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文化

  文化管理

  機構1970年至1975年,昌江區文化工作由區革命委員會政治部主管。1976年2月,區成立文化教育局,1979年撤消。1984年,成立區文化廣播電視局。19%年,區文化廣播電視局與區旅遊局合署,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主管全區文化藝術、廣播電視、旅遊事業、文物及文化市場的綜合性文化管理的政府職能機構。

  文化市場管理1970一1990年,昌江區的文化市場無管理機構。1991年2月,成立昌江區文化市場稽查大隊,負責全區文化市場日常管理工作,隸屬區文化廣播電視局。有稽查人員5名。文化市場管理每年與公安、工商部門聯合開展1一2次大的“打非”“掃黃”活動,至2000年,共組織集中行動15次,收繳消毀各種淫穢、色情、暴力、封建迷信、內容反動的音像製品1300盤(冊),賭博電子遊戲機3台。對全區72家“歌舞廳、錄像放映、茶座、電子遊戲、網吧”等娛樂場所進行整頓、審核、登記,對經營者資質條件規定:凡有刑事犯罪記錄的人員一律不得擔任文化市場經營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對法人代表和主要從業人員實行培訓考試上崗資格製度,對經營場所麵積標準、經營管理、內部管理作出統一規定,達不到規定要求的一律不準入文化市場。再次是加強文化市場社會監督,各經營單位門前設禁止警示牌和舉報電話,使文化市場經營行為置於全社會公開監督之中。尤其對學校周圍200米以內的電子遊戲室和有可能幹擾學校、醫院、機關正常工作、學習秩序的娛樂場所經常檢查、清理、使中小學生遠離“歌舞廳、錄像放映、電子遊戲、網吧”,在減負後能夠參加健康有益的校外活動。除此,還根據國務院費改稅的精神,做好娛樂行業稅收代征工作。

  文化網絡

  昌江區文化館昌江區文化館成立於1979年,設副館長1人,工作人員3人,經費由市文化局直撥。1984年,經費改由區財政全額撥給,實行一本帳,會計、出納分設。館有財產雅瑪哈電子琴1架、電貝司1把、九頭架予股1套、二胡1把、手風琴1架、藏書3000餘冊。2000年,有在職人員8人(其中基層3人),工作項目分工為美工、少兒舞蹈、音樂、戲劇、攝影、圖書等。該館負責組織開展全區群眾文化活動,並輔導節目排練。先後編撰《昌江區民族民間音樂曲集》、《昌江區曲藝誌》、《昌江區曲藝音樂集成》、《瓷都十個字》等10首曲藝音樂。其中《瓷都十個字》和10首曲藝音樂曲目選人《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西卷、景德鎮分卷》。

  鄉(鎮)文化站1983年以前,區域群眾文化工作無統一機構名稱,公社和街道設文化室,墾殖場由工會管理,多為黨委宣傳委員或宣傳幹事負責。1984年以後全區鄉(鎮)場、街道的文化機構名稱統稱文化站,屬鄉(鎮)、街道、場行政的職能部門。至2000年,全區共有鄉(鎮)場、街道文化站7個。

  竟成鎮文化中心站1972年11月始建(當時稱文化室)。一名下放知青由幾張連環畫引來10餘名農民圍觀爭看而產生辦小小文化室的念頭。於是空出9平方米的住房作活動場所,將省吃儉用下來的30多元錢買來65本書籍和幾副撲克、象棋,把文化室的牌子掛出去。晚上來看書、借書、打牌、下棋的人一天比一天多,設備難以滿足群眾需要,便將書籍一本折成上下兩冊或上中下三冊,還是供不應求。區文化部門送來康樂球、黑白電視機,不少單位和個人也為此贈送圖書和活動器材。文化室辦得紅紅火火,受到鄉黨委關注。1984年批準晉為鄉文化站。為文化站向銀行貸款2萬元,添置T彩電、錄相機、電子遊戲機、桌球、乒乓球等,還開設舞廳。文化站走以文補文的路子還款,利用各類會議、農民喜慶活動有償放映錄相、舉辦舞會、組織文藝演出,經過3年的努力,到1987年,還清了銀行全部貸款和利息有餘。竟成範圍大,鄉文化站難以滿足全鄉人民群眾的需求。鄉黨委、政府要求文化站在全鄉15個村委會設立文化體育站,在51個自然村設文化體育室。鄉文化站為中心,村、組為點的三級文化網建立後,鄉文化站為滿足群眾求知、求富、求美的要求,著力向高層次、高質量的方向發展。把傳播知識、普及科學知識作為文化站活動的首要任務,每次購置新書70%屬農業科技和文化教育的書籍,尤為經常舉辦科技講座,農民獲得科技知識。鎮黨委、政府決定每年撥給文化站活動經費400()元,文化站晉為鎮文化中心站。文化中心站的圖書由65冊增加到13200餘冊,配備有電影機、電子遊戲機、各類球、棋、文娛用品100餘種;成立有業餘戲劇團、業餘藝術團、業餘電視劇團,配有錄放機6台,攝像機5台,簡易的剪輯配音後期製作設備2套及電腦字幕機、光盤刻錄機等。1990年,開拍了《竟成新聞》節目,每半個月在各村委會巡播1期,宣傳本鎮大事、新事、群眾中好人好事,及時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傳送給農民。至1997年,鎮文化中心站自編、自導、自演、自拍電視劇22部,主題均為反映發生在身邊的新事、大事、好人好事。電視劇參演人員有在職幹部、離退休幹部,更多的是農民。1998年,獲省級“百強文化中心站”稱號。嗣後,《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實話實說》、《南方周末》、《紀錄片‘共產黨’》、(記錄中國》、《中國人口》等欄目組和中國電影集團、《江西日報》、江西衛星電視、安徽衛星電視、湖南衛星電視、上海東方電視台等新聞單位以及日本電視台先後來該站采訪報道。專程來竟成鎮文化中心站的國內外觀眾和來信、來電話的人數達30萬人次之多。

  姑魚山鎮文化站1980年建站。初期僅有1間小房作為活動室,圖書200冊。1985年以後,活動場所擴大到近千平方米,設施逐漸增多,圖書可供借閱,配有籃球、乒乓球、桌球、羽毛球、排球、康樂球等,定期開放。每當開放,來站活動的有幹部、有農民,有男有女近百人。每逢“三八”、“五一”、“五四”、“六一”、國慶、元旦、春節,文化站根據不同要求組織一定規模的文體活動。隨著文化市場的興起,來文化站活動的人數逐漸減少。文化站的主要工作服從市、區文體活動,作好組織、訓練、參賽工作。餘時,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服從於政府中心工作。

  麗陽鄉文化站1988年6月14日,麗陽鄉同時成立鄉文化站與鄉廣播電視站,共有工作人員3名,設站長1名,播音員1人,機線人員1名。兩站合署,一套人馬。麗陽鄉地處邊緣,經濟基礎差。鄉黨委、政府於1992年始,在財政極為緊張的情況下擠出錢來辦文化事業,由1隻25瓦的高音喇叭變為150瓦電子管擴音機,負載4隻高音喇叭、廣播覆蓋麵由I個麗陽古鎮到覆蓋全鄉的30%,19%年又由有線廣播改變為無線廣播,廣播覆蓋全鄉100%,廣播節目由轉播為主發展到自辦節目。為擴大電視覆蓋率,1997年8月,建起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1個,主幹線路由不足千米拉長到4800米。麗陽鄉成為市政府授予農村廣播電視工作先進鄉。

  呂蒙鄉文化站1984年建站,初期購置有300元價值的圖書、籃球、乒乓球、羽毛球和象棋、撲克等娛樂器材,活動場所主要是鄉會議室、蘭球場。鄉文化站成立後舉辦過多次農民體育比賽。呂蒙鄉地處近郊,農民文化生活基本與市民同等。由此,文化站正副站長均為兼職,在作好臨時性的參加市、區文體比賽的組隊、培訓、參賽外,其主要精力投人他職。

  荷塘鄉文化站成立於1983年10月。文化站建立之前,全鄉文化事業由荷塘墾殖場工會兼管。文化站建立之後,鄉政府劃撥原荷塘墾殖場職工俱樂部(建築麵積為1000平方米)給文化站作固定活動場所。開設有圖書室、閱覽室、遊藝室、購置有25寸彩電,錄放像機各1台、圖書千餘冊,訂有報刊、雜誌26種、籃球、乒乓球、羽毛球、排球、象棋、跳棋、圍棋及管弦,吹打彈拉樂器數十種。1990年,鄉政府又將俱樂部改建裝磺一新,並內設500座鐵腳膠木板靠背椅座位,俱樂部改名為“荷塘文化中心”。文化站所有設備每周開放3次,每次參加活動者至少200人。尤為周末增放電影或文藝表演,觀眾站著的比坐著的多。文化站除重大節日紀念日組織各種文體活動外,1989年獲市級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參加區群眾歌詠比賽,也累獲獎勵。至200()年召開全鄉農民運動會11屆,組織農民蘭球隊參加市、區比賽10餘次,獲市級蘭球比賽一等獎1次、二等獎2次、三等獎1次。

  太白園街道文化站1981年6月,建立街道文化娛樂中心,1984年改稱文化站。建站初期,條件簡陋,僅有少量的兒童讀物、雜誌及黑白電視機1台。在上級和周邊廠礦企業支持和幫助下,2000年已有乒乓球室、撲克、圖書、健身器材等具有組隊參加區組織的各項文體比賽的能力。

  村文化室1984年,全區有村(居委會、分場)文化室78個,大部份是與“兵青婦之家”牌子掛在一起,場所兼用,以借閱圖書、報刊雜誌為主,有的兼放電視錄像、設棋類、乒乓球活動。隨著廣播電視的普及、文化市場的興起,文化站的滑坡、村文化室也日漸減少。至2000年,竟成鎮尚有村文化室15個,餘為空有其名。

  文化市場昌江區地處城鄉交接處。個體文化戶從近郊到遠郊不斷湧現。至2000年,全區共有辦證的文化活動經營點“家,其中舞廳7家,電子遊戲機1家30台、網吧15家、音像製品銷售36家、茶座1家、圖書攤點1家、印刷廠2家、打字複印3家。經營者由集體發展到個體,形成多門類、多層次、多體製、多形式的文化市場運營體係,覆蓋全區城鄉的文化市場經營網絡。

  文化活動

  文藝演出區委、區政府每年在元旦、春節、“六一”、“七一”、“八一”、“十一”等節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1個節日,布置區直單位、鄉(鎮)場、街道排練節目(舞蹈、小品、相聲、曲藝、歌曲等),區文化館輔導、區文化局承辦一台節目,以示慶祝。此外,還組織專題文藝演出,主要的有紀念井崗山創建50周年,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迎香港、澳門回歸等專場演出和農村文藝調演、教師節中小學生會演等。

  展覽

  區文化館1982年籌集資金4000餘元,製作展品215件,組建“昌江區優生科普巡回展覽團”,曆時6個月,活動於江西、安徽、江蘇、河南4個省26個縣市、行程11.8萬公裏。1985年,舉辦2次全區美術、書法展覽。1986年,開辦全區燈會展,同時選送一批作品參加市燈會展,並獲三等獎。1987年舉辦全區農民書畫展覽。

  基層1965年,荷塘墾殖場為國家農業展覽館專設的《荷塘社會主義時代南泥灣》專館製作圖片100餘幅,拍攝照片100餘幅,並選派1名講解員赴該館工作。1977年,荷塘墾殖場為慶祝建場20周年,製作圖片,攝製照片共200餘幅,在童坊村總場俱樂部設展覽廳,展覽時間曆時一星期,參展人數達300(〕人次。

  文藝培訓1981年區文化館主辦少兒美術培訓班1期。1983年,區文化館與市民盟合辦美術訓練班1期。同年,開辦業餘創作培訓班1期。1984年,區文化館舉辦全區故事演講比賽。1986年,區文化館與市美術協會,市群藝館聯合主辦全區硬筆書法大獎賽。1988年,區文化館與區托幼辦聯合舉辦美術、音樂、舞蹈幼師培訓班1期。1990年區文化館開辦全區音樂培訓班1期。同年,舉辦全區攝影培訓班1期。

  文藝創作6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昌江區文藝創作作品549件。其中刊載在省級以上刊物的2件,獲創作獎的6件。其中獲省、市級創作獎3件。

  區文化館創作的作品6件。1984年,創作的小曲劇《成功》與小話劇《紅杏出牆來》,1991年,創作的歌曲《黨和人民心連心》,相聲《路途》分別獲市區創作獎。1992年,編輯的《曲藝誌》和《曲藝》、音樂集成及《瓷都十個字》曲藝音樂曲目被選人《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西卷景德鎮分卷》。

  貼魚山“五七”業餘文藝宣傳隊創作小型文藝節目500多個,其中:1976年張思英創作的《一杆秤》於1977年發表在《江西文藝》上。荷塘文藝宣傳隊創作小節目20餘個。竟成鎮文化站創作電視劇本22部,全部拍攝播放,其中22集連續劇《竟成雄風》省、市台播放。2000年,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主持人崔永元專訪竟成鎮文化站站長,該站全體成員作為特邀嘉賓參加《實話實話》的拍攝。同年,竟成鎮三河村集體創作的《選村官》劇目在江西省農民藝術節獲創作獎、演出獎。

  串堂班是民間藝人自發組成的小型贛劇清唱班。新中國建立前,區域內有串堂班14個。每班6-8人,樂隊、行當齊全。新中國成立後,有4個串堂班改成業餘劇團,多數解散。至2000年,農村尚有站魚山鎮的良港張(家)昊(家)班,劉(家)徐(坊)班,新柳班,荷塘鄉的童坊班、麗陽鄉的港南麗陽班共5個串堂班。若有婚喪壽慶東家筵請,便吹吹打打欣然上門。東家設茶點招待,藝人圍桌而坐,村民聚集圍觀聽唱。唱時1人頂數角,單司樂器,唱的劇目視東家所辦內容而定,如壽慶唱《滿堂福》,結婚唱《龍鳳配》,做屋上梁唱《搖錢樹》,辦喪事唱《哭皇陵》等。唱畢,東家以紅紙包為酬金。

  燈彩民間臨時自發組織。尤為新中國建立前,每蓬春節、元宵,比較大的村莊均有龍燈或是花缽燈、橋板燈、蚌殼燈、抬閣、船燈、舞獅等表演,延至6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1986一1987年,昌江區文化局主辦全區性燈會展2次。1986年參加市珠山燈會獲三等獎。90年代,龍燈再度興起。

  書畫昌江區人民喜好書法,繪畫,城鄉處處可見功力厚,造詣較高的楹聯、牌名、中堂、題詞等書畫作品。區境愛好書畫的人才輩出,創作水平不斷提高,不少作品,在區境乃至省外產生一定影響。劉榮華(魚占魚山鎮劉家村委會人)中國青年書法協會、中國書法協會會員,中國書法繪畫篆刻研究院理事,中國當代書畫藝術名人500家之一,於1998年擇址福建省泉洲市創辦“愛心藝校”至2000年,培訓學員450名,學員作品獲省級獎的42人,國家級獎的25人,自己創作作品獲國家級獎巧件之多。

  演出團體

  業餘劇團區境農村、特別是魷魚山鎮、麗陽鄉的農民群眾喜愛燒河調(贛劇),50年代初,自發組織業餘劇團4個。“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解散。1980年1月,貼魚山公社“五七”文藝宣傳隊改組為業餘劇團,1982年6月撤消。業餘劇團演員清一色農民,農忙務農,農閑演出、演出的劇目多係傳統戲,也演現代戲。

  麗陽村業餘劇團1954年秋組建,有演員46人,1955年元旦正式演出。在波陽縣金盤嶺、魚占魚山鎮的新橋、新柳、慈義、義城及本地演出。1960年,參加波陽縣農村業餘劇團調演。“文化大革命”開始解散,改為由26人組成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70年代中期又改成串堂班。

  港南村業餘劇團成立於1954年8月,有演員48人。在樂平縣農村,波陽縣的金盤嶺、魷魚山及當地巡演,至1966年共演出200餘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改組成“毛澤東思想宣傳隊”,60年代末解散,多數演職員務農、有幾位老藝人組成“串堂班”。

  良港業餘劇團1953年組建,有演職人員30人,主要在附近的幾個村莊演出。1960年停演。

  徐坊業餘劇團新中國建立前,徐坊附近的劉家、張家、吳家、沙咀頭等村曾組建“太子班”。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太子班”的基礎上,吸收部份青年男女愛好者共30餘人,組成業餘劇團,在m魚山本地、古城巡演,“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解散。

  -k魚山公社業餘劇團1980年1月,由原公社“五七”業餘文藝宣傳隊改建為公社直屬的有償演出,按勞分配的集體所有製業餘劇團。劇團設中共支部,有專職團長1人,編導2人,演職人員46人。實行聯產承包責任製後,1982年6月,劇團解體。該團曆時兩年半,先後在本地及鄰縣演出200餘場次,演出現代戲,傳統戲劇目100多台。

  業餘文藝宣傳隊1960年,荷塘墾殖場成立文藝宣傳隊。1968年,魚占魚山公社以下放知識青年為主體,成立“五七”業餘文藝宣傳隊。之後,區境各機關單位、工廠、學校、社場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形勢都成立臨時性的“毛澤東思想宣傳隊”,70年代初,大部分解散。唯有荷塘和貼魚山兩隊保留至80年代初。

  荷塘文藝宣傳隊1960年成立,直屬荷塘墾殖場,有隊員巧人,劃有勞動基地,道具、樂器的購置及辦公費用由墾殖場補助,隊員工資以收定支向墾殖場報賬,文宣隊的主要任務是圍繞“開發山區、建設山區”,自編、自導、自演本場“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發揚走南泥灣大生產精神,歌頌先進事跡和模範人物、好人好事為主的短小精幹的節目,在全場各分場,生產隊巡演,全年約演出50場次。1966年,文宣隊改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人員增加到30人,除自編、自導、自演小型節目,具有移植大型京型、贛劇、話劇的演出能力。至1975年接受波陽縣文化局、文化館調演和出席匯演10次之多,在波陽縣頗有名氣。1976年,文宣隊人員減半,隊址由園藝隊遷往六鬥塢,隊員勞動,白天以護林為主,晚上或雨天排練,出演逐漸減少。1980年,荷塘墾殖場分場撤消,改設生產隊核算,加之收音機、電視機普及、文宣隊解散。

  貼魚山公社“五七”業餘文宣隊成立於1968年,有演職人員24人(演員以知識青年為主)。“五七”“業餘文宣隊又稱“五七”生產隊,直屬鳳崗大隊。有水田120畝,果園24畝、菜地23畝,米粉加工機1台,生產收人屬文宣隊。演職人員平均收人不低於當地群眾,本隊收人支付不足,由公社補貼。文宣隊成立至1979年,先後自編、自導、自演文藝節目500多個,演出4000多場次。特別是宣傳中共“九大”、“十大”期間,每天出演4一5場。節目短小精幹,深受群眾喜愛。每當省、地、縣文藝調演、匯演,該隊首當其重,受到嘉獎,美名遠揚。新華社江西分社、江西人民廣播電台、江西電視台多次來該隊采訪、攝像、錄音。《文匯報》、《光明日報》多次刊登其劇照。1978年,文宣隊隊長光榮出席全國群眾文藝工作會議,並在大會上做典型發言。當年,自編、自導、自演的贛劇《一杆秤》,被選入華東地區業餘文藝調演節目,準備就緒因受“文化大革命”後期政治風雲變化幹擾而取消。1980年元月,文宣隊改建為M魚山公社業餘劇團。

  其他演出團體1980年5月,原市曲藝隊劃歸昌江區民間曲藝隊,共28人(其中盲人8人)。曲藝隊除晚上演唱曲藝節目外,也配合黨的中心工作宣傳演唱,如宣傳《憲法》、計劃生育、“五講四美”等。

  1982年,區文化館把散落在區境的業餘藝術人才組織起來,先後組建起“昌江飛車走壁團”、“昌江氣功團”和昌江區業餘戲劇團。1983年在全區舉行業餘文藝創作會演並參加市會演,共創作劇目5個,演唱小節目8個。

  廣播影視

  廣播60年代前,區境(不含竟成、太白園)無廣播。1972年,魚占魚山公社(含麗陽)、荷塘墾殖場利用電話線路安裝舌簧片喇叭人戶、人戶率近80%魚占魚山公社有250瓦播音機1台,荷塘墾殖場有175瓦播音機2台,兩地各配播音員、外線人員2人。70年代中期,電話減少,外線管理不善、加之雷電擊壞喇叭和電源不足之故,廣播處於低落狀態。80年代改用高音喇叭,每個行政村(大隊)】一2隻,早上、中午各播放1小時左右,晚上播放2小時。以轉播省廣播電台節目為主,增設本地新聞、播放時間視稿件而定。1989年,麗陽鄉設廣播站,有25瓦擴音機1台,I隻25瓦喇叭。19%年,由有線廣播改為無線廣播,有25瓦調頻廣播發射機1台和40隻調頻音箱,分布在全鄉13個村委會所在地。

  1977年11月15日,景德鎮中波台在區境官莊村建成占地麵積1.28萬平方米,1978年4月,又建成4座高達76米的中波發射拉線鐵塔,同時鋪設園直徑120米地網4副,能同時轉播中央台、江西台和發射市台的廣播節目。1986年,昌江區成立廣播站、駐地呂蒙鄉官莊村,設備有Gy2x275瓦擴大機1台,卿通用前級增音機1台,控製台1張,Ly653錄音機2台,615-B33KVA電子交流穩壓器1台、台式擴音機25瓦I台。至2000年,區境村村通廣播,戶戶有收音機。

  電影1972年以前,農村群眾看電影很難。魚占魚山公社(含麗陽)和荷塘墾殖場由波陽縣電影隊每年來社、場駐地放映1一2場,極大多數群眾看不上電影。1973年6月2日,荷塘墾殖場建立電影隊,有8.75毫米電影機1部,1979年又增加1部,基本放映點26個,每月到點放映1場次,有時根據群眾要求增加場次,影片每月輪轉10一15部,全年約放映330場次,95%村莊、人口能看上電影。魚占魚山鎮在1976年建有放映隊1個,1981年一1982年有放映隊2個,1983一1985年,有放映隊6個,電影放映機均為8.75毫米。1985年以後,8.75毫米影片淘汰。90年代因受電視、錄像和文化市場衝擊,電影事業滑坡。1998年,貼魚山鎮僅存徐灣村放映隊1個。2000年,全區隻有竟成鎮文化中心保留電影機,其餘放映隊均不存在。

  電視全區建電視差轉台1座,有線電視站1座,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21座。覆蓋麵積100%。

  電視差轉台1991年,投資3萬元,在荷塘鄉倉包尖山建發射功率10瓦電視差轉台1座,1992年1月開播,使該鄉倉下、鄭家、童坊、山門4個村委會800戶、3000多人口,能收看市台節目。由於管理不善,開播不到3年,機械損壞,機房被毀。

  有線電視站1994年,魚占魚山鎮建有線電視站1座,采用3.5m雙星拋物麵天線,60H,80H開絡天線,B路鄰頻混合器,300mH鄰頻調製主機,KT一828接收機、防04接收機。當年12月30日開播,節目14套。鎮所在地人戶率100%

  衛星地麵接收站1992年,荷塘鄉首建衛星電視地麵接收站1座。至2000年底,全區建有衛星地麵接收站21座,采用材料均為3m衛星接收天線,一體化模擬接收機。區文化廣播電視局設廣播電視服務部,做好廣播電視服務工作。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