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科技機構

  管理機構1984年4月,區利學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區科委)成立,10月29日與科學技術協會(以下簡稱區科協)合署辦公,有科技幹部2人。1989年,區科委與區科協分立,1996年又合署辦公,科技幹部增至3人,1999年4月,區科委與區科協再次分設,兩塊牌子,一套人馬。200()年,有科技幹部4人,其中退養1人。

  科研、服務機構

  區屬科研、服務機構1983年3月20日,區成立蔬菜科學研究所,有高級農藝師1人,農藝師2人,助理農藝師2人,技術員1人,職工和管理人員42人,有實驗基地43畝。1985年10月,成立昌江區科技市場,1987年更名科技服務部,主要從事科技谘詢,技術商品開發,經營和中介服務。同年,區成立畜牧水產站、農機化管理站、植物保護站。1990年,增設土肥站。1997年又成立農業技術推廣站。“五站”掛靠區農業局,2000年,“五站”共有科技幹部7人。

  基層科研、服務機構新中國建立初期,竟成成立蔬菜技術試驗組。20世紀50年代末,荷塘設氣象站。60年代初,區域各社場先後建立農業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農科所),竟成蔬菜技術試驗組並人農科所。各社場農科所的主要職責,負責本地區內農、林、牧、漁業的品種、種植、養殖、栽培、土壤改良、蟲情測報、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知識的引進、應用、推廣、普及,破除迷信、科學種田,對大農業的發展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區域科技事業一度中斷。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後恢複和健全社場農科所,把下放勞動的廣大科技人員調回科研單位,昌江區的科技事業再度複興。1983年以後,各種承包責任製的建立,基層農科所逐漸解體,鄉(鎮)場設立農業生產辦公室,負責農業生產管理。麵對多種承包戶的科學技術的需求,1985年始,各鄉(鎮)場農辦職能由管理型轉變為服務型。1996年,區政府增補科技副區長1人。1998年,區委、區政府成立科技工作領導小組,嗣後,各鄉(鎮)場配備科技副鄉(鎮、場)長、村委會(分場)設兼職科技副主任(場長),村民小組成立科技小組。昌江區的科技事業已形成區、鄉、村、組四級科技工作網。至200()年,6個鄉(鎮)場先後建立農業技術推廣站5個,農機站5個,畜牧獸醫站5個,植物保護站5個,種子站4個,水管站4個,還創辦一批農業科技示範服務基地,全區有農業科技示範戶48戶。全麵實施科教興區戰略,推進經濟發展。

  科技隊伍

  1970年至1983年10月,昌江區的科技人員主要集中在竟成公社和西郊墾殖場的蔬菜科研所。1983年底,區域基本確定後,對全區科技人員進行調查統計,僅有134人。其中區機關53人,占總數的39.55%;鄉(鎮)場81人,占總數的60.45%,1986年5月23日,昌江區成立職稱評審工作領導小組,對全區農林水第一線技術人員進行專業技術職稱評審。1988年,區職稱評審工作領導小組成員進行調整,並對農林水第一線專業技術人員職稱進行考核、晉升、評審,並給他們的工資上浮一級。1992年,區職稱評審工作領導小組再次調整、對機關、事業、企業專業技術人員進行職稱評審。全區科技人員經過考核、評定、晉升,授予自然科學技術職稱的至2000年共271人。其中經省批準授予高級技術職稱(高級工程師、高級農藝師、副主任醫師)的3人,經市批準授予中級技術職稱(工程師、農藝師、畜牧畜醫師、主管醫師、主治醫師)的39人,經區批準授予初級技術職稱(助理工程師、技術員、技師、醫師、護士)的229人。

  1986一1993年,農民技術職稱評審,先後進行8次,經批準授予農民技術職稱的共219人。

  科技普及

  科技宣傳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區域各社場圍繞大辦工業,通過動員會、報告會、黑板報宣傳科技工作的重要性和作用,組織工人、農民開展技術革新、技術革命,組建農機修造廠改革創新出一大批新式農具,竟成農機廠生產的輕便鐵犁、深受農民歡迎,荷塘墾殖場對土車(紅頭車)改用滾珠、不但提高了載重量,尤其大大減輕勞動強度。特別是改造冷漿田,推行水稻雙季化、實現糧食跨“綱要”。70年代,各社場利用電影放映隊放映科教片,並在放映前利用幻燈片宣傳科技工作和科技知識。魚山和荷塘廣播站自辦“科技節目”,播放本地科技新聞、早晚各5一10分鍾。80年代以來,區科協及所屬學會每年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科普宣傳月(1993年始改稱科技進步月)活動。采取黑板報、宣傳窗、張貼標語、出動宣傳車、編印科技實用資料、舉辦技術培訓班,請專家學者作科普報告,開辦講座、散發科技資料和科技書籍等形式,傳授科技知識,宣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1998一200()年在“法輪功”危害猖厥期間、向區、鄉、村、組幹部發送“崇尚科學,破除迷信”科普宣傳書籍173冊,組織3次大型科普知識圖片在城鄉巡展,參展幹部、群眾、中小學生萬餘人次。

  科技谘詢1984年,區科協成立以後,區科協和鄉(鎮)場科協及各專業學會采取定點、定期或根據具體情況深人田頭地間、車間班組、走村人戶、送信息、傳技術、解疑難,開展科技谘詢服務,至2001〕年谘詢近萬人次;廣大農業技術人員堅持種好自己的實驗田外,以年50%的時間深人田間地頭,掌握農業生產第一手資料,在實地指導農民做好農作物病蟲害的防治,配方施肥等技術服務。1986年,針對魷魚山鎮魯壇村上年184畝水稻因稻瘟嚴重減產,區科協科技人員通過更換抗病良種,合理施肥用藥等措施,使這個村的早、晚稻總產增加4.7萬斤,分別比上年增產62.5%,40%02000年,全區有6名專業技術人員入網,並公布自己的專業特長,全區有百餘人上網向他們求助技術難題,有求必應。

  科技協作1999年,市科協開展全市科技協作活動。4月,竟成鎮與市蔬菜協會和市畜牧水產協會,呂蒙鄉與市農學會結成對子,在市政府禮堂簽訂協議,開展科技協作。專業技術引進,試驗、推廣四季蘿卜、早稻65002等新品種10餘個,推廣水稻拋秧等新技術7項,結合生產實際舉辦各類專業技術培訓班,至2000年底辦班40期,使科學技術盡快轉變為生產力,加速技術變產品,產品變商品,商品變財富的遞變。

  技術培訓昌江區科協成立後,1985年始,全區6個鄉(鎮)場先後建立起科普協會和陶瓷裝飾、集體企業管理、農業、林業等4個區級專業協會(學會)及站魚山鎮村糧食協會,麗陽鄉洪家村農民種養協會共有會員921人。區、鄉、村3級協會采取以會代訓、短期培訓等形式,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為原則,適時適地,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區政府於1987年成立中國農村致富技術函授大學昌江區輔導站,開展“農函大”招生工作。1992一1998年的7年中,實施區委1992一1995,1995一1998兩個3年對農村基層幹部和黨員進行實用技術培訓計劃,共辦培訓班626期,培訓人數17500人次。全區共有1351名青年、農民、基層幹部參加“農函大”種植、養殖、農副產品加工、建築裝磺、畜牧獸醫、鄉鎮企業管理、會計、服裝裁剪等11個專業的學習,80%以上學員通過考試畢業。

  科技活動

  科技項目1985-2000年,全區安排科研項目49項,其中省級項目4項,市級項目34項,區級項目11項。

  科研經費1985一2000年,全區科研經費總投人232.7萬元。其中省撥經費38.6萬元,市撥經費34萬元,區撥經費15.1萬元,農行貸款70萬元,單位自籌經費75萬元。

  科研成果1985一2000年,全區立項科研項目49項,通過試驗研究有5項獲得成功。1986年,昌南瓷廠承擔的“煤贛石生產建築陶瓷”,研究項目成功,獲區委、區政府頒發科技獎。

  同年,區委、區政府對科研有功的區科技服務部、區農業局、軍康家用電器保安廠、朝陽畜牧場和10個先進個人進行表彰和獎勵。

  1988年,立新瓷廠承擔的“料地壽桃鬥方翎毛白頭富貴日用、陳設瓷試製”,通過省市有關專家鑒定。

  1989年,區菜科所引進“澳大利亞無筋豆角”栽培試驗,通過市級鑒定。

  是年,勝利瓷廠承擔的“粉彩瓷降鉛試驗”,獲區委、區政府頒發的科技獎。

  昌江區科協在1993一1997年的連續5年中被省科協,省農函大、市科協評為先進集體。2000年,區菜科所承擔的“蔬菜立體無土栽培”獲得成功。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