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生是指在皇陵神道兩側相對排列的石雕人物、禽獸等的統稱。由於秦始皇曾以他生前大將翁仲之像立在他的陵前,所以,也有人把陵墓前的石人像稱為“石翁仲”。
帝王陵前神道上排列石像生儀仗隊的曆史,由來已久。自秦漢以後又有了一些發展,可惜的是,唐代以前,帝王陵墓多遭毀壞,石雕幾乎蕩然無存。因此,陵前這支儀仗隊的數目有多少,已無從查考。
在安徽省鳳陽縣西南8公裏,距明中都城西南5公裏,有一座明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陵墓。在這座陵墓前,有32對石像生,加上華表,共有36對,恰恰比規定的十八對增加一倍,這是現存陵墓前石像生最多的一座。現在這些石像生是獨角獸二、石獅二、石馬及控馬人二、石虎二、石羊二、石人二等,其中缺石馬一對,隻存31對。石像生立於洪武二年(1369年),應是元朝人所雕琢,所以帶有元代風格。皇陵碑立於洪武十一年(1378年),文為明太祖朱元璋親撰。全文1105字,楷書。內容包括家史、朱元璋青年時為僧史、明開國史和其他等四個部分。據考證,皇陵碑文對《元史》《明實錄》《明史》等史籍,具有證史、補史、校勘史的作用。
漢墓前的石像生,保存較好的是漢武帝茂陵陪葬的霍去病墓石刻。唐代則以高宗和武則天合葬的乾陵保存得較為完整,石像生共有18對(外國王賓像不在此數內)。宋代諸陵的石像也不過十餘對。到明清時期才形成陵前置18對石像生的規格。北京明十三陵、清東陵和西陵的主神道兩側都是排列了石人石獸18對。但是,朱元璋父母的明皇陵是現存石像生最多的一座陵墓。
這些石像生象征著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盡管很多石像生遭到破壞,但現有的石像生還是向我們描述了曆史的演變和發展。
通過陵墓前的石像生,我們更多地了解了古代的喪葬形式,也更多地了解了當時的曆史現狀和社會製度,對考古學家來說,石像生的作用不能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