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地方武裝

  武裝機構

  人民武裝委員會1949年10月,市郊區民兵武裝組織屬浮梁縣武裝大隊,魚山地區(含荷塘、麗陽)民兵武裝組織屬都陽縣武裝大隊(1950年底兩縣武裝大隊改稱民兵支隊部)。1951年6月,中共江西省委、省人民政府、江西省軍區聯合發出決定,自6月份起,區以上各級人民武裝組織一律改為人民武裝部。據此,市郊區和魚山區相繼設立人民武裝部,由現役軍人任武裝幹部。市郊區人民武裝部屬市人民武裝部、魚山區人民武裝部屬都陽縣人民武裝部。1953年7月,市人民武裝部撤消,市郊區民兵工作由浮梁縣人民武裝部代管至1954年7月市成立兵役局。1959年7月,市縣(浮梁)兵役局合並改為景德鎮市人民武裝部。市郊區和區境城區人民武裝工作屬市人民武裝部至昌江區建立。1982年6月,中共昌江區委決定成立昌江區人民武裝委員會。1986年5月17日,區委根據區人民武裝部改歸地方建製和昌江區行政區劃調整及區委、區政府人事變動情況,對原區人民武裝委員會進行調整。區委書記胡誌遠任主任委員,區人民武裝部領導任副主任委員,有關單位任委員。區人民武裝委員會把貫徹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於民兵建設方針、政策和省委、市委關於民兵工作的指示列人各級黨委的重要議事日程,研究解決民兵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組織協調各部門的力量、從人力、財力、物力上關心支持民兵工作。

  區人民武裝部1971年4月,經中國人民解放軍景德鎮市人民武裝部批準,成立景德鎮市景南區人民武裝部。1979年3月14日,改名昌江區人民武裝部,局(科)級職能機構。1986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1986]5號文件,中共江西省委【1986]8號文件和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京軍區司務字【1986]008號命令,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擴建為副團級現役人民武裝部,隸屬中國人民解放軍景德鎮軍分區建製。是年,又據中共中央中發〔1986]5號文件精神,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改為地方建製,6月9日,在景德鎮軍分區舉行改歸地方建製交接儀式,7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正式由軍隊序列改歸地方建製,為副縣級機構,列為區“六套班子”之一,受中共昌江區委、區人民政府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景德鎮軍分區雙重領導。區人民武裝部內設軍事科、政工科、辦公室,在編幹部12人(部隊調人8人、原人武部4人),職工8人。1996年4月,根據中共中央【1995112號文件,省委贛發〔1996]5號文件和市委景字【1996]1號文件精神,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收歸中國人民解放軍景德鎮軍分區建製,為正團級現役人民武裝部。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機關駐地:1971年駐景德鎮市中山南路235號;1988年5月,遷至河西月丘裏商品房4棟;1992年7月,遷至河西十八渡長家山(原西郊墾殖場辦公樓);1997年10月,遷至瓷都大道官莊。

  預備役

  預備役是區別現役的一種兵役製度。也是國家儲備兵員的基本形式。實行義務兵役製,同時實行預備役製度。

  士兵登記1980年8月25日,區人民武裝部遵照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轉發《退伍軍人預備役登記統計暫行規定》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下發的《關於恢複複員轉業退伍戰士登記統計工作的通知》,實施預備役登記,並對退伍軍人進行普查。1983年6月,開展全區退伍軍人的全麵登記、核對、統計。1984年,國家頒布新的《兵役法》後,每年在老兵退伍期間,指定專人參加區人民政府退伍軍人安置辦公室工作,共同做好退伍軍人接待、安置工作和辦理預備役登記手續。1986年始,每年對適齡青年進行預備役登記。登記中,根據預備役人員的受教育程度,政治素質、軍事訓練水平,身體狀況和年齡等條件,編人一類預備役或二類預備役。退出現役的軍官和地方幹部中適合擔任軍官職務並授於預備役軍銜的人員、編人軍官預備役;退出現役不超過40歲的軍士和士兵編人一類預備役;18-40歲未被征集服現役的男性公民和有專門技術的女性公民編人二類預備役(後改為18一25歲)。在普查登記的基礎上建卡、分類、歸檔、專人管理。為掌握預備役人員變動情況結合民兵整組,對退伍軍人預備役登記進行核對,針對各種變動情況,分別辦理轉卡、注銷登記和年度統計上報工作。

  區人民武裝部根據《兵役法》規定,實行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把參加民兵組織和預備役人員的年齡及政治條件、身體條件統一結合起來;把民兵和預備役的分類結合起來;使有民兵組織的地方,都有預備役兵員,使基層民兵組織成為預備役的基本組織形式。民兵製度與預備製度在基層的結合上,抓編組上的結合,民兵整組上的結合、軍事訓練上的結合、日常活動中的結合。民兵經周期訓練合格的,為儲備數儲備。經過訓練未合格的,未經訓練的,年齡在18-35歲的為第二類預備役儲備。通過預備役的登記、統計,掌握全區退伍軍人數質量和分布情況,適齡青年的情況,為擬製兵員動員計劃提供可靠的依據。為適應民兵工作重點轉移到戰時兵員動員奠定基礎。區人民武裝部和基層人民武裝部均建立有預備役檔案室(櫃),製作有“一圖二表”(退伍軍人預備人員,基幹民兵預備役人員分布圖、退伍軍人預備役登記情況一覽表、基幹民兵預備役核對統計表)。

  軍官授街19%年4月9日,景德鎮軍分區舉行昌江區人民武裝部軍官授銜儀式。省軍區政委鄧仕超授於程少華中校、饒金鑒、方民、應廣庭、焦景堯、朱萬明少校軍銜。市委書記殷國光、市長舒曉琴參加授銜儀式。1997年1月3日,昌江區人民武裝部對轉業到昌江區工作的2名轉業軍官重新評授軍銜。授於盧新全中校、黃建平上尉軍銜。

  民兵

  組織建設昌江區境城區在1926年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動年輕力壯的工人參加到中渡口、關帝廟附近收繳北洋軍閥散兵的武器,參加市工人糾察隊,成為區境第一支民兵武裝。1927年,區境城區的工人糾察隊員又參加繳獲浮梁縣保安隊和商團槍支,成為市人民自衛軍成員。1930年,紅軍第二次來景德鎮時,竟成、魚山、荷塘、麗陽、呂蒙等農村普遍成立農民赤衛隊、先鋒隊。1934年,魚山、荷塘、麗陽由赤衛隊員組織3支遊擊隊。新中國成立以後,實行民兵製度,民兵組織發展迅速。1950年8月,區境民兵組織根據中南軍區《民兵組織暫行條例》,統一名稱和建製。區(公所)設大隊,鄉設中隊,村設分隊,並根據情況和需要在中隊、分隊內設若幹分隊和基幹班。1953年,區境城區民兵組織一度撤消,市郊民兵由浮梁縣代管。1956年下半年,按照上級指示,民兵組織重新編組和整頓。以鄉為單位編民兵分隊,以農業生產隊為單位編民兵中隊、分隊或小隊,使民兵組織與生產組織相適應。1958年9月起,根據中共中央和上級黨委、軍事機關關於“實行全民皆兵、大辦民兵師”的指示,區境工廠、機關、企業、街道、學校、公社開展全民皆兵運動。1959年,開始建立武裝基幹民兵。1962年,毛澤東主席發出民兵工作“三落實”的指示。民兵組織進一步與生產、工作組織相適應。基本上做到了組織健全、幹部配齊、活動經常。“文化大革命”初期,因派性嚴重,造成了民兵組織的混亂和癱寒。1969年,重新組建武裝基幹民兵連、排。同年10月,區境城區和竟成的基幹民兵組織歸屬市武裝基幹民兵獨立團。魚山、荷塘的民兵組織屬波陽縣人民武裝部。1971年,昌江區民兵組織不斷擴大,人數逐漸增多,為使民兵組織與生產、工作相適應,進一步抓“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進行多次整訓,組織健全、幹部配齊、活動經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國防建設實行戰略性轉變,民兵組織進行調整改革。1981年,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批轉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總政治部《關於調整民兵組織問題的報告》精神,縮小民兵組織範圍,免除機關、學校、科研單位和分散小單位組建民兵的任務。民兵年齡由原來的16-45歲壓縮為18一35歲,基幹民兵年齡為18一28歲。同時,簡化民兵層次,將原來的普通民兵、基幹民兵、武裝基幹民兵3種簡化為普通民兵和基幹民兵2種。1983年10月,波陽縣的魚山、荷塘民兵組織劃人昌江區。1986年,中共中央提出民兵工作要“減少數量、提高質量、抓好重點、打好基礎,組、訓、裝一體化”,昌江區的民兵組織再次進行調整。嗣後,每年民兵整組,注重優化兵員結構,擴大專業技術兵的種類和比例,調整組織布局,改進編組形式,搞好兵員儲備。從此,民兵數量減少,專業技術兵含量逐年增加。到200(〕年,全區基層武裝部17個(企業武裝部10個、鄉(鎮)場、街道武裝部7個),編有基幹民兵營2個、基幹民兵連12個、普通民兵連85個、民兵總數為8840人。其中基幹民兵1111人,普通民兵7729人,專業對口分隊21人,應急分隊80人,預備役退伍軍人516人。

  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按照“組、訓、裝”一體化,注重技術分隊建設,到200()年,已建有偵察、工兵、運輸、對空觀察、軍械維修、迫擊炮、舟艇、通信、光纜敷設、森林防火,12.7高機、雙37炮12個專業技術分隊,落實專業技術分隊508人(不含摩步營專業技術員),組建1個摩步營511人。

  政治教育1980年以前,民兵政治教育的主要內容是戰備形勢,時事政策、愛國主義、民兵性質任務和法律法令,一般每月安排3-4個晚上學習,每逢重大節假日,組織開展各種慶祝活動或紀念活動。1981年,成立由區人民武裝部、宣傳、教育、工會、青年、婦女聯合組成的民兵政治教育工作領導小組。區、社、隊逐步建立起三級書記帶頭備課講課的民兵政治教育製度。時間安排改為一月一節政治課。由社隊集中進行。開課麵達100%,到課率達85%。民兵訓練時也安排10%的時間用於政治教育。同年8月,昌江區對民兵的政治教育在全市民兵政治教育經驗交流會上做經驗介紹。1984年起,昌江區的民兵政治教育,組織領導上實行黨政和人民武裝齊抓共管,對“兵”、“民”教育,有分有合,以合為主;統一計劃、統一部署、統一檢查、統一評比。內容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破“就兵抓兵”觀念,重點抓國防教育,黨的富民政策教育。形式上突破單一集中上課的老套套,運用“兵青婦之家”、文化室、俱樂部等場所開展民兵活動,組織民兵學習。1985年,全區民兵政治教育由原來每月一課改為每季一課,民兵活動由每年4-5次改為1-2次,教育方式由集中授課改為分散自學,著重進行以《中國民兵》、《東海民兵》為主要教材的刊授教育。1986年、1989年、1990年,昌江區人民武裝部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群工部、總參謀部動員部和《中國民兵》編輯部評為訂刊、學刊、用刊二等獎。19%年,區人民武裝部為落實民兵政治教育每年不少於16課時,結合全區實際,每季分別編印1期民兵政治教育宣傳提綱和民兵政治教育試卷,在刊授教育的同時,參觀學習等多種形式民兵政治教育。

  國防教育1988年,區委、區政府,區人民武裝部成立昌江區國防教育領導小組,同年9月召開全區國防教育動員大會,對全區全民國防教育作出部署,區委、區政府機關各部、委、辦、局、各企事業單位和鄉(鎮、場)街道主要領導為幹部、職工和村民上國防教育課。是年,10月21日,區委批轉區人民武裝部,區委宣傳部、區教育局《關於廣泛開展全民國防教育實施意見》。1997年,國家頒布《國防法》,1998年,區人民武裝部機關幹部深人基層進行《國防法》宣講,全區上下學國防法律、法規掀高潮。1987年一2000年,南京軍區、江西省軍區、市國防教育領導小組,景德鎮軍分區,先後授於昌江區人民武裝部國防教育先進單位,國防知識競賽一、二等獎,新聞報道先進單位和國防動員先進單位等共12次。

  軍事訓練1980年以前,昌江區的民兵訓練,重點訓練的是民兵幹部,基幹民兵及專業技術分隊。訓練時間為巧一20天,訓練內容主要是射擊、戰術、投彈、刺殺、“三防”(防化學、防原子、防空襲)“三打”(打坦克、打傘兵、打飛機)。1981年始,基幹民兵訓練人數逐漸減少。訓練時間15天,兩年一周期。1986年起,根據《民兵軍事訓練綱要》和景德鎮軍分區民兵訓練計劃,逐年提高專業技術兵的訓練比例。訓練方法由原來分散訓練改為集中訓練。1987年6月,昌江區民兵訓練被景德鎮軍分區指定進行民兵規範化訓練,為全市民兵軍事訓練提供成功的經驗。同年8月1日,紅光瓷廠女子民兵班代表區參加全市民兵大比武,榮獲第一名。1990年7月,紅星瓷廠民兵應急分隊1個班代表區參加全市民兵應急分隊軍事表演“著裝與緊急集合”、“手中武器分解”、“能過障礙”、“對抗射擊”等4個項目均取得突出成績。1995年6月,呂蒙鄉、荷塘鄉、電瓷電器公司民兵參加景德鎮軍分區組織的“八二”迫擊射擊比賽中,呂蒙鄉民兵獲得第一名,荷塘鄉、電瓷電器公司民兵獲得第二名。同年7月,區人民武裝部參加景德鎮軍分區組織的輕武器射擊比賽中,獲得團體和個人第一名。1986年一2000年,全區組織軍事訓練23次,訓練人數2295人。1993一2000年,省軍區授於昌江區人民武裝部軍事訓練先進人民武裝部,正規化建設先進單位。景德鎮軍分區授於昌江區民兵應急連最佳訓練獎。

  民兵參加“兩個文明”建設昌江區各級民兵組織把發動和組織民兵參加社會主義精神建設和物質文明建設(簡稱“兩個文明”)作為新時期加強民兵建設,發揮民兵作用的大事來抓。廣大民兵在“兩個文明”建設中積極發揮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模範作用;經濟建設中心骨幹作用;維護社會治安中突擊作用。1983年,全區廣大民兵投人學雷鋒樹新風和“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全區組織民兵學雷鋒小組210個,為群眾做好事4.3萬件,扶助各類貧困戶760戶;1989年,竟成鎮人民武裝部幹事陳練鋼協助公安機關破獲重大綁票殺人案;1992年2月,竟成鎮基幹民兵陳克雲、饒貴林、馮貴林、馮旺明、張冬生等4人,在206國道進行戰備巡邏時,為保護群眾利益,與持刀歹徒進行殊死搏鬥,光榮負傷,受到市政府、軍分區通報表揚並為陳練鋼、陳克雲記二等功,為饒貴林、馮旺明、張冬生記三等功;1999年4月,昌江區人民武裝部在正規化建設中取得新的進步,其營院建設被省軍區授予先進單位,並拍成專題片,在省軍區座談會播放,同年,省委、省政府連授區人武部文明單位,市委、市政府、軍分區授於人武部計劃生育、“擁政愛民”、綠化及財務管理等先進集體,區人民武裝部與荷塘鄉楊灣村軍民共建喜結碩果,雙雙獲得省委、省政府授予“軍警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先進單位”;2000年,省軍區、省文明委、市委、市文明辦、軍分區政治部再次授予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江西省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景德鎮市軍民共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廣大農村民兵在經濟建設中帶頭貫徹黨的農村政策,湧現出各類專業戶、重點戶、科學技術示範戶600多戶、廣大城市民兵立足於企業、立足於崗位、積極參加“雙增雙節”活動,湧現出大批先進模範人物。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昌江區民兵、牢記“三大任務”,把維護社會治安作為光榮職責,每逢重大節日期間都組織民兵巡邏執勤,配合公安機關、同各類犯罪分子進行堅決鬥爭。

  執勤昌江區民兵工作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參加生產、保護廣大人民利益。1980年10月,竟成公社人民武裝部幹事、基幹民兵連長汪長生,在組織民兵進行手榴彈投擲訓練時,為保護投彈遇險民兵光榮犧牲。1982年1月,竟成公社民兵汪水生,在火車就要與三頭水牛相撞,嚴重事故即將發生的關鍵時刻,奮不顧身衝上鐵軌,將水牛推出路基,事故避免了,他自己卻獻出年青的生命。江西省政府分別授予他們革命烈士,並進記汪長生一等功。1988年除夕之夜,市中山南路光明瓷廠附近居民區發生重大火災,擔任昌江區戰備執勤的市電瓷電器公司的執勤民兵聞訊後,立即趕赴現場、配合消防戰士、奮力撲滅大火、避免重大損失。19%年3月底至4月上旬,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承接“九一景一鷹”國防光纜工程28公裏施工任務,組織800餘名民兵參加施工。同年5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來景德鎮市視察工作,區人武部組織50名基幹民兵圓滿完成安全保衛任務。1997年1月23日,為配合區委在全區開展“雙教”活動,區人武部軍事科參謀到邊遠山區荷塘鄉參加“雙教”工作,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曆時兩個月。1998年6月26日,昌江河洪水猛漲,區域內大範圍受淹,區人民武裝部按照軍分區指示,迅速組織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投人抗洪搶險。全區共動用民乓40(℃人次、調集船隻130餘艘(其中機動船30餘艘),竹木排100餘條投人搶險。區kA部機岌率民兵舟艇應急分隊出動衝鋒舟120餘艘次,連續奮戰三晝夜,進人險區險段運送救災物資,保障上級領導深人災區視察災情,指揮救災。同年7月23日,昌江區人武部又執行軍分區指示,率民兵舟艇應急分隊參加樂平市抗洪搶險,組織200餘名民兵參加市糧庫搬運糧食突擊行動圓滿完成各項任務。災後,昌江區人武部三次成建地組織1000餘民兵參加農田清淤,修複水毀道路,水毀設施的行動。省委、省政府、省軍區和市委、市政府、軍分區授予昌江區人民武裝部“98"抗洪搶險先進單位,授予昌江區民兵舟艇應急分隊抗洪搶險先進(標兵)集體。1999年4一9月,區人民武裝部組織1000餘名民兵參加廣電通信光纜工程建設,完成6.5公裏光纜鋪設任務。10月,區人民武裝部機關帶領300名民兵圓滿完成國慶50周年戰備執勤任務和焰火晚會安全保護任務。200(〕年3月27日至30日,竟成鎮三河村腸府山、魷魚山鎮阪上村小園嶺等8處發森林大火,區人民武裝部出動民兵1200餘人次參加撲滅森林大火戰鬥,經過三天的艱苦戰鬥,圓滿完成滅火任務。是年5月,南京軍區授予昌江區國防動員委員會“國防動員先進單位”。

  武器裝備管理1977年以前,武器裝備登記造冊配發給武裝基幹民兵分散保管。各工廠集中保管。1978年始,民兵武器集中在生產大隊保管,由武裝基幹民兵輪流值班看守。1981年,民兵武器集中到公社(場)保管。各公社(場)均建立武器庫、彈藥室、並配備專職武器保管員,建立晝夜值班製度,區(縣)人民武裝部經常下到公社(場)檢查督促武器保管工作。1983年,區建立民兵武器彈藥倉庫,全區民兵武器彈藥集中到區人民武裝部統一保管,倉庫配備專業職工晝夜值班。此後,倉庫建設逐漸配套、設施不斷完善,管理工作逐漸規範。1987年,江西省政府、江西省軍區授予昌江區人民武裝部“民兵武器”連續18年無事故先進單位。1994年江西省政府、江西省軍區再次授予區人武部“武器裝備安全管理先進單位”。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