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傳說軟事

  傳說

  寺山的傳說寺山,位於昌江河畔,麗陽鎮三水交匯、山勢臨江處懸崖峭壁,怪石嶙峋,驚濤拍岸,旬然有聲。為昌江扼守之天險,因山上原有法雲寺,香火旺盛,故名寺山。

  元末1350年間,陳友諒派一支人馬扼守在寺山天險,在寺山山頂築起炮台,準備將順江而下的朱元璋消滅在寺山腳下。朱元璋得知探馬消息,大驚失色,愁眉不展。晚上,朱元璋設置香壇,仰天朝拜:“天啊、你若無滅我之心,請另開一條水路讓我軍逃過這一劫難,他年朱某若有福登基,必將厚愛黎民,拯救蒼生……”。也許是朱元璋的真情感動了天性,當晚烏雲密布,大雨謗沱,幾個晝夜不息,山洪暴發,在昌江_L遊新橋至關山處破開一條小河,水勢湍急。朱元璋的船隊避開寺山順港而下直達都陽湖。陳友諒聞訊,仰天長歎,天不滅朱,其奈我何。以後一來,陳在都陽湖上多次交鋒,給後世留下了“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都陽湖十八年”的傳說。這就是廣傳民間的“水打四季港”的故事。

  擔瓦亭擔瓦亭座落在荷塘鄉童坊東南2.5公裏長嶺山嶺上,是古代倉下、上村、田坑塢等數十村及樂平塔前鄉、科山鄉村民通往景德鎮的大路。清中期,劉姓從義城(今貼魚山鎮)遷老倉下(今荷塘鄉)定居,一名稱劉老八的挑一擔瓦蓋一座涼亭,供來往行人納涼渴息。此亭以一擔瓦欠一隻角未蓋滿,後人用瓦補上去,都被風吹掉,一蓋再蓋,此角總空著沒有瓦。

  此亭早年倒塌,存有殘磚亭墩可見。

  崖壁“百字文”區境倉魚公路中段荷塘鄉山門村木咀灣,遠古有人在此處(路旁)懸崖高壁的石頭上刻有一百個字文。碑刻何時,未考。碑文不詳。大意是為開劈山裏通往魚山路,以石刻字為證。傳說,如有人一口氣能念完石碑上的文字,此山此石將會崩裂冒出金船。一次,果真一人路經此處,口誦碑文隻剩幾字,石山發出嗡嗡響聲,山動石晃,此人驚慌運氣,未能念完,頓時山不動,石不晃,響聲止。

  裏村城牆裏村分前街、後街和童街,麵臨南河,是江西東北的軍事要地,又是昌江通往姿源的要道,也是景德鎮的東大門。曆史上,這裏有土築的寨圍子。洪楊革命時期,清軍將領左宗棠為了抵抗太平軍,特在土圍的基礎上築起城牆。建成後,浮梁的太平軍(當時,景德鎮歸浮梁所轄)已往別處另辟戰場,城牆未起到作用。

  傳說城牆由左宗棠親自察看地形規劃所建。城牆將前街、後街圍住,童街在東門外。東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山峰,稍微向東突出;西門南側沒有山,另外還開了小西門,是前街往景德鎮的通道。西門北側有一個高峰略向西突出,靠近城門有一個山坡,山坡與高峰中間,有一條小路直通東門北側的高峰下。南門和城牆建在南河北岸,以南河作護城河;北麵全是低山,城牆建在透迄的山崗上。因不通大道,沒有開城門。東南西各個城門高約1丈5尺,是用1尺長、5寸厚、5寸寬的大青磚砌成,城牆高約1丈、厚約6尺,全是用舊窯磚砌成。所用的窯磚,都是從景德鎮各省各縣會館和各姓祠堂拆來的。在20世紀30年代時,城牆依然存在,隻有少數被拆。1935年,國民黨軍隊強迫裏村人用亂石修複城牆,又在東門北側高峰上修築碉堡,以防禦東鄉瑤裏的紅軍遊擊隊,並在東西門派了哨兵日夜守衛。抗日戰爭時,城牆碉堡又被人慢慢地拆掉了。

  太白園小史太白園是景德鎮的名園勝景。座落在昌江大橋頭東岸。已是有名無園,成為景德鎮市第二中學。

  民國16年(1927年),廣東省順德縣李子衡挾巨資來景德鎮開瓷行。牌號“公和安”。在富商上弄建起一幢華麗的大廈,屋後一花園,廣植花卉,飼養珍禽。園內四季群芳鬥豔、好鳥爭鳴,人們譽為“鬧市中心的小桃源”。李不滿足於瓷行和方圓不過一畝的“禦苑”,誌在建造一座類似上海大世界式的遊樂場‘。於是,李尋找建園‘:寶地”成為中心工作。事有巧合,李的女兒因患肺病被小港咀名醫唐去卿治愈。李唐便成了募逆之交,往來甚密,李去唐家裏作客,路經西瓜洲,見西瀕昌江、南山在望,北有小橋流水(已被馬路所埋沒),東是通往古刹禪師庵風景勝地沙陀山,南山大道,又是漁夫、樵子朝夕往返必經之地,每到春秋佳日,路上行人絡繹不絕,市區更是近在咫尺的一片荒原,這是建園的理想地址。加上醫師的鼓勵,經過反複踏勘,丈量和周圍環境的詳細觀察,建園基地確定在此。唐是當地名流,地皮購買很快在獻籌交錯中談妥。

  建一座偌大的包含花園、酒樓、劇場等巨大建築、無有充裕的財力、必是紙上談兵。李考慮到“公和安”在鎮上響擋擋的聲譽,決定爭取廣東哥弟支援,向市內富戶馮成就借銀元3000塊,怡和錢莊貸款8000塊,廣東旅景同鄉湊集10000元,不敷之數,自己商號承擔。外借款項達到預期目的,建園經費解決後、設計、繪圖關係到花園,酒樓、劇場建成後,是否雄偉壯觀,有無豪華氣慨,能不能招攬顧客的大問題。李遊覽過不少名園勝景,見多識廣,胸中早有一個輪廓。在建造格局上,既要迎合大眾心理,又要別出裁,給人以新、奇的印象來吸引各界人士,李與行家們反複討論後,一座百花叢中聳立著酒樓、劇場、動物、別墅、參差錯落其間的花園蘭圖便設計出來。

  李建園的目的在營業牟利。為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為園定名,以便大造聲勢,向外宣揚,對此早已成竹在胸。李崇拜以同宗的唐代酒仙詩人李白,認為李白是文人墨客在觀花飲酒時常評論的風流人物,以他的別號作為園名,既富有詩意,又為雅俗共賞,更可隱喻園主姓李。因之“太白”二字便成為計劃興建花園的名稱。李付出極大精力收集借貸款項之後,建園的各項工作,立即分別展開。

  經過數百名能工巧匠,費時5年的辛勤勞作,耗資8萬銀元、占地200畝的“太白園”建成。環園築以圍牆、高竣雄偉、大門向東敞開。園內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園為主體,占地麵積60%以上,是遍植花卉、果樹、飼養動物的遊覽中心。牡丹、芍藥、含笑、海棠、木蓮、酷菜、墨蘭、曇花、“白玉蘭”,果樹更是多不勝數,僅桃樹千株以上,形成叢林、蔚為壯觀。此外,羅漢鬆、刺槐翠竹、垂柳等錯雜在亭榭之側,宛如百花叢中的綠色巨傘,與蛇紫嫣紅的花朵,各逞異姿。恰到好處的是猴舍、兔窩、鹿苑分別建在花塢、樹叢的隙地中;籠中的畫眉、八哥、黃鶯、架上鸚鵡、散布在方綠叢中、點綴成趣。園中偏南中央,有一幢仿西式建築的兩層樓閣,屬主人別墅。屋後30步,有一掘地砌成長形水池、池深1.5丈、長3丈、寬I丈,注人清水養紅、黑兩色鯉魚。再後20步,在地麵相對地壘起兩口長1.2丈、寬8尺、深4尺的水池、池上架空建有突頂飛簷,木柱欄杆的亭榭,池中種有萍薦、兩池相距約6丈。兩亭夾在東西兩方自然生長物的幾棵大槐樹之間,綠葉朱欄、互相輝映,給花園增添了拘麗的色彩。遊人人園、處處可見花兒在枝頭含笑、聽到鳥兒宛咐歌聲。當猴舍中的猴群上下攀登、歡跳時、可引起孩子們陣陣歡笑。遊人在南園看得眼花繚亂、想品嚐山珍海味時,可步人北園,走上酒樓,體驗太白口飲300杯的滋味,更可聽到弦歌、看看雜枝。酒樓、茶館、露天劇場、巧妙地構成一建築群體。

  酒樓正對大門,飛簷高啄、廊腰I回。酒樓與大門之間,中央是一條平坦的通道。夾道而立足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酒樓分上下兩層,各擺八仙桌20餘張,可供300餘人同時會宴。上層大廳有一尊長達丈餘描色的“醉酒太白”塑像,頭枕於酒壇之上,橫臥廳中、緊靠牆壁、背後襯以紅色帷幕,光彩照人,使來客走上樓便產生一醉方休的念頭。茶樓正對南山,亦有八仙桌30餘張,樓前隙地陳放長凳幾百條,可坐千餘人。劇場茶樓南北相望。酒樓西部、茶樓上下、都可飲酒、品茗時觀嚐戲曲。無怪當時有人把這座花園譽為“蓬萊仙境”。

  太白園開業至民國21年(1932年),熱氣騰騰、生意興隆、遊人如織,是當時景德鎮的高雅餐廳和娛樂中心。此時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廣大勞動人民都在為衣食而奔跑,那有間情逸興去觀花飲酒。那些囊囊充盈的人物弋都怠折厭川,來過幾次後就把興趣轉移到別的活動上去了。加上當時交通不便,外來旅遊人極少。更有甚者,有的所謂少爺、公子、大吃大喝、欠下光洋3千餘元,成為帳上無法注銷的數字。就這樣,曾熱鬧一時的名園,逐漸出現“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景象。相應的是經濟上入不敷出,借貸來的款項利加利,債台高築、園中花木、也日漸凋零;正如宋代詩人辛稼軒所說:“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有的債主開始來搬取家具。出賣花鳥,減員再減員,也難撐持這風雨飄搖的殘局;到民國22年(1933年),踏進園門便隻是紛紛而來的索債者。頹勢無法挽回,為了躲債,在一個月色朦朧的深夜,李子衡攜全家人口逃回原籍去了。

  李有三房妻妾,10多個子女,回故鄉後,僅靠幾畝簿田收租,難以維持全家生活、子女中有獨立能力的各找出路。填房妻子陳二妹於民國24年(1935年)攜帶的二子一女回到景德鎮,在中渡口開了一家土產雜貨店。民國25年(1936年)不料一次怡和昌錢莊的老板在街上迎麵碰見了李子衡的長子李鴻析,便向法院提出控訴,要求追回借款。此時,李鴻析年紀還小,聞訊後便連夜逃往他鄉。根據舊法“父債子還”的條文,法院在一傳、二傳、三傳被告不到的情況下,作出缺席判決:將一個價值10萬元銀元(包括裝飾、添置花木家具等費用)的大花園,判給怡和昌錢莊。10萬元的財產,抵債8千元的判決是不公平的。有人叫李鴻析上訴要求重判。但李感到自己未到法院申辯有點虧理;其次是幾年的利滾利、數字很大,自己又無力償還;再次是怡和昌錢莊老板有錢有勢,上訴官司未必能贏。就這樣,李子衡花了多年的精力,付出了一定資本,建造、經營的“太白園”,在法院一紙判決書下達後,悄悄地易主了。

  1936年西安“雙十二”事件發生以後,抗日呼聲高漲,戰雲密布全國、江西省政府決定在景德鎮創辦一所醫院。當時駐景的江西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鄧景福選定太白園為院址,但怡和昌錢莊老板認為這是私產,堅決不同意。經過協商,由鄧景福批給3千元為買價。這樣怡和昌老板一塊剛進人口中的“肥肉”來不及咀嚼便被迫吐出,太白園也就由個人囊中物而成為公產。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後,醫院遷走。九江高級工業學校,永修高級農業學校先後遷來借園暫駐。兩校遷走以後,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看中了園中別墅,把他的妻子安頓在此。都陽淪陷以後,顧祝同妻子撤出不久,浮梁地籍管理處又在此辦公。國立鉛山師範流亡到浮梁舊城後,浮梁縣立中學便在太白園開課。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市立中學、太白園初級中學、第二中學相繼駐此,人民政府連續撥款,改造教室、實驗室、建辦公大樓、圖書館、教工宿舍、綠化工程緊緊跟上,已是高樓人雲,花木蔥籠、當年麵貌徹底改變,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教育陣地。

  胭脂瀑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的洪灣村(荷塘鄉童坊村)裏有一位名叫胭脂的姑娘,她不僅人長得很漂亮,而且學得一身好武藝。她為人勤儉吃苦、樂於助人、周圍的鄉親十分喜歡她。

  在某年一天,人們象往常一樣在農田中辛勤的耕作,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一條烏龍出現在空中,一轉眼又消失在村中的小河裏。人們在驚歎之餘,卻發現村中的幾處房屋已經燃燒起熊熊大火。從此以後,洪灣村一改往日的和平與寧靜,不時陷人火災的厄運之中,許多房屋被燒毀,親人被燒死。人們請來不少法師卻無濟於事,胭脂姑娘更是心急如焚。

  一天,胭脂姑娘在夢中得到仙人的指點說:“這條烏龍是龍虎山張天師煉丹爐中千年木炭精,它趁天師雲遊時逃了出來。隻有張天師的鎮觀之寶‘風波銅’才能將其鎮住。”於是,胭脂告別親人,踏上出龍虎山的路途。一路土,胭脂力盡磨難,終於到達龍虎山的天師府。本想說明來意借“風波銅”一用,卻不料想張天師外出雲遊不在觀中,門童將胭脂擋在門外。胭脂想到那些受苦的鄉親們,毅然決定夜盜“風波銅”。當晚,胭脂潛人觀中,正要將“風波銅”偷出,不料被童子發現,兩人打鬥起來,她們直鬥得天昏地暗,正在這時張天師已趕到,他勸退童子對胭脂說:“姑娘你的勇氣和善良令人感動,但你偷取‘風波銅’已觸犯天規,如果想把‘風波銅’永留在你的家鄉”,張天師用手指在村口的山凹中劈下半邊山。“那你就要永遠守在這不得返鄉。”胭脂飽含淚水說:“隻要家鄉的人們不受烏龍的侵害,我願意守在那裏永不返鄉。”胭脂姑娘日夜兼程趕回家鄉,將“風波銅”投人水中,頃刻間,水中壟起一個小沙洲,將烏龍牢牢地鎮在水中。這個沙洲仍留在童坊村的小河中,童坊村裏之所以很少發生火災,就是這個沙洲的原故。

  從此,鄉親們又可過上幸福、寧靜的生活,人們載歌載舞、大肆歡慶、胭脂默默的離開歡快的人群,含著淚水回到山凹中,每天守在那為鄉親們祈禱、祝福。胭脂死後人們發現在她每日祈禱的地方冒出一股清泉化作一條瀑布,歡快的流淌著。人們為紀念她就將這條瀑布取名胭脂瀑。

  “官莊”村的傳說“官莊”的傳說由來已久,它既有神話的傳說,又有可供考證的史料。官莊的正北方,並排有3座山:居中原名為皇家山,現叫塘塢、韓家塢(楓樹山林場塘塢分場所在地);塘塢左邊原稱“白龍山”,又叫白蛇咀(高專學校宿舍所在地);塘塢右邊原稱“青龍山”,叫青蛇咀。皇家山(今塘塢)前麵左邊有一小山墩叫“鼓墩”(昌江區政府辦公大樓後麵);其右邊有一小山墩叫“銅鑼墩”。傳聞,此地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可隱隱地聽到有銅鑼、鼓響之聲,是塊風水寶地。

  據說,宋朝康王時期,朝中有一種“寶鏡”,照到此地要出“天子”。於是皇上便派嶽飛帶領人馬前來挖山(挖原“皇家山”),意在將“皇家山”的“龍脈”挖斷而出不了“天子”。誰知嶽飛白天帶領千軍挖山,過一夜第二天去挖山時,山又依然長平了。嶽飛想究其原因,晚上親自帶人值班。深夜“土地菩薩來報”:“不怕你白天千人挖,晚上自有萬人填,隻怕“銅釘”釘破銅鑼埋(邊緣的意思)。”嶽飛不解其意,便問其軍師。軍師一琢磨,悟出其意是:“銅釘”即“童丁”也,於是就將4個10歲以下的兒童分別埋在“鼓墩”的四周。之後,“皇家山”的“龍脈”才被挖斷,此地再也出不了“天子”了。因是奉旨挖山,而且“龍脈”又已被挖斷,“龍”也死了,所以原來的“龍”被貶為“蛇”,後人將原“白龍山”、“青龍山”改稱為“白蛇咀”、“青蛇咀”。盡管“龍”被斬斷,此地出不了“天子”,可能是“龍脈”太好的緣故吧,但還是出了大官。

  據說唐朝末期,首先由徐、陳、史、劉四大姓來此定居建村。隨著四姓建村後不知過了多久,孫氏取而代之發展起來。其主要頭麵人物孫烈,在元朝官為三品,並另有13名孫氏官員在朝扶佐。後來因孫烈犯了國法被斬遺返故裏安葬,孫氏用金頭銀頸陪葬。

  又傳說不知那個朝代,史家有一人在朝為官。因皇上愛其妹漂亮想娶為妻,無奈因姓而遭文武百官反對。當皇上個別征求史氏官員意見時,史說,這好辦,改姓不就成了嗎?皇上遂將其妹改姓後即娶為妻。從此這位姓史的官員便成了“國舅”。後不知這位“國舅”犯了什麽罪被處斬了,安上金頭銀頸運回老家安葬。為防患被人盜墓,安葬時用24個“山夫”3口棺材出殯,葬好後便將24個“山夫”殺掉,做24座大小一樣的墳墓,使人難辨真偽。

  又傳說在明代,武宗皇帝駕下有一位史宏基,官居宰相。因私通寇被革職斬首,亦是用金頭銀頸運回故裏安葬。

  官莊原稱無法考證,可能是當地出了這3名大官而取名“官莊”。官莊曾出過3名大官雖是傳說,但又有史料的依據。

  史國舅、史宏基(無法論證是否是一個人)確有其其墓人。

  20世紀60年代,官莊農民在宋家咀(今官莊第三村民小組所在地)山上挖古墓時,挖出“朝銅、朝靴”,未見“金頭”。墓碑上卻刻有史國舅代號。

  同年代,市曆史博物館派人與官莊大隊聯係有關文物工作,來人曾交代;如當地挖古墓發現有“史宏基”之墓時,需通知市曆史博物館。據李金銘證實,他曾看過一本小說,書名為《三門街》。小說是有史宏基此人,而且是宰相。因私通“樓寇”曾被斬,運回浮梁安葬,官莊原正浮梁管轄。

  據說孫烈後亦任宰相,在官莊東邊(今孫家壟)建有數百幢房子,為孫氏家庭府宅,現名“牌樓下”的地方當時孫家的跑山場。經土地改革時丈量,孫氏府宅占地430餘畝。今在孫家壟仍可發現很多牆基遺址。現浮梁建廠平地時,推土機曾推出“朝銅”、“朝靴”,據推測可能是孫烈之墓,但未發現“金頭銀頸”。

  官莊原史家祠堂可說是“官莊”村來曆的佐證,可惜於1979年黎明製藥廠建廠時被拆除。

  官莊史氏宗祠,造型典雅,雄偉、共有3進殿堂,占地麵積2000多平方米。前殿為禦書樓、中殿的“大德閣”中柱梁上中端,安有玉匣、匣內供放“聖旨”之用,後殿堂則為史氏曆代祖先牌位。祠堂中殿屋頂上中央,安放祭紅瓶,高90公分,直徑30公分,瓶內插有三叉戟(此瓶已遺失)。尤其是祠堂門樓更為壯觀,與眾不同。門樓是八角形,用多種磚砌成。上有包括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之類人物,仙聖及其麒麟、獅、象等麵雕圖像。特別是門樓上的各種浮雕,遠看是一頂八角帽,近視又象獅形烏紗。由此可見祠堂是按朝廷規定和官銜等級所建,足見當時史家的顯赫。

  由此看來,“官莊”的傳說,又有其一定的真實性。民謠十字歌1950年6月15日,中共都陽縣委依法將荷塘鄉一個貪官汙吏,民憤極大的民國後期的縣長程慕顴處決後,人心大快。鄰近幾鄉人民群眾編了一首“十字歌”:

  一字寫來一橫長,叔送慕瀕進學堂;

  先在浮梁景德鎮、再轉“饒洲”與南昌。

  二字寫來隔條河,縣長回家退老婆;

  負心郎君妻最苦,良家女子怎奈何;

  三字寫來眾人蘸,縣長貪款造洋樓;

  昧著良心幹壞事,自我得意出風頭。

  四字寫來四角空,橫行霸道抓壯丁;

  有錢可把壯丁買,無錢被抓去當兵。

  五字寫來左邊低,良民百姓受壓欺;

  村村戶戶派吃請,魚肉人民用心機。

  六字寫來八字腳,縣長逍遙找快樂;

  不要臉皮不害操,尋花問柳實可惡。

  七字寫來右邊彎,漂亮女子由他奸;

  胡作非為民女恨,同仇敵汽要抗爭。

  八字寫來兩邊光,解放大軍過長江;

  作惡多端應有報,縣長依法見閻王。

  九字左撇右上勾,人民翻身喜心頭;

  感謝中國共產黨,為民除害天下揚。

  十字寫來歸了中,歌頌領袖毛澤東;

  建立人民共和國,工農成了主人翁。

  民歌

  荷塘是個好地方。1957年,波陽縣204名下放幹部來荷塘與荷塘人民一道走“發展生產、自力更生”道路,創造了優異成績。1964年,評為全國農墾係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紅旗單位。江西省歌舞團來荷塘創作歌謠一首:

  荷塘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繞山莊,

  層層梯田苗青秧兒壯,油茶鬆杉連成片,

  青翠茅竹滿山崗,哪個滿山崗。

  想當年荷塘多荒涼,

  磨天嶺、鐵石關、把路檔,

  山高水又冷、無錢缺米糧,

  惡霸地主賽猛虎,人民生活苦難當,

  哪個苦難當。

  五七年臘月天,黨的號角響,

  下放幹部到荷塘,劈山修公路,下田改造冷漿,

  艱苦奮鬥三年多,

  人民生活變了樣,

  哪個變了樣。

  荷塘春色美

  荷塘美,美荷塘,滿眼春光山重山,蒼鬆翠柏連天碧,幽相依綠浪翻。麗日映飛瀑,暖風送花香,荷塘春色豔人間。

  荷塘美,美荷塘,當年革命紅纓槍,創建老區根據地,金戈鐵馬上戰場!號角聲聲急,戰鼓咚咚響,血染豐碑紅旗揚。

  荷塘美,美荷塘,歲月風雲創業艱,山塢壟田奪高產,自力更生鬥誌昂!各地來學習,業績上報章,六十年代南泥灣。

  荷塘美,美荷塘,節氣頻催春光漾,黃鵬百人能解,改革開放譜新章。農林產業化,創收找市場,甩開大步奔小康!

  荷塘美,美荷塘,如詩如畫好風光,李家山上瀑布美,山水風情看楊灣。遊人笑聲喧,林鶯飛啼忙,歡歌一曲唱荷塘!

  諺語選錄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昌江區誌

  鏡子不擦不明,腦子不用不靈。鬆(劣)貨架上樓,俏貨有人謀。

  誰能無過,誰能無錯,不怕有過,就怕不改錯。

  不懂裝懂,一世飯桶。

  一日不做,一日無食;三日不做,餓得筆直。

  小孩要管,小樹要護,光栽不護,白費功夫。

  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朝有餘。

  若要好,問三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家有千棵樹,不愁吃穿住。

  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不怕無人請,隻怕藝不精。

  人到八十八,莫笑癡和瞎;人到九十九,莫笑風擺柳(指窮,穿破衣服)。

  扁擔是條龍,一世吃不窮。

  三十晚上翻通書,沒了日子。

  正月十五貼門神,晚了半個月。

  詩選

  遊胭脂崖

  陳伯倫

  胭脂崖,位居荷塘鄉西南原曰燕子崖,曾因萬燕聚象於崖而得名。胭脂崖源於民間傳說:有一美貌仙嫂常於崖下春池沐浴。浴畢,以池當鏡,施之粉黛。一日,嫂更衣,然被山夫所窺,驚拽衣而去,遺下胭脂一盒。夫拾之於懷,心念之,終日守崖興歎,不思茶飯,胭脂因此名揚鄉裏。

  春陽正高,鵑紅蘭紫半山腰。斧劈刀削胭脂崖,飛瀑十根梢。溪歡倒映竹風影,懸棺作古扁擔挑。山門大好,桃粉李白女兒嬌。犬吠鵝戲無底洞,農家三裏遙。酣暢夢隨嫂去,鬆海吟浪響九霄。

  郭璞峰記遊(四絕)

  林晚光

  溪行

  石瞪透逸繞翠岑,溪聲一路似鳴琴。景純遺韻今何在?且向遊仙夢裏尋。

  吊古寺遺蹤

  秋日尋幽郭璞峰,蓮池塔家吊遺蹤。千年蘭若誰曾見,惟有蒼蒼羅漢鬆。

  蟬聲催詩

  何俱山高路蜿蜒,從客柱杖步峰巔。蟬吟催我詩心動,裁剪秋光人錦強。

  讀摩崖石刻

  《愚穀》清心聽《玉泉》,摩崖鐫石映溪間,徐君自得山林樂,飲露餐霞伴月眠。

  遊郭璞峰二首

  許牛

  (一)

  南去驅車郭璞峰,暫離塵老得從容。仙泉入口六根淨,默拜廟前萬襲空。

  (二)

  郭璞迷離石刻懸,群僧合墓竟何年?梨花騎印深如許,破解謎團待後賢。

  遊郭璞峰

  邵繼武

  寺前星羅遍吞中,青城山色鬱蔥籠。蓬萊島上神仙境,不若魚山郭璞峰。

  遊楊灣

  方華民

  興致勃勃楊灣遊,信步竹廊樂悠悠,竹樓亭閣傍竹海,山間清泉不止流。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