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末年,高力士曾向玄宗表白說:“臣生於邊鄙蠻荒之地,長在升平盛世,身受皇上恩寵三十多年,常心懷粉身碎骨,竭盡忠誠,報答皇上的願望,以有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從高力士的一生行事來看,這番話的確是他的肺腑之言。
玄宗即位之初,勵精圖治,勤於政事。他首先致力於革除武周以來的弊政,仿效太宗當政時的“貞觀故事”。史書上盛稱的“開元之治”突出表現之一,就是選任賢能。古人有言道:“國家沒有賢臣,就是聖人也難治理。”玄宗先後重用久負盛名的姚崇和宋為宰相。姚崇閱曆豐富,明於吏道,理政果斷,很有魄力,被譽為“救時宰相”。宋為官重“守法持正”,敢於犯顏進諫。姚、宋二人將國事處理得井井有條,後世將他倆與太宗時的名相房玄齡和杜如晦相比,說“前有房、杜,後有姚、宋”,合稱為唐代的四大名相。
在姚崇擔任宰相職務的第二天,玄宗從打獵的渭川回到京城,姚崇就幾個郎官晉升的事向玄宗請示。他連奏三次,玄宗卻仰視殿堂頂上,不予答理。姚崇不明玄宗態度,心中不安,急忙退出。這時,高力士在場,輕聲進諫道:“陛下剛剛總理萬機,宰臣前來請示,陛下應表示可否,為何一言不發呢?”玄宗回答:“朕任命元之(姚崇的字)為相,如果有關國政大事,他自然應當奏聞,與朕共同商議。可象郎官升遷這類小事,他自己決定就行了,為何還要來麻煩朕呢!”
幾天後,高力士遇見姚崇,向他傳告了玄宗的話。姚崇這才心中明白。玄宗的信任,使姚崇感到非常高興和激動。
高力士胸懷的忠誠,具體而言就是對玄宗李隆基的。古代的軍國大事中,皇太子也就是皇位繼承人問題,關係國家根本。而曆代皇帝處理此事,總是不免波折。唐玄宗在此事上不僅未能例外,而且弄出了一場慘禍。
自從秦始皇統一天下,確立了皇帝製度後,在天下百姓心中,皇帝君臨萬民,主宰一切,威權至高無上。每當世亂動蕩,總有英雄豪傑四方而起,爭奪天下統治權。就是在統一的王朝中,心懷二誌企圖篡奪皇權的臣子也不乏其人。而在皇室內部,盡管早有曆代傳下來的嫡長子繼承皇位製度,但具體執行起來,並不都是那麽順利。這其中原因頗為複雜,大概言之,一是嫡長子未必個個都是聖明君王的材料;二是皇帝一般都是兒子眾多,被立為皇太子的未必就合皇帝老子的心意;三是皇子們最容易不安分守己,爭奪皇位以至骨肉相殘勢所難免。唐玄宗本人,論其聖明,可與曾祖太宗相比;論其殘暴,可與前朝隋煬帝相比。在冊立太子一事上,他的作為就是後世指責的話柄之一。
玄宗的後妃們共生育了30個皇子,30個公主。皇長子李琮的生母劉華妃,身世事跡史書上沒有記載,可見並不得寵。而且,李琮本人在打獵時被野獸抓傷破相,不適宜當太子。開元二年(714),次子李瑛被立為太子。李瑛的生母趙麗妃,容貌美麗,能歌善舞,是玄宗稱帝前在潞州任職時所納。而玄宗本人也特別喜歡音樂歌舞,因此趙麗妃深受寵愛。李瑛能立為太子,正是子以母貴,母寵而立其子。
再說玄宗的皇後王氏,生於官宦人家,曾參預玄宗發動的宮廷事變,兩人可謂患難夫妻。不幸的是,王皇後一直不育。於是,她將玄宗另一個妃子楊氏所生的兒子(即肅宗李亨,排行老三)領養過來,關懷慈愛,如同親生。但冊立太子時,王皇後的心願卻未能實現。這使得王皇後心中常懷不安,對玄宗稱帝後寵愛武惠妃也是憤然不平,時有牢騷。玄宗內心不悅,但因王皇後處事謹慎,待下有恩,一時不便廢掉。王皇後之兄王守一見妹妹失寵,便暗請僧人明悟為之祈神求子,並畫寫木符佩戴於身。這種迷信做法,在古代屬於皇帝最為忌諱的。開元十二年(724)7月,此事被人告發,玄宗立即下令廢王皇後為庶人,貶入冷宮。王守一被貶官賜死。10月,王氏憂鬱而死,玄宗憶起昔日夫妻之情,心有所悔,下令按一品禮遇安葬。
王皇後死後,武惠妃得寵。她是武則天的侄孫女,與玄宗是表兄妹,從小在宮中長大,十五六歲時被納為妃子。武惠妃頗能生育,但先生二子一女,接連夭亡。及至壽王李瑁出生,玄宗讓送到大哥寧王府中撫養。李瑁在皇子中排行為十八。
武惠妃雖沒有皇後頭銜,而禮遇實同皇後。壽王長大後深受玄宗鍾愛,非其他皇子所能比。開元十四年(726),玄宗想立武惠妃為皇後,但遭到朝臣的反對:“武氏乃不共戴天之仇,其後代豈能為國母!”玄宗心裏明白,祖母武則天代唐為周留下的政治陰影太深刻了,若強行其事,就會引起政局波動。
又過了十年光景。這時太子李瑛已近30歲。另外兩個皇子老五鄂王李瑤,老八光王李琚,都富有才識,得到父皇喜愛。這哥仨的生母,都已被父皇疏遠。因此遇到一起時,總免不了發泄幾句埋怨牢騷話兒。而武惠妃早就指使她的女婿、鹹宜公主的駙馬楊洄暗中監視太子等人。開元二十四年(726)歲末,太子等人相聚,被楊洄探知後密告武惠妃。於是,武惠妃向玄宗哭訴道:“太子他們私下勾結,企圖加害臣妾母子,他們還大膽指責陛下。”玄宗聽了大怒,立即召來宰相張九齡、裴卿、李林甫,商議廢掉太子。
張九齡忠耿正直,他明白玄宗的心思。但他堅持道:“陛下三子都已成人,未聞有過大的錯失,為何要聽信傳言,憑一時喜怒而廢掉?太子關係國家根本,切不可輕易動搖!”李林甫這時的地位,排在張九齡之下,當著玄宗的麵,他沒有明確表態,但退朝後卻對高力士說:“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問外人。”他之所以陽奉陰違,是因為早已暗中巴結武惠妃,表示願意盡力扶持壽王。
武惠妃得知張九齡態度堅決,悄悄派宮奴牛貴兒前去拉攏疏通。張九齡將牛貴兒大罵之後趕出家門,並立即麵奏給玄宗知道。玄宗深受感動,廢立太子的風波暫告停息。
然而,沒過多久,張九齡和裴卿相繼被借故罷免,由李林甫接替了張九齡的職位。開元二十五年(737)4月,武惠妃又指使楊洄誣告太子等人企圖謀反,玄宗再次召宰相商議。這回李林甫表態了,還是那句老話:“這是陛下的家事,非臣等所宜幹預。”這促使玄宗最終橫下決心,立即派宦官於宮中宣旨:將太子及鄂、光二王廢為庶人。隨即,又將這三個親生兒子賜死於京城東驛。
武惠妃的夢想即將實現。然而,天不作美,“三庶人”事件之後,她總是惡夢纏身,心驚膽戰,恐懼成疾。玄宗命巫士於宮中祈神驅鬼,仍無濟於事。12月,武惠妃暴病身亡,享年隻有39歲。
這場慘劇,終於使玄宗冷靜下來。武惠妃死後,李林甫幾次勸玄宗立壽王為太子,玄宗猶豫不決,一拖就是半年多。
開元二十六年(738)5月,54歲的玄宗心力交瘁,愁容滿麵。這時謹慎機靈的高力士覺得是自己發言的時候了。
“陛下寢食不寧,是否因膳食不合口味?”
玄宗長歎一聲道:“力士,你是朕的老奴,難道也不明白朕的心思!”
“陛下憂心傷神,可是為太子的人選?”
“是啊,是啊。”
“陛下何必如此虛勞聖心,推長而立,誰還會有異議!”
“你說得對,你說得對。”高力士的話,使玄宗愁容舒展,定下了主意。6月,三皇子忠王李亨被立為太子。一場宮闈廢興的軒然風波至此終於平息下來。
太子廢立一事上,作為近臣,高力士表現出與李林甫不同的性格特點。李林甫善於察言觀色,揣測皇上的心意,專以阿諛逢迎為能事,處處將個人權位得失置於國家安危之上。高力士也是善於順從玄宗心意,但他卻是“順而不諛,諫而不犯”,很會選擇時機提出有益的意見,遇到玄宗不高興時,便不去犯顏進諫。廢立太子,高力士的建議最終起了作用,這也反映著內朝宦官與外朝宰相之間的相互抵製爭奪,它屬於統治集團內部的互相傾軋。既然已經出現分歧鬥爭,以後的明爭暗鬥就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