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擁軍優屬

  擁軍

  民國19年(1930年7月6日)江西紅軍獨立第一團第一次攻克景德鎮。同年7月8日,境內瓷工和市民踴躍報名參軍。9月8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原獨立一團擴編)第二次進鎮,境內瓷工又積極參軍。10月2日第三次進鎮,11月7日第四次進鎮,中旬紅十軍駐地休整練兵,練兵期間,境內市民報名參軍。當年,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在區境農村組織聲勢浩大的農民武裝鬥爭,開展減租減息、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鬥爭。1931年春,農民運動處於低潮後,紅軍在昌江區域的革命活動由公開轉人秘密,組織樂北遊擊隊、郭璞峰遊擊隊和畫眉尖遊擊隊與國民黨軍和國民黨地方武裝保安團展開周旋,23年(1934年)7月8日,為保證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順利通過,區域市民又積極參加昌江河上搭浮橋。樂北、郭璞峰、畫眉尖3支遊擊隊在境內堅持鬥爭到1937年。遊擊隊在境內活動期間農民堅持不斷為遊擊隊送糧食,送食鹽等物資。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區境城區、農村各基層組織由婦女、兒童和在校學生參加的秧歌隊、敲鑼打鼓為烈軍屬送掛光榮牌、光榮燈及慰問品。1951年為支援朝鮮人民,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捐款、捐物(數額無考據)。同時,廣大青年群眾為保家衛國,踴躍報名參加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參戰,打擊侵略者。1958年、區境內學習中國人民解放軍“組織上實行軍師團營連排班編製,行動上軍事化、戰鬥化”。每年春節、端午節、“八一”建軍節和中秋節都廣泛開展擁軍優屬活動、慰問烈軍屬。1965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區境內再次掀起向中國人民解放軍學習的熱潮。

  建區後,區委、區政府每年“八一”建軍節,春節都要帶領慰問隊分別走訪駐區境地的駐軍、武警部隊、公安幹警和消防官兵。舉行軍民聯歡會、軍政座談會、革命傳統報告會、區情報告會,增強軍政、軍民團結。區、鄉、村分別舉行優撫對象座談會,檢查優撫政策落實情況,贈送年畫、春聯、慰問信、食物等禮品。1981年1月20日,區委發出向革命烈士汪長生(竟成公社武裝幹事兼公社武裝基幹民兵連長)學習號召。1989年7月1日,區委、區政府召開“昌江區革命烈士英雄事跡報告會”,同時舉辦“昌江區革命烈士英雄事跡展覽”。1992年,全區各基層單位普遍建立起群眾優撫服務組織。1996一200(〕年,全區群眾參加優撫活動人數達7147人,安置隨軍家屬就業7人,調換工種班次14人,解決子女人學人托9人、支援部隊經費40.5萬元,慰間優撫對象262人,贈送慰問品2690件,慰問品價值達6.22萬元,召開軍政聯席會議5次,軍民座談會4次,優撫座談會16次,烈軍屬、殘廢、複員、轉業、退伍軍人、老紅軍、老幹部和優撫對象先進生產(工作)者代表會和座談會33次。走訪部隊32個(次),創建軍民共建點4個。省命名表彰的優撫工作先進單位5個(次),個人1名,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連年授予昌江區為擁軍優屬模範縣(區)。授予基層模範單位6個(次)、模範個人6名,先進單位7個(次),先進個人35名。

  優屬

  1950年,區域各基層為軍屬困難戶進行代耕。代耕的方式采取包耕製,在產量上做到秋收時與一般田地常年產量相等。1951年,按照國家內務部公布的《革命烈士家屬、革命軍人家屬優待暫行條例》、采用大包耕和小包耕兩種方法為烈軍屬代耕。大包耕包戶、小包耕不包戶。1956年,代耕改為優待勞動日。其基本方法是以農業生產合作社全年社員平均收人為基數,不足部分由農業社補給工分補助。此後,除“文化大革命”期間中斷外,一直延續到1980年。1981年,農村先後出現多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烈軍屬的優待實行評定製,一般略高於當地群眾的平均生活水平。1983年,享受現金優待,平均每戶186元。1984年後,農村現役軍人家屬優待改為以鄉為單位統籌優待金,至2000年未變,而且優待標準逐年提高。

  優撫

  1953年,區境內農村的孤老烈屬和孤老病故、失蹤軍人家屬;烈士、病故軍人的遺孤和雖有親屬而無勞力撫養的烈士、病故、失蹤軍人的未成年子女;失去勞動力而子女確實無力供養的烈士、病故、失蹤軍人的父母和配偶;生活有困難的在鄉三等殘廢軍人;生活困難的退伍老紅軍、年老體弱喪失勞動能力生活經常有困難的複員軍人;帶病回鄉長期不能勞動、生活有困難的複員退伍軍人,按國家內務部的規定給予定期定量補助。區屬除上述幾種人外,對於家庭人口多、收人不足以維持一般市民生活水平的烈屬、軍屬和家庭人口多,沒有其他收人、生活有困難的二等以上殘廢軍人,也給予定期定量補助。1955年,按烈軍屬的家庭生活情況評定等級,分別予以補助。補助對象及補助標準,每年都做調查調整。1978年始,實行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犧牲、病故的遺屬補助。1983年,定期定量補助金額,農村每人每月10元、小城鎮15元、城區20元、孤老烈屬(包括失蹤、病故軍人家屬)和孤老複員軍人(包括蘇區老幹部)定期定量標準,一律在1982年的基礎上每人每月增加5元。1985年,依據省民政廳《關於做好烈士家屬、因公犧牲軍人家屬、病故軍人家屬發給定期撫恤金工作的通知》,將全區享受定量補助的“三屬”改為定期撫恤,農村每人每月由原來的6-10元提高為20-25元,城區由原來的10-25元提高為35-40.元。除此,還認真做好對上述人員的臨時補助工作。

  下附:1991一2000年昌江區烈士家屬、犧牲軍人家屬、病故軍人家屬、蘇區老幹部、在鄉複員軍人、在鄉退伍軍人優撫情況表: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