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工作者在對陝西鳳翔的兩座秦墓進行搶救性清理和發掘中,發現了十餘件金器、銅器等文物。專家研究後認為,金製容器在春秋戰國時期十分少見,此次發現的一件秦墓金盆屬於首次發現。
據陝西省鳳翔縣博物館副館長景寵偉介紹,這兩座秦墓位於秦公陵園南約2公裏,墓葬形製為東西向豎穴土壙墓,因破壞嚴重諸多資料已不可得。經整理,一座秦墓中有金盆、金首銅刀、玉餅等10件罕見文物,另一座墓中則出土了金帶鉤、料珠串飾等5件(組)珍貴文物,器物小巧精美,內涵豐富。至於金製容器,春秋戰國時期隻有湖北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金盞和金杯。已經出土的這件手可盈握的小金盆,屬於直口、平沿外折、弧腹、小平底,口徑7.7厘米,沿寬0.6厘米,高約3厘米。其寬平沿中部有一圈凹槽,局部尚嵌存有綠鬆石。而其肩部和腹中部各有一周弦紋,腹下部飾有一周陰線紋,十分精美。令人驚奇的是,在眾多文物中一組粉綠色料珠串飾的珠徑僅一二毫米,竟長達10.74米,很可能是考古史上最長的串珠。此外,同時發現的一件八獸帶蓋四足小銅鼎和一件青玉質的鳥形玉飾也十分罕見。專家認為它們均具有外來文化因素,尤其是鳥形玉飾的形製與內蒙古赤峰的“紅山文化”鳥形玉飾極為相似。
“紅山文化”被認為中國北方古代文明之源,這種相似性也為文化交流與傳播等研究提供了新資料,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