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
魏忠賢的如意算盤雖然打的劈啪作響,蒼穹之中卻有不測風雲——正當萬事俱備,隻欠“龍種”的時候,熹宗卻忽然病重,眼看是等不及“龍種”降生了。
熹宗將要走完生命曆程的緊要關頭,忽然有幾天腦子比較清醒——也可能是回光返照所致吧。他看自己絕了後,就有意將皇位傳給五弟信王朱由檢。
魏忠賢覺察到皇上的心意後,馬上對朱由檢心生疑忌,每天派廠衛特務對朱由檢跟蹤盯梢。當時他的“事業”正如日中天,朱由檢自料不是他的對手,嚇得隻好在家裝病,甚至不敢到宮中探望哥哥的病情。
熹宗彌留之際,差人將朱由檢召至臥榻之側,傳以皇位,囑以善視中宮、善待忠賢——他一生放縱這個太監,到死還不忘將其與皇後同列,真不知是“中”了魏閹的何種手段!遺言一出,魏忠賢得意非凡,朱由檢卻不能自安,他趁亂趕快離開了皇宮,唯恐被魏忠賢所害。
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23歲的熹宗終於宴駕。魏忠賢本來準備秘不發喪、有所圖謀,無奈人多嘴雜走漏了風聲,隻得宣皇後懿旨告知天下,並派黨羽塗文輔等人接信王入宮。
山雨欲來,局勢凶險。朱由檢進宮之前,做了種種準備。他廣告朝野,讓大家知道他入宮的消息,同時在衣袖之中藏了許多食物。朱由檢進宮之後,處處防備,小心謹慎,不敢吃一口禦廚中進上的東西,而以自帶食物充饑。由於信王入宮已不是秘密,魏忠賢一時不敢輕舉妄動,隻能將朱由檢扣押宮中,再想對策。朱由檢與外隔絕,夜夜孤燈獨坐。一天他見一個手持長劍的內侍在自己住所前轉悠,就試著將其召入,許以日後封賞。這內侍本是受命看守朱由檢的,一聽朱由檢許願許的天花亂墜,興奮之中忘了職責。恰好又有一群巡夜的太監從門口經過,朱由檢立刻把他們都叫進房內,問寒問暖,還派“看守”到禦廚取來酒肉款待大家。眾人十分感激,都表示願為信王賣命,於是朱由檢同宮外取得了聯係。朝中多數大臣雖迫於魏忠賢的淫威而對其阿諛奉迎,但內心深處還是不希望一個太監常年騎在自己的頭上肆意妄為,更不希望他有朝一日當上皇帝。他們得到朱由檢送出的情報後馬上行動,擁戴他做了皇帝,這就是後來的崇禎帝。
朱由檢即位之後,魏忠賢懊惱自己棋錯一著。他為了試探新皇上對自己的態度,先惺惺作態,表示自己老了、該退休了,要辭去廠衛之權。老狐狸遇上個好獵人,朱由檢明白魏忠賢的用意,同時也深知他的勢力已根深蒂固,就不動聲色,不僅不同意魏忠賢辭職,還象先帝一樣對他恭恭敬敬,禮讓有加。魏忠賢見狀便放下心來,他不知頗具城府的崇禎帝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要除掉自己。
穩住魏忠賢之後,崇禎忽然開始剪其黨羽,從宮內到宮外,從京城到外地,將一大批魏黨分子或免職遣返、或逮捕查辦。速度之快,是魏忠賢始料未及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的行為鼓勵了一些早已對魏黨心生不滿的大臣,他們紛紛上疏揭露魏忠賢的罪惡行徑,其中貢生錢嘉徵的奏折最具代表性,上麵列舉了魏忠賢十大罪狀:一為目無尊長,與皇上平起平坐;二為誣蔑陷害皇後;三為收攬兵權;四為違背宦官不許幹預朝政的祖訓;五為與藩王為敵;六為褻瀆孔子;七為濫封黨羽;八為妨害邊境守衛;九為建立生祠、勞民傷財;十為交通朝中大臣。十條罪名中,任何一條都足以要魏忠賢的老命。
條件基本成熟之後,崇禎帝先以客氏殘害後宮裕妃張氏等嬪妃為由突然抄了客氏的家,搜出了八名大複便便的宮女。人贓俱在,客氏隻得伏法。崇禎早已痛恨這個淫而狠的女人,立刻下詔將她與她的兄弟、兒子們一並捕獲,準備不日發落。
唇亡齒寒。魏忠賢見他一生中最愛的人也即將完蛋,不得不為自己作打算。他故態重萌跑到崇禎麵前再操“哭”業,表示要痛改前非。崇禎仍舊不動聲色,隻讓內官拿了錢嘉徵的折子讀給魏忠賢聽。奏折尚未讀完,魏忠賢已是汗如雨下。他自知罪孽深重,又終於明白崇禎與熹宗終究不同,明白這回自己就是哭死也沒有什麽用。恍忽間他看見魏朝、王安、楊漣、周順昌、萬、裕妃等無數冤鬼遊蕩在自己身邊,他們個個遍身血跡、怒容滿麵。他知道自己的氣數就要盡了,他知道自己這麽多年來苦心經營的一切都已破產了。但是他不願意就此死去;他忽然很想離開皇宮,離開這個自己從李進忠變成魏忠賢、從小太監變成九千歲的巢穴。所有的是非恩怨都成舊事,他願意拋棄辛苦多年才謀取到的榮華富貴,但他不願意丟掉自己的性命。他從來沒有象此刻一樣渴望活下去——無論是年少挨打時、還是動手自宮時;他忽然很可憐那些死在自己手中的東林領袖,他不明白他們為什麽搭上性命也要同自己作對——活著多好嗬!隻要生命不已,什麽都是有可能重新得到的。於是他不再哭了;他向著崇禎長跪不起,緩聲說道:“奴婢這些年來做錯了許多事情,罪該萬死。隻求萬歲爺看在先帝的顏麵上賞給奴婢一條生路,奴婢願意前往鳳陽做淨軍,在皇家祖陵前潛心思過,了此殘生。”崇禎本想將這個禍害天下長達七年之久的元凶處以極刑,但念及哥哥的臨終遺言,還是答應了他的乞求。魏忠賢唯恐夜長夢多,就連夜離開了京城。
魏忠賢走時不僅帶走了自己一生的積蓄——滿滿四十車的金銀奇玩,還帶走了自己豢養多年的近千名“家兵”。看著自己的大宗財產和身佩短劍、殺氣騰騰的護衛們,魏忠賢大感欣慰,不禁意氣揚揚、雄心又起。
崇禎一得知魏忠賢離京後的形跡,立刻派飛騎傳旨,撤除了各地的鎮守太監,以此斷了魏忠賢與他們聯合作亂的路子;同時由於請殺魏忠賢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他自己也覺得不殺此賊不足以謝天下,就下旨將魏忠賢逮回京師問罪。
當京中私人將這個消息設法報知魏忠賢時,魏忠賢還未至鳳陽。他知道情況不妙,就索性停住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不再往前趕路了。這一夜他輾轉難眠,直至四更。沉思前事,他覺得自己的一生過的好像做夢一般,所有的貧賤也好、富貴也好,都已經灰飛煙散。他想起了客氏,想她一定不會有好結果,想自己被抓回去以後,一定死的比她還要難看。於是呆坐良久,他終於自解衣帶將自己罪惡的一生作了個了斷。這一年是天啟七年(1627年),魏忠賢剛剛59歲。
但是魏忠賢一生害人實在太多,他雖然畏罪自殺,卻難息眾怒。前後諸君子的後人及其他受害者無不想手刃仇人,在他們的強烈要求下,崇禎終於下旨磔屍。於是死去的魏忠賢仍然難逃惡懲:他的屍體被千刀萬剮、剁成了碎塊;他的頭顱也被懸掛在家鄉的西城門下。
魏忠賢死後,客氏一家也被鞭打至死,焚屍揚灰。
一時寵利有盡,千秋青史難欺。魏忠賢一生機關算盡,雖在天啟一朝權傾天下、富貴至極,最終卻落得身死屍磔、舉國唾罵。他生前殘害的東林黨人如數昭雪平反,他苦心營建的王朝則因樹倒猢猻散而毀於一旦——他所有的行為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史冊,不過不是流芳千古,而是遺臭萬年。
§§第十章 李蓮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