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法國的消極防禦

  法國陷入經濟危機雖然較晚,但持續時間特別長。1933年6月以後,整個經濟更加惡化。據統計,1935年約有50萬以上的全失業者,部分失業的人數則占工人總數的50%。工人的實際工資下降了,小資產階級的收入在1929~1933年間平均減少了約30%,不少企業的工作日延長到12~15小時,加之1935年緊縮通貨的決定,使困難重重的法國工業受到沉重打擊,工業生產降至1929年的67.4%。

  法國有一半人口從事農業,而其產量在西歐是最低的。生產過剩使價格下跌,因而又進一步降低了本來就較低的人均收入。失業的工業人口流回農村,雖在表麵上掩蓋了失業的真實人數,但實際上卻加重了農民的負擔。據估計,危機期間,法國農村中存在著一支為數達270萬的雇農大軍,許多失業者加入了這一隊伍,他們得不到一點失業補助金。大農場主和富農則趁機加緊對農業工人進行剝削,壓低他們原已少得可憐的工資,在農產品價格急劇下降而賦稅負擔加重的條件下,農民的物質生活狀況進一步惡化。

  雖然1936年5月,由法國無產階級領導的、廣大勞動人民和進步階層參加的人民陣線上台執政,采取了一係列經濟改革措施,一度使法國經濟有所好轉。但好景不長,從1937年下半年起,法國再度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這次危機雖然持續時間不長,但來勢很猛,致使當年法國的工業生產比上年減少了15.5%。這對法國脆弱的經濟來說,不啻是雪上加霜。如以1928年的工業生產指數為100,1937年下降到82.8,1938年4月下降到82.冶金工業在1937~1938年的危機中受的打擊最大,同1937年相比,1938年冶金工業的產量下降了16%,造船業和建築業也受到了嚴重打擊。在汽車生產上,法國落後於英國和德國。在飛機製造上,法國在不到10年的時間裏,從第一位迅速下降到第四位;法國的鋼產量在1932~1937年間隻增加了30%,而德國卻增長300%。

  30年代法國經濟的衰退,對法國政治、外交和國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在經濟危機和法西斯組織暴亂的打擊下,法國政府頻繁更迭。自1930~1940年10年中,法國政府更換了24次。法國政權機構的頻繁更迭,“使當事者無法把連接的許多計劃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擬出成熟的決定和措施,把它貫徹執行,成為一個政策”。對法國的內政、外交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20世紀30年代初期,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法國國內政局動蕩,政治勢力兩極分化。一方麵形形色色的右派法西斯組織紛紛出籠,準備武裝奪取政權。另一方麵共產黨等進步力量也在團結人民群眾,開展反法西斯鬥爭。

  1934年7月27日,共產黨和社會黨在巴黎簽訂了關於同法西斯主義作鬥爭的《統一行動公約》,首先實現了工人階級的統一。

  法國轉而與蘇聯就建立集體安全體係進行了接觸與談判。1933年12月28日,外交部長保羅·邦庫爾和蘇聯駐法國全權代表多夫加列夫斯基舉行會談,達成了共識;為保衛和平,反對法西斯侵略,必須采取集體安全措施,並主張把反侵略的互助義務補充到1932年11月29日簽訂的法蘇互不侵犯條約中去。談判期間,法國外長甚至對蘇聯全權代表宣稱:“你我雙方開始了極關緊要的事業,你我雙方今天開創了曆史的新篇章。”然而,在這次會談之後,法國政府並未采取具體的行動。

  1934年2月上台的加斯東·杜梅爾格內閣的外交部長路易·巴爾圖進一步推進了聯盟外交政策。他的目的是聯合蘇聯和東歐小國反對德國,通過談判簽訂了一個建立在集體安全原則上的“東方公約”。簽訂這樣一項條約,英國既怕加強蘇聯的戰略地位,又怕會增加法國的國際威望,表示不願參加這樣一個“旨在包圍德國”的公約。德國也明白締結這樣一項條約的後果,明確表示反對。這樣,“東方公約”的設想未能最後實現。1934年10月,巴爾圖遇刺身亡。

  巴爾圖的繼任者皮埃爾·賴伐爾,口頭上說要繼承前任的外交政策,但事實上卻開始扭轉法國的外交方向,放棄法蘇接扣的方針,而把調整法德和法意關係放在了法國對外政策的首位。1935年2月,賴伐爾和弗朗丹同英國政府一起,向德國提出了包括“軍備平等”和締結東方公約的“全麵解決”建議。這是法國開始走上綏靖道路的標誌。它雖然在1934年繼續同蘇聯談判,並於1935年5月2日在巴黎同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但其目的隻是以同蘇聯接近作為同德國打交道時的籌碼,從而使自己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1935年7月14日法國國慶日這天,共產黨、社會黨、激進社會黨等69個黨派團體的1萬名代表,在巴黎巴士底廣場舉行“和平和自由大會”,通過了《人民陣線誓詞》,決定建立“人民陣線全國委員會”。巴黎有50萬人,全國有200萬人舉行了擁護人民陣線的示威遊行。

  1936年2月,共產黨、社會黨、激進社會黨製定了《人民陣線綱領》,作為國會競選綱領。綱領在政治方麵要求大赦,反對各種法西斯聯盟,尊重工會權利,保證信仰自由,進行國際合作,保證集體安全,限製軍備,保衛和平。在經濟方麵要求設立國家失業基金,不減工資的縮短周工作日,建立養老金製度,消滅投機商,法蘭西銀行收歸國有,實行軍事工業國有化。人民陣線綱領受到工人、農民以及小資產階級、中等資產階級的擁護。在4~5月的眾議院選舉中,人民陣線獲得64%的多數席位,6月4日組成以社會黨領袖萊昂·勃魯姆為首,激進社會黨人參加的第一屆人民陣線政府。勃魯姆政府實行了一些社會經濟改革措施,部分實現了人民陣線綱領。但大資產階級和反動勢力反對改革,策動經濟怠工、資金外流、哄抬物價,有意製造經濟困難。

  1937年3月,勃魯姆政府宣布暫緩改革,並於6月辭職。此後政局再度動蕩,內閣幾度換屆。1938年4月10日,激進社會黨人愛德華·達拉第組閣,對內破壞人民陣線綱領的實施,對外推行綏靖政策,參與出賣捷克斯洛伐克。10月4日議會討論慕尼黑協定時,社會黨棄權,共產黨反對,達拉第宣布同人民陣線決裂,法國人民陣線運動遂告瓦解。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