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9年(秦始皇28年),秦始皇東巡歸來第一次設朝,上卿蒙毅首先出班奏曰:“皇上,而今天下已定,郡縣已分,秦國的政治經濟,已經踏上了正常的軌道。陛下曾有言,說自己是始皇帝,往後的大秦基業,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以至無窮無盡,要世世代代相傳下去。因此,立嗣之事再不應拖延,這是秦國江山社稷後繼有人的大事,望陛下及早考慮決定!”
許多大臣,見上卿蒙毅說得入情入理,都附和蒙毅的意見,主張盡快立嗣。隻有趙高等少數幾個人,他們閉著嘴沒有吭聲。
秦始皇說:“立太子的事,朕也曾考慮過,但朕有20幾個兒子,不知立誰合適?因而遲遲未決。”
其實,他這隻不過是推脫的話罷了。他自己也認為,諸子之中,立扶蘇為嗣最為合適。扶蘇是長子,且聰明仁孝,在群臣中頗有威信。隻是,扶蘇常直言相諫,在他麵前,不顧輕重,有時直弄得他下不了台。所以,他一直不大喜歡扶蘇,想將立嗣之事等等再說。
蒙毅堅持說:“自古以來,立長為嗣,已成定規。而今,陛下長子扶蘇已經長成,在他20幾個兄弟當中,數扶蘇最有才德,他貌有帝王之相,胸有過人之才,英武賢孝,聰明寬厚,不可多得,立他為太子,是萬民之福,社稷之福。”
秦始皇聽罷,好一陣沉吟,轉而問趙高意見:“你說呢?”
趙高是何等的機靈,他因見蒙毅說了立扶蘇之事,秦始皇總不表態,反而來問他,心中早明白了幾分。於是說:“立太子的事,本是江山社稷大計,跟陛下一樣,我也覺著應該分外鄭重。自古以來,凡是立嗣匆匆忙忙的,往往會引起兄弟間不必要的猜忌與爭鬥,甚至於手足相殘,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今,陛下正當盛年,精力充沛,來日方長,我看此事不必操之過急。再等上一些時日,陛下在20幾個兒子當中,再好好挑選一下,選個最拔尖的立為太子,這才是人心所向,才能確保大秦世代相傳,永遠昌盛哩!”趙高口蜜腹劍,嘴上這麽說,心裏卻在罵:什麽世代相傳,永遠昌盛,狗屁!包括你秦始皇在內,誰知道我的根底?哼!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一切都報,看你這大秦江山,將來會是誰人的天下!
原來,這趙高本是趙國的遠緣貴族的後裔。秦國滅趙之後,趙高的父母都作了秦國的俘虜,他僥幸得以逃脫。不久,趙高父母因不服管教,一個處了宮刑,一個處了死刑。趙高得知消息後,國仇家恨,一齊湧上心頭。他發誓要報仇雪恨!於是,他請人給自己施了宮刑。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竟千方百計混入秦宮,充當了一名內侍。
也是天緣湊巧,燕太子丹派荊軻行刺秦始皇的時候,趙高恰好在秦始皇的身邊。起初的時候,他心裏直是叫好,想著如能將秦王政一刀殺了,倒也痛快,所以瞪大了眼睛隻是觀看。可是,荊軻失手,秦始皇逃走,並繞柱轉圈飛奔不斷拔劍,他眼看荊軻殺不了秦始皇,不禁十分失望。恰在這時,禦醫夏無且喊叫著讓秦始皇背劍而拔,他也想著此時既然殺不了他,還不如先救一下秦始皇,隻要取得了他的信任,貼近了他的身邊,不愁大仇不報。於是,他也跟著喊讓秦始皇背劍反拔,並把書、筆、硯台之物扔向荊軻,使秦始皇有了脫身之機。果然,他因之得到了榮升的機會,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
趙高是個內侍,雖然時間不算長,但因他有著深深的陰謀,所以處處富於心計。對秦始皇這麽多兒子,他廣有接觸與了解:扶蘇是個智、勇、信、德俱全的人才,而且對他這個內侍老不冷不熱的,壓根兒就瞧不起。他當了中車府令後,扶蘇一見了他,瞟來的隻是冷冷的一瞥,他當然有些膽怯。如果讓扶蘇當了太子,他還能有望麽?倒是胡亥,畢竟年幼,他三引逗兩引逗的,對他極是親熱。人說從小看大,胡亥十分無能,將來必定成不了什麽氣候,要控製他的話卻也容易。在他的心目中,要是扶立胡亥當了太子,讓秦始皇之後秦國出現一位白癡一般的皇帝,那真是再好不過了,那我的滅秦大計,不就有希望實現了嗎?可是,這個胡亥,他那豬一樣的腦子怎麽能與扶蘇競爭?真要讓他倆公平競爭的話,這胡亥無異是雞蛋碰石頭。他正在動著腦子,看如何詆毀扶蘇,又如何扶助胡亥。所以,這一會兒,他隻是說了一番冠冕堂皇的話,表示了他的態度。
可秦始皇聽趙高這麽一說,卻正中下懷,心底裏越發喜歡這個極機靈的人。他立即表態說:“卿之所言,甚是有理,朕也是這麽想的!”
秦始皇一發了話,誰也再無法開口。這樁事情,也就擱淺了。
到了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又想起了前兩次東巡的樂趣,又想著要出巡了,便下令再次東巡。這次出巡,他在博浪沙遇險,差點被刺客的大鐵椎擊中。
出巡回來,秦始皇盡管心裏大是不快,但仍賣力埋頭於政務之中。這一天,已半夜了,他照舊在看各郡公文奏折,一絲兒沒有睡意。尤其是臨洮的一封奏折,特別引起他的注意,上寫著:“臨洮地麵,最近發現有12巨人出沒,巨人長五丈,穿異服,蹬巨履,儼然天神。”哦,天神是上天派來的麽?上天派天神來幹什麽呢?他聚精會神地思索起來。
第二天,秦始皇召見了趙高。都多少次了,趙高在關鍵的事情上,都能與他的思想不謀而合,似乎他有特異功能。不,是與他心貼著心。但令人悲哀的是,他絲毫沒有看透趙高的本質,他如果發現陽奉陰違的趙高要比分庭抗禮的呂不韋可怕得多的話,他一定會頓感毛骨悚然的。可惜,他一絲兒也未發現。
趙高來了。秦始皇將臨洮的奏折讓趙高看過,問趙高說:“巨人出現,不知是何征兆?”
趙高可是把眼前這位對手摸透了。他深知秦始皇相信怪異,想聽的就是好話,是順耳的話,奉承的話。於是,他眼珠一轉說:“巨人出現,還不是象征陛下洪福齊天,國家繁榮昌盛麽!”
秦始皇說:“朕也是這麽想的。要不的話,他們的形象怎麽會像天神一般呢?這分明是上天派來衛護朕和大秦社稷的麽!可這巨人,出沒無常,朕想將他們請來,又有什麽辦法呢?”
趙高說:“巨人出現,瞬間即逝,可陛下要讓他們長相廝守,衛護陛下和京城,目下隻有塑他們的像了,就像是萬千廟宇裏的神像一樣。盡管神仙在人間也不是長年相居,但如若塑起了他們的神像,建起了人間的廟宇,神仙在人間也就有了棲身之處,可以避人間的災禍,保人間的幸福。對於這些巨人,也隻有這樣。陛下可以讓臨洮的地方長官,將巨人的身影描畫下來,大王再令人依樣鑄上12個金人,安置在這鹹陽宮中。這樣,陛下可以朝夕相見,我大秦社稷有天神護衛,大秦江山自然會牢不可破,代代相傳。陛下,你看這主意如何?”趙高的真實用意無非是想步鄭國修渠瘦秦的後塵,假借鑄造金人,讓秦始皇廣收民間金銀,以引起國怨民恨,達到推翻秦王朝的目的。可是,別人怎知他的險惡用心呢?
秦始皇聽從了趙高的建議,詔令天下,盡收民間所藏兵器,鑄造12金人。詔令一出,天下行動,什麽刀槍劍戟,什麽錘錐棍棒,不管24般兵器也好,還是48般兵器也好,統統都被收繳到了官府,全都投進了熔爐。這,也算得當時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
這一天,秦始皇由李斯、趙高等人陪同著,一起去看鑄造金人。他們來到工地上,但見爐火熊熊,萬頭攢動,工匠民夫,奔前奔後,忙忙碌碌,甚是吃力賣勁。秦始皇得意之情,溢於言表,稱讚說:“這麽多鑄金人的工匠,倒是十分的難得,隻知辛勤勞作,不惜出力流汗,真是些順民呀!”
趙高趕緊順著說:“老百姓當然得聽君王的話。可治國治民,就得治。你限時限刻地讓他們幹,不幹就得懲處,他們自然就乖了。可你要是放任的話,他們就放刁了。”
“嗯,”秦始皇心裏不由一動,來了興趣。於是,他又說:“你倒說說看,這治民之道,最要緊的是什麽呢?”
趙高說:“治民之道,最要緊的就是要叫他們忙得無法偷閑。俗話說,無事生非,如果能使天下百姓都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生非,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就像這鑄金人,他們敢停下來嗎?所以,六國未平的時候,戰爭是個辦法;而今,天下統一了,勞役就是辦法。如果讓他們吃飽了飯,無所事事,小則打架鬥毆,大則犯上作亂,那就難治理了。”
李斯又插上了嘴,說修驪山陵墓需大量工役。
“嗯,這應該考慮。”秦始皇說:“我還想起來了,前幾天,邊防大臣有奏折來,建議讓修萬裏長城呢!”
“還有,”趙高也說:“鹹陽宮雖然算得上巍峨壯麗,但陛下而今成了天下一統的皇帝,恐怕還需要更大的宮殿才能相稱。這宮殿,大到可以包容六國宮殿的精華,這樣才可以顯示陛下的氣吞萬裏河山之勢!”
“好,好!當然需要,當然需要!”秦始皇更樂了。這君臣三個,你拉我唱,越說越來勁,越談越默契,好似談笑之間,就把萬裏江山牢牢地攥在手心裏了。
於是,詔令發布了:
天下男子,從年滿16周歲開始,直至50歲為止,都必須服義務役。義務役按戶出人,五戶出一,十戶出二,服勞役的,三年一換,凡判了刑的,永無限期。能工巧匠,一律服勞役,或五年,或十年一換,適當計酬。違抗者,一律斬首,滅九族。
詔令一下,各地官吏,如狼似虎,抽丁拉夫,橫征暴斂,無所不為。老百姓叫苦連天,怨聲載道。一月後,各地已增役160萬人:秦始皇增派60萬人去修驪山地宮;40萬人去五嶺樹壁壘修馳道;40萬人去修長城。餘下30萬人,包括能工巧匠,全都留在鹹陽,讓修六國宮殿和阿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