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力士原本姓馮,幼年時名叫馮元一。他的家族,上溯到曾祖父和更早的時代,那是極為顯赫的一個大家族。
他的曾祖馮盎,在隋文帝時先後任過縣令、刺史和太守等職;在隋煬帝時曾隨駕征伐遼東,升任左武衛大將軍,成為皇帝的近臣。隋末天下大亂,英雄豪傑乘勢而起。馮盎也乘機擴展勢力,在嶺南擁有“二十餘州,地數千裏”,成為雄視一方的霸主。
李唐王朝乘隋末亂世起兵建國後,首先致力於削平北方各地的割據群雄,到武德四年(621),以大將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招撫嶺南各州。次年7月,馮盎歸服。唐朝廷將馮盎所獻地區劃分為八個州,授予他上柱國、高州總管,封為越國公,仍由他管轄這些地方。同時,馮盎的兩個兒子也被任命為刺史。馮氏父子,以隋朝遺臣而搖身一變,又成為李唐的新貴。
再從馮盎上溯其家族曆史,可以知道馮氏的遠祖,原來居住在北方。五胡十六國時期,社會大動亂,馮家輾轉遷徙,最後托身於越族聚居的嶺南地區,並逐漸發展成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在馮氏家族的女性先祖當中,有一位聲名威揚的洗夫人(民間傳說本名阿英),即馮盎的祖母。洗夫人的母家,世代為南越族的首領,跨山據洞,其部落之眾多達十萬餘家。這樣的家族,在南北朝時的嶺南少數民族中,勢眾財雄,有舉足輕重之威望。
這位洗夫人,至今在海南島和她的家鄉湛江地區,仍被民間尊奉為“婆祖”、“姑太”。史書記載,洗夫人聰慧賢明,富於謀略,長於籌劃。成人之後善於約束撫慰部眾,並具有出征用兵的軍事才能,是位勇謀兼備的少數民族女英雄。
洗夫人在母家的誌行美名,被當時的羅州(今廣東化州縣)刺史馮融所熟知看重,便禮聘娶她為兒子馮寶的妻子。馮寶任高涼(今廣東陽江縣)太守。馮洗兩姓聯姻,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它是嶺南地區漢、越民族融合發展的重要標誌。
馮氏家族遷至嶺南後,雖然幾代都擔任地方長官,但由於是羈旅他鄉,因而號令難行。馮融洞察情勢,巧妙地運用聯姻策略,打破了這種長期相持的僵局。洗夫人由越族女兒變成漢家之婦,這特殊的身份和家族關係,使得她在民族團結發展的事業中,發揮了獨有的傑出才能。洗夫人及其後代,自南朝梁、陳至隋、唐,統治管理廣東南部地區達百年之久。洗夫人卒於602年,享壽達91歲。她生前被隋文帝冊封為譙國夫人,死後賜諡號誠敬夫人。
馮氏家族的聲威勢力,在隋唐之際達到了最盛期。與此同時,潛在的危機也發展。馮氏勢力的擴展,一是與嶺南越族的其他豪強大姓發生矛盾衝突;二是與唐朝鞏固統一,加強中央集權的國策相衝突。
馮盎據八州之地,野心勃勃,於高祖李淵在位末年,就以武力反唐。唐太宗即位後,以軟硬兼施之策對付馮盎,暫時緩和了幾方麵的矛盾。貞觀五年(631),在唐中央的恩威並用下,馮盎入京朝貢,進一步表示對李唐的服從。
馮氏雄據嶺南,正是中原分裂時期。而統一全國並日益強盛的唐朝,是不能聽任地方割據勢力分割國家的土地、人口,甚至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局麵長期存在的。所以,唐中央一再采取措施,削弱地方割據力量。貞觀初年,唐太宗下令依天下山川形勢,劃分全國為十道(監察區)。其中嶺南道包括五嶺之南73州及安南都護府,即包括今廣東、廣西一帶地區。
到了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唐中央開始直接選派官員到嶺南任職,逐步代替“土官”(即就地任命地方豪強和種族首領為政府官員)。這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對南方地區的直接統治,對地方割據勢力的削弱打擊也是顯而易見的。
不消說,馮氏家族的勢力一直是受到唐中央密切關注的。貞觀二十三年(649),馮盎去世。次年,唐中央將高州都督府的轄地分割為高、恩、潘三州,以馮盎的兒子和侄子分任各州刺史。這顯然是為了分散弱化馮氏勢力。
馮盎兄弟三人,他們的兒子輩多達數十人,仍然具有雄強威勢。馮盎的幾個兒子都任刺史職務,其中有一人娶禮部尚書許敬宗之女為妻。但從馮盎的孫輩開始,馮氏家族的勢力急劇衰落下來,“名登仕版”的人幾乎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