭到侵略時,英法也要同蘇聯一起給這三國提供援助。蘇聯還建議,在簽訂互助條約的同時簽訂一項軍事協定,詳細規定相互之間的軍事援助的方法、方式和範圍。但是,英法政府在6月15日對蘇聯最新方案提出的修正案中表示,當波羅的海沿岸各國遭到侵略時,它們隻願同蘇聯商談是否給予援助。它們還表示,隻有在政治協定簽訂之後,才能談判軍事協定的問題。

  6月8日,哈利法克斯表示,希望不通過信件而通過圓桌會議進行談判。英方參加談判的代表是外交部官員斯特朗。對這種做法勞合一喬治極為不滿。他在7月23日的演說中說:“哈利法克斯勳爵訪問過希特勒和戈林。張伯倫連續三次投入元首的懷抱……為什麽僅僅派一個外交部官員代表我們出使一個建議援助我們的強大得多的國家呢?對此隻能有一個回答:內維爾·張伯倫閣下、哈利法克斯勳爵和西蒙先生不願同俄國結盟。”

  6月2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外交委員會主席日丹諾夫在《真理報》上發表文章,揭露英法毫無誠意,拖延談判的做法。文章說:“在同蘇聯談判中出現的不能容忍的僵持局麵和無休止的拖延,使人有權懷疑英法真實意圖的可信程度。”

  在蘇聯揭露之後,英法於7月表示同意在波羅的海沿岸三國遭到直接侵略時,同蘇聯一道向它們提供援助,但當這些國家遭受間接侵略時的援助問題仍然懸而未決。而從波羅的海沿岸各國的局勢來看,最使人擔心的正是這種間接侵略。

  在“間接侵略”的定義上,談判各方主要是英蘇兩國又發生了爭執。在哈利法克斯於6月12日給西茲的指示中給“間接侵略”所下的定義是:“這種間接侵略是通過:(1)已經從各締約國獲得了保證的其他各國(即比利時、希臘、土耳其、羅馬尼亞和波蘭);(2)還沒有獲得保證或不願接受這種保證的其他國家(拉脫維亞、愛沙尼亞、芬蘭、荷蘭和瑞士……)。”而蘇聯認為:“‘間接侵略’的說法是指這種行動,該行動是上述國家(即所列被保障的八國)中的某一國在來自其他強國的武力威脅之下或者沒有這種威脅的情況下而同意的,該行動導致為了侵略這個國家或反對某個締約國家而利用該國的領土和力量,從而導致這個國家喪失其獨立或違反其中立。”

  7月下半月,法國政府在間接侵略這個問題上已開始傾向於蘇聯的觀點,但英國仍堅決反對,使談判再次擱淺。

  為打破僵局,蘇聯政府於7月9日建議,在政治談判達成協議之前,可以同時進行軍事談判。

  7月21日,英國總參謀長從華沙返回倫敦,帶來關於德國將在8月底進攻波蘭的情報。為形勢所迫,英國政府於7月25日正式通知蘇聯,同意立即開始三國軍事談判。

  蘇聯對談判非常重視,派出了以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為首的高級軍事代表團。但英法兩國代表團的規格都很低。英國代表團團長德拉克斯是個退役的海軍上將,法國代表團團長杜芒克將軍也是一位不甚知名的人物。

  當時,戰爭已迫在眉睫,然而,去莫斯科參加軍事談判的英法軍事代表團卻不慌不忙。他們不立即起程而是拖了10天後才動身,他們不乘飛機,而是乘一條低速郵船前往莫斯科。兩國代表團8月11日才抵達目的地,結果拖延了17天之久。更令人不解的是,法國代表團的全權證書隻授予杜芒克將軍同蘇聯進行談判的權力,沒有簽約的權力。英國代表團則更徹底,根本就沒有全權證書。那麽,他們去莫斯科是為了幹什麽呢?德國駐英大使迪克森在給柏林的報告中,談到了英國的真實用意。他說:“英國進行談判的目的主要在於摸清蘇軍戰鬥力的真情實況。”

  8月12日,英法蘇三國軍事談判正式開始。8月15日,蘇聯代表團提出了具體的軍事計劃。根據這個計劃,蘇軍準備投入120個步兵師、16個騎兵師、5000門重炮、9000~10000輛坦克、5000~5500架作戰飛機,以反擊歐洲侵略者。當侵略者向英法進攻時,蘇聯所提供的武裝力量將是英法直接用於對付主要侵略者德國所使用的武裝力量的70%。波蘭必須參戰,並應在本國西部邊界集結40~45個師。當波蘭和羅馬尼亞遭到侵略時,這兩個國家應把全部兵力調往前線,蘇聯出動的兵力應相當於英法直接反對德國而動用的武裝力量。當主要侵略者進攻蘇聯時,英法兩國應通過芬蘭、愛沙尼亞和拉脫維亞領土,立即開始反擊侵略者的軍事行動。英待投入的兵力應相當於蘇聯投入兵力的70%。在以上三種情況下,都要求允許蘇聯軍隊通過羅馬尼亞和波蘭的領土。蘇聯提出的具體軍事計劃,為締結軍事協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但是,在談判過程中,英法代表團隻是空談軍事合作的“共同目標”和“一般原則”,竭力回避提出具體的軍事行動計劃。因為,英國政府對代表團早有指示:“英國政府不願承擔在任何情況下可能束縛我們手腳的任何具體義務。因此,在軍事協定中應力求局限於盡可能一般性的措詞。對此最合適的是一個政治性共同宣言之類的東西。”法國代表團也接受了類似的指示。

  因為蘇聯和德國並不接壤,當德國進犯法國、波蘭或羅馬尼亞、或者同時進犯這幾個國家時,為同德國作戰,都存在一個蘇軍過境的問題。8月14日,蘇聯代表團在談判中提出蘇軍通過波蘭和羅馬尼亞國境的問題,要求英法兩國政府同波羅兩國政府協商,利用它們的影響,促使波羅兩國同意蘇軍過境。但英法代表團借口波、羅都是主權國家,這樣的問題隻有這兩個國家的政府才能回答,要蘇聯政府直接與波、羅兩國政府提出問題。

  經蘇聯代表團據理力爭,哈利法克斯於8月17日指示英國駐波大使,要他“盡一切能力規勸波蘭和羅馬尼亞接受蘇聯提出的讓蘇軍通過波蘭領土的要求”。指示說:“沒有蘇聯及早的有效的援助,波蘭和羅馬尼亞抵擋不住德國從陸上或空中的迅猛襲擊,優柔寡斷,等到戰爭爆發,就為時過遲了。”法國政府也向波蘭政府提出了讓蘇軍過境的問題。但波蘭政府堅決反對蘇聯的建議,8月20日發表聲明,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同意蘇軍進入波蘭。在這種情況下,英法政府也不想對波蘭施加壓力,使其改變立場。過境問題得不到解決,繼續軍事談判也就失去了意義。由於英法對談判極無誠意,由於波蘭政府拒絕蘇軍通過波蘭領土,長達4個多月的英法蘇談判最後失敗了。

  英國在三國談判中之所以三心二意,除英國由於長期以來對蘇聯懷有嚴重的政治偏見並低估蘇聯的軍事實力使它不急於同蘇聯結盟外,張伯倫政府對英德和解始終抱有幻想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在英法蘇三國結盟談判開始後不久,英國政府就開始與德國秘密談判。1939年5月14日,英保守黨著名活動家德拉蒙德·沃爾夫在柏林與德國外交部經濟政策司顧問呂特爾會談時明確表示:“我是在英國內閣樞密顧問知道的情況下前來柏林的,並要求我對這次會談完全保密。”他向呂特爾表示:(1)英國在政治籌劃中不排斥向德國提供經濟活動場所,甚至支持它的活動;(2)可以幫助德國克服外匯困難的借款總額問題;(3)恢複3月份中斷的英德經濟談判;(4)就調整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同英國之間的收支差額和德國進行談判;(5)關心德國何時提出歸還殖民地的要求和這個要求包括的內容。

  5月19日,張伯倫在下院一麵聲稱,英蘇之間“有一道幕,有一堵牆,極難穿過”,另一方麵又暗示,英國並不反對尋求可能滿足德國要求的途徑,“如果這將會使目前局勢明顯緩和的話”。同一天,哈裏法克斯對德國駐英大使迪克森,明確表示希望改善英德關係。

  6月8日,張伯倫會見了以私人身份訪英的德國政界人士特羅特·楚·佐爾茨。張伯倫表示仍希望同德國和解,並說,據他看來,“自他上任的那天起他就一直認為,解決歐洲問題隻有通過柏林—倫敦這條線”。

  7月中旬,英國外交當局向德方建議,兩國報刊停止相互攻擊和指責,以便為兩國接近和合作準備輿論。

  7月18~21日,沃爾塔特第二次訪英,同英國政府要員進行了四次秘密會談,雙方討論了經濟、政治和軍事問題。會談中,張伯倫的經濟顧問威爾遜向德國人提出了一個全麵的《德英合作綱領》,其主要內容為:(1)德英聯合發表不使用武裝侵略作為國際政策手段的宣言,威爾遜稱這樣一份宣言會使英國對波蘭和羅馬尼亞的保證成為多餘;(2)德國宣布不幹涉英聯邦,英國宣布不幹涉“大德意誌帝國”(包括東歐和東南歐);(3)在殖民地和托管地問題上,締結一項從根本上修改凡爾賽條約有關條款的德英宣言;(4)在軍事上模仿先前的英德海軍協定,締結一項限製軍備的協定,但在空軍和陸軍問題上顧及德國在中歐的特殊戰略需要;(5)在供應原料、糧食和出口工業品方麵實行合作,將首先在大英帝國(印度、南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中國(同日本合作)和俄國三大市場上,同時擴展到更大範圍的對外投資和國際金融、債務(英國貸款給德國)等方麵的合作。一旦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達成可以接受的協議,英國政府將爭取使法國“廢除它同蘇聯的結盟和對東南歐的義務”。此外,張伯倫政府還準備“終止同蘇聯進行的關於簽訂條約的談判”,甚至可考慮取消英國對波蘭所承擔的義務。

  很清楚,無論是對波蘭的保證還是同蘇聯的談判,對英國來說都隻是用來迫使德國回到慕尼黑軌道上來的手段。但是,此時的德國進攻波蘭的決心已定,對希特勒來說,迫切需要解決的是避免兩線作戰的問題。所以在這一階段希特勒在外交方麵其真正心思是用在同蘇聯簽約上。他之所以同意與英國談判,既是為了利用英國對德國的幻想,牽製與破壞英法同蘇聯的談判,也是為了一旦不能從東方取得避免兩線作戰的條件為德國留下一條同英法進行交易的退路。

  英國對英德秘密談判是認真的,但由於德國隻是虛應故事,談判始終未獲進展。8月23日,《德蘇互不侵犯條約》在莫斯科簽字,從而宣告英德秘密談判的徹底失敗。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