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二年(1427),宣宗皇帝朱瞻基的孫貴妃生下兒子朱祁鎮,四個月後,這個小嬰兒被立為皇太子。孫氏誕育有功,進封為皇後。朱祁鎮長到該學習文化時,宣宗皇帝看王振一直在宮內教書,辦事殷勤,便讓他擔任東宮局郎,侍奉太子。東宮局郎雖然沒有多大權力,但教導太子學習,卻是件要盡心盡責的差事。太監們對王振的地位都非常羨慕。王振雖說是皇太子的先生,但他的身份卻是皇家的奴仆,所以,他不像民間私塾和地方官學的先生那樣嚴厲刻板。每日除了識字讀書外,講些民間的故事,陪太子玩樂,很快就相處得親近起來。皇太子對這位“王先生”很喜歡,由於年齡小,太子對先生既尊敬又有幾分害怕。
宣德十年(1435)正月,38歲的宣宗朱瞻基病死於乾清宮。皇宮中出現一片忙亂和謠言,傳說要立襄王朱瞻為新帝。襄王是仁宗皇帝的第五子,宣宗皇帝的弟弟。在仁宗皇帝的兒子中,襄王以賢德著稱,因此宮中有此傳言。
太皇太後張氏是位具有政治頭腦的人物,聽到謠傳後,她立即召集王公大臣到乾清宮,流著眼淚指著太子朱祁鎮說:“這就是你們的新天子。”群臣立刻三呼“萬歲”。宮中的謠言也就止息了。
這時隻有9歲的皇太子朱祁鎮,按照祖製繼位稱帝,改年號為正統,以來年為正統元年,史稱英宗。父皇駕崩,朱祁鎮哭過幾陣之後,並沒有多麽傷心。他還不懂得軍國政事是怎麽回事,整天隻知道貪玩開心。朝中政事由祖母處理。太皇太後有理政才能,深得朝臣敬重。於是大臣們進言張氏垂簾聽政,張氏以為這樣不妥,便請三位辦事穩重又享有威望的內閣大臣楊榮、楊士奇、楊溥來主持朝政事務。這就是史書所稱的“三楊輔政”。
楊榮(1371—1441)是福建建安人,進士出身,明成祖時為文淵閣大學士,多謀善斷,多次隨成祖北巡,仁宗和宣宗時在朝輔政。
楊士奇(1365—1444)是江西泰和人,曾在湖廣各地做過多年塾師,建文帝時被薦入乾林院任編修官,成祖時為左諭德,仁宗時擔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宣宗朝為輔政大臣。他知人善任,所薦於謙、周忱、況鍾等人,皆博學多才,為官清廉。
楊溥(1372—1446)是湖廣石首人,進士出身,永樂年間任過皇太子洗馬之職,仁宗時任翰林學士,宣宗時任禮部尚書。
“三楊”到英宗時,已都是四朝元老大臣,時人稱讚楊士奇有“學行”,楊榮有“才識”,楊溥有“雅操”,皆是常人所不能及。《明史》中也讚揚“三楊”是賢相,並說他們能以儒學通達事理,齊心協力,共輔朝綱。
再說王振在宣宗駕崩,太子一夜之間承繼大統為帝的形勢變化下,心中暗自歡喜。小皇帝在宮中長大,與一班宦官相處得十分熟悉,尤其與王振最為親近。王振對小皇帝表現出恭順謙卑的態度,事事細心,不敢有半點馬虎。英宗即位八個月後,便任命他的“王先生”入掌司禮監,代替不識字的劉寧。
在明代宦官機構的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地位最高,掌管皇宮中的一切禮儀、刑事、當差雜役等事務。由於司禮監統領著所有宦官,所以,執掌司禮監就成為具有權力野心的宦官們爭奪的首要職位。劉寧在宣宗時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可惜他不識字,宣宗便讓王振代筆。司禮監的大權實際在宣宗後期就被王振所掌握了。
執掌司禮監後,王振心裏按捺已久的權力欲望,就象冒煙的木柴上騰起了火苗兒。他要試一試自己手中的威權。沒過多久,他利用朝廷在京城朝陽門外閱兵比武之機,假冒比武成績,矯旨將指揮僉事紀廣擢升為都督僉事。紀廣原是居庸關武將,見王振在宮中地位顯要,便附會投靠。朝中官員知道其中底細的,對此議論紛紛。此事不久也被太皇太後知道了。
正統二年(1437)正月的一天,太皇太後傳召英國公張輔、大學士楊榮、楊士奇、楊溥、尚書胡等元老重臣到皇宮便殿,對小皇帝英宗說道:“這五位元老重臣,都是先朝選拔出來的,今後有什麽事,你要和他們商量。他們同意的事,你才可以去做,他們不讚成的事,你切不可隨便去做。”
年幼的朱祁鎮還理解不了祖母的一片苦心,心中雖然不大明白,口裏隻是承諾遵命。太皇太後望著五位須發蒼然的老臣,心情顯得沉重而憂慮。片刻之後,她又命傳召王振。
王振進殿後拜跪在太皇太後麵前。老太太聲色嚴厲地斥責道:“王振,你在宮中伺奉皇上,多行不法之事,不守本分,罪在不赦,今日我賜你死!”站在殿旁的女官一擁而上,將刀架在了王振的脖子上。王振嚇得麵無人色,渾身發抖,伏在地上說不出一句話來。朱祁鎮見祖母發怒,嚇得趕忙跪下替王振求情。五位元老一看小皇帝跪下來,也都給太皇太後下跪,乞請開恩。
太皇太後怒氣稍有消解,指著孫兒說:“皇帝尚還年少,哪裏知道這種小人會禍國殃民,危害社稷。看在眾位老臣麵上,我今日暫且饒你不死,但以後決不許再幹預國政大事。”此後,每隔一段時日,太皇太後就派人到內閣查問,看王振是否安分行事,發現他不付閣議自作主張的事,就立即傳召責斥。
幾番教訓之後,王振對太皇太後既恨又怕。他心中明白小皇帝雖然年幼無知,但太皇太後和元老大臣執掌朝政,他還不能太明目張膽地放手弄權。於是,他便采取以屈求伸的策略。每次到內閣傳旨時,他總是恭敬地站在大堂門外,非請不入。一次,朱祁鎮與小太監玩球,讓王振瞧見了,他便到內閣當著皇帝的麵跪奏進諫,羞得朱祁鎮無地自容。“三楊”聽了也感歎道:“太監中居然也有這等人物!”
王振處處注意察言觀色,以討好太皇太後和元老輔臣。正統四年(1439)10月,福建按察僉事廖謨因故杖死驛丞。死者是楊溥的鄉親,他要為驛丞報仇,判廖謨死罪。而廖謨又是楊士奇的故裏,他庇護廖謨,說是“因公殺人”。雙方爭執不下,請太皇太後裁決。王振深知此事對太皇太後也是件棘手的事,便找了個機會獻計道:“廖謨和死者兩個人,與閣老都有故裏關係。讓廖謨抵命,處分似乎太重;但如果說是因公殺人,也未免太輕不足以服眾。依奴才的看法,如果將廖謨降級調離,這樣雙方都可以說得過去。”太皇太後覺得如此處理甚好,就采納了,將廖謨降為同知。這種處理本是個圓滑之策,對二楊閣老兩不得罪,雙方也都能接受,又取悅了太皇太後。
雖然王振表麵上以恭敬順從態度對付太皇太後和輔政閣老,不敢隨便造次生非,但由於司禮監太監替皇帝管理各種奏章和文件,並傳達諭旨,是大權在握的顯要職位,朝中百官都不敢輕易得罪王振,而那些趨炎附勢投機鑽營的人,則爭相巴結投靠王振。由於有英宗皇帝的信任,內廷司禮監很快就與外朝內閣分庭抗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