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顧毓琇是我國著名的科學家、教育家和戲劇家。他的教育業績和戲劇生涯最輝煌的時期,是在抗日戰爭期間,尤其是在重慶。
一
1927年,顧毓琇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博士學位。1929年,他回國後到浙江大學任教,後又到國立中央大學、清華大學任工學院院長。
1938年初,抗日戰爭爆發後不久,國民政府遷往漢口,為抗戰所需,教育部進行了改組,陳立夫任教育部部長,張道藩任常務次長,顧毓琇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同年3月,教育部遷至重慶。
作為一名學者,顧毓琇力主在國內發展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他多次演講宣傳自己的主張,中國教育非改革不可,既要適應需要,又要著眼於為國家長期培養人才。教育部成立“戰時教育委員會”,由顧毓琇任主任委員。與他同時擔任教育部常務次長的張道藩,任中華全國文藝家抗敵協會負責人。1938年10月,重慶舉辦中華民國第一屆戲劇節,張道藩興高采烈地參加話劇《全民總動員》的演出。他認為劇中職位最高的孫將軍非由他扮演不可,並自費買了一件黑大氅,模仿蔣介石的形象。後來內政部到蔣介石處告發他,說他以最高領袖自居,而被撤去教育部次長之職。顧毓琇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達6年半之久。1944年1月,為表彰顧毓琇在教育方麵的業績,國民政府授予他三等景星勳章。
顧毓琇擔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後,首先視察各大學區,做到親見親聞,心中有數。1938年12月,他冒著寒冬先後到了西寧師範學院、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工學院、西北農學院。這幾所學校設備簡陋,名教授為數甚少。
盡管天氣寒冷,學生們仍衣著單薄,且每天以窩窩頭、包穀麵湯、黃豆芽為主食(學生稱之為唱“三黃”度日月),營養不良。這裏衛生條件差,生病害瘡者比比皆是。這些都給顧毓琇留下了深刻印象。1939年4月,顧毓琇又視察了成都華西壩學區,這裏集中有北平燕京大學、山東齊魯大學、南京金陵大學及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還有原有的華西大學。華西壩各大學物質條件優越,不乏西式大樓、圖書館,實驗室設備也比較完善。學生中男的有西裝革履,女的有著裝摩登者,睡的單人床,吃的白米飯。
1939年5月,顧毓琇又到昆明,視察了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國立藝專。西南聯大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內遷而來,萬裏迢迢,備嚐艱辛,其中很多人是顧毓琇舊友,相逢在大後方,倍感親切。師生們滿腔抗日救亡熱情,頗多學界精英。他們不僅勤奮學習,而且關心國家大事。
至於重慶的沙坪壩學區,乃至北碚夏壩,顧毓琇更是常去。這裏的重慶大學環境設備尚佳,國立中央大學則是竹片加泥巴建成的平房,住宿、夥食均差。因為是戰時陪都所在地,名師雲集,院係齊全,學術研究空氣濃厚。
顧毓琇對這裏印象極佳。
總的來說,顧毓琇認為教育改革,應從網羅人才,改善物質條件,注重學術研究著手。他乃以此為職誌,盡力而為。
1944年8月,顧毓琇接任國立中央大學校長,上任之初,就在向新聞界發表談話時表示,將以提高學術研究空氣,改革研究人員待遇,學校應以教授為第一而努力。
首先,顧毓琇注意到我國西部地區的落後。當時,“開發大西北,建設大西南”的口號喊的震天響,到處都刷有這一類標語口號,國民政府當局卻很少實際行動。1944年秋,顧毓琇在國立中央大學和西北大學創辦了邊政係,為了廣為招徠學生,規定學生享受師範生待遇;他有鑒於蘇聯社會先進,科學、文化發達,認為溝通中蘇文化至為重要。國立中央大學於1945年春設俄文專修科,屬文學院;他對國立中央大學的師範學院進行大規模改革,取消了為一黨專政服務的公民訓育係以及童子軍專修科等若幹係科,著力發展藝術及體育教學。
顧毓琇治校,實踐了他的“教授第一”的諾言。在他擔任校長的一年間,國立中央大學的教授、副教授達290人,加上講師、助教總數超過600人,是同期西南聯大教師總數的兩倍。其中著名的教授有趙忠堯、潘菽、金善寶、塗長望、朱伯康、盧冀野、曾昭掄、楊述孝、馮澤芳、蔡翹等。藝術係更是人才薈萃,著名繪畫大師徐悲鴻、呂鳳子、張書旅、吳作人盡在其中。曹禺、老舍、馬寅初、茅以升、馮友蘭等知名人士常被請到國立中央大學舉辦講座。鴻儒到來,國立中央大學唯一的一座磚木結構的大禮堂,聽者甚眾,連窗戶外麵也站了好幾層。聽者比每月吃一次葷菜打“牙祭”都高興。
顧毓琇主持校政一年間,在繁忙的公務中還親自講課,指導實驗。他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26歲時即用英國電磁學權威赫維塞的《運算微積分》理論和轉換定理分析電機瞬變現象,被國際電機界稱為“顧氏變數”。繼而他又發表“顧氏圖解法”和“顧氏定則”,奠定了他在國際電機界的崇高地位。顧毓琇在國立中央大學工科研究所開設了“交流電網分析”課,為電機工程係開設了“電工教學”課。他講這些課,駕輕就熟,不帶書,不用講義,全憑自己腦海裏的記憶,數字準確,條理分明。像他這樣高質量的教授,理所當然受到學生們的歡迎。
顧毓琇在國立中央大學任校長期間,不僅學術空氣濃厚,民主風氣也漸漲。各班級辦的壁報異彩紛呈,並有《沙坪周報》、《大學新聞》、《正潮周刊》、《中國先鋒報》和《中大導報》等多種鉛印周報。其中《大學新聞》傾向進步,呼喚民主,其發行到全國大、中學校,影響深遠。1946年1月25日,國立中央大學、重慶大學、育才學校等10所學校一萬餘師生示威遊行,到國民政府向正在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請願,提出停止內戰,政治民主化等七項主張,受到周恩來等中共領導的接見。周恩來表示完全同意七項主張。國立中央大學遊行委員會組織校內7家報紙聯合出版《遊行快報》,在遊行前後出版油印報紙10餘期,大張爭民主的聲勢,在新聞史上留下別開生麵的一頁。這時顧毓琇雖已離校,但這種自由民主的好風氣卻正是他在任時開創的。
20世紀40年代,國立中央大學在重慶匯集眾多卓越的教學人員,創造了它的鼎盛時期,顧毓琇擔任校長後更上一層樓。國立中央大學被全國學子所景仰。有統計數字表明,當時大後方各國立中學和著名學校的高中應屆畢業生,在聯合招生中,第一誌願報考國立中央大學的考生占總數的三分之二。國立中央大學在高等學府中的地位顯而易見。這一時期它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在新中國成立後,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數以百計。
顧毓琇對中國教育事業的貢獻,功不可沒。
二
顧毓琇是科壇泰鬥,杏壇宿將,同時又是文壇翹楚。他是“五四”運動後,於1921年成立的第一個新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成員。顧毓琇的第一個劇本《孤鴻》、第一篇小說《芝蘭與茉莉》就是發表在文學研究會主辦的《小說月報》上的。顧毓琇文學創作最多的是詩詞,出版有數十部之多。他又擅長音樂,曾在重慶任國立音樂學院院長,交響樂團團長。貝多芬第九交響樂中的合唱《歡樂頌》,就是由他譯成中文演唱的。然而他在各種文學藝術事業中,戲劇的業績最為輝煌。
顧毓琇醉心於戲劇創作是在20世紀20年代留學美國期間。他在課餘時間寫出歌頌我國古人的劇本《荊軻》、《蘇武》、《項羽》,關於古代女性的有《西施》、《琵琶記》等劇本。
1937年抗戰爆發,顧毓琇於當年9月隨清華大學到長沙。清華與北大、南開組成長沙臨時大學。國立劇校亦滯留長沙。當時他常與曹禺在一起,共抒憂國之思。當時最令人痛心的是抗戰伊始,就有少數民族敗類為保榮華富貴,媚敵當了漢奸。顧毓琇相信光明終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獲得最後的勝利。他懷著這種心情,創作了三幕話劇《古城烽火》,描寫古都北平愛國同胞精忠報國的動人事跡以及日寇的窮凶極惡、漢奸的奴顏求榮。劇本一麵世,即被人們認為是抗戰初期不可多得的優秀劇本。
1938年9月9日,我國戲劇界最高學府——國立戲劇學校在重慶國泰大戲院公演了這出抗戰話劇,連演四個晚場,11日還加演日場。導演陳永倞。演職員都是該校二年級學生,當時還不是知名演員,然而演出場場爆滿。抗戰期間被錯誤地批判為主張“文藝與抗戰無關”論的著名文學家梁實秋,是反對空洞的抗戰八股作品的。他看了《古城烽火》的演出後,在《新蜀報》寫出劇評讚揚該劇:
“《古城烽火》這一類的戲,是當前我們所需要的。這不是淺薄的宣傳品。製造宣傳品,用不著費這樣大的事……作者把握到現實,加以適當的種種配合,來激動我們觀眾的感情——對於醜惡卑鄙者的憤恨,對於忠勇正直者的愛慕。一出戲能夠激動我們的憤怒與愛慕,這便已經盡了戲劇的最高任務了……作者在分析人性,描寫性格,都是狠下了一番工夫的。這戲是一件成功的藝術品。”顧毓琇的劇本最轟動一時的當數《嶽飛》。1940年4月,國立戲劇專科學校專程由江安來重慶國泰大戲院演出這出四幕曆史劇。其時,國賊汪精衛剛在南京成立了偽政權,全國上下掀起討汪浪潮。《嶽飛》原寫於1932年。“一二八”日軍侵略上海,顧毓琇率國立中央大學學生赴南京車站送第十九路軍將士出征,接著就編寫了《嶽飛》。這次針對汪精衛附逆,顧毓琇滿懷憤激之情,重新改寫了《嶽飛》。他借曆史影射現實。秦檜蓄意求和,存心通敵,正是國賊汪精衛的寫照。嶽飛精忠報國,心懷“還我河山”壯誌,正是我抗日將士的縮影。
國立劇校這次演出《嶽飛》規模盛大,全體師生充滿了還我河山的壯烈之情。學校組成演出委員會,校長餘上沅任主任委員,吳祖光任領隊,張駿祥任舞台主任……1940年3月1日,顧毓琇以顧一樵署名撰寫了《寫在枙嶽飛枛排演以前》一文,附於《嶽飛》演出說明書。他說:“改寫《嶽飛》的動機不止一個,而其中比較重要的是我們正式抗戰了一年半以後,竟發現秦檜典型的大漢奸——汪精衛,所幸運的,現代秦檜不在臨安,而自動驅逐出境,逃避在上海。
我們的時代決不是南宋,這是我們相信‘抗戰必勝,建國必成’的人的基本認識。秦檜已跑到金兀術那裏去了,便是一個很好的證明。而以嶽武穆未竟之誌,一定可以在這次偉大的抗戰中得到空前的成功。中華民族多少曆史上的恥辱遺恨,在這次英勇的戰鬥裏都要洗雪淨盡。這是何等令人興奮的啟示。”《嶽飛》的導演是著名戲劇家楊村彬。他根據作者的意見,對戲的場麵、人物的調度、角色的心理活動都作了精密的構思和設計。嶽飛一出場亮相,就把觀眾的注意力緊緊抓住了。扮演嶽飛的耿震素有金嗓子之稱,戲中幾大段憤慨之言,憑著他嗓子深厚的功底,字字聲聲悲壯地送入全場觀眾耳中,喚起了觀眾強烈地共鳴。主題歌《滿江紅》由音樂家張定和重新譜製,歌聲悲壯慷慨,氣勢恢宏,烘托了戲的意境,深化了舞台效果。劇中蔡驤飾嶽雲,寇嘉弼飾秦檜,趙韞如飾王氏,何治安飾牛皋,劉厚生飾倪完,楊育英(沈楊)飾哈迷嗤。他們都是劇校3年級高材生,在新中國成立後,都成了知名的藝術家。這樣優秀的陣容,5天演出7場,連連爆滿。
顧毓琇頻頻前往劇場看戲。他切實感受到戲劇藝術也是抗日救亡強有力的武器。
重慶的中國國民外交協會目睹《嶽飛》演出轟動山城,乃想到招待各國駐華大使觀看《嶽飛》,借此宣傳國人抗日愛國的信心。4月5日上午加演早場,到場的有美、英、蘇等各國大使及使館人員,外國記者等共80餘人。國民外交協會主席陳銘樞主持其事,邵力子、陳立夫、葉楚傖、呂超等親自招待外賓。時任“行政院”副院長的孔祥熙也到場作陪。顧毓琇則忙於接待,作劇情介紹。
這麽多國際友人看中國話劇當時還是少有的事。美國詹森大使能聽懂中國話,也能說。他完全理解劇情,看時反映強烈,看後十分高興。蘇聯大使潘友新另有辦法。他事先派秘書看了演出,等到他看時,秘書進行解說。他完全看懂了演出,並和在場的觀眾一起,痛恨漢奸誤國。英國大使卡爾爵士看完戲後說,他這些年來從未看到過這樣好的戲劇,並親筆致函劇校餘上沅校長,表示祝賀!
看戲之前,國民外交協會特製三角形錦旗,秋海棠形的中國版圖上印嶽飛墨寶“還我河山”四個字,錦旗贈使館人員,以示中華民族有光複中華的堅定信心。受此禮物者喜不自勝,再三稱謝。演出結束時,掌聲不息,謝幕5次。在場的曹禺興奮不已,情不自禁地高喊“ENCORE”。
茲後,《嶽飛》由老戲劇家朱雙雲改編為京劇劇本,在北碚由漢劇名優吳天保領導的漢劇團公演此劇,顧毓琇親臨觀賞。《嶽飛》繼續被移植為各種地方戲,在全國各地城鄉廣為演出。
顧毓琇在國民政府中位居教育部次長。他擁護抗戰,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對進步戲劇持支持態度。1939年,重慶市戲劇審查委員會成立,由國民黨中宣部、教育部、內政部各派委員2人,聯合組成這個審查機構。另由教育部調派兩位專家委員負責初審。這個負責初審的專門委員是個重要職位,但卻不是個“光彩的角色”,對進步戲劇心存偏見即可把劇本扼殺於搖籃裏。顧毓琇細心考慮後,派胡紹軒去擔當這個角色。胡紹軒是國民黨的劇作家,但愛國且不反共,任中華全國文藝抗敵協會理事,和陽翰笙、陳白塵、宋之的、曹禺、老舍等都有往來。胡紹軒上任後遇到的第一個劇本是曹禺剛寫的《蛻變》。這個劇本諷刺大後方醫院貪汙腐化,意在促進國民黨政府蛻舊變新。胡紹軒簽署意見:“照原稿通過。”全體委員開會時認為胡紹軒沒有看出問題,要曹禺修改四處才準上演。
胡紹軒乃迅速找到曹禺通風報信,請他趕緊找人疏通,才沒有耽誤演出。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消息傳來,顧毓琇即向國民政府提出辭呈,不料當局派給他一項參加日本受降典禮的任務。9月9日,他在南京紫金山受降台上,親眼看到崗村寧次向中國最高軍事當局的何應欽遞上降表,心中大為快慰。
1946年,他擔任上海市教育局長,同時又在上海交通大學執教,講授電機及運算微積課程,江澤民就是他的運算微積課的學生。1947年9月,他被委以國立中央政治大學校長的職務,後去台灣,1950年經香港赴美國。70年代後,顧毓琇多次回國探親,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鄧小平接見。1979年,顧毓琇在香港接受《大公報》記者采訪,表達他對中國共產黨政策的讚賞。台灣國民黨當局為此取消了他的國大代表資格。
顧毓琇為增進中美兩國友誼,多次返回大陸,與江澤民多次會麵。
1997年,江澤民在訪問美國期間專程到費城看望了顧毓琇,稱“顧教授是電機專家、戲劇家、詩人,是我在上海交通大學時的老師”。
1989年,重慶出版社出版《中國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文學書係戲劇編》一書,我任編選者,乃在顧毓琇抗戰期間出版的諸劇本中,選取《嶽飛》列為所選28個劇本中一部,這是顧毓琇的劇本建國後首次在大陸麵世,也是對抗戰期間顧毓琇在戲劇方麵光輝業績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