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4月28日,希特勒宣布廢除1934年1月訂立的德波互不侵犯條約和1935年6月簽訂的德英海軍協定,要求英國歸還殖民地;並且以激烈的言辭和譏諷的口氣,拒絕羅斯福於4月14日向德國和意大利發出的要維護和平不要再繼續采取侵略行動的呼籲。這樣,德國就直言不諱地宣布了自己對波蘭的侵略意圖,表示出對英國利益的威脅,同時也表明了執意推行戰爭政策的頑固態度。
為準備戰爭,德國還加緊外交活動。它以縱容匈牙利反對羅馬尼亞相威脅,逼簽奴役性的德羅經濟協定,使羅馬尼亞的經濟服務於德國的戰爭經濟。勸南斯拉夫退出國際聯盟,加入“反共條約”;設法同斯的納維亞四國接近,希望這些國家一旦在波羅的海發生戰爭會保持中立;同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同日本和意大利進行旨在締結軍事同盟的談判;同英國進行旨在破壞英法蘇結盟的秘密談判;同蘇聯進行以解決德國兩線作戰為目的的締約談判。
墨索裏尼將羅斯福4月14日的和平呼籲說成是,“進行性的麻痹症的結果”;違背1938年4月16日英意協議向利比亞增兵,並發出廢除該協議的威脅;支持並利用克羅地亞民族分裂主義者,企圖分裂南斯拉夫;命令加緊修建指向希臘邊境的道路,指望時機一到立即進兵向希臘;要英國駐意大使珀西·洛蘭“告訴張伯倫,如果英國準備為保衛波蘭而戰,意大利則將同盟邦德國一起拿起武器”,擺出一副要同德國一道發動戰爭的架勢。
德意的侵略行徑與戰爭威脅,在歐洲引起了巨大的戰爭恐慌。
§§第五章 風雲際會的歐洲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