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和德國都是屬於日耳曼民族文化範疇的國家。但前者從來不是德意誌帝國的組成部分。曆史上日耳曼人在政治、經濟上曾有過大聯合,但這種聯合的核心是奧地利而不是普魯士。直到十九世紀,奧地利仍然恪守領導日耳曼人的傳統,堅決反對普魯士的興起。隻是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之後,奧地利對日耳曼人的領導地位才為普魯士所代替。
但是,德國早就夢想吞並奧地利。1933年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後不久,便委任國會議員西奧多·哈比希特為奧地利納粹黨督察。希特勒還批準設立一個由幾千人組成的奧地利軍團,駐紮在沿奧地利邊界的巴伐利亞境內,準備在適當的時候越過邊界占領奧地利。他還把流亡在外的奧地利黨領袖阿爾弗雷德·法勞恩菲爾德弄到慕尼黑,讓後者每晚進行反對奧地利政府的煽動性廣播。
此外,無孔不入的德國情報人員披著各種合法的外衣大量湧入奧地利。他們在奧地利發展情工人員,建立情報組織,進行旨在顛覆奧地利的宣傳活動,支持已有的法西斯組織,建立新的法西斯團體,他們鼓動並聯合奧地利法西斯分子,利用各種手段,攫取奧地利國家各部門的權力。到1938年時,希特勒情報人員同奧地利法西斯分子一起已經控製了奧地利國家的許多要害部門。他們不但可以使德國及時了解奧地利的各種情況,而且大力影響奧地利政府的政策,使其適合德國的口味。
1934年7月25日,納粹分子製造了暗殺奧地利總理多爾富斯事件。但這次納粹暴動和1923年的啤酒館暴動一樣,很快便被平息了,參加暴動者被逮捕了,其中13人被處以極刑。
這次納粹暴動之所以失敗,除技術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由於時機尚不成熟。1934年,由於退出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德國在外交上也處於極端孤立的地位。英法反對德國這種直接違反凡爾賽和約和聖日爾曼條約的作法,堅持應讓奧地利繼續保持獨立。此時的蘇聯正好首次表示願意同西方一起簽訂一個東方洛迦諾公約,當然也不讚成德國在奧地利的行動,甚至法西斯意大利也不站在德國一邊。事件發生後,墨索裏尼急忙動員了4個師,陳兵勃倫納山口,聲稱意大利將盡力維護奧地利的獨立。這件事在一段時間裏曾鬧得沸沸揚揚,國際輿論對希特勒十分不利。
希特勒無計可施,隻好強忍了幾年。1935年5月21日,為了欺騙國際輿論,安撫奧地利,他在國會公開宣稱德國既不希望也不打算幹涉奧地利內政,並吞奧地利,或者來一次合並。但是希特勒亡奧之心不死。他口頭上侈談和平,暗地裏重整軍備,表麵上尊重奧地利的獨立,背後卻在加緊幹著破壞奧地利獨立的勾當。
經過幾年緊鑼密鼓的準備,到1938年初情況已有了很大變化。此時的德國已經建立起一支陸海空各軍種齊全的武裝力量。德國已經完成了“打碎凡爾賽和約的枷鎖”的任務,在希特勒看來,實現他長期孕育的目標的時機已經成熟了。
此時的國際環境非常糟糕。1937年4月,奧地利聯邦總理許施尼格曾謀求英國發表一項保證奧地利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聲明,未果;法國政府擬與英國一起發表關於中歐問題的聲明,也未成。但張伯倫在1937年5月卻對奧地利國務秘書施密特說:“英國不僅希望與意大利,而且也希望與德國達成諒解。”
1937年11月19日,英國樞密院主席哈利法克斯去薩爾茨堡拜訪希特勒,明確提出英國願意承認德國在中歐的合法要求,隻是“要通過和平演變的途徑來實現這些改變。要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巨大騷亂……的方法。”
此時的法國唯英國的馬首是瞻,沒有英國的支持,法國不會單獨對德國采取戰爭行動,盡管它不願意看到奧地利失去其獨立地位。法國總理卡米耶·肖當也曾明確表示,如果德國吞並奧地利,法國將不參戰。
波蘭同德國訂有互不侵犯條約,德國無須擔心。
1937年9月,墨索裏尼訪問柏林,重申兩國之間的團結,並對彼此的勢力範圍達成一個總的協議,“意大利在地中海的行動將不會受到德國的阻礙,而另一方麵,德國在奧地利的特殊利益也將不會受到意大利的損害”。到1937年底,意大利與德國的關係更密切了。
當時,奧地利國內更是危機四起。1936年7月11日,它與德國簽訂了奧德協定。根據該協定,德國政府承認奧地利的主權,保證不幹涉奧地利的內政;奧地利則保證其對德政策“始終遵循那條與這一事實相符的基本路線:即奧地利承認自己是一個德意誌國家”。
但在這項條約的秘密條款中,許施尼格作出了後果極其嚴重的讓步,他表示同意大赦在奧地利的納粹政治犯,保證讓“民族反對派”——納粹黨人或納粹黨的同情者——加入祖國陣線並參加政府,讓他們擔任“政治上負責任”的職務。這就等於讓希特勒在奧地利安插自己的人手,以作為將來德國對奧地利采取行動時的內應。
1937年,奧地利納粹分子加緊恐怖活動,製造了一起又一起爆炸事件。他們還計劃像殺害多爾富斯一樣幹掉許施尼格。此外,國家許多部門的權力已落入他們之手。1938年1月25日,奧地利警察在搜查一個叫做“七人委員會的團體”在維也納建立的辦公處時,發現了由元首的代表魯道夫·赫斯署名的文件,文件表明奧地利納粹分子在國防軍支援下將在1938年春天發動公開反叛。
1938年2月12日,經巴本的一番活動,許施尼格同希特勒進行了一次後來被證明是決定命運的會談。會談一開始,希特勒便給許施尼格來了個下馬威。他指責奧地利在德國曆史上的破壞作用,大罵奧地利在邊境上構築對付德國的工事。
當日午後,2月4日上任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交給許施尼格一份“協定”草案。草案要求取消對奧地利納粹黨的禁令,釋放所有監禁著的納粹分子,必須讓親納粹的維也納律師賽斯·英誇特擔任內政部長,要由他主管警察和保安事務,必須讓另外兩名親納粹分子格拉斯·霍爾斯特盾和菲許包克分別擔任國防部長和財政部長。草案還規定,要通過有步驟地交換100名軍官等措施來使德奧兩國軍隊建立更加密切的關係,要做好準備,使奧地利納入德國經濟體係。
這分明是一份奧地利的賣身文書,希特勒卻要許施尼格原封不動地在這個文件上簽字,限3天內滿足他的要求,不然就要下令向奧地利進軍。許施尼格表示願意簽字,但他不能擔保協定會得到批準。後來,希特勒表示再寬限3天的時間來實施這個協定,並使草案的措辭多少溫和了一些。在得到這些所謂的讓步之後,這位奧地利總理無可奈何地在奧地利的賣身契上簽了字。
2月13日上午,許施尼格返回維也納後,立即向總統米克拉斯作了匯報。米克拉斯表示可以釋放奧地利納粹分子,但不同意讓賽斯·英誇特主管警察和陸軍。
13日下午,希特勒批準對奧地利施加軍事壓力,這種壓力要保持到2月15日,即希特勒寬限的最後一天。在軍事壓力下,米克拉斯總統屈服了。16日,奧地利政府宣布對納粹分子,包括在暗殺多爾富斯案件中被定罪的那些人進行大赦,並且改組內閣,讓賽斯·英誇特當上了內政部長。這位新部長立即去柏林晉見希特勒。
2月20日,希特勒向國會發表演說,他明白無誤地向世人宣告,今後700萬奧地利人和300萬在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區的日耳曼人的前途是第三帝國的事情。
在貝希特斯加登簽訂了奧地利的賣身文書後,許施尼格在國內的日子很不好過。為了對國人有個交待,他決定在3月13日那天舉行公民投票。
當柏林的希特勒獲知這一消息後,當即把戈林、凱特爾、馮·賴興蹈、慕尼黑軍區司令馮·舒伯特、奧地利的一名部長格拉斯一霍爾斯特瑞(秘密納粹黨人)和牛賴特叫來商議對策。3月10日,希特勒決定對奧地利進行軍事占領。
要阻止奧地利13日的投票,德軍必須在12日前開入奧地利,然而當時德國軍方並沒有進軍的計劃。於是,當初為阻止哈布斯堡王室太子奧托的複辟企圖而擬定的“奧托特別方案”便被拿來應急。
10日下午6時30分,向陸軍3個軍和空軍下達了動員令。11日2時,希特勒發布了關於奧托軍事行動的第1號指令。11日清晨,德軍的卡車與坦克開始向德奧邊境進發。
上午10時,賽斯·英誇特和剛從柏林飛來並給前者帶來希特勒關於如何對付這次公民投票指示的格拉斯·霍爾斯特瑞,一起拜會了奧地利總理,並向他提交了希特勒的要求:取消原定的公民投票,3星期後舉行另一次公民投票。下午2時,許施尼格召見賽斯·英誇特,告訴他同意取消這次公民投票。這時,戈林的價碼又提高了。經同希特勒商量,戈林在14時45分打電話給賽斯·英誇特,要求許施尼格辭職,並且必須在兩小時內任命賽斯·英誇特為總理。當天下午米克拉斯總理勉強同意許施尼格辭職,但堅決不肯讓賽斯·英誇特繼任總理。
17時30分,戈林打電話命令賽斯·英誇特跟莫夫中將(德國武官)一起去告訴總統說,如果不立即接受條件,已經在向邊境前進的部隊將全線開入,但這位倔強的總統仍堅執不從。20時45分,希特勒發出了入侵命令。
維也納的親納粹分子歡迎德軍到來。奧地利政府本來對英法兩國政府抱著一線希望,但英國對德國致奧地利最後通牒的反應隻是提出外交上的抗議,而法國的總理肖當及其內閣已於3月10日辭職,直到13日已經宣布德奧合並後,才有了一個由萊翁·勃魯姆組成的法國政府,這期間巴黎一直未采取任何行動。
在德國大兵壓境的情況下,米克拉斯總統屈服了。賽斯·英誇特被任命為總理。
但希特勒仍然讓軍隊按計劃進入奧地利。13日深夜,由德國的內政部次長威廉·斯圖卡特奉希特勒之命擬定的“規定德奧完全合並的法律”,由已經接掌總統權力的賽斯·英誇特簽字送到了希特勒麵前。很快,希特勒、戈林、裏賓特洛甫、弗立克和赫斯在這個所謂德奧合並法上簽了字,並於同日由德國政府在林茨頒布。它規定奧地利是德意誌帝國的一個邦,奧地利人在4月10日就“同德國合並問題”舉行公民投票。3月18日,希特勒宣布,德國人也要就此舉行公民投票。
由於人們懼怕納粹分子,在4月10日投票上,德國有99.08%的人讚成希特勒的行動;在奧地利百分比更高些,達到99.75%。
就這樣,希特勒不折一兵一卒便為德國增加了700萬臣民,而且大大加強了德國的戰略地位。納粹德國不僅得到了維也納這個通向東南歐的門戶,而且使捷克斯洛伐克處在自己軍隊的三麵包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