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英法軍事同盟的形成

  在歐陸爭霸問題上,英國一貫堅持帕麥斯頓的原則:“我們沒有永久的同盟者和永久的敵人,我們隻有經常不變的永久利益,我們的行動就應該以這些利益為轉移”。凡爾賽和約確立了法國對德國的優勢,奠定了法國在歐陸的霸權地位。這時的法國擁有歐洲最強大的陸軍並建立了協約國體製,成了英國最危險的競爭者。扶德抑法,在法德之間確立一種既相互衝突又彼此牽製的關係,藉以維護自己在歐洲的仲裁國地位,是英國在大戰後很長一個時期內所追求的目標。英法在歐洲爭奪霸權構成了整個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期歐洲國際關係的主要矛盾。但是,隨著法西斯德國巧妙利用英法爭霸這一深刻矛盾爭取英國的支持而達到毀約擴軍,增強經濟、軍事實力,並與日本和意大利建立侵略同盟之後,英法同德意的矛盾逐漸成為主要矛盾,而英法之間的矛盾則退居次要地位。為既得利益和自身安全,英法的立場逐漸趨於一致。

  1936年3月7日,德國違反洛迦諾公約,派兵重占萊茵蘭非軍事區。3月19日,英法兩國在倫敦舉行參謀部人員會議,雙方達成協議,決定“建立聯係,以便對那種遭到無端的侵略而要采取戰爭措施的技術條件做好準備”。

  1937年,英法兩國軍事人員進行互訪,雙方軍事合作有所加強。12月,法國空軍部長前往倫敦與英國空軍部長進行會談,決定派一個技術代表團去英國研究空軍建設問題。1938年1月底,法國技術代表團到英國進行了為期1個多星期的訪問。

  1938年3月,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從而使德國處於可以從三麵包圍捷克斯洛伐克的有利地位,而使捷克的所謂“馬其諾防線”失去作用。甘末林在事前指出,一旦德國人完成了他們萊茵河的防線,他們將成為中歐的主人,因為我們那時將無法再進行有效的幹涉。麵對這種情況,英法加快了軍事合作的步伐。4月4日,法國陸軍總司令甘末林建議:立即同英國進行軍事談判,以求達成建立聯合參謀部的協議。此外,還考慮擴大兩國軍事合作範圍,將現在空軍方麵的合作也擴展到陸軍和海軍方麵去。

  1938年4月24日,英法兩國就建立軍事同盟在巴黎舉行會談。雙方對政治合作的範圍、軍事手段、指揮和軍事行動等方麵的問題進行了有益的討論。雙方認為,必須建立一個由兩國政治官員和軍事首腦組成的戰爭領導組織,該組織擔負的任務是:協調兩國的外交政策;製定相互配合的補給、運輸和生產計劃;確定發起行動的共同指令。在法國麵臨德國和意大利進攻的情況下,英國必須承擔援助法國的義務。雙方還認為,應建立一個戰爭聯合指揮機關,統一進行作戰指揮,發布軍事命令。

  4月28日、29日,張伯倫、哈利法克斯同達拉第和博內進行了會談,兩國政府首腦商定了雙方進行軍事談判的原則。

  5月23日,英國作戰與情報機構負責人接見法國駐英武官。後者被告知說,4月末兩國政府首腦的會談使重新開始中斷的1936年的會談不再存在任何困難。英方提議派一名英國軍官去參觀法國的登陸港口,以便實施1936年協議中的英國向法國派遣遠征軍的條款,並答應就戰爭物資交換情報。

  此時,為使英法兩國可以集中力量來應付中歐的事變。英國政府正在謀求同意大利在地中海問題上取得和解。1938年4月16日,英意兩國簽訂了一個協定。該協定實質上是英國讓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和西班牙自由行動,想以此來打動意大利,使其在中歐問題上表示出善意。而此時的法國則認為,意大利懷有侵略企圖,它已成為法國的冤家對頭。這種意見分歧當然也會反映到兩國的軍事談判中來。但好在雙方都一致認為其主要威脅來自德國,這種分歧並未影響兩國加強軍事合作。

  在1938年9月捷克危機的日子裏,法國政府曾詢問英國政府,法國能得到何種軍事援助。英國答複說,在戰爭開始6個月裏,可派出2個非機械化師和150架飛機。9月27日,張伯倫同法國代表會晤時說:“我們現在知道,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決意抵抗。法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如果發生這種情況,它將履行其條約義務。我們曾多次公開申明,我們不能對法國遭受德國影響或征服視而不見。如果法國處境危機,我們將出兵援助。英國政府將說到做到,決不會自食其言。”

  1938年11月下半月,張伯倫會見了達拉第。兩國政府首腦就各自的備戰情況交換了意見。達拉第說,法國政府正在發展軍火生產,1938年法國擁有飛機2600架,準備今後每月生產400架。張伯倫則說,到1939年夏末,英國將每月生產700~800架。

  1938年12月,裏賓特洛甫和沙赫特訪問巴黎,此行的表麵目的是簽訂《德法宣言》,但更深層的動機卻是離間英法關係。但從訪問的結果來看,後一目的並未達到。會談中,法國外長博內一再強調英法團結的根本重要性和不可動搖性。明確指出,從長遠來說,德法關係的真正改善,如果不同時存在與此相平行的英德關係的改善的話,那是不可思議的。慕尼黑已使法國在東歐的主要盟國捷克斯洛伐克遭到肢解,法國經多年苦心經營在東歐同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建立起來的同盟也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法國不能再失去英國。

  慕尼黑會議後,英法等西方國家曾滿以為德國的矛頭可能會指向烏克蘭,但在新年到來的時候,在西方國家的首都卻傳來越來越令人不安的消息。

  1939年1月30日,英國駐巴黎武官報告說,根據法國總參謀部的材料,希特勒即將進攻西方,而不是東方。同月,英國政府向美國總統羅斯福通報說,英國政府掌握了德國有可能在東方戰役開始之前,向西方國家發動進攻的情報。

  麵對德國日益嚴重的威脅,張伯倫於1939年2月6日發表了英法團結聲明。聲明說:“利益上的一致,把法國和我國聯係在一起,因此,任何危及法國切身利益的威脅,不管它來自何方,都不可避免地會迫使我國向法國提供援助。”2月10日,法國政府表示,如果英國由於德國入侵荷蘭而卷入戰爭,它將支持英國,如果因德國入侵瑞士而發生戰爭,英國政府則應給予法國對應的支持保證。與此同時,英法政府決定,它們的參謀本部之間的對話必須“比過去範圍更廣,性質更加親密”。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占領整個捷克斯洛伐克。此舉不但使德國的軍事、經濟實力都有了很大增長,而且侵略行動的又一次輕易得手進一步刺激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促使他更快地采取下一個行動。在爭霸鬥爭中,英法所麵對的形勢更加險惡。這時,英法統治集團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味妥協退讓是滿足不了希特勒的野心的,而且時至今日,英法已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

  為商議對策、協調行動,法國總統勒布倫和外長博內於3月21日出訪英國。在兩國外長的會談中,哈利法克斯深有感觸地說:“隻要納粹分子還在執政,歐洲和平的希望就是渺茫的”。雙方就對德作戰時相互支援的措施和在對德作戰中“波蘭的突出意義”交換了意見。3月22日,勒布倫、張伯倫參加了會談。雙方相互通報了飛機生產情況。同日,英法互換照會。照會規定,當一方遭到侵略時,另一方有提供軍事援助的義務。照會還規定對比利時和荷蘭的安全提供保證。英法軍事同盟遂告形成。

  世界上出現了兩大對立的軍事同盟體係。戰爭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了,戰爭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