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淨身入宮

  鄭和,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晉寧縣)人,本來姓馬,小字三保,於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於一個回族家庭,全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的曾祖父名叫拜顏,祖父、父親都叫作哈隻。哈隻,實際上並不是鄭和的祖父和父親的本名,而是當時人們對朝拜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人的尊稱。“哈隻”一詞本是由阿拉伯語音轉而來,意思是“巡禮人”,即朝聖者。因為鄭和的祖父、父親都曾朝拜過麥加,所以人們尊稱他們為哈隻。鄭和的父親馬哈隻,莊重魁偉,性格豪爽耿直,好扶危濟貧,打抱不平,因而頗受鄉黨鄰裏的敬重。其母親馬溫氏,是一個賢惠善良的家庭婦女。鄭和還有一個哥哥叫馬文銘和四個姐妹。

  就在鄭和出生的那一年,即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腐朽的元朝政權已經被推翻,可是雲南仍處在元朝皇帝所封的梁王統治之下。也就在這一年,明軍收複了四川,割據四川的夏國國主明升投降,雲南的政治局勢立刻緊張起來。

  四川平定後,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南方的心腹之患就隻有雲南了。他先後派遣王、吳雲等前往招降,但都被元朝的梁王殺害。和平方式解決失敗之後,朱元璋決心以武力收複雲南。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秋,朱元璋詔命大將傅友德、藍玉、沐英率領30萬大軍進攻雲南。梁王逃到晉寧自殺。第二年春,明軍攻下大理,雲南最後平定。由於地方上新經戰爭,創傷未複,加上鄭和的父親又突然去世,他的家庭生活非常困難。在這種境況下,年僅12歲的鄭和被迫走向北平,投靠燕王朱棣,作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這對於年幼的鄭和來說,是非常不幸的。

  在黑暗的封建統治下,宦官是極為下賤和被人鄙視的一個階層。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曾著“祖訓”,告誡後代,永遠不許內官幹預政事。鄭和初到北平燕王藩邸,年紀還輕,自然不會被燕王所重視,在宮廷裏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歲月。隨著時間的推移,鄭和在朱棣身邊逐漸長大成人。他“身長七尺,腰大十圍……耳白過麵,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宏亮”,善於辯論,機警幹練,學習刻苦,才智過人,謙虛謹密,不避勞苦,深得大家的稱讚。他的智勇,他的才幹,也漸漸地受到燕王的重視,取得了燕王的信任。

  參加“靖難之役”

  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定都南京。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讓朱家皇朝傳之千秋萬世,明太祖朱元璋實行了分封製。他訂下了這樣一個製度:功臣們不論功勞多大,地位多高,封的爵位也隻是到“公”爵為止,隻有到這個“公”死後,才追贈為“王”。但是皇帝生的兒子,卻都要被分封為親王(也稱藩王),還要讓他們的封地遍及全國,讓這些親王去當那兒的主人,來作為中央王朝的屏藩。因為對皇帝來說,這些王都是他親生的兒子,有父子之情;而對繼位的皇帝來說,又有著兄弟之誼。父子兄弟,融為一體,控製著全國,還怕這個江山不牢固嗎?

  朱元璋的後妃們一共給他生了26個兒子,16個女兒。其中長子朱標,封為皇太子,準備讓他繼承帝位。還有一個皇子朱楠,因為生下來一個月就夭折了……沒來得及封。其餘24個兒子,全都封為親王,並按他們長大後要去主宰的地方,作為“王號”。比如二兒子朱封到西安,這裏古代為秦國之地,朱便被封為秦王;四兒子朱棣封地在北平,這裏是古燕國所在地,便封他為燕王。這24個王就像一個巨大的蜘蛛網,把整個中國都籠罩在朱家的勢力範圍之內了。

  在分封諸王的同時,朱元璋又大封功臣,以便鞏固政權。功臣裏封公的有7人,封侯的有28人。但是,朱元璋到了晚年時,對開國功臣宿將很不信任,很不放心。於是,在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借左丞相胡惟庸謀反案和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涼國公藍玉謀反案,兩次大殺功臣,將元勳宿將殺戮殆盡。這些人中不少都是當初隨同朱元璋一同起兵的將領,沙場上拚死拚活,讓朱元璋當了皇帝,最後卻死於朱元璋之手。

  朱元璋殺盡功臣宿將後,所有守邊事宜均由諸王負責,於是諸王軍權漸大,尤其是燕王朱棣、晉王朱,常常統帥諸將,出巡塞外。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因病去世。朱元璋本想立四子朱棣為太子,但由於大臣們的堅決反對,便決定立朱標之子朱允為皇太孫,作未來的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閏五月,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繼承帝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登基後,大權掌握在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二人手裏。針對諸王大權在握的情況,齊、黃二人提出了削藩的建議。他們認為,建文帝過於柔弱,應該逐步削去各親王的兵權,以便鞏固政權。建文帝朱允采納了齊、黃二人的意見,先削掉幾個力量較弱的親王的爵位,同時下令諸親王不得節製文臣武將。這樣,皇族內部的矛盾迅速激化。

  建文帝元年(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誅齊泰、黃子澄為名,誓師北平,起“靖難軍”,奪取了河北大部。消息傳至南京,建文帝朱允大驚失色。他先後派65歲的老將耿炳文和隻會紙上談兵的膏梁子弟李景隆率師北伐,但都被燕軍打敗。1402年,燕軍大舉南下,渡過淮河、長江,攻下南京,皇宮起火,建文帝朱允下落不明。經過四年史稱“靖難之役”的 戰爭,燕王朱棣終於打敗了建文帝朱允,當上了明朝的皇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

  在“靖難之役”期間,鄭和跟隨燕王朱棣南征北戰,建立了不少戰功。所以,朱棣當上皇帝後,對鄭和更加信任。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朱棣詔命鄭和為內官監太監,並親筆寫了一個“鄭”字,賜他為姓,從此他就改馬姓鄭,叫鄭和了。那麽,內官監到底是幹什麽的呢?內官監是明朝侍奉皇族的專門機構之一。當時侍奉皇族的有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四司、八局。內官監是十二監之一,主管宮室陵墓的建造、銅錫飾品的鑄造以及各種器皿的購置等。鄭和就是這個監的主管太監。因其小字“三保”,所以人們稱他為“三保太監”。

  受命出使

  中國人民很早就同亞非人民經由海上進行經濟文化交流。到了明朝,這種關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元朝末年,統治者殘酷的壓迫和剝削,加上長期戰亂,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在明朝初年,“土地荒蕪,居民鮮少”是個普遍現象。戰爭破壞最嚴重的山東、河南,竟“多是無人之地”。從開封到河北,“道路皆榛塞,人煙斷絕”。在這種情況下,明太祖朱元璋采取了一係列休養生息、恢複和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如獎勵墾荒、減輕賦稅徭役、興修水利、嚴懲貪官、抑製豪強、解放奴婢、鼓勵發展經濟作物、改革工匠服役製度、保護和扶植商業等。這些措施的實行,促進了明初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首先是農業的恢複和發展。由於農民的辛勤墾種,耕地麵積迅速擴大,糧食總產量不斷增加,經濟作物如棉花等種植麵積也不斷擴大。明成祖永樂年間,布帛、絲絹、棉花絨等已成為稅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是手工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冶鐵、鑄銅、造船、織染、陶瓷、造紙、印刷等行業,在生產量、質量、技術水平等方麵都超越了前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包括羅盤針的使用、航海經驗、航海知識及航海水手的培養等處於世界領先地位。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和商業城市的繁榮。全國出現了30多個著名的商業城市,如南京、杭州、蘇州、揚州、廣州、福州、寧波等。

  明太祖朱元璋31年的勵精圖治,推動了明初社會經濟的發展。到明成祖朱棣時,社會經濟繼續向前發展,國力日趨強盛,出現了全國性的封建經濟繁榮局麵。麵對這一切,朱棣感到非常自豪、驕傲。他想,國內統治已經十分鞏固,經濟繁榮,貿易活躍,下一步應該是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了。朱棣自認是“奉天命而君主天下”的,要海外各國臣服,都來“朝貢”。他和曆代功利主義的封建帝王一樣,也要宣揚國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同時他又想,假如建文帝朱允沒有死,跑到海外的小島上,再跟國內的舊臣秘密聯係,有朝一日反攻回來,豈不是一件麻煩事。因此,朱棣想派出一支強大的船隊,前往“西洋”諸國,一來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宣揚大明帝國的國威,讓海外各邦臣服;二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係,擴大同海外各國的貿易往來,換取一些國內缺少的物質,以滿足統治階級腐朽生活的需要;三來尋找建文帝朱允的下落,以防不測。

  “西洋”這一地理概念,在不同的時候,所指的地域是不同的。在明朝初期,“西洋”是指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海岸一帶地方。當明成祖朱棣決定派遣出使西洋的船隊時,便要挑選一個能幹的人為正使,並負責統領船隊。他決定先征求一下大臣們的意見。

  第二天金雞三唱,曙色朦朧時,萬歲爺升殿,文武百官進朝。隻見淨鞭三下響,文武兩班齊。朱棣皇帝說道:

  “今日文武百官都會集在這裏,朕有旨意,百官細聽敷宣。”

  “萬歲,萬歲,萬萬歲!有何旨意,臣等欽承。”百官齊聲道。

  “朕今日富有四海之內,貴為天子,上承千百代帝王之統緒,下開千百代帝王之將來。為了顯示中國富強,為了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係,朕決定組織一支船隊,選派一位能幹之人擔任正使,出使西洋各國,你們看誰能擔當此重任?”

  這時,一位大臣手執象簡,走上前來,說道:

  “陛下,臣推薦一人擔任正使,出使西洋。”

  “噢,愛卿快講。”

  “臣推薦內官監太監鄭和。”

  “愛卿”,皇帝不解地問道,“為什麽這麽多文臣武將、公侯駙馬你不推薦,而偏偏推薦一位宦官呢?”

  “陛下,臣之所以推薦鄭和,一是因為陛下對鄭和非常信任;二是因為鄭和智勇雙全,知兵習戰;三是因為鄭和熟悉伊斯蘭教、佛教,去西洋各國比較有利;四是因為鄭和身材魁梧,相貌堂堂。因此,他擔當正使再合適不過。”那位大臣回答道。

  明成祖說道:“既然三保太監鄭和能擔當正使,出使西洋,那就快傳旨意,宣他進朝。”即時傳下一道旨意。

  少頃,三保太監鄭和跑進朝來,磕了頭,謝了旨。皇帝說道:

  “朕今日任命你為正使,率領船隊,出使西洋各國,你願意嗎?”

  鄭和回答道:

  “奴婢仗著萬歲爺的洪福,情願立功海上,萬裏揚威。”

  “那好,著印綬監遞印、中書科寫敕與鄭和。”朱棣皇帝說道。

  鄭和掛了印,領了敕,謝了恩,速去準備船隻、人員,擇吉日開航。

  十五世紀規模最大的船隊

  鄭和領旨後,迅速組織起一支出使西洋的船隊。他率領的這支船隊,不僅規模大,而且組織嚴密,是十五世紀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船隊。鄭和船隊規模的宏大,首先表現在船舶的數量大,種類多。船隊有大海船60多艘,連中小船隻在內,多達200多艘。分5種類型:第一種類型叫“寶船”。顧名思義,“寶船”乃取寶之船,是鄭和船隊的主體。鄭和下西洋時所攜帶的各種物品,從西洋換回來的奇珍異寶都在這種寶船上。最大的寶船有九桅,長44丈4尺,寬18丈,載重800噸,可容納千餘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第二種類型叫“馬船”,有八桅,長37丈,寬15丈。第三種類型叫“糧船”,有七桅,長28丈,寬12丈。第四種類型叫“坐船”,有六桅,長24丈,寬9丈4尺。第五種類型叫“戰船”,有五桅,長18丈,寬6丈8尺。船舶有的用於載貨,有的用於運糧,有的用於作戰,有的用於居住,分工細致,種類較多。因此可以說,鄭和船隊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配合以輔助船隻組成的規模宏大的船隊。這支龐大的船隊,不僅在當時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任何一支船隊能夠與之相比,就是近百年後歐洲航海家的船隊與之相比,也要遜色許多。公元1492年,哥倫布從西班牙的巴羅斯港開始美洲航海探險時,隻有3艘帆船,90名水手。最大的船隻“聖瑪利亞”號,隻有250噸,不過是鄭和船隊大船的十分之一。航行了一個月,一艘船就被大海吞噬了。另外兩艘船抗不住大西洋的風濤,千瘡百孔,漏水嚴重,最後總算勉強到達了美洲。公元1479—1498年,葡萄牙海軍大將凡斯科·達·伽瑪遠航印度的船隊,是葡萄牙國王麥紐爾親自派出去尋找香料產地的。按照葡萄牙航海家的評價,他的船舶是亨利公爵革新葡萄牙船業後的產品,是當時歐洲最好的船。但達·伽瑪的船隊隻有4艘船,旗艦也隻有80英尺(不到25米)長,載重量120噸,另外還有100噸的一艘,50噸的一艘。這3艘船的總噸位,還不到鄭和一艘大船的八分之一。他們返回裏斯本時,隻剩下2艘小船,海員生還者還不到一半。環球航行的麥哲倫船隊,也不過由5艘帆船組成,其中130噸的2艘,90噸的2艘,60噸的1艘,總噸位也隻不過是鄭和船隊一艘大型寶船的五分之一。這支船隊回到西班牙時,隻剩下一艘船,265名水手生還者隻有18人,麥哲倫本人也死在異鄉。他們的遠航之所以損失如此嚴重,船小抗不起風浪是主要原因之一。這也從另一個方麵說明,500多年以前,我國能建造眾多的大型海船,造船技術達到了當時世界上的最高水平。這不僅表明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聰慧,而且也表明了明朝前期我國在經濟、文化以及科學技術等領域居於世界領先的地位。

  鄭和船隊規模的宏大,還表現在這支船隊的人數上。鄭和七次下西洋,每次人數雖然不同,但大約都不少於27000人。據《明史》記載: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統領官兵27800餘人。第二次下西洋是27000餘人,第三次下西洋是27550人。這些人員大體可以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使節及其隨員。包括正使太監、副使太監(也稱副使監丞)以及他們下邊的一些人員,如少監、內監(也稱內官內史)、舍人、鴻臚寺序班等。這是全船隊的指揮中樞,他們(尤其是正使與副使)掌握著外交、貿易、航行和戰爭的決策權。第二部分是航海技術人員。包括火長、舵工、班碇手、水手、民稍等駕駛海船的船工。火長最富有航海經驗,掌管著“針經圖式”(航海圖)和羅盤,掌握航行的方向;舵工掌舵;班碇手掌錨。還有陰陽官和陰陽生,是觀測天象、預報氣象的人員;鐵錨、木、搭材匠是船上的各色工匠。鐵錨匠管理修理鐵話、木匠管理修理船舶。第三部分是財經、貿易人員。包括戶部郎中、買辦、辦事、書算手等。戶部郎中具體掌管錢財和對外貿易事宜,買辦、書算手是管理貿易和書算的事務人員。第四部分是軍事人員。包括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旗校、勇士、力士、軍力、餘丁等各種將士。第五部分是其他人員。包括通事(翻譯)、醫官、醫士、僧侶等。

  從鄭和船隊的組成人員中可以看出,船隊的航海力量是比較強的。船上擁有航海經驗豐富的火長和觀測氣象的陰陽官、陰陽生,使這支船隊能夠戰勝狂風惡浪,在日月無光的陰晦天氣裏,也能在茫茫大海中順利航行。為了示中國富強,揚國威於海外,並防範海匪的劫掠,鄭和船隊專門配備了精良的武裝力量。同時,為了在遠洋航行中保障全體人員的健康,船隊還配備了180名醫官、醫士,平均每150人就有一名醫務人員。這種完備的醫療製度,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沒有先例的。

  鄭和船隊宏大的規模和嚴密、完備的組織,保障了這支十五世紀世界上最大的船隊,能夠在“洪濤接天,巨浪如山”的大海中,“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出色地完成了多次遠洋航行的任務。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