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發現始祖鳥之後,人們基本上認可鳥類是從爬行動物演化而來的,但一般認為,鳥類源於槽齒類或鱷類等較原始的爬行動物。19世紀70年代,達爾文進化論支持者赫胥黎提出大膽假說,認為鳥類是由恐龍演化而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科學家相繼在遼西地區發現了多種長有羽毛甚至翅膀的恐龍,為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提供證據。
然而關於這一問題的爭論並未結束。目前,關於從恐龍到鳥的進化存在兩種假說:一是“樹棲說”,即認為恐龍是在樹棲生活中向下跳躍滑翔,逐漸具備了飛行能力演變為鳥類。一是“陸生說”,認為恐龍是在快速奔跑中為保持平衡而逐漸長出了羽毛。激烈的爭論共同推進了鳥類起源研究的發展。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徐星研究員在中國遼西地區發現了大量長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化石,推動了國際鳥類起源研究工作,有力地支持了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學術觀點。
隨著研究的深入,從恐龍到鳥類之間的界線越來越模糊,然而季強等人始終未能在國內發現與德國始祖鳥處於類似進化水平的原始鳥類化石,“天下第一鳥”的稱號仍然為德國始祖鳥所保持。
20世紀末21世紀初,季強領導的科研小組開始著手探討“鳥類定義”和“鳥類飛行起源”等問題。四年後,中國地質科學院季強研究員領導的科研小組在河北豐寧晚中生代地層中,首次發現了迄今世界上最原始的鳥類化石。季強等人將這一種鳥正式命名為華美金鳳鳥。
華美金鳳鳥的化石標本保存十分完整,頭尾長度約54.8厘米,全身被覆著清晰的羽毛印痕。它保存了12節頸椎、11節背椎和23節尾椎,尾巴長度約為身體總長度的一半。上下顎各發育18顆光滑無飾的牙齒。體腔內還有11顆褐黃色、長徑小於1厘米的卵圓形蛋。
“19世紀60年代初始祖鳥在德國的發現,曾被認為是當時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季強說,由於始祖鳥既顯示出明顯的爬行動物特征又保存了精美的羽毛,140多年來一直被當作爬行動物與鳥類之間的“中間環節”,大多數人更認為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鳥類。但因為始祖鳥總共才發現了8枚化石標本,地理分布十分局限,國際上圍繞鳥類起源問題長期以來展開了激烈爭論,提出了各種各樣的假說。
研究員們根據205個特征對華美金鳳鳥進行了支序分析,證明它處於鳥類譜係樹的基部,比始祖鳥略微原始,這是從恐龍向鳥類演化過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位置。季強認為,從眼下的研究情況看,“天下第一鳥”應該是華美金鳳鳥,而不是德國始祖鳥。
現在,“天下第一鳥”的名稱終於有了歸宿,考古學家又開始了新的探索。古代留給我們太多太多的疑問,考古學家們身上有著沉甸甸的責任,讓我們一起祝福他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