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
寺山的傳說寺山,位於昌江河畔,麗陽鎮三水交匯、山勢臨江處懸崖峭壁,怪石嶙峋,驚濤拍岸,旬然有聲。為昌江扼守之天險,因山上原有法雲寺,香火旺盛,故名寺山。
元末1350年間,陳友諒派一支人馬扼守在寺山天險,在寺山山頂築起炮台,準備將順江而下的朱元璋消滅在寺山腳下。朱元璋得知探馬消息,大驚失色,愁眉不展。晚上,朱元璋設置香壇,仰天朝拜:“天啊、你若無滅我之心,請另開一條水路讓我軍逃過這一劫難,他年朱某若有福登基,必將厚愛黎民,拯救蒼生……”。也許是朱元璋的真情感動了天性,當晚烏雲密布,大雨謗沱,幾個晝夜不息,山洪暴發,在昌江_L遊新橋至關山處破開一條小河,水勢湍急。朱元璋的船隊避開寺山順港而下直達都陽湖。陳友諒聞訊,仰天長歎,天不滅朱,其奈我何。以後一來,陳在都陽湖上多次交鋒,給後世留下了“朱元璋、陳友諒大戰都陽湖十八年”的傳說。這就是廣傳民間的“水打四季港”的故事。
擔瓦亭擔瓦亭座落在荷塘鄉童坊東南2.5公裏長嶺山嶺上,是古代倉下、上村、田坑塢等數十村及樂平塔前鄉、科山鄉村民通往景德鎮的大路。清中期,劉姓從義城(今貼魚山鎮)遷老倉下(今荷塘鄉)定居,一名稱劉老八的挑一擔瓦蓋一座涼亭,供來往行人納涼渴息。此亭以一擔瓦欠一隻角未蓋滿,後人用瓦補上去,都被風吹掉,一蓋再蓋,此角總空著沒有瓦。
此亭早年倒塌,存有殘磚亭墩可見。
崖壁“百字文”區境倉魚公路中段荷塘鄉山門村木咀灣,遠古有人在此處(路旁)懸崖高壁的石頭上刻有一百個字文。碑刻何時,未考。碑文不詳。大意是為開劈山裏通往魚山路,以石刻字為證。傳說,如有人一口氣能念完石碑上的文字,此山此石將會崩裂冒出金船。一次,果真一人路經此處,口誦碑文隻剩幾字,石山發出嗡嗡響聲,山動石晃,此人驚慌運氣,未能念完,頓時山不動,石不晃,響聲止。
裏村城牆裏村分前街、後街和童街,麵臨南河,是江西東北的軍事要地,又是昌江通往姿源的要道,也是景德鎮的東大門。曆史上,這裏有土築的寨圍子。洪楊革命時期,清軍將領左宗棠為了抵抗太平軍,特在土圍的基礎上築起城牆。建成後,浮梁的太平軍(當時,景德鎮歸浮梁所轄)已往別處另辟戰場,城牆未起到作用。
傳說城牆由左宗棠親自察看地形規劃所建。城牆將前街、後街圍住,童街在東門外。東門南北兩側各有一個山峰,稍微向東突出;西門南側沒有山,另外還開了小西門,是前街往景德鎮的通道。西門北側有一個高峰略向西突出,靠近城門有一個山坡,山坡與高峰中間,有一條小路直通東門北側的高峰下。南門和城牆建在南河北岸,以南河作護城河;北麵全是低山,城牆建在透迄的山崗上。因不通大道,沒有開城門。東南西各個城門高約1丈5尺,是用1尺長、5寸厚、5寸寬的大青磚砌成,城牆高約1丈、厚約6尺,全是用舊窯磚砌成。所用的窯磚,都是從景德鎮各省各縣會館和各姓祠堂拆來的。在20世紀30年代時,城牆依然存在,隻有少數被拆。1935年,國民黨軍隊強迫裏村人用亂石修複城牆,又在東門北側高峰上修築碉堡,以防禦東鄉瑤裏的紅軍遊擊隊,並在東西門派了哨兵日夜守衛。抗日戰爭時,城牆碉堡又被人慢慢地拆掉了。
太白園小史太白園是景德鎮的名園勝景。座落在昌江大橋頭東岸。已是有名無園,成為景德鎮市第二中學。
民國16年(1927年),廣東省順德縣李子衡挾巨資來景德鎮開瓷行。牌號“公和安”。在富商上弄建起一幢華麗的大廈,屋後一花園,廣植花卉,飼養珍禽。園內四季群芳鬥豔、好鳥爭鳴,人們譽為“鬧市中心的小桃源”。李不滿足於瓷行和方圓不過一畝的“禦苑”,誌在建造一座類似上海大世界式的遊樂場‘。於是,李尋找建園‘:寶地”成為中心工作。事有巧合,李的女兒因患肺病被小港咀名醫唐去卿治愈。李唐便成了募逆之交,往來甚密,李去唐家裏作客,路經西瓜洲,見西瀕昌江、南山在望,北有小橋流水(已被馬路所埋沒),東是通往古刹禪師庵風景勝地沙陀山,南山大道,又是漁夫、樵子朝夕往返必經之地,每到春秋佳日,路上行人絡繹不絕,市區更是近在咫尺的一片荒原,這是建園的理想地址。加上醫師的鼓勵,經過反複踏勘,丈量和周圍環境的詳細觀察,建園基地確定在此。唐是當地名流,地皮購買很快在獻籌交錯中談妥。
建一座偌大的包含花園、酒樓、劇場等巨大建築、無有充裕的財力、必是紙上談兵。李考慮到“公和安”在鎮上響擋擋的聲譽,決定爭取廣東哥弟支援,向市內富戶馮成就借銀元3000塊,怡和錢莊貸款8000塊,廣東旅景同鄉湊集10000元,不敷之數,自己商號承擔。外借款項達到預期目的,建園經費解決後、設計、繪圖關係到花園,酒樓、劇場建成後,是否雄偉壯觀,有無豪華氣慨,能不能招攬顧客的大問題。李遊覽過不少名園勝景,見多識廣,胸中早有一個輪廓。在建造格局上,既要迎合大眾心理,又要別出裁,給人以新、奇的印象來吸引各界人士,李與行家們反複討論後,一座百花叢中聳立著酒樓、劇場、動物、別墅、參差錯落其間的花園蘭圖便設計出來。
李建園的目的在營業牟利。為實現這一目的,必須為園定名,以便大造聲勢,向外宣揚,對此早已成竹在胸。李崇拜以同宗的唐代酒仙詩人李白,認為李白是文人墨客在觀花飲酒時常評論的風流人物,以他的別號作為園名,既富有詩意,又為雅俗共賞,更可隱喻園主姓李。因之“太白”二字便成為計劃興建花園的名稱。李付出極大精力收集借貸款項之後,建園的各項工作,立即分別展開。
經過數百名能工巧匠,費時5年的辛勤勞作,耗資8萬銀元、占地200畝的“太白園”建成。環園築以圍牆、高竣雄偉、大門向東敞開。園內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園為主體,占地麵積60%以上,是遍植花卉、果樹、飼養動物的遊覽中心。牡丹、芍藥、含笑、海棠、木蓮、酷菜、墨蘭、曇花、“白玉蘭”,果樹更是多不勝數,僅桃樹千株以上,形成叢林、蔚為壯觀。此外,羅漢鬆、刺槐翠竹、垂柳等錯雜在亭榭之側,宛如百花叢中的綠色巨傘,與蛇紫嫣紅的花朵,各逞異姿。恰到好處的是猴舍、兔窩、鹿苑分別建在花塢、樹叢的隙地中;籠中的畫眉、八哥、黃鶯、架上鸚鵡、散布在方綠叢中、點綴成趣。園中偏南中央,有一幢仿西式建築的兩層樓閣,屬主人別墅。屋後30步,有一掘地砌成長形水池、池深1.5丈、長3丈、寬I丈,注人清水養紅、黑兩色鯉魚。再後20步,在地麵相對地壘起兩口長1.2丈、寬8尺、深4尺的水池、池上架空建有突頂飛簷,木柱欄杆的亭榭,池中種有萍薦、兩池相距約6丈。兩亭夾在東西兩方自然生長物的幾棵大槐樹之間,綠葉朱欄、互相輝映,給花園增添了拘麗的色彩。遊人人園、處處可見花兒在枝頭含笑、聽到鳥兒宛咐歌聲。當猴舍中的猴群上下攀登、歡跳時、可引起孩子們陣陣歡笑。遊人在南園看得眼花繚亂、想品嚐山珍海味時,可步人北園,走上酒樓,體驗太白口飲300杯的滋味,更可聽到弦歌、看看雜枝。酒樓、茶館、露天劇場、巧妙地構成一建築群體。
酒樓正對大門,飛簷高啄、廊腰I回。酒樓與大門之間,中央是一條平坦的通道。夾道而立足栩栩如生的“八仙”塑像。酒樓分上下兩層,各擺八仙桌20餘張,可供300餘人同時會宴。上層大廳有一尊長達丈餘描色的“醉酒太白”塑像,頭枕於酒壇之上,橫臥廳中、緊靠牆壁、背後襯以紅色帷幕,光彩照人,使來客走上樓便產生一醉方休的念頭。茶樓正對南山,亦有八仙桌30餘張,樓前隙地陳放長凳幾百條,可坐千餘人。劇場茶樓南北相望。酒樓西部、茶樓上下、都可飲酒、品茗時觀嚐戲曲。無怪當時有人把這座花園譽為“蓬萊仙境”。
太白園開業至民國21年(1932年),熱氣騰騰、生意興隆、遊人如織,是當時景德鎮的高雅餐廳和娛樂中心。此時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廣大勞動人民都在為衣食而奔跑,那有間情逸興去觀花飲酒。那些囊囊充盈的人物弋都怠折厭川,來過幾次後就把興趣轉移到別的活動上去了。加上當時交通不便,外來旅遊人極少。更有甚者,有的所謂少爺、公子、大吃大喝、欠下光洋3千餘元,成為帳上無法注銷的數字。就這樣,曾熱鬧一時的名園,逐漸出現“門前冷落車馬稀”的蕭條景象。相應的是經濟上入不敷出,借貸來的款項利加利,債台高築、園中花木、也日漸凋零;正如宋代詩人辛稼軒所說:“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有的債主開始來搬取家具。出賣花鳥,減員再減員,也難撐持這風雨飄搖的殘局;到民國22年(1933年),踏進園門便隻是紛紛而來的索債者。頹勢無法挽回,為了躲債,在一個月色朦朧的深夜,李子衡攜全家人口逃回原籍去了。
李有三房妻妾,10多個子女,回故鄉後,僅靠幾畝簿田收租,難以維持全家生活、子女中有獨立能力的各找出路。填房妻子陳二妹於民國24年(1935年)攜帶的二子一女回到景德鎮,在中渡口開了一家土產雜貨店。民國25年(1936年)不料一次怡和昌錢莊的老板在街上迎麵碰見了李子衡的長子李鴻析,便向法院提出控訴,要求追回借款。此時,李鴻析年紀還小,聞訊後便連夜逃往他鄉。根據舊法“父債子還”的條文,法院在一傳、二傳、三傳被告不到的情況下,作出缺席判決:將一個價值10萬元銀元(包括裝飾、添置花木家具等費用)的大花園,判給怡和昌錢莊。10萬元的財產,抵債8千元的判決是不公平的。有人叫李鴻析上訴要求重判。但李感到自己未到法院申辯有點虧理;其次是幾年的利滾利、數字很大,自己又無力償還;再次是怡和昌錢莊老板有錢有勢,上訴官司未必能贏。就這樣,李子衡花了多年的精力,付出了一定資本,建造、經營的“太白園”,在法院一紙判決書下達後,悄悄地易主了。
1936年西安“雙十二”事件發生以後,抗日呼聲高漲,戰雲密布全國、江西省政府決定在景德鎮創辦一所醫院。當時駐景的江西第五行政區督察專員鄧景福選定太白園為院址,但怡和昌錢莊老板認為這是私產,堅決不同意。經過協商,由鄧景福批給3千元為買價。這樣怡和昌老板一塊剛進人口中的“肥肉”來不及咀嚼便被迫吐出,太白園也就由個人囊中物而成為公產。1937年“七、七”抗日戰爭爆發後,醫院遷走。九江高級工業學校,永修高級農業學校先後遷來借園暫駐。兩校遷走以後,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看中了園中別墅,把他的妻子安頓在此。都陽淪陷以後,顧祝同妻子撤出不久,浮梁地籍管理處又在此辦公。國立鉛山師範流亡到浮梁舊城後,浮梁縣立中學便在太白園開課。新中國成立以來,景德鎮市立中學、太白園初級中學、第二中學相繼駐此,人民政府連續撥款,改造教室、實驗室、建辦公大樓、圖書館、教工宿舍、綠化工程緊緊跟上,已是高樓人雲,花木蔥籠、當年麵貌徹底改變,成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教育陣地。
胭脂瀑的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的洪灣村(荷塘鄉童坊村)裏有一位名叫胭脂的姑娘,她不僅人長得很漂亮,而且學得一身好武藝。她為人勤儉吃苦、樂於助人、周圍的鄉親十分喜歡她。
在某年一天,人們象往常一樣在農田中辛勤的耕作,突然狂風大作、烏雲密布,一條烏龍出現在空中,一轉眼又消失在村中的小河裏。人們在驚歎之餘,卻發現村中的幾處房屋已經燃燒起熊熊大火。從此以後,洪灣村一改往日的和平與寧靜,不時陷人火災的厄運之中,許多房屋被燒毀,親人被燒死。人們請來不少法師卻無濟於事,胭脂姑娘更是心急如焚。
一天,胭脂姑娘在夢中得到仙人的指點說:“這條烏龍是龍虎山張天師煉丹爐中千年木炭精,它趁天師雲遊時逃了出來。隻有張天師的鎮觀之寶‘風波銅’才能將其鎮住。”於是,胭脂告別親人,踏上出龍虎山的路途。一路土,胭脂力盡磨難,終於到達龍虎山的天師府。本想說明來意借“風波銅”一用,卻不料想張天師外出雲遊不在觀中,門童將胭脂擋在門外。胭脂想到那些受苦的鄉親們,毅然決定夜盜“風波銅”。當晚,胭脂潛人觀中,正要將“風波銅”偷出,不料被童子發現,兩人打鬥起來,她們直鬥得天昏地暗,正在這時張天師已趕到,他勸退童子對胭脂說:“姑娘你的勇氣和善良令人感動,但你偷取‘風波銅’已觸犯天規,如果想把‘風波銅’永留在你的家鄉”,張天師用手指在村口的山凹中劈下半邊山。“那你就要永遠守在這不得返鄉。”胭脂飽含淚水說:“隻要家鄉的人們不受烏龍的侵害,我願意守在那裏永不返鄉。”胭脂姑娘日夜兼程趕回家鄉,將“風波銅”投人水中,頃刻間,水中壟起一個小沙洲,將烏龍牢牢地鎮在水中。這個沙洲仍留在童坊村的小河中,童坊村裏之所以很少發生火災,就是這個沙洲的原故。
從此,鄉親們又可過上幸福、寧靜的生活,人們載歌載舞、大肆歡慶、胭脂默默的離開歡快的人群,含著淚水回到山凹中,每天守在那為鄉親們祈禱、祝福。胭脂死後人們發現在她每日祈禱的地方冒出一股清泉化作一條瀑布,歡快的流淌著。人們為紀念她就將這條瀑布取名胭脂瀑。
“官莊”村的傳說“官莊”的傳說由來已久,它既有神話的傳說,又有可供考證的史料。官莊的正北方,並排有3座山:居中原名為皇家山,現叫塘塢、韓家塢(楓樹山林場塘塢分場所在地);塘塢左邊原稱“白龍山”,又叫白蛇咀(高專學校宿舍所在地);塘塢右邊原稱“青龍山”,叫青蛇咀。皇家山(今塘塢)前麵左邊有一小山墩叫“鼓墩”(昌江區政府辦公大樓後麵);其右邊有一小山墩叫“銅鑼墩”。傳聞,此地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可隱隱地聽到有銅鑼、鼓響之聲,是塊風水寶地。
據說,宋朝康王時期,朝中有一種“寶鏡”,照到此地要出“天子”。於是皇上便派嶽飛帶領人馬前來挖山(挖原“皇家山”),意在將“皇家山”的“龍脈”挖斷而出不了“天子”。誰知嶽飛白天帶領千軍挖山,過一夜第二天去挖山時,山又依然長平了。嶽飛想究其原因,晚上親自帶人值班。深夜“土地菩薩來報”:“不怕你白天千人挖,晚上自有萬人填,隻怕“銅釘”釘破銅鑼埋(邊緣的意思)。”嶽飛不解其意,便問其軍師。軍師一琢磨,悟出其意是:“銅釘”即“童丁”也,於是就將4個10歲以下的兒童分別埋在“鼓墩”的四周。之後,“皇家山”的“龍脈”才被挖斷,此地再也出不了“天子”了。因是奉旨挖山,而且“龍脈”又已被挖斷,“龍”也死了,所以原來的“龍”被貶為“蛇”,後人將原“白龍山”、“青龍山”改稱為“白蛇咀”、“青蛇咀”。盡管“龍”被斬斷,此地出不了“天子”,可能是“龍脈”太好的緣故吧,但還是出了大官。
據說唐朝末期,首先由徐、陳、史、劉四大姓來此定居建村。隨著四姓建村後不知過了多久,孫氏取而代之發展起來。其主要頭麵人物孫烈,在元朝官為三品,並另有13名孫氏官員在朝扶佐。後來因孫烈犯了國法被斬遺返故裏安葬,孫氏用金頭銀頸陪葬。
又傳說不知那個朝代,史家有一人在朝為官。因皇上愛其妹漂亮想娶為妻,無奈因姓而遭文武百官反對。當皇上個別征求史氏官員意見時,史說,這好辦,改姓不就成了嗎?皇上遂將其妹改姓後即娶為妻。從此這位姓史的官員便成了“國舅”。後不知這位“國舅”犯了什麽罪被處斬了,安上金頭銀頸運回老家安葬。為防患被人盜墓,安葬時用24個“山夫”3口棺材出殯,葬好後便將24個“山夫”殺掉,做24座大小一樣的墳墓,使人難辨真偽。
又傳說在明代,武宗皇帝駕下有一位史宏基,官居宰相。因私通寇被革職斬首,亦是用金頭銀頸運回故裏安葬。
官莊原稱無法考證,可能是當地出了這3名大官而取名“官莊”。官莊曾出過3名大官雖是傳說,但又有史料的依據。
史國舅、史宏基(無法論證是否是一個人)確有其其墓人。
20世紀60年代,官莊農民在宋家咀(今官莊第三村民小組所在地)山上挖古墓時,挖出“朝銅、朝靴”,未見“金頭”。墓碑上卻刻有史國舅代號。
同年代,市曆史博物館派人與官莊大隊聯係有關文物工作,來人曾交代;如當地挖古墓發現有“史宏基”之墓時,需通知市曆史博物館。據李金銘證實,他曾看過一本小說,書名為《三門街》。小說是有史宏基此人,而且是宰相。因私通“樓寇”曾被斬,運回浮梁安葬,官莊原正浮梁管轄。
據說孫烈後亦任宰相,在官莊東邊(今孫家壟)建有數百幢房子,為孫氏家庭府宅,現名“牌樓下”的地方當時孫家的跑山場。經土地改革時丈量,孫氏府宅占地430餘畝。今在孫家壟仍可發現很多牆基遺址。現浮梁建廠平地時,推土機曾推出“朝銅”、“朝靴”,據推測可能是孫烈之墓,但未發現“金頭銀頸”。
官莊原史家祠堂可說是“官莊”村來曆的佐證,可惜於1979年黎明製藥廠建廠時被拆除。
官莊史氏宗祠,造型典雅,雄偉、共有3進殿堂,占地麵積2000多平方米。前殿為禦書樓、中殿的“大德閣”中柱梁上中端,安有玉匣、匣內供放“聖旨”之用,後殿堂則為史氏曆代祖先牌位。祠堂中殿屋頂上中央,安放祭紅瓶,高90公分,直徑30公分,瓶內插有三叉戟(此瓶已遺失)。尤其是祠堂門樓更為壯觀,與眾不同。門樓是八角形,用多種磚砌成。上有包括曆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之類人物,仙聖及其麒麟、獅、象等麵雕圖像。特別是門樓上的各種浮雕,遠看是一頂八角帽,近視又象獅形烏紗。由此可見祠堂是按朝廷規定和官銜等級所建,足見當時史家的顯赫。
由此看來,“官莊”的傳說,又有其一定的真實性。民謠十字歌1950年6月15日,中共都陽縣委依法將荷塘鄉一個貪官汙吏,民憤極大的民國後期的縣長程慕顴處決後,人心大快。鄰近幾鄉人民群眾編了一首“十字歌”:
一字寫來一橫長,叔送慕瀕進學堂;
先在浮梁景德鎮、再轉“饒洲”與南昌。
二字寫來隔條河,縣長回家退老婆;
負心郎君妻最苦,良家女子怎奈何;
三字寫來眾人蘸,縣長貪款造洋樓;
昧著良心幹壞事,自我得意出風頭。
四字寫來四角空,橫行霸道抓壯丁;
有錢可把壯丁買,無錢被抓去當兵。
五字寫來左邊低,良民百姓受壓欺;
村村戶戶派吃請,魚肉人民用心機。
六字寫來八字腳,縣長逍遙找快樂;
不要臉皮不害操,尋花問柳實可惡。
七字寫來右邊彎,漂亮女子由他奸;
胡作非為民女恨,同仇敵汽要抗爭。
八字寫來兩邊光,解放大軍過長江;
作惡多端應有報,縣長依法見閻王。
九字左撇右上勾,人民翻身喜心頭;
感謝中國共產黨,為民除害天下揚。
十字寫來歸了中,歌頌領袖毛澤東;
建立人民共和國,工農成了主人翁。
民歌
荷塘是個好地方。1957年,波陽縣204名下放幹部來荷塘與荷塘人民一道走“發展生產、自力更生”道路,創造了優異成績。1964年,評為全國農墾係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紅旗單位。江西省歌舞團來荷塘創作歌謠一首:
荷塘是個好地方,青山綠水繞山莊,
層層梯田苗青秧兒壯,油茶鬆杉連成片,
青翠茅竹滿山崗,哪個滿山崗。
想當年荷塘多荒涼,
磨天嶺、鐵石關、把路檔,
山高水又冷、無錢缺米糧,
惡霸地主賽猛虎,人民生活苦難當,
哪個苦難當。
五七年臘月天,黨的號角響,
下放幹部到荷塘,劈山修公路,下田改造冷漿,
艱苦奮鬥三年多,
人民生活變了樣,
哪個變了樣。
荷塘春色美
荷塘美,美荷塘,滿眼春光山重山,蒼鬆翠柏連天碧,幽相依綠浪翻。麗日映飛瀑,暖風送花香,荷塘春色豔人間。
荷塘美,美荷塘,當年革命紅纓槍,創建老區根據地,金戈鐵馬上戰場!號角聲聲急,戰鼓咚咚響,血染豐碑紅旗揚。
荷塘美,美荷塘,歲月風雲創業艱,山塢壟田奪高產,自力更生鬥誌昂!各地來學習,業績上報章,六十年代南泥灣。
荷塘美,美荷塘,節氣頻催春光漾,黃鵬百人能解,改革開放譜新章。農林產業化,創收找市場,甩開大步奔小康!
荷塘美,美荷塘,如詩如畫好風光,李家山上瀑布美,山水風情看楊灣。遊人笑聲喧,林鶯飛啼忙,歡歌一曲唱荷塘!
諺語選錄
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
昌江區誌
鏡子不擦不明,腦子不用不靈。鬆(劣)貨架上樓,俏貨有人謀。
誰能無過,誰能無錯,不怕有過,就怕不改錯。
不懂裝懂,一世飯桶。
一日不做,一日無食;三日不做,餓得筆直。
小孩要管,小樹要護,光栽不護,白費功夫。
學好千日不足,學壞一朝有餘。
若要好,問三老。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門。
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黨員,黨員看支部。家有千棵樹,不愁吃穿住。
不怕不識貨,隻怕貨比貨。不怕無人請,隻怕藝不精。
人到八十八,莫笑癡和瞎;人到九十九,莫笑風擺柳(指窮,穿破衣服)。
扁擔是條龍,一世吃不窮。
三十晚上翻通書,沒了日子。
正月十五貼門神,晚了半個月。
詩選
遊胭脂崖
陳伯倫
胭脂崖,位居荷塘鄉西南原曰燕子崖,曾因萬燕聚象於崖而得名。胭脂崖源於民間傳說:有一美貌仙嫂常於崖下春池沐浴。浴畢,以池當鏡,施之粉黛。一日,嫂更衣,然被山夫所窺,驚拽衣而去,遺下胭脂一盒。夫拾之於懷,心念之,終日守崖興歎,不思茶飯,胭脂因此名揚鄉裏。
春陽正高,鵑紅蘭紫半山腰。斧劈刀削胭脂崖,飛瀑十根梢。溪歡倒映竹風影,懸棺作古扁擔挑。山門大好,桃粉李白女兒嬌。犬吠鵝戲無底洞,農家三裏遙。酣暢夢隨嫂去,鬆海吟浪響九霄。
郭璞峰記遊(四絕)
林晚光
溪行
石瞪透逸繞翠岑,溪聲一路似鳴琴。景純遺韻今何在?且向遊仙夢裏尋。
吊古寺遺蹤
秋日尋幽郭璞峰,蓮池塔家吊遺蹤。千年蘭若誰曾見,惟有蒼蒼羅漢鬆。
蟬聲催詩
何俱山高路蜿蜒,從客柱杖步峰巔。蟬吟催我詩心動,裁剪秋光人錦強。
讀摩崖石刻
《愚穀》清心聽《玉泉》,摩崖鐫石映溪間,徐君自得山林樂,飲露餐霞伴月眠。
遊郭璞峰二首
許牛
(一)
南去驅車郭璞峰,暫離塵老得從容。仙泉入口六根淨,默拜廟前萬襲空。
(二)
郭璞迷離石刻懸,群僧合墓竟何年?梨花騎印深如許,破解謎團待後賢。
遊郭璞峰
邵繼武
寺前星羅遍吞中,青城山色鬱蔥籠。蓬萊島上神仙境,不若魚山郭璞峰。
遊楊灣
方華民
興致勃勃楊灣遊,信步竹廊樂悠悠,竹樓亭閣傍竹海,山間清泉不止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