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計劃管理

  管理機構

  1976年2月,昌江區革委會始設計劃統計局。1984年4月,區人民政府機構調整,將工業交通局並人計劃統計局,組建為區經濟計劃委員會(以下簡稱區經計委)。19%年9月,區政府機構改革撤消區二輕工業局,其職能由區經計委承擔。同時,又將對外協作辦公室並人區經計委,對外保留對外協作辦公室牌子。

  計劃編製與執行

  1970一1984年,昌江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由市計劃委員會編定,由區計劃統計局分解下發到區屬有關單位執行。1984年4月,區經計委雖然成立,但計劃編製權仍歸市計劃委員會。1985年,市計劃委員會將昌江區的計劃編製權下放到區,昌江區的計劃編製職能由區經計委承擔,業務上接受市計劃委員會的指導。從此,昌江區的計劃機構、計劃工作逐步健全。是年,昌江區編製第一部自己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昌江區的計劃編製依據國家計委1984年12月頒發的《關於改進計劃工作的若幹規定》精神,結合昌江區的實際,把握6個方麵:①計劃工作重點編製中、長期計劃和研究發展戰略。②計劃管理從大的方麵管住管好,小的方麵放開搞活。③建設主要以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改建、擴建。④把對外開放、內引外聯作為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⑤大力發展城鄉集體經濟和個體經濟。⑥編製經濟計劃同社會發展計劃相結合。80年代末,昌江區的計劃編製與管理“以計劃經濟為主,以市場調節為輔”的方針,結合實際,統籌安排全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項指標。1992年之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深化改革,昌江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編製指導性計劃並分解下發。

  1971-2000年共曆經6個“五年計劃”。“四五”、“五五”、“六五”3個五年計劃期間均執行市計委下達的計劃。“七五”、“八五”、“九五”的計劃,均自訂自執行。計劃內容概為:社會總產值、工業產值、農業產值、工業農業主要產品產量、財政收人、教育、衛生、人口、人民生活共9個項目。

  “七五”計劃

  昌江區第七個五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於1986年3月27日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批準執行。

  計劃的主要任務:穩定糧食、蔬菜生產的發展,以陶瓷工業為主體,以食品工業和建材工業為兩翼,發展第三產業,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發展城鄉企業和多種經營,加快食品和建材生產基地的建設。

  計劃的重點:進行陶瓷行業結構調整,抓重點廠技術革新、挖潛、改造工作。增強農業基礎地位,加快以舊城、竟成為主的食品工業的發展,利用近郊粘土、砂、石資源優勢,發展建築材料工業。妥善安排人民生活,改善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計劃的主要目標:到1990年,社會總產值達到13306萬元,年均遞增11.6%;工農業總產值達到9070萬元,年遞增8.4%。其中工業總產值6975萬元,年遞增10%;農業總產值2095萬元,年遞增6.2%;服務收人4236萬元,年遞增21.6%;企業利潤340萬元,年遞增8.1%;財政收人達到500萬元,年遞增12.7%;農民年均收人693元,年遞增10.5%;城市職工人均收人1512元。年遞增6.6%。

  ,'jl五”計劃

  1991年2月,編製的《昌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八五”計劃和十年規劃的設想(討論稿)》,經1991年3月28日一31日區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

  “八五”(1991一1995年)計劃的主要指標:到1995年社會總產值達到158574萬元,年遞增11.9%;工農業總產值107548萬元,年遞增11.1%。其中工業總產值98411萬元,年遞增13.3%;農業總產值9137萬元,年遞增4%;服務收人51026萬元;年遞增13.7%;財政收人1177萬元,年遞增6%n;城市職工年平均人收人2430元,年遞增10%;農民人均年收人1625元,年遞增10%。達到目標的主要措施:農業方麵,穩定糧食生產,提高畜、禽、水產品的增長幅度,年遞增5%;蔬菜生產,引進優良品種,發展溫室蔬菜和大棚蔬菜,滿足城鄉人民生活的需要;加快造林進度,提高森林覆蓋率,力爭1992年消滅荒山荒坡。工業方麵,以出口創匯為重點,以發展大陶瓷為方向,以提高質量為中心,加快陶瓷工業的發展;食品工業,堅持麵向市場,建立穩定的原料生產基地,開發農副產品的深度加工;建材工業,利用資源優勢,提高產品質量,擴大生產能力;機械、電子及其它工業,開發新產品,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生產能力,加強橫向聯合,壯大企業實力。

  “九五”計劃

  19%年1月編製的《昌江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九個五年計劃》和《2010年景遠目標綱要》(草案),經區第四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於19%年3月8日通過。

  “九五”期間(19%一2000年)的主要經濟指標:到2000年社會總產值達到93400萬元;財政收人達到3030萬元;電視人口覆蓋率達到98%;森林覆蓋率達到56%左右;人口自然增長率平均控製在8%o;確保人民生活達到小康,生活質量和內容更加充實。

  “九五”期間社會發展目標:提高科技進步對增長的貢獻率,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小學適齡兒童人學率達99%,初中適齡人口人學率達到95%,非文盲率達到99%,農村殘疾兒童人學率達60%,城市達80%,全區基本普及幼兒教育;社會保障方麵,初步形成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優撫安置和社會互助、個人儲蓄積累保障相結合的多層次的社會保障製度;衛生事業方麵,到“2000年,人人享有初步衛生保健”的目標。

  ((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經濟發展,與昌九重要三角區的發展和市外向型經濟的戰略部署相銜接,依托城市,接受輻射,以城市近郊為重點,以206國道為紐帶,進一步拓展生產布局,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產品,用高新技術發展新興產業,穩定陶瓷,建材工業,發展電子、機械、化工、食品工業;組建陶瓷、建築、建材、化工、房地產等10個企業集團,開發前街、曆堯、魚山等10個工業小區;優化農業,抓好“菜藍子”工程建設,發展第三產業,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進程。

  ((2010年景遠目標綱要》的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加速科技進步,優先發展教育,控製人口增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拓寬就業渠道,完善社會保障,加強環境保護,實現經濟與社會相互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國民經濟主要指標增長速度

  昌江區的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在計劃經濟時代,大至經濟總量,小至生產指標,均按指定性計劃運行。轉人市場經濟以後,不再控製具體的生產項目,隻對經濟發展方向,重大發展項目和經濟總量計劃指導運行。

  “四五”期間(1971一1975年)由於“文化大革命”影響,工農業生產遭受損失。1974年,“批林批孔”,生產又受影響。1975年,批判派性,整頓生產秩序,生產得以恢複。

  “五五”期間(1976年一1980年),工農業生產從伏到起。1976年,開始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生產又受影響。同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文化大革命”浩劫,生產又有所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糾正“左”的錯誤,全麵撥亂反正,生產發展快。

  “六五”期間(1981一1985年),貫徹執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的方針,工農業生產持續發展。1985年,實現社會總產值5202.4萬元,超計劃0.9%。其中農業總值1847.4萬元,完成計劃的60.96%;工業總產值2300,超計劃的67.9%;服務收人1055萬元,超計劃的39.7%。糧豆總產量6267.2萬斤,完成計劃的95.7%;油脂總產量46.92萬斤,完成計劃的96.5%;生豬存欄30751頭,完成計劃的94.6%;水產品總產量260噸,完成計劃的80%;鮮蛋總產量361噸,超計劃的7.3%;家禽出籠15.07萬羽,完成計劃的68.9%;蔬菜總產量4800萬斤,完成計劃的83.8%;農村人口人均收人326元,城鎮職工人均收人836元。

  “七五”期間(1986一1990年)11986一1988年,在“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和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思想指導下,大批農業勞動力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鄉鎮企業得到較快發展。1989一1990年,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一時銀根緊縮,市場疲軟,生產過剩。5年間,工農業總產值、服務收人均實現超計劃的好成績。農業人口年平均收人由1986年的379元提高到774元,城鎮職工人均收人由900元提高到1512元。

  “八五”期間(1991一1995年),1991年經濟全麵回升,市場銷售由淡趨旺。1992年,鄧小平南巡,中共十四大召開以後,改革步伐加快,農業基礎地位加強,工業企業全麵推行股份合作製為主要內容的轉機建製,國民經濟穩步健康發展。5年間實現的社會總產值是“七五”間5年的6.67倍,農民人均收人比“七五”末增長127.7%,城鎮職工增長73%。

  “九五”期間(1996一2000年),全麵完成現代化建設第二步戰略部署,國民生產總值翻一番,人民生活從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時期。這期間,昌江區人民戰勝了19%年和1998年的兩次(有水文記載以來)特大洪水災害,順利實現第二步戰略目標。5年間,實現社會總產37.279億元,超計劃的0.26%,比“七五”、“八五”實現數增長比例分別為617.8%,7.6%。農民人均收人由1995年1763元提高到2457元,城鎮職工人均收人由2168元提高到3985元。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