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紮特出生在奧地利一個宮廷樂師的家裏。他父親列奧波爾德是一位頗受人們尊敬的小提琴家、作曲家,小莫紮特非凡的音樂天賦很早就引起了他的關注。
那是小莫紮特五歲時的一天,父親走進他的房間,隻見他正在五線譜紙上寫著什麽,便問道:“兒子,你在寫什麽呢?”
兒子聽到父親的話抬起頭,神秘地笑了笑,卻沒有回答。
父親隨手拿起他寫的東西一看,不禁吃了一驚,原來兒子正在寫鋼琴協奏曲,而且寫得完全合乎規格。
父親故意同他開玩笑說:“親愛的兒子,你要知道,你這個曲子不能演奏啊!”“我知道。”小莫紮特生氣地說,“哪個曲子在演奏前不需要一遍遍地練習、修改呀?”
為了使小莫紮特迅速成長起來,列奧波爾德竭盡心血,精心栽培,除了要求兒子掌握複雜的音樂理論與演奏技能外,還帶著他學習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英文以及文學和曆史等等。小莫紮特沒有讓父親失望,小小年紀就被公認為音樂“神童”。三歲時他就能在鋼琴上彈奏出許多他所聽到過的樂曲片斷,五歲時就能準確無誤地辨明任何樂器上奏出的單音、雙音、和弦的音名,甚至可以輕易地說出杯子、鈴鐺等器皿碰撞時所發出的音高。如此過硬的絕對音準,是絕大多數職業樂師一輩子都達不到的。
相傳莫紮特七歲那年,他用完父親一位朋友的小提琴後回到家中,對父親的那位朋友說:“我的小提琴比您那把琴低八分之一音。”父親和朋友都不信,取來琴當場驗證,莫紮特的話果然分毫不差。
小莫紮特六歲那年,父親就帶著他和10歲的姐姐安娜前往維也納舉行演出。父親想讓兩個孩子見見世麵,爭取到好的前途。自從12世紀阿爾伯特一世召集一批樂師組成了皇室樂團後,維也納就一直是音樂之都,音樂成為皇室生活最重要的一部分。小莫紮特一行剛到維也納,就在一個私人宮邸裏做了第一場表演。隔了一天,弗朗西斯一世皇帝與瑪利亞·特麗莎皇後便召喚他們到宮廷裏進行表演。當這兩個孩子開始演奏時,觀眾們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弗朗西斯一世對莫紮特的表現非常滿意,他要求莫紮特用一根手指演奏,莫紮特照做了,而且做得很出色。
離開維也納後,他們又到奧國宮廷裏演出,皇族成員們在申巴龍夏宮中興致勃勃地欣賞了兩個藝術神童的精湛表演。在長達兩個多星期的時間裏,小姐弟倆或是單獨演奏,或是四手聯彈,或是根據現場給出的主題即興演奏,都完成得非常出色。有人還別出心裁,用布巾蓋上琴鍵,讓莫紮特在上邊彈。在這種情況下,莫紮特居然能毫無錯誤地完成技術複雜的曲目,令在場的人同聲讚歎。
從1762年開始,莫紮特一家到過慕尼黑、法蘭克福、波恩、維也納、巴黎、倫敦、米蘭、佛羅倫薩、那不勒斯、羅馬、阿姆斯特丹等許多地方,所到之處無不引起巨大的轟動,人們稱莫紮特是“18世紀的奇跡”。
在法蘭克福的一次音樂會上,後來成為德國文學巨匠的歌德觀看了莫紮特的演奏,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我在他是一個七歲小孩的時候曾經見到過他,那時我才14歲,我很清楚地記得那時他是一個頭戴假發,身佩短劍的小大人。”歌德記得一點兒不錯。每次上台演出時,莫紮特姐弟倆都穿著維也納皇室賜給的用金線縫製的宮廷服裝,頭戴撲滿香粉的假發,活像兩個洋娃娃。
在巴黎,莫紮特姐弟倆的演出同樣獲得了巨大成功,他們很快就成了上流社會和藝術界最為引人注目的“明星”。新年時,小姐弟甚至得到了站在國王桌子旁邊的機會,而在當時這被視為最大的榮幸。
1772年,莫紮特一家終於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漫遊生活,回到家鄉薩爾茨堡。
16歲的莫紮特成為大主教柯羅瑞多伯爵宮廷樂隊的首席樂師。柯羅瑞多大主教來自一個強勢的貴族大家庭,非常高傲,不喜歡四處活動的莫紮特父子。盡管莫紮特在整個歐洲都享有極大的榮譽,可是在大主教眼中,他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奴仆,每天都得等在前廳的穿堂裏,恭候主人的吩咐。有時候大主教心情不好,就會無端地斥責和辱罵莫紮特一通。有一次,大主教甚至公開宣稱莫紮特無知,說他“應該到那不勒斯公立音樂學校學習音樂”。
莫紮特實在忍受不了大主教的侮辱與控製,便於1777年再次外出旅行演出,期望能找到一個落腳之處,永遠離開薩爾茨堡。然而,這位曾轟動過整個歐洲的寵兒卻被現實社會無情地冷落了,沒有人願意給他提供長久的職位,也沒有人請他寫歌劇。更讓莫紮特悲傷欲絕的是,一路陪伴著他的母親因為風餐露宿而染上了疾病,竟在途中與世長辭。莫紮特一籌莫展,隻有回到那可恨的薩爾茨堡。
對待去而複返的莫紮特,柯羅瑞多大主教變得更加刻薄。莫紮特在嚐夠了辛酸與窘境後,終於在忍無可忍當中與大主教公開決裂,毅然辭職離去,成為歐洲曆史上第一位公開擺脫宮廷束縛的音樂家。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音樂家如果失去王公貴族的庇護,就意味著艱辛、饑餓甚至死亡。父親列奧波爾德竭力勸說兒子向大主教賠禮道歉,重歸於好,卻遭到了莫紮特的堅決拒絕。他在給父親的回信中這樣寫道:“我不能再忍受這些了。心靈使人高尚起來。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繼承來的公爵要正直得多。我準備犧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對於我,對於你,都應該是最珍貴的!”
衝出牢籠的莫紮特定居在維也納,開始了一個自由藝術家的生涯。當時他年僅25歲。由於沒有固定的收入,他的新婚妻子又不善持家理財,因而他們兩個人的生活非常窮困。為了維持日常的基本開支,莫紮特不得不拚命工作,教課、演出、創作,但還是改變不了窘迫的境地。有一年冬天,幾個朋友到他家做客,從窗外看到他們夫妻倆正在翩翩起舞,不由得讚歎不已。等到進屋後他們才弄明白,莫紮特沒有錢買煤,夫妻二人凍得夠戧,隻好利用跳舞來取暖。
盡管處境艱難,莫紮特的才華卻是掩蓋不住的。1782年,莫紮特創作的第一部喜劇傑作《後宮誘逃》在維也納首演,為他贏得了一片喝彩。1786年,莫紮特創作的另一部歌劇《費加羅的婚禮》首演後也大獲成功。在七個月時間裏,它重複演出了九次。
1787年底,名滿天下的莫紮特終於被指派為皇家宮廷作曲家。雖然薪水微薄,但至少是個保障。
就在莫紮特的事業到達頂峰的時候,他的健康狀況卻每況愈下,他妻子也臥病在床,莫紮特隻好向好友借錢,把妻子送到巴登溫泉去療養。
這一天,莫紮特正獨自在家寫作,突然一個身披黑色袈裟的男人出現在他麵前,隻見這個男人臉色鐵青,就像是個鬼魂。他丟下一些錢,對莫紮特說:“請你為我寫個《安魂曲》。”轉眼間,這個人就不見了。
莫紮特這一驚非同小可,他誤以為那個男人是死神派來的,因為自己的死期將至,所以死神才要他寫《安魂曲》。根據莫紮特傳記作家的考證,這個身穿黑衣的陌生男人,是一個愛好音樂的伯爵派來的。他經常隱名埋姓訂購著名音樂家的作品,冒充是自己的,在家庭音樂會上發表。這個伯爵想借莫紮特之筆寫個《安魂曲》,獻給自己故去的妻子,同時自己也能名存後世。
莫紮特決定按照那個神秘黑衣人的要求,把《安魂曲》寫出來。像往常一樣,他一開始創作,就進入了狂熱的狀態,但這一次他的心情變得非常煩躁,感覺鬱悶,而且疲憊到了極點。不久,他就重病纏身了。就在他身體極度虛弱的時候,仍在掛念自己沒完成的作品。他的最後一口氣,就是試著發出《安魂曲》中的鼓聲。
1791年12月5日,一代音樂奇才莫紮特告別了人世。他的遺體被裝進一口簡陋的棺材裏,草草地葬在一個貧民墓園裏。葬禮那天狂風呼嘯,大雪紛飛,惡劣的氣候迫使幾位送葬的親友都在中途返回,隻剩下一個掘墓老人趕著靈車踽踽獨行。幾天後,他的妻子才得到丈夫去世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從巴登趕來,卻在眾多的墳塋中找不到她丈夫的葬身之地。直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莫紮特究竟葬身何處,但他的音樂卻永遠在人世間流傳。
藝術家逸聞
破格選拔的院士
2歲那年,莫紮特就完成了他的第一首歌劇作品的創作。
有些人不相信莫紮特的天才,他們散布謠言說,莫紮特的那些曲子是他的父親代寫的。於是,德國波倫音樂科學院就為莫紮特舉行了一場特殊的考試。
主考官把莫紮特帶進一個秘密房間裏,交給他一個密封的紙包,限他在六個小時內根據紙包裏的一個題目譜成鋼琴曲。
主考官走後,房門鎖上了,任何人也不準進去。
誰知不到半小時,莫紮特就在裏邊“砰砰”地敲起門來,說是樂譜已經寫成了,要求主考官把他放出來。
待在外邊的院士們大吃一驚,紛紛議論了起來:“即使是最有經驗的音樂家,也不可能這樣快就寫出一首鋼琴曲呀!”
房門打開了,莫紮特拿著寫滿音符的卷紙,從容地走了出來。
院士們大為歎服,決定破格選拔小莫紮特為院士。
文化小常識
莫紮特與協奏曲
協奏曲(Concerto),原意為“競賽”,16世紀時意大利的協奏曲多指有樂器伴奏的合唱曲,以別於無伴奏合唱;17世紀後半葉起,指的是由幾件或一件獨奏樂器,與一個小型弦樂隊互相競賽的器樂套曲。除了歌劇以外,莫紮特在音樂創作上貢獻最為突出的就是協奏曲。他一生中共寫了50餘部各種獨奏樂器與樂隊的協奏曲。這些作品在巴羅克協奏曲的基礎上,確立了18世紀古典主義協奏曲的結構原則,同時加強了獨奏樂器的地位,強調了它不同於協奏樂隊的音樂性格。由於莫紮特的這些成就,協奏曲不再片麵表現技巧,具有了與交響曲同樣深刻的意義。因此,莫紮特被公認為近代協奏曲形式的創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