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京津之間的河北省永清縣境內有一段縱橫交錯300平方公裏的古戰道長城,被曆史和軍事學家們稱為“沉睡千年的地下軍事奇觀”或“地下長城”。
河北省永清縣,位於京津保三角之間,曾是宋遼兩國連年征戰的古戰場。1948年夏,位於縣城西南12公裏處的瓦屋辛莊村,成了水鄉澤國。村民們在驚惶失措之際,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接著村內洪水全朝西北方向流去,瞬間積水皆無。膽大的村民來到村子西北角一看,隻見偌大一個洞口。
20世紀60年代,在縣領導的要求下,當時的縣政府工作人員,後來曾任縣統計局局長的李景泰,帶著槍、匕首、粉筆、蠟燭,從洞口鑽了進去。李景泰回憶說:“下去以後,我們發現了地道。麵積約有150平方米左右,而且洞的四壁有十幾道小門,每個門連著一個地道,曲曲折折的。洞內有小屋,屋內有炕,炕上有燈台,有的還有未燃盡的蠟燭。”20世紀80年代末,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永清縣組織力量成立了古戰道開發小組。經過多方考察考證,發現古戰道在永清縣分布極廣,覆蓋麵積約為300平方公裏。
古戰道,就是古代的軍事工程。永清的古戰道不僅規模宏大、分布點廣,而且洞體結構複雜、布局嚴密。在設施上,既有翻眼、掩體、閘門等軍用設施,又有氣孔、置燈台、土炕等生活設施。經考察,永清縣境內出土的素麵青磚,與雄縣祁崗宋代地道磚屬同一規格。由此可以斷定,古戰道當為宋代所建。鑒於古戰道工程量浩大,分布麵廣,用磚數量相當可觀。因此,專家們斷定,這在當時一定是由權威的主管部門直接策劃的國家級工程。
據永清縣誌記載,宋代時永清的北境已屬遼國。專家們引證有關文獻資料,經過反複的研究考證,最後認定古戰道建於公元1000年前後的宋遼時期。專家指出,我國古代軍事上的地道多是用於攻城的。永清縣古戰道發展了攻城術,將地道用於軍事防禦,因而應該說是我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古戰道的這一功能豐富了我國古代軍事學的內容,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的智慧與創造能力。
專家指出,在宋代,古戰道是重要的軍事防禦工程。在現代,對古戰道的發現與挖掘,也具有一定開發價值與經濟價值。專家介紹說,目前在永清、雄縣和霸州等地,綜合已發掘到的、有文字記錄的、民間傳說的地下古戰道分布情況看,古戰道區東西長約65公裏,南北寬約25公裏,麵積約1600平方公裏。這個規模宏大的建築,不僅表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也使我們對宋代的戰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沉睡在大地下麵千年之久,被稱為地下長城的古戰道,仍有許多疑團等著我們去發現、去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