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貫少年時,淨身入宮當了一名小太監。由於他生性乖巧,善於諛媚,尤其在察言觀色方麵頗有過人之處,再經過皇宮禁苑的幾年摸打滾爬,使他練就了一身奉迎君王的超人本領。這位年輕的小內侍。很快就成了皇上肚裏的蛔蟲,每當皇上有了什麽想法,言談中稍有流露,他便能馬上舉一反三,仔細地加以揣摩體會,提前作好準備。因此,在皇宮裏,上起皇帝,後妃,下至宮娥、太監,竟然都很喜歡他。
更有意思的是,童貫雖說已經成了中性人,卻長得身材高大,健壯魁梧,看起來相當威猛,皮骨也是堅勁如鐵;而且下巴上不知怎麽地,還稀稀拉拉地長出了十幾根胡須,這簡直就不像個太監,但這副長相,卻特別能得到妃嬪、宮女的歡心。長期在天子身邊行走,看慣了皇家莊嚴氣派背後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使他早早地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處世哲學。史書上說童貫“有度量”,遇事不計較小得小失;又豁達“豪爽”,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錢。因而,後宮妃嬪競相在皇帝耳邊替他說好話,這就使他獲得了一片讚譽之聲,在眾多宦官中他的地位也不斷上升。
童貫早年的經曆,史書上沒有明確的記載,《宋史·童貫傳》隻有一句“少出李憲之門”,頗為耐人尋味。李憲字子範,是開封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比童貫大八歲,也是北宋中後期一位聲名顯赫的大宦官。宋神宗熙寧初年,為了徹底製服西夏,北宋朝廷采納了王韶提出的招撫蕃族、進圖西夏的建議。隨後,王韶到了西北,在李憲的協助下,努力經營洮湟地區,三年之間,就收複了熙(今甘肅臨洮縣)、河(今甘肅臨夏市)、洮(今甘肅臨潭縣)、岷(今甘肅岷縣)、疊(今甘肅臨潭縣南的迭部)、宕(今甘肅宕昌縣)等州,拓地兩千裏,招撫吐蕃部族30餘萬帳。宋王朝為此設置了熙河路,對準西夏右廂地區建立起了一道可以進攻退守的據有優勢地利的戰線。
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四月,西夏皇宮裏發生了一場政變,國王秉常失位被囚禁。宋神宗見有機可乘,決定調集大軍,分五路出兵,存心要把西夏一舉蕩平。這場規模空前的大出師,宋軍的總統帥就是李憲。李憲從熙河路出發,種諤出延路,高遵裕出環慶路,劉昌祚出涇原路,另一位宦官王中正出河東路,五路分道進軍,最終會攻西夏首都興慶府(今寧夏銀川市)。五路宋軍數十萬人出發後,因種種原因,未能按期抵達目的地,沿途又一再受到西夏軍的襲擾側擊,最終損失慘重,無功而返。戰後,李憲上奏宋神宗,主張把主力集中在涇原一路,向前進築堡寨,直抵鳴沙城(今寧夏中衛縣境),作為將來大軍出發的基地。在這同時,種諤、沈括等人則要求朝廷大力經營橫山,鞏固和擴大對這一山區地帶的占領。宋神宗采納了後一項建議,派徐禧視察邊防,在銀、夏、宥三州交界處修築了永樂城(今陝西米脂縣西)。城剛修好,西夏發傾國之兵前來圍攻,其精銳騎兵“鐵鷂子”搶先渡過無定河,震蕩衝突,銳不可當;主力步兵漫山遍野,蜂擁而至。守城宋軍因水源被斷,渴死大半,士兵絞馬糞汁當飲料,竭力支撐。沈括、李憲聞訊,調軍隊前去增援,中途又遭到西夏軍隊的阻擊,無法到達城下。最後,天降大雨,夏兵連夜急攻,永樂城宣告陷落,徐禧與守城蕃、漢官兵12000多人全部陣亡。從此,李憲不再實際領兵。
李憲以中人為將,頗能“拓地降敵”。後來,童貫長期統兵,主持西北軍事,掌握北宋兵權長達20餘年,似乎有出其門而後來居上之勢。童貫之所以能在徽宗一朝獨攬軍權,與他早年追隨李憲,曾經“十使陝右”確實不無關係。童貫在控製兵權方麵,有沒有受到李憲言傳身教的影響,我們雖然不敢妄加猜測,但他二人在這一點上有許多相似的地方,這卻是不庸置疑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