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棠同誌逝世了,享年94歲。
榮高棠原名榮謙詳。“七七”事變驟起,他帶領北平學生移動劇團的陳荒煤、張楠、張瑞芳等,到山東、河南宣傳抗日。後來,張瑞芳去了重慶,劇團大部分人員到了延安。榮高棠在延安馬列主義學院學習時,曾經演過一個叫賣梨膏糖的節目,轟動全院,從此大家都喊他“膏糖”,幾乎代替了他的原名。
1939年下半年,他跟著林伯渠到重慶紅岩村,分配在川東特委工作,兼中共沙磁區區委書記,改用榮高棠這個名字。那時張瑞芳已在重慶電力公司的怒吼劇社演戲,張瑞芳替榮高棠找了個抄電表的職務作掩護,在沙坪壩找了間房子,隱蔽下來。
“皖南事變”發生,正逢要過農曆春節,榮高棠在家中還醃了點臘肉。
八路軍辦事處派祝華開車去找他,一見麵就叫他和妻子管平趕緊上車,隻能把孩子帶走,其他東西都不要了,一車拉到紅岩村,見到周恩來同誌。
周恩來說,昨天就派劉光去找他,特務已經知道榮高棠就是北平學生運動中的榮謙祥,榮高棠樓底下住的就是特務,今天算是把榮高棠搶回來了。
現在決定調榮高棠到成都川康特委,去成都走公路危險,隻有翻山越嶺步行到成都。榮高棠到成都在一個材料庫當錄事,和錢瑛、廖誌高、孫敬文一起,在中共川康特委工作。
同年六月間,蘇德戰爭爆發。榮高棠調回紅岩村,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組織部工作(對外為第十八集團軍重慶辦事處)。因為他多才多藝,活躍,很有凝聚力,榮高棠擔任了辦事處的救亡俱樂部主任。這時,每隔一個期間,辦事處要送一批人到延安去,辦事處要把這些男男女女裝扮成我們的幹部和家屬,這就需要編造假名冊,為他們一個個改名換姓,教他們記清楚自己的履曆,經過周恩來親自檢查後,第二天上路,這樣才好對付國民黨檢查人員。榮高棠兼任這個假名製造所的工作。
1945年1月,周恩來為了宣傳《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在解放區的成果,《新華日報》成立七周年那天晚上,由辦事處和報社的同誌,在重慶化龍橋報社的廣場上,演出《兄妹開荒》、《一朵大紅花》、《牛永貴負傷》三出秧歌劇。邀請重慶文藝界知名人士金山、白楊、張瑞芳、路曦、戴愛蓮等以及育才學校的師生前來觀看。質樸的演出,散發出陝北泥土的氣息,嶄新的工農兵形象,獲得大家熱烈的讚賞。三出秧歌劇中,尤其是《兄妹開荒》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劇中哥哥的扮演者唱的“雄雞、雄雞,雄雞高呀麽高聲叫”,長久地縈繞在觀眾的耳際,扮演這位高大、健壯農民的就是榮高棠。他對用小米養育過他的陝北人民,表達了他無限的深情。
白楊看了榮高棠扮演的哥哥說:“單憑技巧是演不出這個人物的。
從那時起,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成了我堅定的信念。”戴愛蓮受到秧歌的鼓舞,采用秧歌劇的形式,編出著名的歌舞劇《朱大嫂送雞蛋》,“雞蛋慰勞八路軍”的歌聲,傳遍全國各地。
育才學校師生看了秧歌劇演出後、當天就學會了扭秧歌。從此,育才學校成了重慶和大西南傳播陝北秧歌的基地。
榮高棠一曲“雄雞雄雞高要麽高聲叫”,唱得更嘹亮了。他從重慶唱到北京,唱到他以後參與領導的體育界,唱到國內外他足跡所到之處。
1982年,經過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大災大難之後,他又唱到重慶。
1982年11月2日的晚上,重慶紅岩紀念館的小禮堂裏,燈火輝煌,笑語喧天。原南方局的老戰士孔原、童小鵬、許滌新、榮高棠、袁朝俊、紫菲、方卓芬、管平等為座談南方局黨史資料,應邀來到重慶。他們離開紅岩村已經36年,現在回來,和紅岩紀念館的年輕一代同誌舉行聯歡。
南方局在紅岩村的時代,榮高棠是俱樂部的主任,他和王汶在新華日報社首演《兄妹開荒》,招待重慶文藝界,把陝北秧歌的種子撒在抗日大後方,生根發芽。秧歌這種藝術形式,為爭民主、反獨裁,迎接解放戰爭的勝利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全場熱烈的掌聲要求下,70高齡的榮高棠欣然應命登場。他頭紮羊肚毛巾,身穿陝北農民的白布短衫,係上腰帶,與紀念館的年輕女解說員徐慧一起,演出《兄妹開荒》。在群體伴唱聲中,榮高棠扛著鋤頭,扭著秧歌出場了。他紅光滿麵,精神抖擻,那道地的陝北秧歌舞步,一曲高亢的“雄雞雄雞高要麽高聲叫”,引起全場喝彩。我們這些專業文藝工作者也情不自禁地嘖嘖稱羨。表演完鋤地之後,榮高棠幽默地對觀眾說,現在該我這個演哥哥的偷懶睡覺了,隨即躺在身旁一張道具椅子上,引得全場哈哈大笑。
演完《兄妹開荒》後,榮高棠也十分激動。他百感交集地在晚會上口占一絕:“紅岩何壯哉,久別又重來;回憶往年事,感慨滿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