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帝國鼎盛時期爆發的安史之亂(755—763),是中國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情。這場曆時七年多的社會戰亂,不僅使李唐王朝由盛轉衰,江河日下,一蹶不振,而且也使中國社會陷入長達兩百餘年的軍閥割據分裂時期。直至北宋王朝建立(960年),中原地區才又重歸統一。
唐朝自高宗(李治)時起,邊疆地區一直駐有重兵防守,到了玄宗(李隆基)當政時,又在邊疆一些重要地區設置軍鎮,以加強守禦和開拓疆土。一個軍鎮管轄幾個州或一個道,主將稱節度使。這節度使最初隻管軍事,後來逐漸兼管行政和財政,權力很大,實際上已成為地方上的土皇帝。節度使的地位與中央機構的宰相差不多,宰相外任便是節度使,節度使建立軍功可入朝為相。這就是古代常說的“出將入相”。
玄宗天寶年間,邊疆地區的10個節度使共擁兵49萬之多,而且戰馬精良,兵仗充足。中央朝廷的禁軍才12萬人。天下軍事局勢成外重內輕之態。當時,深受玄宗重用的胡人安祿山,一身兼任平盧(今遼寧朝陽)、範陽(今北京)、河東(今山西太原)三鎮節度使,掌握著15萬軍隊。安祿山曾幾次進京,對朝政腐敗和軍備鬆弛,十分清楚。隨著手中權力的擴大,安祿山的政治野心也日益膨脹,他招兵買馬,積屯錢糧,密謀叛唐,奪取天下。而玄宗皇帝卻是專寵楊貴妃,荒疏政事,終日沉醉於歌舞宴歡之中。先後把持朝政的李林甫和楊貴妃族兄楊國忠,專權行事,排斥異己,搞得朝野上下一片怨聲。
天寶十四年(755)11月9日,野心勃勃的安祿山在範陽扯起叛亂旗幟,揮軍南下。叛軍號稱20萬,步騎兵在河北平原上,鼓噪動地,塵土敝天,一路長驅直進。中原郡縣因百年無戰事,武庫裏兵器生鏽,鎧甲腐朽,無軍可用。地方長官不是望風奔逃,就是開城投降。隻一月多功夫,安祿山便占領了東都洛陽,自稱大燕皇帝。
洛陽失守後,唐軍大將高仙芝和封常清退兵保守潼關。在軍營裏,有一個玄宗派來的宦官邊令誠當監軍。這個邊令誠與高仙芝意見不和,他利用入朝奏事的機會,在玄宗麵前歪曲誇大事實,告高仙芝和封常清指揮不當,失地幾百裏,還誣告高仙芝克扣軍餉。玄宗聽後大怒,也不派人查實,就讓邊令誠帶著詔書回到潼關,於軍中處斬了高仙芝和封常清。
次年6月,拒守潼關的大將哥舒翰,在皇帝的一直催令下,引兵出關,結果大敗,潼關失守。玄宗帶著皇太子和左右近臣,倉皇出京而逃,途徑馬嵬(今陝西興平西),發生兵變,楊國忠及楊貴妃被殺,當地老百姓遮道請求玄宗回駕抗敵,玄宗留下皇太子(李亨)撫慰民眾,自己繼續西逃,進入四川避難去了。
馬嵬兵變之後,皇太子帶著幾千人馬,日夜兼程趕到靈武(今寧夏靈武)。7月13日,皇太子在靈武的文臣武將擁立下,即位稱帝(史稱肅宗),改年號為“至德”,遙尊玄宗為太上皇。肅宗即位,便是樹起了領導軍民抗擊安祿山的大旗。靈武是朔方節度使的治所,兵馬糧草充足,地理位置也很顯要,向北可以招集邊塞的各部駐軍,向西可以征調河西與隴右的勁兵,向南可以兵指關中收複京城,向東可以進軍河北包抄安祿山的巢穴。
靈武使肅宗獲得立朝之地,但此時文武大臣不到30人,且其中堪稱棟梁者不多。在此緊急形勢下,跟隨肅宗來到靈武的宦官李輔國、魚朝恩等人,便自然受到了重用。讓我們來看看魚朝恩是如何得寵並掌握兵權的。
魚朝恩是瀘川(今四川瀘州)人,出生在玄宗開元十年(722)。天寶末年,他進入宦官機構內侍省供職。這魚朝恩生性聰明而為人狡猾陰毒,在內侍省應差期間,以粗通文書,能夠傳達詔令,逐漸受到信用。隨從肅宗至靈武後不久,魚朝恩被派到大將李光進軍中擔任監軍。
宦官本是在宮內侍奉皇帝及後妃的賤役奴仆,對於軍事則完全是門外漢。但宦官是皇帝身邊的近臣,而在外統軍的大將手握兵權,皇帝雖委以他們重任,實則並不十分放心。故而為了防範大將擁兵作亂,便派宦官為監軍,這種做法時間一長就形成為固定的製度。
肅宗即位的當月下旬,正在前線的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北節度使李光弼奉命率數萬兵馬趕赴靈武,肅宗新朝的軍威這才顯出雄強振奮氣象。郭子儀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原職靈武長史、朔方節度使仍舊保留。李光弼被任命為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太原留守,帶5000兵馬赴鎮防守。肅宗以其長子廣平王(李)為天下兵馬元帥,節製諸將。
至德二年(757)正月,叛軍發生內訌,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殺死。安慶緒殘暴昏庸,隻知在後宮縱酒取樂,大小事情由謀士嚴莊一手包辦。是月15日,肅宗從靈武向關中進發。2月,河西、隴右的官軍以及西域回紇兵會於鳳翔。隨後數月間,官軍與叛軍在關中、河東一帶展開激烈爭奪。9月下旬,雙方在京城西麵相遇決戰,官軍大勝,收複長安。廣平王與副元帥郭子儀率軍乘勝追擊,又經月餘時間,收複了東都洛陽。
肅宗返回京城後,魚朝恩被任命為三宮檢責使,以左監門將軍知內侍省事,成為宦官頭目,執掌內宮事務大權。官軍繼續東進,魚朝恩又奉命擔任神策軍監軍,駐紮於陝州(今河南三門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