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五節 政務紀略

  1970年3月建區。同年8月,區革命委員會成立。革命委員會是時稱“三結合”的黨政合一的權力機關,實行“一元化”領導,開展“一打三反”(打擊反革命份子、反對貪汙盜竊、反對投機倒把、反對鋪張浪費),清理“五類分子”(地、富、反、壞、右)和反動資本家押送到農村交貧下中農監督勞動,動員一批城市人口到農村安家落戶。開展所謂“革命大批判”。在農村批判“三自一包”(自留地、自由市場、自負盈虧和包產到戶),將農民自留地全部收歸集體,同時取締個體經營,關閉集市貿易,致使農村經濟處於窒息狀態。

  1976年10月6日,全區上下慶祝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斷措施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篡黨奪權陰謀的曆史性勝利,全麵開展為期1個月的“三大講”(大講“江青反革命集團”橫行時黨受其害、國家受其害、單位受其害、自已受其害的深仇大恨;大講同“江青反革命集團”鬥爭的經曆;大講同“江青反革命集團”鬥爭的經驗教訓)群眾活動。在太白園街道黨員幹部中開展曆時9個月的整頓試點工作,解決由於“江青反革命集團”破壞造成的思想、組織、作風不純問題。至1980年12月30日,完成對“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揭批查群眾運動。對廣大幹部進行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開展實踐是檢驗真理標準的討論,澄清了錯誤思想,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對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製造的冤假錯案進行平反昭雪,並對他們的檔案材料進行清理和銷毀。依法完成了摘掉“四類”(地、富、反、壞)分子帽子和錯劃右派分子的改正工作。經濟建設上,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1980年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比1970年、1976年分別增長:工業427.09%,73.11%;農業2.8倍、1.7倍。1970一1980年向國家交納稅金857萬元。鋪設水泥路麵42164平方米,辦托兒所49個、幼兒園51所、文化活動室(站)48個、圖書室21個,為教育、挽救、改造好失足青少年建立幫教小組103個,安置待業人員4928人。

  1981年,繼續貫徹落實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抓穩定和完善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和農業區域規劃、土壤普查、落實山林權、大辦街道服務業,全區街道服務業共有151個,安置城鎮待業青年1213人。精神文明建設以“五講四美”(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主要內容,開展“兩弄”(清潔弄、安全弄);二組(學雷鋒小組、幫教小組);兩家(五好家庭、衛生之家);一室(文化室)建設。全區建有清潔弄39條;安全弄21條;五好家庭1033戶;衛生之家1586戶;學雷鋒小組85個;失足青少年幫教小組113個,360名失足青少年經幫教有了好轉。社會治安工作中,貫徹五大城市治安座談會議精神,依靠人民群眾打擊刑事犯罪活動,舉辦法紀教育學習班78期,破獲各類刑事案件700餘起,處理各種治安案件1000餘起,破獲政治案件3起,重大刑事案件32起,收繳髒款髒物達幣7萬餘元,收繳各種凶器300餘件,維護了人民正常工作、生活、生產秩序。

  1982年,圍繞把國民經濟搞上去的目標,著力抓幹部作風、社會治安、社會風尚的好轉,促工農業經濟效益,人民生活進步。農業上推行聯產承包責任製,“以菜為主”發展多種經營。工業上實行經濟責任製,克服“三個不足”,實現產值利潤比上年增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第一個文明禮貌月活動,抓“髒、亂、差”治理。社會治安抓整頓公共場所及複雜地區的內外秩序,查賭禁賭和安全防火工作,打擊經濟領域裏嚴重犯罪活動,立案查處各種經濟案件10起12人。完成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和地名普查考證工作,撰寫了11類地名條目共1083條。完成全區菜地土壤理化性質、農業氣象、山林地貌、蔬菜品種和栽培製度、水利實施及農林牧副漁等經濟作物結構調整,為農業發展遠景規劃提供了科學依據。一年中,鋪設水泥路麵11311平方米,修下水道125米,清理陰溝92條,修補破裂嚴重的水泥路麵623平方米,新建自來水站6處,安裝自來水1325戶,改裝安裝公共廁所裏弄路燈235盞。人民生活實現“五增一穩”。集體職工工資總額比上年增長6.21%,農民平均收人比上年增長6%,社員儲蓄存款餘額增長47%,安置待業人員就業1214人,新發展個體工商戶187戶。

  1983年,區政府進行機構改革,精簡行政管理部門,按照精幹的原則和幹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業)的條件,配備各級領導班子。10月,與上饒地區正式辦理波陽縣的魚山公社和荷塘墾殖場劃歸昌江區管轄的交接手續。行政區域擴大後,根據農村實行生產責任製的經驗,抓農村生產責任製完善的同時引進城市經濟,各部門實行主管部門對區政府、企業對主管部門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企業內部逐步推行各種形式的經濟責任製,開始試行承包。

  1984年,區政府工作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對農民開展“一堅持”、“兩不變”、“三兼顧”教育,消除幹部、群眾“三怕”(右、變、富)疑慮,把土地承包發展到農林牧副漁全麵承包,抓林業“三定”。工業企業繼續克服計劃不足,原材料供應不足和市場變化等困難,抓好“三引”(技術、人才、設備),提高企業素質,實現穩步增長。精神文明建設開展以共產主義思想教育為核心的“五講四美、三熱愛”話動,堅持條塊結合,以塊為主的原則,農村著重治理“髒、亂、差”,城市實行“門前三包”(衛生、綠化、秩序),經過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驗收,評出出席市“五、四、三”先進代表大會文明單位11個,文明村3個,先進集體26個,先進個人48個,出席省先進集體1個,先進個人I個。完成竟成、魚占魚山、呂蒙、荷塘、舊城政社分設,建立鄉人民政府和領導班子的調整。

  1985年,區政府根據中央指導改革的行動方針,農業上進一步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進行農產品統派購製度的改革,積極穩妥地調整產業結構,糧食麵積調減6800畝為經濟作物麵積,畜牧業生產第一次向香港銷售瘦肉型生豬160頭。工業以城市為重點實行廠長負責製,企業責權利結合完善企業內部的各種形式的承包責任製,企業素質提高,活力增強,完成產值比上年增長12.6%,實現利潤230萬元。鄉鎮企業“四個輪子”(鄉辦、村辦、聯戶辦、戶辦)一起驅動。全區7個鄉鎮場街道基本普及初等教育,衛生事業為魚山、荷塘配備技術力量、增添必備設施,貧困地區醫療衛生落後狀況進一步改善,體育工作組隊出席省市舉重、龍船比賽,老年運動會、科技人員運動會獲金、銀、銅牌33枚。

  1986年,區政府工作在中央關於“改革、開放、搞活”政策和“鞏固、消化、補充、完善”方針指引下,堅持“兩個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一起抓,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繼續抓農產品統派購製度改革,完善聯產承包責任製。糧食生產穩定播種麵積,增加經濟作物麵積,發展多種經營、優化品種、增加投入、水利設施配套改造,科技服務、單產提高。蔬菜生產實行糧菜掛鉤,商品菜麵積穩定,可食率提高,確保了上市品種20個,形成淡季不淡,上市均衡,價格合理的局麵。畜牧業生產外銷瘦肉型豬養殖創外匯7.5萬美元。引進澳大利亞奶牛225頭,向市場提供鮮奶14萬公斤。漁業生產精養魚池高產示範養殖畝產達250公斤,林業生產封山育林10萬畝,同時抓沼氣池,節柴灶的試點。農業水利建設、新建電排站5座、小型水電站1處、加固處理病險水庫40座、維修電排站38座,渠道清淤襯砌126條(計13.1公裏),擴大有效灌溉麵積8000畝,早澇保收麵積860畝,改善灌溉麵積2950畝,山田水庫,江家塢水庫和四季港的綜合開發,為奪取農業豐收、發展多種經營提供有力保證。工業方麵,區屬工業實行廠長(經理)負責製,鄉鎮企業全麵實行經營承包製。

  1987一1989年,區政府根據中共卜一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治理經濟環境、整頓經濟秩序、全麵深化改革”,按照“依托城市、服務城市、富裕城鄉、發展昌江”的經濟發展目標,實施農業綜合開發戰役。3年新建水利設施124座,維修水利工程801座次,完成青塘菜地自來水自動灌溉工程。改造低產田6000()畝,人工造林8900畝,封山育林6300(〕畝。新開發二線菜地1572畝,引進、培育、推廣新品種20餘種、新建塑料大棚184個,蔬菜上市總量平均每年增長4%。工業上克服資金緊張,原材料無計劃,市場疲軟三大困難。抓橫向經濟聯合,鄉鎮企業先後與華意電器總公司、四三二一廠、九九九廠、人民瓷廠、藝術瓷廠、福建省首占鄉、市科委等單位聯合興辦電子、機械、陶瓷、建材8個聯合企業。區辦工業產品創優創匯實現11個產品部優獎和省優獎。勝利、立新、東方、美術瓷廠跨人省先進企業行列。1989年,外貿出口供貨值達528萬元。邊遠貧困地區人民生活改善,麗陽鄉、魚山鎮人平收人1989年與1986年分別增長36.5%,27%03年中,安置待業青年542人,實現區屬大集體職工退休金社會統籌、全區參加統籌的企業事業單位19家,計4028人。社會公益事業中、架設魚山、麗陽、荷塘高壓輸電線路80公裏;新建修繕各類橋梁20座,鋪設銀坑、魚山水泥路麵2萬平方米,建成魚山水泥路麵大道、橋頭公路、沿河公路,修建麗陽至洪源簡易公路17.4公裏;興建竟成中學、麗陽中學教學大樓、教工宿舍和魚山衛生院醫療大樓;實現全區60%以上農村人口用上自來水;改造農村中小學危房麵積達48890平方米,開始實施八年義務教育。體育工作3年中,在省市重大比賽中獲金牌28枚、銀牌11枚、銅牌7枚。1989年,評為江西省體育工作先進集體。

  1990一1992年,區政府按照“依托城市、服務城市、發展昌江、奔向小康”的發展思路,逐步形成“農業安家、副業起家、企業發家、四項基本原則安家”的城郊型經濟格局。形成“思農、議農、促農、支農”的大氣候。教育事業“三配套”“六配套”達80%以上,區辦青少年業餘體校,建成設施齊全的體育綜合大樓。1991年參加省市體育比賽獲金牌、銀牌各1枚,1992年獲金牌1枚、銀牌2枚。衛生事業中傳染病、地甲病發病率控製在上級下達的目標之內,計劃免疫率通過省級考核、四苗覆蓋率達80%,計劃生育工作評為全國先進單位。

  1993年,區政府加強農業基礎,改善生產條件,調整農業結構,糧食優質品種比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多種經營產值提高3個百分點,養殖業比重提高5個百分點,鄉鎮企業比重提高6個百分點,造林滅荒經省驗收合格。“菜籃子”工程中,開發常年高產菜地500畝,擴種季節性蔬菜1.1萬畝,物價上漲指數低於控製目標1.6個百分點,基本滿足了城市居民的需要。財稅工作完成中央財政收人和本級地方財政收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4.7%,43.5%。支出保證了重點、收支平衡,略有節餘。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建設抓改革,對集體所有製的“五荒”使用權進行拍賣試點成功,農村股份合作製促發了東方美術瓷廠、景江飯店等60家企業劃小核算單位,推進了公有私營改革,建立了景德板雞公司、新德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企業集團。派幹部到合肥郊區掛職鍛練,與合肥郊區締結友好區。市場建設完成景東招商場一期工程,實施新德園綜合市場工程,新建擴建竟成第一批發市場,魚山和黃泥頭市場。基礎設施新增水泥路麵9.8公裏,拓寬改造魯(潭)關(山)公路,麗陽公路、新建住宅麵積61308平方米,區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社區服務大樓竣工。製定出台《昌江區依法治區規劃》,全區創省級文明單位5個、市級文明單位57個、區級文明單位(村)128個。

  1995年,克服了6次洪水侵襲,在早稻減產的情況下,狠抓二晚生產,使得全年糧食總產與上年持平。油脂總產超曆史,水產品產量增長25%,家禽增長33%,生豬出欄增長72%,蔬菜供應平衡。經濟工作三大產業結構比重由“七五”期末的8:51:31調整為6:62:32.全年完成社會總產值14.4億元,比“七五”期末增長6.8倍,平均年遞增51%。按照“先試點、後鋪開”的原則,推進綜合配套改革。農業上提高複種指數、土地利用率,產出率以70%的農田由二季農業向三季農業轉變;林業上實施“在山上再造一個昌江區”的奮鬥目標,完成人工造林1.46萬畝,幼林撫育4.24萬畝,新增封山育林麵積I萬畝。企業通過股份製籌措資金正式成為生產投人的重要渠道。財政實行“自求平衡”體製,實現財政收支平衡。為民辦事實、改造鄉村公路10公裏,投資300萬元,改善了竟成鎮小港嘴、荷塘鄉李家山村的供電狀況。

  1996年,昌江區遭受曆史罕見的洪澇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農業2.4億元,區鄉企業3.18億元,群眾個人2.62億元。區政府先後向災區群眾發放救災款200萬元、救濟糧160萬公斤、衣被1.5萬件和價值30萬元的各類藥品,籌集60萬元資金用於災民新村建設。災後投入468萬元資金,組織群眾投工52.3萬個,大打農業開發戰。完成土石方43.8萬方,完成坪堤修複、堵口13處,維修電灌站66座,新建電灌站4座,混凝土渠道2.5千米,修複水毀渠道36.5千米,灌溉麵積10000畝,新增旱澇保收麵積500畝,改造中低產田5000畝,水土治理15000畝,解決人畜用水0.12萬人、0.06萬頭,被江西省人民政府評為水利建設先進縣(市、區)。區鄉4次派員組團赴泉州、深圳、惠州、南昌等地開展廣泛招商引資、經貿洽談。全區與外單位達成合作協議20個,簽打合同16份,協議引進資金5600萬元,新建成中外合資企業1家。用3個月時間完成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評為省級先進縣(區)。區組織參加省新產品交易會的陶瓷磨擦盤、陶瓷音箱、氧化鐵超微粉、鑄鋼磨球4個產品受到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協、省科委領導高度評價,被省科委評為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組織工作先進單位。區政府針對水災損失和客觀環境經濟運行難度加大的情況,廣辟財源,狠抓財政收人,實現財政收人比上年增長14.1%。支出比上年增長11.6%,確保了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工資和抗災救災,發展生產的需要。農民人均收人突破2000元大關,達到2007元,比上年增長17%,農民負擔控製在3%。

  1997年,區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實現社會總產值翻兩番的目標,實施“田裏抓提高,山上抓再造,欄裏(生畜、家禽)抓規模,水麵(水產養殖)抓高效。”大打農業開發戰,重點新建改造昌江聯坪工程、老鴉灘坪堤、山田水庫幹渠;林業完成人工造林7090畝,毛竹油茶墾複300(〕畝,疏林補植4950畝,撫育3.9萬畝;完成全區210戶鄉村國有、集體企業轉機建製工作;取消向企業收費項目10個;為企業發展創造寬鬆環境,製定出台6項優惠政策,完善景東招商場、新德園綜合市場、曙光水果批發市場等各類市場巧個;開發建設全市首期安居工程項目楓居園,形成“大貿易、大流通、大服務”的三產格局,實現經濟總量上新台階,推動著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事業的進步。3月28日,新華社向全國播發新聞專稿《景德鎮有個“七無”文明村》,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頭條新聞播發《景德鎮昌江區百葉村‘七無’事績》,全區有120個單位被省市命名為文明單位。衛生事業啟動並實施世行衛VI項目建設,完成了魚山徐灣村血吸蟲病疫區水田改旱地,群眾體育普及麵擴大,競技水平提高,獲省級以上獎牌13枚。投資800()萬元,為群眾辦實事逾百件。

  1998年,6月26日昌江河發生洪水超警戒線5.77米,為建國以來最高洪水記錄。7月17日至27日,景德鎮地區再降暴雨,昌江河連續出現超警戒線水位4次,造成昌江區90%麵積計10.6萬人口受災,8.8萬人口被洪水圍困,交通、供電幾乎全部中斷。災後抽調400名機關幹部,組成10個工作組下到災區救災解困,發放救災糧40萬斤,救災款147.6萬元,各方麵捐贈食品10萬斤,衣被40萬件(套床)和大量救災物品。派出10支醫療隊深人災區為災民免費送醫送藥、巡回醫療。洪水未退派員從外地調進優質稻種,確保二晚生產;組織近郊菜農搶種速生葉子菜3000畝,確保7月底救災葉子菜全麵上市;組織道路、供電、水利專門維修隊,10天內所有鄉、村路通、電通,半個月內80%企業恢複生產,1個月內所有受災企業正常運轉;學校正常開學。爭取多方援助,興建災民新村14個,盡快使500戶全倒房屋災民遷人新居。大災之年,科技興農,推廣實用技術21項,完成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工程504處;完成土地延包工作;全麵實行村務公開。實施糧食流通體製改革的同時,完成鄉鎮企業的清產核資,區屬企業出售、招租、重組各1家;財政上實現收支平衡,企業退休職工生活費及時發放;實施對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完成魚(山)麗(陽)水泥公路和太白園街道裏弄鐵板線路改造;區獲全國農業普查先進單位;紅十字會評為省級先進單位;區人武部、竟成幸福院獲省級文明單位稱號;竟成文化站獲省級“百強文化中心站”;體育競技在省十運會上奪金牌4枚;“三五”普法進一步深人;安全村複蓋麵達45%;全區未發生一起政治案件和有影響的群體性治安事件。

  1999年,區政府在八個方麵開展工作。1、優化農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創辦呂蒙甲魚養殖基地、西墾美國王鴿、魚山肉牛、櫻桃穀鴨、呂蒙生豬、竟成淡水養殖、鳳崗草萄等特色種養項目。2、深化企業改革。采取股份合作、租賃、兼並、拍賣、破產、合資嫁接、托管等方式,對鄉鎮企業重組、區屬企業按照商貿經營性企業以承包為主、生產經營性企業實行以量化資產使用權為主的改製,全區國有、集體企業改製麵達90%以上。3、發展非公有製經濟。思想上放開、政策上放活、機製上放寬、環境放鬆、不限速度、不限規模、不限組織和形式,不限領域的優惠政策,吸引外商和城市下崗職工來昌江辦企業。全區民營企業完成產值4.3億元,比1998年增長21.5%,在全區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1.8%a4、擴大開放、招商引資。當年簽訂引資項目14個,到位資金2750萬元。5、依法治稅,狠抓財政增收。6、落實區委《關於抓好農業和農村工作的實施意見》。農村經濟收人比上年增長36.3%。農民人平收人比上年增加141元,農民負擔(集體提留)比上年降低42.8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運行規範,區屬退休職工生活得到保障;鋪設河西至二亭水泥路麵,進行黎明路改造和魚麗公路兩旁綠化,開通魚(山)聯(村)公路;太白園街道部分裏弄吃水難問題得到解決;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和煤燒園窯拆改任務,開始村村通電話工程建設。7、精神文明建設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十星級文明戶”為主要內容的群眾創評活動,竟成鎮樊家井村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先進單位”;區體委、竟成鎮等11個單位獲省級全民健身活動優秀組織獎。廣播電視工作在全市率先實現村村通廣播電視;優化教育環境,新建擴建學校7所,衛生防疫實現十年無一例脊髓灰質和白喉病發生。8、區政府實施《依法治區實施辦法》的同時,製定鄉鎮政務公開實施方案,在普法教育的基礎上依法取締“法輪功”邪教組織,完成了鄉鎮機關人員分流和村(居)委員會換屆選舉及土地利用開發總體規劃工作,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前期準備工作全麵鋪開。

  2000年,區政府按照把昌江區建成“農業特區、工業強區、市場大區、城市新區”的構想,主要政事六個方麵:一、建設農業特區的目標,堅持“一蔬菜、二養殖、三糧經、四林業”的原則,糧食麵積比上年調減30%,優質稻由上年的45%上升到70%,經濟作物麵積增加到2.9萬畝,蔬菜瓜果甘蔗等主要經濟作物產量均比上年增幅10%以上,養殖業比上年增加20%二、建設工業強區,完成區屬企業南運公司、向陽瓷廠關閉歇業改革,立新瓷廠、奶牛公司和鄉村企業的產權轉換,企業投人4300萬元,實施新擴改項目22項,全區企業總產值、工業產值、服務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10%,9%和10%,企業實交稅金增長12.6%。三、強化財政核心。全年實現財政收人增長8.8%,支出控製在預算之內,保證了各項重點支出的需要。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區政府出台《關於加快區域經濟發展的決定》和《關於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意見》後,民營企業發展到1720戶,完成產值4.8億元,占全區經濟總量53%。招商引資簽訂引資項目16個,實施市場建設項目12個。西郊綜合市場建成,裏村市場改造工程啟動。新建了茶山一楊灣冷水尖水泥公路,改造了麗聯和古田公路、改造了太白園地區部分裏弄路燈和800戶居民用水,完成了昌江公路開發勘測設計規劃基礎工作。五、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區選送《選村官》劇目在省首屆農民藝術節中獲獎,魚山、呂蒙衛生院得到全麵改造,全區200戶特困戶得到定點幫扶。六、“三五”普法通過省市考核驗收,竟成鎮前街村依法治村試點工作經省驗收授牌。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