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人民生活

  農民

  新中國建立前,區域農民生活貧富不均:富者吃、穿有餘,住高大磚牆瓦屋,有比較考究的油漆家具和金銀首飾;中等農戶吃、穿、住、用不缺;一般農戶用糧基本不缺,衣著、住房、用具比較困難,夫妻二人共3條褲子的常見,住房擁擠陳舊或為草舍茅棚,日用器具簡單粗糙,5口以上人家多以蔬菜、糠熬代糧度日,夏天鄉村兒童赤身裸體或隻圍一塊破布片的占半數以上,數九寒天,穿單紗褲子的比比皆是,特困農戶生活更為艱難,基本上是“鐮刀掛上壁、喊叫沒有吃”,新穀一收、交過地租、借貸後,剩下無幾,青黃不接又要借高利貸維持生存,在越窮越借,越借越窮的環境中掙紮度日。

  新中國建立,土地改革以後,地租和高利貸不複存在。實現“耕者有其田”,人民政府又適時給農民發放資金貸款、救濟款和肥料、種子,農民勞動積極性高漲,農業和家庭副業得到迅速恢複發展,農民生活開始逐漸提高。農民衣料由土布向細棉布轉換,膠鞋、竹殼熱水瓶等日用品開始進人普通農民家庭。

  1956年農業合作化以後,農民貧富差距縮小,平均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1957年,荷塘高級農業合作社年終收益分配,10分工分值1.143元。普通農戶的衣食住用又有新的變化,燈芯絨、卡嘰布成為時髦衣料。

  1958年人民公社化以後的幾年,由於左傾思想幹擾,農民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加之連續3年的嚴重自然災害,不但沒有給農業帶來高速發展,農民一個勞動日的收人不足1元錢。

  1962年以後,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進行全麵調整,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分配管理體製,農業生產開始回升,農民人均收人顯著提高,不僅吃飽穿暖,而且略有節餘,比較好的農戶開始建新房。

  1966年“文化大革命”以後,管理機構癱瘓,農村經濟發展緩慢。1978年,城郊農民人均收人120元,與1970年的97元相比,增加23元,9年共增長16.13%,年平均增長2.02%;遠郊荷塘鄉1978年,農民人均收人148元,與1970年的110元相比,增加38元,9年共增長24.77%,年平均增長3.09%。農民人均收人逐年增加,1979年比1978年增加1元,1980年減1元。1981年增加32元,1982年以後增長幅度翻番。農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其特點是私人建房不斷增多,衣料向中檔化纖織物發展,手表、收音機、自行車開始進人農家。1983年以後,區域經濟發展迅速,農民不僅糧食有餘,手頭也開始寬裕。據資料統計,1985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人達326元。近郊比1978年提高172%,遠郊提高120.27%,1986年,全區農民人均純收人為379元,低於同期城鎮職工家庭人均收人137.46%“七五,’期間(1985一1990),平均每年以16.41%的幅度平穩增長,1990年,農民人均純收人上升為774元。“八五”期間(1991一!995),農民人均純收入高速增長,平均增幅為46.96%,據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統計,1993,農村人均收入1207.89元,1994年提高到1731.25元,增幅為43.3%,1993年年末人均存款餘額233.01元,1994年上升為398.92元,增長71.2%,1995年,農民人均收入上升為1763元。“九五”期間(1996-2000),農民收人穩步增長,年平均增幅為9.88%,2000年,全區農民人均收人為2457元。

  1979-2000年的22年中,農民增收的特點主要有如下4個方麵:其一,收人主體改變。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推行後,農戶變成獨立生產經營單位,由過去的集體分配製度轉變為家庭經營收人為主;其二,收人來源擴大。家庭承包後,農民有生產自主權,農林牧副漁各業並舉;其三,現金收人增加。隨著生產發展,市場經濟建立,農村經濟由自給、半自給型向商品型轉化步伐加快,農產品轉化為商品,投放市場使農民現金收人增加;據江西省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統計。1993年農村人均收入中勞動報酬收人506.74元,家庭經營收入643.28元,非借貸性收人57.87元;1994年分別提高到603.12元,1063.46元、64.67元,增長幅度分別為19%,65.32%,11.75%02000年,全區農村總收人104178萬元,出售產品收人67161萬元、商品率64%,與1992年的23164.42萬元、14698.36萬元、63.45%相比,分別增長349.73%,356.93%、0.87%。其四,高收人戶不斷增加,低收入戶大大減少。經過20年的改革,農村富餘勞動力轉向第二、第三產業的人數至2000年已達24384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48.9%,從事個體工商戶1885戶,占農業總戶數的9.99%。但是,由於區域差異和農戶自身條件差異,農民收人增長很不平衡。近郊竟成、呂蒙農民以蔬菜種植為主,部分從事鄉鎮企業和民營企業,還有大量的土地使用權轉讓(用於建築),使之得到較大數額的收人、生活大都富裕。單一農業的麗陽鄉和M魚山鎮的部分村農民收人水平比較低。外出經商的農戶收人都比較高。外出打工又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收人水平也比較高。以種植業為主、家庭副業尚不具規模的農戶收人水平在平均線之下,生活還不富裕,有相當一部分隻能維持溫飽。人口多勞動力少的農戶,特別是自身條件或者是素質較差的農戶收人水平最低,甚至溫飽難以維持。

  1985年以後,農民消費發生變化,糧食自給有餘,餐桌上禽蛋魚肉不十分稀罕,但多數農戶仍循“有日思無日”,保持傳統飲食習慣,隻是油水豐厚,葷菜增多。普通農戶衣著保暖有餘,少男少女穿著開始追求時尚。農民興建新式混磚結構樓房的不再是少數。收人較低的農戶,吃糧不用愁,衣衫打補釘的也隻是極少數,那種“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已成為曆史,逢年過節,外出作客穿著都比較好。從衣著看,基本都已脫貧。中等農戶一般都有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錄音機、電風扇、手表、電視機。富裕戶吃講營養、穿講時髦,用向高檔發展。

  1990-2000年期間,農民生活方式步人現代化、向小康邁進。據江西省農村住戶抽樣調查統計,農民全年人均支出1993年942.38元,其中家庭經營費用支出139.62元,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0.93元,繳納稅款12.73元,上交集體承包5.54元,集體提留2.76元,生活消費支出669.31元,非借貸性支出111.50元。1994年全年人均支出1403.47元,其中家庭經營費用支出244.09元,購置生產性固定資產3.23元,繳納稅款36.92元,上交集體承包10.13元,集體提留10.04元,生活消費1019.38元,非借貸性支出79.68元。1994年的人均支出比1993年提高的比例分別為48.93%,74.82%,251%,190%,82.85%,264%,52.30%、28.54%。農民生活方式轉變的特點:第一,大部分農戶改柴灶為燃煤燃氣灶,改種菜自食為上市購菜;第二,衣著與城市居民幾乎沒有差異;第三,農民建新式樓房的已相當普遍,近郊農村已樓房化,少數樓房越來越豪華。普通農戶新建樓房有相當一部分資金上發生困難,需要向親友借一部分。分期建造,逐年完善。消費品中,黑白電視機、手表、電風扇、自行車、收音機、錄音機、沙發等是平常農家的尋常用品,半數以上的農戶擁有彩色電視機。多數青年為主的家庭都有彩色電視機、VCD、音響配套、洗衣機、灑水機、電冰箱、摩托車。但是,在這一時期,貧困地區的普通戶至中等戶的消費有兩大困難;其一是醫藥費支出越來越大,一旦出現重病人住院,多數家庭要負債;其次是子女人學費用高,不少農戶子女上高中有困難,上大學就更緊張,多數門戶要借債。再一點是貧富兩端懸殊,富有戶有小轎車,銀行存款幾十上百萬,特困戶連黑白電視機都沒有。

  職工

  新中國建立前,區境內職工很少。以工資和非農業收人維持生活的主要是工匠、店員、小商販、教師及自由職業者。他們中工匠、店員、小商販尚能維持3口之家簡單溫飽,中小學教師和醫師一般能保持中等生活水平。抗日戰爭暴發後至新中國建立前夕,境內職工生活同農民一樣降到難以維持溫飽。

  新中國建立初期,職工生活仍然艱苦,以後隨著國家經濟發展,收人逐步提高。生活逐漸改善,衣、食、住、用及醫療得到基本保障,整體生活水平都不低於溫飽線。1952年前,國家對全民所有製職工實行供給製。1952年初,國家建立比較統一合理的、符合按勞分配的工資製度,廢除了各種不同的工資計算單位,統一實行以“工資分”為計算單位的工資。每個工資分值規定為:食糧0.8市斤、白細布0.2市尺、植物油0.05市斤、食鹽0.02市斤、煤2市斤。幹部級別不同,工資分的標準也不一樣。1956年4月起,國家進行第二工資改革,取消了“工資分”製度和物價津貼製度,實行直接用貨幣規定工資標準的製度。1963年,進行工資調整。1972年,對低工資職工的工資進行上調。1977年,職工勞保福利增加,獎金製度施行,收人大大提高。1982年至1984年國家對行政、企業、事業單位職工工資連續進行3次調整,但每次增資額度都不大。1985年,根據經濟體製改革的要求,又一次進行工資製度改革,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行政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均實行職務工資為主的結構工資,把工資分成基礎工資、職務工資、工齡工資、獎勵工資4個部分。全區參加工資改革的國家機關、事業單位14個、總人數299人,月工資由20162.20元,增加到26452元,人平均月增資21.04;全區參加工資改革的企業單位10個,總人數2870人,月工資由工改前的120661.16元增加到167831.68元,人平均月增資為16.78元。區境內實行條管工資標準的稅務、工商、銀行、郵電、供電等單位職工收人水平大大超過同級別行政、教育、衛生等行業工資水平。1985一1990年,國營企業職工參照全民職工調資方案進行工資調整升級,但增資幅度較小。而個體私營企業主收人豐厚,大大超過個體勞動者,在個體勞動者之間,不同行業的收人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商業、運輸業、服務行業收人最高,其他行業收人也高於普通職工收人,由於多種因素難以估算。1990年,區域內城鎮職工人均收人達到1512元,比1985年的836元提高了80.86%a1993年,又對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工資進行套改。1990 1995年,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增資幅度較大,而國營企業職工調資幅度較小,部分經濟效益差的單位基本沒有調資。個體和私營工商企業發展較快,尤其是個體私營工商業發展特快,占領著大部分零售及批發市場,收人急劇上升,國有商業和供銷合作社處於萎縮,絕大部分職工收人低下。1995年,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工資晉級,全區城鎮職工人均收人達2618元,在這5年問整體收人水平以14.62%幅度遞增。19%年以後,城鎮職工人平均收人水平逐漸呈現懸殊,消費水平兩端差距已成拉大之勢。1997年一2000年,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工資又兩次晉級。境內條管工資標準的單位職工實行多項補貼製,幹部、職工收人水平大大高於區屬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收人水平,區屬教育、衛生單位又稍高於其他部門,此階段企業職工工資基本沒有上調,且有下崗,半下崗人員逐年增多,尤其是下崗未能另謀職業者隻拿微簿生活費。好在這段時期,物價呈下降趨勢,最低水平仍可維持溫飽。

  隨著經濟增長,城鎮職工生活發生變化。1985一1990年,職工消費內容普遍追求彩電、冰箱、收人稍高的職工追求摩托車和私家住房。1990年以後,城鎮職工建購單家獨院住宅的逐年增多,麵積逐年增大,室內裝磺追求豪華。高收人的家庭擁有別墅式住房,室內裝磺和家俱越來越豪華,空調、地毯、熱水器、微波爐、攝像機等配套設施應有盡有。少數富裕戶還購買了微型車或高級轎車。普通家庭住房和家俱也已大大改善,兩室一廳、三室一廳比比皆是,彩電、冰箱是必備家俱。城鎮職工家庭消費方式,消費觀念在逐步改變,多數居民早食由傳統的鹹菜、稀粥改為品種多樣的麵點。90年代後期,早餐進食向豆奶、鮮牛奶發展的占多數。婚嫁、人壽、人學、參軍、遷居等喜慶宴席由傳統的自家辦理為進酒樓、賓館舉辦。衣著方麵、中青年人大都購買成衣為主,請裁縫人戶做衣服的習慣已接近消失,農村也為數甚少,穿自製的布鞋少見,不論城鎮還是農村人口都以穿皮鞋為主。皮鞋已是市場上銷量較大的商品之一。80年代,幹部下鄉騎自行車的多,90年代大都乘坐汽車,少數備有專車。城區居民乘公共汽車往返的非常頻繁,幹部改乘“的士”的越來越多。青年男女持手機、騎摩托已為普遍現象。

  建區以來,全區人民的收人水平、消費水平提高很快,衣、食、住、行條件越來越好,生活方式也隨之處在改變之中。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