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十一年,伐徐以恐吳,靈王次於乾谿以待之。王曰:“齊、晉、魯、衛,其封皆受寶器,我獨不。今吾使使周求鼎以為分,其予我乎?”析父對曰:“其予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蓽露藍蔞,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惟是桃弧棘矢以共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無分而彼皆有。周今與四國服事君王,將惟命是從,豈敢愛鼎?”靈王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今鄭人貪其田,不我予,今我求之,其予我乎?”對曰:“周不愛鼎,鄭安敢愛田?”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吾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畏我乎?”對曰:“畏哉!”靈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
“譯文”
十一年,攻伐徐國以威脅吳國,靈王自己領軍駐在乾谿,等待吳國的反應。靈王說:“齊、晉、魯、衛四國,他們接受封地時,都從周天子那裏得到寶器。隻有我們楚國沒有。現在我派遣使者到周王室去求寶鼎作為分封的寶器,周天子會給我嗎?”析父回答說:“周天子將會給予王的。以前我們先王熊繹,遠在荊山,拉著簡陋的柴車,身穿破爛的衣服,居住在草莽荒野當中,艱難地在山林水澤中行走,以這種精神來侍奉天子。楚地沒有什麽特產,隻有桃木製成的弓以及棘木做成的箭,來供應天子的兵器。齊君呂汲是成王的舅舅,晉、魯、衛三國的開國之君都是周天子同母的弟弟,楚國和周天子因為沒有關係而沒有分到寶器,而齊、魯、衛反而都有寶器。周現在和四國都侍奉君王,必定會聽從你的命令。怎麽敢吝惜寶鼎呢?”靈王說:“過去我的遠祖伯父昆吾住在以前的許地,如今鄭人貪占那塊土地而不給我,如今我向鄭國要回它,鄭國會給我嗎?”析父回答說:“周不敢吝惜寶鼎,鄭國哪敢吝惜許田呢?”靈王說:“過去諸侯都疏遠我而畏懼晉國的威勢,現在我們把陳、蔡、不羹等地都修建成大城,都備有戰車車輛,諸侯害怕我嗎?”析父回答說:“害怕。”靈王高興地說:“析父真善於講說往古的事。”
“原文”
十二年春,楚靈王樂乾谿,不能去也。國人苦役。初,靈王會兵於申,戮越大夫常壽過,殺蔡大夫觀起。起子從亡在吳,乃勸吳王伐楚,為間越大夫常壽過而作亂,為吳間。使矯公子棄疾命召公子比於晉,至蔡,與吳、越兵欲襲蔡。令公子比見棄疾,與盟於鄧。遂入殺靈王太子祿,立子比為王,公子子為令尹,棄疾為司馬。先除王宮,觀從從師於乾谿,令楚眾曰:“國有王矣。先歸,複爵邑田室;後者,遷之。”楚眾皆潰,去靈王而歸。
靈王聞太子祿之死也,自投車下,而曰:“人之愛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王曰:“餘殺人之子多矣,能無及此乎?”右尹曰:“請待於郊以聽國人。”王曰:“眾怒不可犯。”曰:“且入大縣而乞師於諸侯。”王曰:“皆叛矣。”又曰:“且奔諸侯以聽大國之慮。”王曰:“大福不再,隻取辱耳。”於是王乘舟將欲入鄢。右尹度王不用其計,懼俱死,亦去王亡。
“譯文”
十二年春,楚靈王在乾谿享樂,舍不得離去,徭役使國人痛苦不堪。以前靈王在申地與諸侯會師,侮辱越國大夫常壽過,誅殺蔡國大夫觀起。觀起的兒子觀從逃亡到吳國,就勸吳王攻伐楚國,挑撥越大夫常壽過作亂,讓他充當吳國的間諜。派人假傳公子棄疾的命令召回在晉國的公子比。到了蔡國,觀從聯合吳國、越國的軍隊想襲擊蔡國。命令公子比見棄疾,和他們在鄧城會盟。於是進入郢都殺靈王的太子祿,而立公子比為王,公子子皙為令尹,棄疾為司馬。先清除了王宮,然後觀從率領軍隊到乾谿,向楚國官兵宣布:“國家有新王了。先回去的人,可以恢複都邑、爵位、田地、宮室,後回去的人將遷移田地宮室。”楚軍一聽都逃散,丟下靈王而回到國都。
靈王聽到太子祿被殺,自己跌到車下,說:“人家疼愛他們的兒子也像我這樣嗎?”侍人回答說:“比這還厲害。”靈王說:“我殺了太多別人的兒子,能沒有這樣的報應嗎?”右尹說:“請王回到郢都郊外等待,聽從國人的處置吧。”靈王說:“眾人的憤怒是不可幹犯的啊。”右尹說:“暫且進據大縣,然後向諸侯求救如何?”王說:“所有人都背叛了!”右尹又說:“暫且出奔到諸侯之國,然後聽大國的調停。”王說:“大福不會再來,隻是自取其辱罷了!”在這時靈王坐船想進據鄢郢城。右尹估計靈王不會采納他的計謀,害怕跟去送死,也離開靈王逃走了。
“原文”
靈王於是獨傍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鋗人,謂曰:“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鋗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餉王從王者,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王因枕其股而臥。鋗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覺而弗見,遂饑不能起。芋尹申無宇之子申亥曰:“吾父再犯王命,王弗誅,恩孰大焉!”乃求王,遇王饑於厘澤,奉之以歸。夏五月癸醜,王死申亥家,申亥以二女從死,並葬之。
“譯文”
靈王於是獨自在山裏徘徊,鄉野百姓不敢收留他。王在途中遇到他以前的鋗人,就對鋗人說:“替我找一點食物吧,我已經三天沒有吃東西了。”鋗人說:“新王下令,誰敢供給你或隨從人員食物,罪刑會連及三族;況且這裏也無法找到食物。”於是王枕在鋗人的腿上睡了,鋗人又用土塊來代替,抽出腿就逃跑了。王醒來不見鋗人,饑餓得都爬不起來。芋園的管理人申無宇的兒子申亥說:“我的父親兩次觸犯王命,王都沒有殺他,這個恩惠是多麽大啊!”於是四處尋找王,結果在厘澤看到靈王餓倒在那裏,便侍奉他回到家裏。夏五月癸醜日,靈王死在申亥家中,申亥讓兩個女子陪葬,並埋葬了他們。
“原文”
是時楚國雖已立比為王,畏靈王複來,又不聞靈王死,故觀從謂初王比曰:“不殺棄疾,雖得國,猶受禍。”王曰:“餘不忍。”從曰:“人將忍王。”王不聽,乃去。棄疾歸,國人每夜驚,曰:“靈王入矣!”乙卯夜,棄疾使船人從江上走呼曰:“靈王至矣!”國人愈驚。又使曼成然告初王比及令尹子皙曰:“王至矣!
國人將殺君,司馬將至矣!君早自圖,無取辱焉。眾怒如水火,不可救也。”初王及子皙遂自殺。丙辰,棄疾即位為王,改名熊居,是為平王。
“譯文”
這時楚國雖然已經立了比為王,但是怕靈王再回來,又沒有聽到靈王死的消息,所以觀從對新王子比說:“如果不殺棄疾,您雖然得到國家,還免不了遭受禍患。”王說:“我不忍心殺他。”觀從說:“別人將忍心殺您呢。”新王不聽,於是觀從離開了。這時棄疾也回來了。國都的人們夜夜驚恐,說:“靈王入城了。”乙卯日晚上,棄疾派撐船的人從江上邊走邊喊說:“靈王回來了。”國人更加驚恐。棄疾又派曼成然告訴新王子比和令尹子皙說:“王回來了,國人將殺死你們,司馬(即棄疾)就要到了!你們應該早作準備,不要自取羞辱,眾怒就如同水淹火燒,是無法解救的。”於是新王子比和子皙自殺了。丙辰日,棄疾即位為王,改名叫熊居,這就是平王。
“原文”
平王以詐弑兩王而自立,恐國人及諸侯叛之,乃施惠百姓。複陳、蔡之地而立其後如故,歸鄭之侵地。存恤國中,修政教。吳以楚亂故,獲五率以歸。平王謂觀從:“恣爾所欲。”欲為卜尹,王許之。
初,共王有寵子五人,無適立,乃望祭群神,請神決之,使主社稷,而陰與巴姬埋璧於室內,召五公子齋而入。康王跨之,靈王肘加之,子比、子皙皆遠之。平王幼,抱其上而拜,壓紐。故康王以長立,至其子失之;圍為靈王,及身而弑;子比為王十餘日,子皙不得立,又俱誅。四子皆絕無後。惟獨棄疾後立,為平王,竟續楚祀,如其神符。
“譯文”
平王用欺詐手段殺害了靈王和新王子比兩人,自己才能即位,恐怕國人和諸侯背叛自己,於是就對百姓施行恩惠。恢複陳、蔡兩國的土地,安慰撫恤國內百姓,修整政令教化。吳國因為楚國混亂的緣故,擄獲了楚國的五個軍事首領回去。平王對觀從說:“隨便你願意做什麽官。”觀從想做卜尹,平王答應了他。
起初,共王有五個寵愛的兒子,但沒有嫡長子可立,於是遙祭山川群神,請神來決定派誰主掌國家。共王暗中和巴姬在祖廟內埋藏一塊璧玉,然後召見五個公子齋戒後進入祖廟。康王跨璧而過,靈王用手肘放在上麵,公子比、子皙都遠離璧玉,沒有從上麵經過。平王年幼,被抱進廟,一拜再拜都正好壓在璧紐上。所以康王因為年長而即位,到了他的兒子手裏失去了王位;公子圍為靈王,結果身遭殺害;子比做了十幾天的王,子皙不曾即位,又都被殺。四人都沒有後代,而斷絕世係。隻有公子棄疾最後即位,就是平王,繼續楚國的世係,如神符顯示得那樣。
“原文”
初,子比自晉歸,韓宣子問叔向曰:“子比其濟乎?”對曰:“不就。”宣子曰:“同惡相求,如市賈焉,何為不就?”對曰:“無與同好,誰與同惡?取國有五難:有寵無人,一也;有人無主,二也;有主無謀,三也;有謀而無民,四也;有民而無德,五也。子比在晉十三年矣,晉、楚之從不聞通者,可謂無人矣;族盡親叛,可謂無主矣;無釁而動,可謂無謀矣;為羈終世,可謂無民矣;亡無愛征,可謂無德矣。王虐而不忌,子比涉五難以弑君,誰能濟之!
有楚國者,其棄疾乎?
君陳、蔡,方城外屬焉。苛慝不作,盜賊伏隱,私欲不違,民無怨心。先神命之,國民信之。羋姓有亂,必季實立,楚之常也。子比之官,則右尹也;數其貴寵,則庶子也;以神所命,則又遠之;民無懷焉,將何以立?”宣子曰:“齊桓、晉文不亦是乎?”對曰:“齊桓,衛姬之子也,有寵於厘公。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有莒、衛以為外主,有高、國以為內主,從善如流,施惠不倦。有國,不亦宜乎?昔我文公,狐季姬之子也,有寵於獻公,好學不倦。生十七年,有士五人,有先大夫子餘、子犯以為腹心,有魏犨、賈佗以為股肱,有齊、宋、秦、楚以為外主,有欒、郤、狐、先以為內主。亡十九年,守誌彌篤。惠、懷棄民,民從而與之。故文公有國,不亦宜乎?子比無施於民,無援於外。去晉,晉不送;歸楚,楚不迎。何以有國!”子比果不終焉,卒立者棄疾,如叔向言也。
“譯文”
以前,子比從晉國回到楚國,韓宣子問叔向說:“子比將會成功嗎?”叔向回答說:“不會成功。”宣子說:“楚國人和子比都仇恨靈王,要求立新君,好比商人牟取利益一樣,為什麽不能成功呢?”叔向回答說:“沒有人和他交好,又有誰跟他仇恨呢?取得國家有五個困難:雖有寵貴卻沒有賢人幫助是一難,雖有賢人幫助卻沒有重要的支持力量是二難;雖有重要的支持力量卻沒有良好的計謀是三難;雖有通盤謀劃而沒有百姓的擁護是四難;雖得到人民的擁護,自己卻沒有德行是五難。子比在晉國已經十三年了,晉國、楚國和子比交遊的人都不曾聽說過有學識淵博的,可說是沒有賢人相助;親族有的叛離,有的死亡,可說是沒有重要的支持力量;楚國沒有可乘之機卻妄動取國,可說是沒有計謀;一輩子寄居在晉國,可說是沒有人民;流亡在外而楚國卻沒有人愛念他,可說是沒有德行。靈王暴虐而無所畏忌,子比必須經曆這五大困難而殺害他的國君,誰能幫助他成功呢?將來得到楚國的恐怕是棄疾吧!棄疾治理陳、蔡,方域以外的地區都歸屬他,煩亂邪惡的事情一點都沒有,盜賊銷聲匿跡,不因為自己的私欲而違背人民的利益,人民對他毫無怨心,祖先神靈都命令他做國君,人民都相信他。羋姓出什麽亂子,一定是排行末的人即位,這是楚國的常情。子比的官職是右尹,論他的貴寵,不過是庶子,和神靈所命令為君的相差很遠;又沒有人民懷念他,這樣,怎麽能夠登上王位呢?”
宣子說:“齊桓公、晉文公不也是庶子嗎?”叔向回答說:“齊桓公是衛姬的兒子,得到厘公的寵愛,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這些人的輔佐,又有莒、衛兩國做他的外援,高、國二卿做他的內應,他本人也從善如流,施惠從不厭倦。他能享有國家,不是很應該的嗎?以前我們的文公是狐季姬的兒子,得到獻公的寵愛,他自己又勤學不倦。十七歲時,獲得趙衰、狐偃、賈佗、先軫、魏犨五位才士的擁護,其中先大夫趙衰、狐偃更是他的心腹,魏犨、賈佗做他的得力輔佐,外有齊、宋、秦、楚四國做他的外援,內有欒、郤、狐、先四姓做他的內應。逃亡在外十九年,奮發圖強的意誌始終不渝。惠公、懷公背棄人民,人民相繼歸附文公。所以文公得有晉國,不也是應該的嗎?子比對人民沒有布施恩惠,又沒有外來援助,離開晉國,晉國沒有人送他;回到楚國,楚國也沒有人迎接。這樣的人怎麽能得有國家呢?”子比果然沒有得到好下場,最終繼位的是公子棄疾,和叔向所說的完全一樣。
“原文”
平王二年,使費無忌如秦為太子建取婦。婦好,來,未至,無忌先歸,說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為太子更求。”平王聽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為太子娶。是時伍奢為太子太傅,無忌為少傅。無忌無寵於太子,常讒惡太子建。建時年十五矣,其母蔡女也,無寵於王,王稍益疏外建也。
六年,使太子建居城父,守邊。無忌又日夜讒太子建於王曰:“自無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能無望於王,王少自備焉。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諸侯,且欲入矣。”平王召其傅伍奢責之。伍奢知無忌讒,乃曰:“王奈何以小臣疏骨肉?”無忌曰:“今不製,後悔也。”於是王遂囚伍奢。乃令司馬奮揚召太子建,欲誅之。太子聞之,亡奔宋。
“譯文”
平王二年,派費無忌到秦國為太子建娶妻。秦女很漂亮,接來,還沒有到京城,費無忌就先回來告訴平王說:“秦女長得很漂亮,你可以自己娶來,另給太子找一個。”平王聽了他的話,就自己娶了秦女,生了熊珍,而另外替太子娶妻。這時伍奢做太子太傅,費無忌做太子少傅。費無忌得不到太子的寵信,常常向平王毀謗太子建。這時太子建已經十五歲了,他的母親是蔡國女子,也不得平王的寵愛,於是平王漸漸地更加疏遠太子。
六年,命令太子建居於城父,戍守邊疆。費無忌又日夜向平王毀謗太子建說:“自從我把秦女獻給王以後,太子就怨恨我,對大王也不可能沒有埋怨,王應該自己稍加防備。況且太子住在城父,手握兵權,外結諸侯,而且時時想打進都城。”平王召見太子的太傅伍奢查究這件事。伍奢知道是費無忌的讒言,於是對平王說:“王怎麽可以因為小臣的讒陷而疏遠至親骨肉呢?”無忌說:“現在不製住他,將來必定會後悔的。”於是平王把伍奢拘禁起來,然後命令司馬奮揚召回太子建,想要殺他。太子建聽到這個消息,就逃奔宋國了。
“原文”
無忌曰:“伍奢有二子,不殺者,為楚國患。盍以免其父召之,必至。”於是王使使謂奢:“能致二子則生,不能將死。”奢曰:“尚至,胥不至。”王曰:“何也?”奢曰:“尚之為人,廉,死節,慈孝而仁,聞召而免父,必至,不顧其死。胥之為人,智而好謀,勇而矜功,知來必死,必不來。然為楚國憂者必此子。”於是王使人召之,曰:“來,吾免爾父。”伍尚謂伍胥曰:“聞父免而莫奔,不孝也;父戮莫報,無謀也;度能任事,知也。子其行矣,我其歸死。”伍尚遂歸。伍胥彎弓屬矢,出見使者,曰:“父有罪,何以召其子為?”將射,使者還走,遂出奔吳。伍奢聞之,曰:“胥亡,楚國危哉!”楚人遂殺伍奢及尚。
“譯文”
無忌說:“伍奢有兩個兒子,如果不殺掉他們,日後必將成為楚國的禍患。何不用以赦免他們父親的死罪為條件來召見他們,他們兩人一定會來。”於是平王派遣使者對伍奢說:“如果你能把你的兩個兒子招來,就可以活命,不能就隻有死路一條。”伍奢說:“伍尚會來,伍子胥不會來。”平王說:“為什麽呢?”伍奢說:“伍尚為人清廉,能為節義效死,孝順父母對人仁愛,聽說來見王可以赦免父親,一定會來,而不會考慮自己的生死。伍子胥為人,聰明而善於心計,勇敢而好誇耀功勞,知道來見王一定會死,必定不肯來,但將來成為楚國憂患的一定是他。”於是平王派人召他們,說:“你們來,我就赦免你們的父親。”伍尚對伍子胥說:“聽到可以赦免父親的消息而不奔去,是不孝;父親被殺而不報仇,是沒有智謀;估計能力承擔事,那才是聰明的表現。你逃走吧,我去送死。”於是伍尚就回到京城。伍子胥佩帶好弓,扣好箭,出來見使者,說:“父親有罪,為什麽要召見他的兒子呢?”舉起弓箭要射使者,使者返身逃跑,於是伍子胥就投奔吳國去了。伍奢聽到這個消息說:“子胥逃跑了,楚國危險了!”於是楚王就殺了伍奢和伍尚。
“原文”
十年,楚太子建母在居巢,開吳。吳使公子光伐楚,遂敗陳、蔡,取太子建母而去。楚恐,城郢。初,吳之邊邑卑梁與楚邊邑鍾離小童爭桑,兩家交怒相攻,滅卑梁人。卑梁大夫怒,發邑兵攻鍾離。楚王聞之,怒,發國兵滅卑梁。吳王聞之,大怒,亦發兵,使公子光因建母家攻楚,遂滅鍾離、居巢。楚乃恐而城郢。
十三年,平王卒。將軍子常曰:“太子珍少,且其母乃前太子建所當娶也。”欲立令尹子西。子西,平王之庶弟也,有義。子西曰:“國有常法,更立則亂,言之則致誅。”乃立太子珍,是為昭王。
“譯文”
十五年,楚太子建的母親在居巢,暗通吳國,引導吳國伐楚,自己做內應。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擊敗幫助楚國的陳、蔡兩軍,接了太子建的母親到吳國。楚國害怕了,就建築郢城。以前吳國的邊境卑梁和楚國的邊境鍾離有兩家的小孩子爭奪桑葉,導致兩家憤怒毆打,鍾離人殺了卑梁一家人。卑梁大夫大怒,派兵攻打鍾離。楚王聽到這個消息大怒,發動國內的軍隊滅掉卑梁。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大怒,也發兵,派公子光借著太子建的母親家在居巢的緣由攻打楚國,於是滅掉鍾離、居巢兩地。楚國恐慌,因此就建築郢城。
十三年,平王去世,將軍子常說:“太子珍年紀很小,而且他的母親是以前太子建所應該娶的妻子。”想要立令尹子西為王。子西是平王的庶弟,有仁義表現。子西說:“國家有常規法度,改變繼承順序會造成禍亂,談論改立就會招致誅殺。”於是立太子珍為王,這就是昭王。
“原文”
昭王元年,楚眾不說費無忌,以其讒亡太子建,殺伍奢子父與郤宛。宛之宗姓伯氏子嚭及子胥皆奔吳,吳兵數侵楚,楚人怨無忌甚。楚令尹子常誅無忌以說眾,眾乃喜。
四年,吳三公子奔楚,楚封之以吳。五年,吳伐取楚之六、潛。七年,楚使子常伐吳,吳大敗楚於豫章。
十年冬,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與唐、蔡俱伐楚,楚大敗,吳兵遂入郢,辱平王之墓,以伍子胥故也。吳兵之來,楚使子常以兵迎之,夾漢水陣。吳伐敗子常,子常亡奔鄭。楚兵走,吳乘勝逐之,五戰及郢。己卯,昭王出奔。庚辰,吳人入郢。
“譯文”
昭王元年,楚人都不喜歡費無忌,因為他的毀謗而使太子建逃亡在外,並且殺了伍奢父子和郤宛。郤宛的同族伯氏的兒子嚭和伍子胥都逃奔到吳國,吳國的軍隊多次侵擾楚國,楚國的百姓非常怨恨費無忌。楚國令尹子常殺費無忌來取悅楚人,楚人才高興。
四年,吳國的二位公子掩餘、燭庸投奔到楚,楚王賜封他們土地來抵抗吳國。五年,吳國攻取楚的六城和潛城。七年,楚國派令尹子常攻吳國,吳軍在豫章大敗楚軍。
十年冬天,吳王闔閭、伍子胥、伯嚭聯合唐國、蔡國一起討伐楚國,楚國大敗。於是吳兵進入郢都,掘開平王墳墓施以鞭屍之辱,這是因為伍子胥要報仇的緣故。這次吳兵攻楚,楚派子常領兵迎戰,在漢水對峙。吳兵打敗子常,子常逃到鄭國。楚兵潰散敗退,吳兵乘勝追殺,五次交戰就打到郢城。己卯日,昭王出城逃跑。庚辰日,吳人進郢都。
“原文”
昭王亡也,至雲夢。雲夢不知其王也,射傷王。王走鄖。鄖公之弟懷曰:“平王殺吾父,今我殺其子,不亦可乎?”鄖公止之,然恐其弑昭王,乃與王出奔隨。吳王聞昭王往,即進擊隨,謂隨人曰:“周之子孫封於江漢之間者,楚盡滅之。”欲殺昭王。王從臣子綦乃深匿王,自以為王,謂隨人曰:“以我予吳。”隨人卜予吳,不吉,乃謝吳王曰:“昭王亡,不在隨。”吳請入自索之,隨不聽,吳亦罷去。
昭王之出郢也,使申鮑胥請救於秦。秦以車五百乘救楚,楚亦收餘散兵,與秦擊吳。十一年六月,敗吳於稷。會吳王弟夫概見吳王兵傷敗,乃亡歸,自立為王。闔閭聞之,引兵去楚,歸擊夫概。夫概敗,奔楚,楚封之堂谿,號為堂谿氏。楚昭王滅唐。九月,歸入郢。
“譯文”
昭王逃到雲夢。雲夢的百姓不知道他是國王,射傷了他。昭王又逃到鄖國。鄖君的弟弟懷說:“平王殺了我們的父親,現在我們殺他的兒子,不是很合理嗎?”鄖公阻止了他,但還是怕他殺昭王,於是就和昭王一起逃奔隨國。吳王聽說昭王逃到隨國,就出兵進攻隨,對隨人說:“周的子孫封在長江、漢水一帶,都被楚國消滅了。”隨君想殺昭王。昭王的隨從子綦把他嚴實地隱藏起來,然後聲稱自己是昭王。對隨人說:“把我交給吳國。”隨人占卜這件事的吉凶,不吉,於是隨人就向吳王推辭說:“昭王逃走了,不在隨國。”吳王請求進入隨國親自搜索,隨國不答應,吳王也就率兵撤離了。
昭王逃到郢都時,派申鮑胥向秦國求救。秦國派了五百輛兵車救楚,楚國也收拾殘餘散亡的軍隊,和秦軍共同反擊吳軍。十一年六月,在稷地打敗了吳軍。剛好吳王的弟弟夫概看見吳王的軍隊戰敗,於是就逃回國,自立為王。闔閭聽到這個消息,就領兵離開楚國,回到吳國攻打夫概。夫概被打敗,逃奔到楚國,楚王把堂谿封給他,號稱為堂谿氏。楚昭王滅掉唐國。九月,回到郢都。
“原文”
十二年,吳複伐楚,取番。楚恐,去郢北徙,都鄀。
十六年,孔子相魯。二十年,楚滅頓,滅胡。二十一年,吳王闔閭討伐越國。越王勾踐射傷吳王,遂死。吳由此怨越而不西伐楚。
二十七年春,吳伐陳,楚昭王救之,軍城父。十月,昭王病於軍中,有赤雲如鳥,夾日而蜚。昭王問周太史,太史曰:“是害於楚王,然可移於將相。”將相聞是言,乃請自以身禱於神。昭王曰:“將相,孤之股肱也,今移禍,庸去是身乎!”弗聽。卜而河為祟,大夫請禱河。昭王曰:“自吾先王受封,望不過江、漢,而河非所獲罪也。”止不許。孔子在陳,聞是言,曰:“楚昭王通大道矣,其不失國,宜哉!”
“譯文”
十二年,吳國再次討伐楚國,攻占番邑。楚王很害怕,就離開郢都,而將都城北遷到鄀邑。
十六年,孔子做魯國宰相。二十年,楚滅頓國,滅胡國。二十一年,吳王闔閭伐越,越王勾踐射傷吳王,吳王因此死了。吳國從此怨恨越國,而不再出兵向西攻打楚國。
二十七年春,吳國攻打陳國,楚昭王出兵救陳,駐軍在城父。十月,昭王在軍中病倒。當時,天空有一片紅雲像鳥一樣,夾著太陽飛行。昭王詢問周王室太史,太史說:“這預示楚王有災禍,但是可以移到將相身上。”將相聽到這話,就向昭王請求祈求神靈,用自身來代替昭王受過。昭王說:“將相是我的手足,現在將災害移到手足上,難道能夠免除我身體的病害嗎?”於是不聽從將相們的請求。問卜,才知道是河神作怪。大夫請求祭禱河神。昭王說:“自從我的先祖受封以來,祭祀國中的山川神明不過長江、漢水,黃河神我們不曾得罪過。”就禁止大夫禱祭黃河。孔子在陳國聽到這些話,說:“楚昭王通曉大義。他經曆了危險而沒有失去國家,是應該的啊!”
“原文”
昭王病甚,乃召諸公子大夫曰:“孤不佞,再辱楚國之師,今乃得以天壽終,孤之幸也。”讓其弟公子申為王,不可。又讓次弟公子結,亦不可。乃又讓次弟公子閭,五讓,乃後許為王。將戰,庚寅,昭王卒於軍中。子閭曰:“王病甚,舍其子讓群臣,臣所以許王,以廣王意也。今君王卒,臣豈敢忘君王之意乎!”乃與子西、子綦謀,伏師閉塗,迎越女之子章立之,是為惠王。然後罷兵歸,葬昭王。
“譯文”
昭王病得很厲害,於是召見所有的公子、大夫,說:“我沒有才能,一再使楚國的軍隊遭受屈辱,現在竟然能夠享受天年,壽終正寢,這是我的幸運。”讓位給他弟弟公子申,申不接受。又讓給二弟公子結,結也不肯接受。於是又讓給三弟公子閭,閭五次推辭,然後才答應做國王。楚國將要與吳國交戰,庚寅日,昭王死在軍營裏。子閭說:“君王病得很厲害的時候,舍棄自己的兒子而讓位給群臣,我之所以答應王,是為了寬慰昭王的心意。現在君已經死了,我哪裏敢忘記君王推讓的好心呢!”於是和子西、子綦共同商量,埋伏軍隊阻斷道路,防止外寇入侵,並且派人去迎接越女所生的兒子章,而立章為國君,這就是惠王。然後退兵回國安葬昭王。
“原文”
惠王二年,子西召故平王太子建之子勝於吳,以為巢大夫,號曰白公。白公好兵而下士,欲報仇。六年,白公請兵令尹子西伐鄭。初,白公父建亡在鄭,鄭殺之,白公走亡吳,子西複召之,故以此怨鄭,欲伐之。子西許而未為發兵。八年,晉伐鄭,鄭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弑之。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白公自立為王。月餘,會葉公來救楚,楚惠王之徒與共攻白公,殺之。惠王乃複位。是歲也,滅陳而縣之。
“譯文”
惠王二年,子西從吳國召回已故平王太子建的兒子勝,派他做巢邑大夫,號稱為白公。白公喜歡用兵而能禮賢下士,想要為父親報仇。六年,白公向令尹子西請求帶兵去攻打鄭國。以前,白公的父親太子建逃亡鄭國,鄭國殺了他,白公逃亡到了吳國,子西又把他召回楚國,所以他怨恨鄭國,想要攻打鄭國。子西答應了,但是卻沒有出兵。八年,晉國伐鄭,鄭國向楚國告急求救,楚王派子西救鄭,子西救鄭後,接受鄭國的賄賂而回。白公勝大怒,於是就和勇士石乞等幾人在朝廷上襲殺令尹子西和子綦,乘機劫持惠王,把惠王拘禁在高府,想殺掉他。惠王的侍從屈固背著惠王逃到昭王夫人的宮裏,白公於是自立為王。經過一個多月,正巧葉公來救楚王,楚惠王的軍隊和葉公一起攻殺白公。惠王因而複位。這一年,楚國攻滅陳國而把陳國劃為楚國的一縣。
“原文”
十三年,吳王夫差強,陵齊、晉,來伐楚。十六年,越滅吳。四十二年,楚滅蔡。四十四年,楚滅杞。與秦平。是時越已滅吳而不能正江、淮北;楚東侵,廣地至泗上。
五十七年,惠王卒,子簡王中立。
簡王元年,北伐滅莒。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始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簡王卒,子聲王當立。聲王六年,盜殺聲王,子悼王熊疑立。悼王二年,三晉來伐楚,至乘丘而還。四年,楚伐周。鄭殺子陽。九年,伐韓,取負黍。十一年,三晉伐楚,敗我大梁、榆關。楚厚賂秦,與之平。二十一年,悼王卒,子肅王臧立。
“譯文”
十三年,吳王夫差勢力強大,侵侮齊、晉兩國,並且出兵攻打楚國。十六年,越國滅掉吳國。四十二年,楚國滅掉蔡國。四十四年,楚國滅掉杞國。和秦國結盟和好。這時越國已經滅掉吳國,但是不能治理江、淮以北地區;楚國於是向東侵犯,把地盤擴展到泗水。
五十七年,惠王去世,兒子簡王中即位。
簡王元年,出兵北攻莒國,把莒國滅掉。八年,魏文侯、韓武子、趙桓子開始列為諸侯。
二十四年,簡王死。兒子聲王當即位。聲王六年,被盜賊殺死,兒子悼王熊疑繼位。悼王二年,韓、趙、魏來攻打楚國,兵到乘丘又退回去了。四年,楚國攻打周。鄭國殺死子陽。九年,攻打韓國,奪取韓地負黍。十一年,韓、趙、魏攻打楚國,在大梁、榆關打敗楚軍。楚軍用厚禮賄賂秦國,與之講和。二十一年,悼王去世,兒子肅王臧繼位。
“原文”
肅王四年,蜀伐楚,取茲方。於是楚為扞關以距之。十年,魏取我魯陽。十一年,肅王卒,無子,立其弟熊良夫,是為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賀秦獻公。秦始複強,而三晉益大,魏惠王、齊威王尤強。三十年,秦封衛鞅於商,南侵楚。是年,宣王卒,子威王熊商立。
威王六年,周顯王致文、武胙於秦惠王。
“譯文”
肅王四年,蜀國伐楚,奪取楚地茲方,於是楚國修建扞關來防禦蜀軍。十年,魏國奪取楚地魯陽。十一年,肅王去世,沒有兒子,立他的弟弟熊良夫做國君,這就是宣王。
宣王六年,周天子向秦獻公致賀。秦國開始重新強盛,韓、趙、魏日益強大,而魏惠王、齊威王最強。三十年,秦國封衛鞅於商地,出兵南侵楚國。這一年,宣王死,兒子威王熊商即位。
威王六年,周顯王送祭祀文王、武王的祭肉給秦惠王。
“原文”
七年,齊孟嚐君父田嬰欺楚,楚威王伐齊,敗之於徐州,而令齊必逐田嬰。田嬰恐,張醜偽謂楚王曰:“王所以戰勝於徐州者,田盼子不用也。盼子者,有功於國,而百姓為之用。嬰子弗善而用申紀。申紀者,大臣不附,百姓不為用,故王勝之也。今王逐嬰子,嬰子逐,盼子必用矣。複搏其士卒以與王遇,必不便於王矣。”楚王因弗逐也。
十一年,威王卒,子懷王熊槐立。魏聞楚喪,伐楚,取我陘山。
懷王元年,張儀始相秦惠王。四年,秦惠王初稱王。
“譯文”
七年,齊國孟嚐君的父親田嬰欺騙楚國,楚威王攻打齊國,在徐州打敗齊國,要挾齊國必須驅逐田嬰。田嬰聽到消息非常害怕,張醜假裝站在楚王一邊說:“王所以能夠在徐州打勝仗,是由於齊國沒有任用田盼子的原因。田盼對齊國有很大的功勞,而且百姓都願意為他效力。田嬰不喜歡他而用申紀。申紀這個人,大臣不肯附從他,百姓不肯為他出力,所以君王才能戰勝齊國。現在君王要齊國驅逐田嬰,田嬰被逐以後,齊國一定任用田盼,田盼重新鼓舞齊國士兵來和君王作戰,對君王一定不利。”因此楚王就不再提出驅逐田嬰的要求。
十一年,威王去世,兒子懷王熊槐繼位。魏國聽說楚國有喪事,就出兵攻打楚國,奪取了楚國的陘山。
懷王元年,張儀開始做秦惠王的宰相。四年,秦惠王開始稱王。
“原文”
六年,楚使柱國昭陽將兵而攻魏,破之於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齊,齊王患之。陳軫適為秦使齊,齊王曰:“為之奈何?”陳軫曰:“王勿憂,請令罷之。”即往見昭陽軍中,曰:“願聞楚國之法,破軍殺將者何以貴之?”昭陽曰:“其官為上柱國,封上爵執珪。”陳軫曰:“其有貴於此者乎?”昭陽曰:“令尹。”陳軫曰:“今君已為令尹矣,此國冠之上。臣請得譬之。人有遺其舍人一卮酒者,舍人相謂曰:數人飲此,不足以遍,請遂畫地為蛇,蛇先成者獨飲之。一人曰:吾蛇先成。舉酒而起,曰:吾能為之足。及其為之足,而後成人奪之酒而飲之,曰:蛇固無足,今為之足,是非蛇也。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功莫大焉,冠之上不可以加矣。今又移兵而攻齊,攻齊勝之,官爵不加於此;攻之不勝,身死爵奪,有毀於楚:此為蛇為足之說也。不若引兵而去以德齊,此持滿之術也。”昭陽曰:“善。”引兵而去。
“譯文”
六年,楚國派柱國昭陽帶兵攻打魏國,在襄陵打敗魏軍,取得八座城邑。又調兵攻打齊國,齊王對楚軍很憂慮。陳軫剛好替秦國出使到齊國,齊王對楚軍很憂慮。齊王問他說:“怎麽對付楚軍呢?”陳軫說:“王不必擔心,請允許我讓楚國撤軍。”就到楚國軍營中去見昭陽,說:“我希望聽聽楚國的軍功法,對於打敗敵軍殺死敵將的人用什麽來賞賜他?”昭陽說:“給他做上柱國官,賜給最高爵位執珪。”陳軫說:“有比這個更尊貴的嗎?”昭陽說:“令尹。”陳軫說:“如今你們幾個已經是令尹了,這是國家最高的官職。我請求打一個比方。有一個人送給他的門客們一杯酒,門客們商議說:幾個人飲這一杯酒,不能都喝到,請大家在地上畫蛇,先畫好蛇的人單獨喝這杯酒。不久,一個人說:我的蛇畫好了。於是就端著酒杯站起來,又說:我能替蛇畫腳。等到他畫好了蛇腳,後麵畫好的人就奪去了他手上的酒一飲而盡,說:蛇本來沒有腳,現在你替它畫腳,已經不是蛇了。現在你做楚國的宰相,而攻打魏,打敗了魏軍,殺掉魏將,沒有比這個功勞更大的了,好比帽子上不能再加什麽了。現在又調兵攻打齊國,勝了齊國,官爵也不可能比現在更高;打了敗仗,自己丟了性命而爵位也將被奪去,給楚國帶來損失,這就好像是畫蛇添足一樣。不如帶兵離開,施德於齊國,這是保守功業的最好方法。”昭陽說:“說的對。”於是就領兵回去了。
“原文”
燕、韓君初稱王。秦使張儀與楚、齊、魏相會,盟齧桑。
十一年,蘇秦約從山東六國共攻秦,楚懷王為從長。至函穀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十二年,齊湣王伐敗趙、魏軍,秦亦伐敗韓,與齊爭長。
“譯文”
燕、韓的國君開始稱王,秦國派張儀和楚、齊、魏三國相會,在齧桑結盟。
十一年,蘇秦聯合山東六國一起攻打秦國,楚懷王是縱約長。軍隊到了函穀關,秦國出兵迎戰六國,六國都撤兵回國,惟獨齊國的軍隊撤在最後。十二年,齊湣王打敗趙、魏的軍隊,秦國也打敗魏國,和齊國爭奪霸權。
“原文”
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謂楚王曰:“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裏,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複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賀,而陳軫獨吊。懷王曰:“何故?”陳軫對曰:“秦之所為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國哉,必輕楚矣。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為。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臣故吊。”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
“譯文”
十六年,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是楚國和齊國合縱親善,秦惠王為此憂心忡忡,於是就宣告免去張儀的國相職務,然後派張儀到楚國拜見楚王,對楚王說:“我們秦王最喜歡的人莫過於大王,而我最願意替他做守門賤職的小廝,也莫過於大王。我們君王最憎惡的人莫過於齊王,而我張儀最憎惡的人也莫過於齊王。但是大王你和齊國親善,因此我們秦王不能夠侍奉大王,而使我也無法做你守門的賤職。大王為我關閉東方的關卡而與齊絕交,現在就派遣使者跟我西去,到秦國去收回以前秦國所得到的楚國商於六百裏的土地,那麽齊國的勢力就削弱了。你這樣做北削弱齊國,西親善於秦,並有利得到商於來增加財富,這一計策將有三種好處都到手。”懷王聽了很高興,於是就把宰相的印璽交給張儀,每天和張儀飲酒作樂,並且宣稱“我又得到我的商於土地了”。群臣都來向王道賀,隻有陳軫來悼慰。懷王說:“為什麽你來悼慰呢?”陳軫答道:“秦國看重王的原因,是因為王有齊支援。現在楚國未必能得到商於的土地而先和齊國絕齊,這是楚國孤立自己,秦國又怎麽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必定會輕視楚國的。如果先讓秦國交出土地,然後我們再和齊國絕交,那樣秦國的詭計就不會實現。楚國先和齊國絕交,然後楚國再向秦國要土地,一定會受到張儀的欺騙。受到張儀的欺騙,王一定會怨恨張儀。怨恨張儀,那將是西邊引來秦國的禍患,北邊斷絕齊國的邦交。這樣一來兩國的軍隊一定會來攻打楚國。所以我來悼慰。”楚王不聽,就派遣一位將軍和張儀一起西去秦國接受土地。
“原文”
張儀至秦,詳醉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裏。”楚將軍曰:“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裏,不聞六裏。”即以歸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秦齊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遂絕和於秦,發兵西攻秦。秦亦發兵擊之。
十七年春,與秦戰丹陽,秦大敗我軍,斬甲士八萬,虜我大將軍屈匄、裨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遂取漢中之郡。楚懷王大怒,乃悉國兵複襲秦,戰於藍田,大敗楚軍。韓、魏聞楚之困,乃南襲楚,至於鄧。楚聞,乃引兵歸。
“譯文”
張儀回到秦國,假裝喝醉了從車上摔下來,以此為借口說生病,三個月都不出門,商於的土地無法得到。楚王說:“張儀認為我和齊國絕交還不夠徹底嗎?”於是派勇士宋遺北上侮辱齊王。齊王大怒,就折斷楚國符節跟秦聯合。秦、齊兩國聯合後,張儀才上朝,對楚將軍說:“你為什麽不接受土地?從某地到某地,縱橫六裏。”楚將軍說:“我奉命接收的是六百裏,沒聽說是六裏。”就回國把這消息報告楚王。懷王大怒,將要興兵伐秦。陳軫又說:“攻打秦國並不是好的辦法,不如用一個大的城邑去賄賂秦國,和秦國一齊去攻打齊國,這樣,我們丟失給秦國的土地,可以從齊國得到補償,我們楚國還可以保全。現在王已經和齊國絕交,去責問秦國欺騙之罪,這是我們撮合秦、齊兩國的交情,而又招來各國軍隊圍攻自己,國家一定會受到嚴重的損害的。”楚王不聽,於是和秦國斷絕友好關係,發兵西攻秦國,秦也發兵迎擊。
十七年春,和秦軍在丹陽會戰,秦軍大敗楚軍,殺了八萬楚兵,俘虜了楚國大將軍屈匄、副將軍逢侯醜等七十餘人,於是奪取了楚國的漢中。楚王大怒,就調集全國的軍隊,再次襲擊秦軍,在藍田會戰,秦又大敗楚軍。韓、魏兩國聽說楚國遭遇嚴重挫折,於是出兵南襲楚國,直到鄧地。楚王聽到這個消息,才領兵退回。
“原文”
十八年,秦使使約複與楚親,分漢中之半以和楚。楚王曰:“願得張儀,不願得地。”張儀聞之,請之楚。秦王曰:“楚且甘心於子,奈何?”張儀曰:“臣善其左右靳尚,靳尚又能得事於楚王幸姬鄭袖,袖所言無不從者。且儀以前使負楚以商於之約,今秦楚大戰,有惡,臣非麵自謝楚不解。且大王在,楚不宜敢取儀。誠殺儀以便國,臣之願也。”儀遂使楚。
至,懷王不見,因而囚張儀,欲殺之,儀私於靳尚,靳尚為請懷王曰:“拘張儀,秦王必怒。天下見楚無秦,必輕王矣。”又謂夫人鄭袖曰:“秦王甚愛張儀,而王欲殺之,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以美人聘楚王,以宮中善歌者為之媵。楚王重地,秦女必貴,而夫人必斥矣。夫人不若言而出之。”鄭袖卒言張儀於王而出之。儀出,懷王因善遇儀,儀因說楚王以叛從約而與秦合親,約婚姻。張儀已去,屈原使從齊來,諫王曰:“何不誅張儀?”懷王悔,使人追儀,弗及。是歲,秦惠王卒。
“譯文”
十八年,秦國派遣使者約定再和楚國友好,答應把漢中的土地一半還給楚國,以與楚國講和。楚王說:“希望得到張儀,而不希望得到土地。”張儀聽到這個消息,要求前往楚國。秦王說:“楚王受你的騙,對你哪裏能甘心,你怎麽辦呢?”張儀說:“我和楚王的親信靳尚很要好,靳尚又能侍奉楚王的寵姬鄭袖,鄭袖所說的話,楚王沒有不聽從的。而且我上次出使,背棄了給楚國商於土地的諾言,現在秦楚大戰,結下了仇怨,如果我不當麵向楚王謝罪,這個結一定沒辦法解開。再說有大王在,楚國應該不敢冒然逮捕我,如果殺掉我而對秦國有利,這也是我的願望。”於是張儀就出使楚國。
到了楚國,懷王不願接見他,並且把他囚禁起來,想要殺他。張儀暗地賄賂靳尚,靳尚替他向懷王請求說:“囚禁張儀,秦王一定發怒,天下諸侯看到楚國沒有秦國作朋友,一定會看輕王的。”又對夫人鄭袖說:“秦王非常寵信張儀,而懷王想殺他,現在秦王將用上庸六縣的土地來賄賂楚國,將美人送給懷王,並且以宮中擅長歌舞的人作為侍女。王看重土地,秦女也一定會得寵,那麽夫人一定會被斥退了,夫人不如向王進言,釋放張儀。”於是鄭袖向楚王替張儀說情而釋放了張儀。張儀獲得釋放後,懷王又善待張儀,於是張儀趁機勸說懷王背叛合縱盟約而和秦國和好親善,相約兩國通婚。張儀離開後,屈原從齊國出使回來勸諫懷王說:“為什麽不殺張儀呢?”於是懷王很後悔,就派人去追張儀,可是已經來不及了。這一年秦惠王去世。
“原文”
二十年,齊湣王欲為從長,惡楚之與秦合,乃使使遺楚王書曰:“寡人患楚之不察於尊名也。今秦惠王死,武王立,張儀走魏,樗裏疾、公孫衍用,而楚事秦。夫樗裏疾善乎韓,而公孫衍善乎魏;楚必事秦,韓、魏恐,必因二人求合於秦,則燕、趙亦宜事秦。四國爭事秦,則楚為郡縣矣。王何不與寡人並力收韓、魏、燕、趙,與為從而尊周室,以案兵息民,令於天下?莫敢不樂聽,則王名成矣。王率諸侯並伐,破秦必矣。王取武關、蜀、漢之地,私吳、越之富而擅江海之利,韓、魏割上黨,西薄函穀,則楚之強百萬也。且王欺於張儀,亡地漢中,兵銼藍田,天下莫不代王懷怒。今乃欲先事秦!願大王孰計之。”
“譯文”
二十年,齊湣王想要做縱約長,怨恨楚國與秦和好,於是就派遣使者送一封信給懷王說:“我擔憂楚王不重視名號的尊貴。現在秦惠王已經死了,武王即位,張儀逃奔到魏國,樗裏疾、公孫衍被武王重用,而楚國竟然還去侍奉秦國。樗裏疾和韓親善,而公孫衍和魏親善,楚國一定要侍奉秦國,韓、魏兩國害怕,一定會通過他們兩人請求跟秦國和好,那麽燕、趙也會繼而侍奉秦。四國爭著侍奉秦國,楚國就會變成秦國的郡縣了。王何不與我齊心協力去拉攏韓、魏、燕、趙四國,同他們合縱尊崇周王室,以求按兵不動,休養人民,而號令於天下?天下沒有人敢不聽你的命令,那麽你的聲名也就成就了。那個時候,王率領諸侯一齊去攻打秦國,一定會打敗秦國。王奪取武關、蜀、漢的土地,壟斷吳、越的財富,獨占長江、東海的利益,韓、魏割讓上黨的土地,西邊直逼函穀關,那麽楚的國力將增強百萬倍。再說你被張儀欺騙,喪失了漢中的土地,軍隊在藍田戰敗,天下人沒有不替大王心懷憤怒的。現在你竟然自己先要去侍奉秦國,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
“原文”
楚王業已欲和於秦,見齊王書,猶豫不決,下其議群臣。群臣或言和秦,或曰聽齊。昭雎曰:“王雖東取地於越,不足以刷恥;必且取地於秦,而後足以刷恥於諸侯。王不如深善齊、韓以重樗裏疾,如是則王得韓、齊之重以求地矣。秦破韓宜陽,而韓猶複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陽,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裏,以故尤畏秦。不然,秦攻三川,趙攻上黨,楚攻河外,韓必亡。楚之救韓,不能使韓不亡,然存韓者楚也。韓已得武遂於秦,以河山為塞,所報德莫如楚厚,臣以為其事王必疾。齊之所信於韓者,以韓公子眜為齊相也。韓已得武遂於秦,王甚善之,使之以齊、韓重樗裏疾,疾得齊、韓之重,其主弗敢棄疾也。今又益之以楚之重,樗裏子必言秦,複與楚之侵地矣。”於是懷王許之,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
“譯文”
楚王本來已經打算和秦和好,見到齊王的信,又猶豫不決起來,於是就和群臣討論。群臣有的人主張和秦和好,有的人主張聽從齊王的意見。昭雎說:“王即使東得越國的土地,不足以洗刷恥辱;一定要奪回被秦國占領的土地,然後才能在諸侯麵前刷洗恥辱。王不如深交齊、韓兩國,以提高樗裏疾的權位,這樣,大王你就可依仗韓、齊的幫助,必定可以要回秦國侵占的土地了。秦國曾攻下韓國的宜陽,而韓國仍然侍奉秦國,是因為韓國先王的陵墓在平陽的關係,而秦國的武遂距離宜陽隻有七十裏,因此韓國特別畏懼秦國。否則,秦國攻打三川,趙國攻打上黨,楚國攻打河外,韓國必定會滅亡。楚國雖然出兵救韓,也不能保證韓國不滅亡,然而在名義上保存韓國的是楚國。現在韓國已從秦國手中得到武遂,並且以黃河、崤山作為要塞,韓國想要報答恩德,沒有比楚國更深厚的了,我以為韓國一定很快侍奉大王。齊國之所以相信韓國,是因為韓國的公子眜做齊國宰相的緣故。韓已從秦國得到武遂,大王再親善它,使他們以齊、韓的實力去保護樗裏疾,樗裏疾得到齊、韓的敬重,秦王必定不敢拋棄他。現在又加上楚國的敬重,樗裏疾一定會向秦王進言,把秦以前侵略楚國的土地還給我們。”於是懷王讚成昭雎的意見,不和秦國聯合,而與齊國聯合去親善韓國。
“原文”
二十四年,倍齊而合秦。秦昭王初立,乃厚賂於楚。楚往迎婦。二十五年,懷王入與秦昭王盟,約於黃棘。秦複與楚上庸。二十六年,齊、韓、魏為楚負其從親而合於秦,三國共伐楚。楚使太子入質於秦而請救。秦乃遣客卿通將兵救楚,三國引兵去。
“譯文”
二十四年,楚國背叛齊國和秦國聯合。秦昭王剛即位,於是就用很多財物來賄賂楚國。楚國並且派人前往秦國迎娶新婦。二十五年,懷王到秦和秦昭王會盟,在黃棘訂立盟約。秦國重新歸還楚國的上庸。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因為楚背叛合縱盟約而歸附秦國,三國聯合出兵來攻打楚國。楚國派太子到秦國做人質而向秦求救。於是秦王派遣客卿通率兵來救楚,齊、韓、魏三國就率軍退走。
“原文”
二十七年,秦大夫有私與楚太子鬥,楚太子殺之而亡歸。二十八年,秦乃與齊、韓、魏共攻楚,殺楚將唐眜,取我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複攻楚,大破楚,楚軍死者二萬,殺我將軍景缺。懷王恐,乃使太子為質於齊以求平。三十年,秦複伐楚,取八城。秦昭王遺楚王書曰:“始寡人與王約為弟兄,盟於黃棘,太子為質,至歡也。太子陵殺寡人之重臣,不謝而亡去,寡人誠不勝怒,使兵侵君王之邊。今聞君王乃令太子質於齊以求平。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所從相親久矣。而今秦楚不歡,則無以令諸侯。寡人願與君王會武關,麵相約,結盟而去,寡人之願也。敢以聞下執事。”楚懷王見秦王書,患之。欲往,恐見欺;無往,恐秦怒。昭雎曰:“王毋行,而發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並諸侯之心。”懷王子子蘭勸王行,曰:“奈何絕秦之歡心!”於是往會秦昭王。昭王詐令一將軍伏兵武關,號為秦王。楚王至,則閉武關,遂與西至鹹陽,朝章台,如蕃臣,不與亢禮。楚懷王大怒,悔不用昭子言。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詐我,而又強要我以地!”不複許秦。秦因留之。
“譯文”
二十七年,秦國有一位大夫私下和楚太子毆鬥,楚太子殺了他然後逃跑回國。二十八年,秦國就和齊、韓、魏三國一起來攻打楚國,殺死楚將唐眜,奪取楚國的重丘而去。二十九年,秦又攻打楚,大敗楚軍,殺死楚軍士卒兩萬人,並且殺死了楚將景缺。懷王非常害怕,於是就派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以跟齊國議和。三十年,秦國再次討伐楚國,奪取八座城邑。秦昭王送信給楚王說:“以前我和王約定為兄弟,在黃棘結盟,楚國送太子作為人質,雙方十分融洽。但是太子殺死我的重臣,竟然不向我認罪而私自逃回,我實在非常惱怒,所以才出兵侵犯你的邊疆。現在聽說你竟命令太子到齊國做人質來求和,秦國和楚國接壤相鄰,所以有婚姻關係,這種親戚關係有久遠的曆史。現在秦、楚兩國關係惡化,就無法號令諸侯了,所以我願意和君王在武關相會,當麵定約,結上盟好然後分離,這是我的意願,冒昧地把這個想法告訴您手下辦事的。”楚懷王看到秦王的信,十分憂慮。想要去,恐怕受到欺騙,想不去,又害怕激怒秦王。昭雎說:“王不要去,隻要發動軍隊堅守城池就好了。秦國像虎狼一樣,是不可以相信的,而且又有並吞諸侯的野心。”懷王的兒子子蘭勸懷王前往,說:“為何要拒絕秦王的好意呢?”於是懷王就前往武關和秦昭王會麵。昭王進行欺詐,命令一位將軍在武關埋伏軍隊,打著秦王的旗號。等到楚王一到,秦兵立即關閉武關,劫持楚王一起到鹹陽去,在章台朝見秦昭王,昭王對待他,就如同對待屬國的臣子一樣,不用平等的禮節來相見。楚懷王大怒,後悔不聽昭雎的話。秦王就扣留了楚王,脅迫他割讓巫、黔中的郡縣。楚王想要和秦定盟約,但是秦王卻先要取得土地。楚王很憤怒地說:“秦王騙我來,又強迫我割讓土地。”不再答應秦王。秦王因而留下楚王,不讓他回去。
“原文”
楚大臣患之,乃相與謀曰:“吾王在秦不得還,要以割地,而太子為質於齊,齊、秦合謀,則楚無國矣。”乃欲立懷王子在國者。昭雎曰:“王與太子俱困於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詐赴於齊,齊湣王謂其相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質而行不義於天下也。”或曰:“不然。郢中立王,因與其新王市曰予我下東國,吾為王殺太子;不然,將與三國共立之,然則東國必可得矣。”齊王卒用其相計而歸楚太子。太子橫至,立為王,是為頃襄王。乃告於秦曰:“賴社稷神靈,國有王矣。”
“譯文”
楚國大夫對這件事非常憂慮,於是相互商議說:“我們君王在秦國不能回來,秦國脅迫他割地,而太子又在齊國當人質,如果齊、秦兩國合謀,那麽楚國就要滅亡了。”於是想要立懷王在楚國的兒子為王。昭雎說:“王和太子都被諸侯扣留,現在又違背王的命令而立他的庶子為王,是很不應該的。”於是就假裝去齊國報喪。齊湣王對宰相說:“不如挽留楚太子來索求楚國淮北的土地。”齊相說:“不行,如果楚國另立新王,我們等於抱著無用的人質,行不義於天下了!”有人說:“不是這樣。如果楚國另立新王,我們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和新王交換條件說:給我們下東國的土地,我們替你殺死太子,不然,我們將和三國一起擁立太子即位。這樣,下東國的土地一定可以得到了。”齊湣王最後還是采用宰相的計謀而送回楚太子。太子橫回到楚國,即位為王,這就是頃襄王。於是就通告秦國說:“我們依靠社稷神靈的庇護,楚國有了新王了。”
“原文”
頃襄王橫元年,秦要懷王不可得地,楚立王以應秦,秦昭王怒,發兵出武關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析等十五座城邑離去。二年,楚懷王亡逃歸,秦覺之,遮楚道,懷王恐,乃從間道走趙以求歸。趙主父在代,其子惠王初立,行王事,恐,不敢入楚王。楚王欲走魏,秦追至,遂與秦使複之秦。懷王遂發病。頃襄王三年,懷王卒於秦,秦歸其喪於楚。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諸侯由是不直秦。秦楚絕。
“譯文”
頃襄王橫元年,秦國要挾楚懷王還是不能得到土地,楚國卻以擁立新王來對付秦國。秦昭王大怒,發兵出武關來攻打楚國,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奪取析城等十五座城邑而去。二年,楚懷王潛逃回國,秦國發覺了,就派人封鎖通往楚國的道路來攔截他。懷王很驚恐,就從小路逃到趙國而求趙借道而歸。這時趙主父在代地,他的兒子惠王剛即位,代行趙王的職權,畏懼秦國的威力,而不敢收容楚王。楚王想要逃到魏國,但是秦兵已經追上他了,於是隻好和秦使一起再回到秦國。從此,懷王就生病了。頃襄王三年,懷王死在秦國,秦王將他的屍體送還楚國。楚國人民都非常哀憐他,好像死了親戚一般的悲傷。各國諸侯從此不再相信秦國,而秦、楚兩國從此絕交。
“原文”
六年,秦使白起伐韓於伊闕,大勝,斬首二十四萬。秦乃遺楚王書曰:“楚倍秦,秦且率諸侯伐楚,爭一旦之命。願王之飭士卒,得一樂戰。”楚頃襄王患之,乃謀複與秦平。七年,楚迎婦於秦,秦楚複平。
十一年,齊、秦各自稱為帝;月餘,複歸帝為王。
十四年,楚頃襄王與秦昭王好會於宛,結和親。十五年,楚王與秦、三晉、燕共伐齊,取淮北。十六年,與秦昭王好會於鄢。其秋,複與秦王會穰。
“譯文”
六年,秦國派白起帶兵攻打韓國,在伊闕大勝韓軍,斬殺韓國官兵二十四萬,於是秦王就寫了一封信給楚王說:“因為楚國背叛秦國,所以秦國將要率領各國的軍隊來攻打楚國,和楚國一決勝負。希望王好好地整頓部隊,讓我們痛痛快快地打一仗。”楚頃襄王看到秦王的信,憂心忡忡,於是就計議和秦國重修舊好。七年,楚王派人到秦國迎娶新婦,秦楚又和好如初。
十一年,齊、秦兩國各自稱帝;經過一個多月,又撤去帝號,仍舊稱王。
十四年,楚頃襄王和秦昭王在宛地友好相會,結為親善關係。十五年,楚王和秦國、三晉、燕國共同討伐齊國,奪取了淮北土地。十六年,頃襄王和秦昭王友好地在鄢郢相會。秋天,又和秦王在穰邑相會。
“原文”
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對曰:“小臣之好射鶀雁,羅鸗,小矢之發也,何足為大王道也。且稱楚之大,因大王之賢,所弋非直此也。昔者三王以弋道德,五霸以弋戰國。故秦、魏、燕、趙者,鶀雁也;齊、魯、韓、衛者,青首也;騶、費、郯、邳者,羅鸗也。外其餘則不足射者。見鳥六雙,以王何取?王何不以聖人為弓,以勇士為繳,時張而射之?此六雙者,可得而囊載也。其樂非特朝昔之樂也,其獲非特鳧雁之實也。王朝張弓而射魏之大梁之南,加其右臂而徑屬之於韓,則中國之路絕而上蔡之郡壞矣。還射圉之東,解魏左肘而外擊定陶,則魏之東外棄而大宋、方與二郡者舉矣。且魏斷二臂,顛越矣;膺擊郯國,大梁可得而有也。王綪繳蘭台,飲馬西河,定魏大梁,此一發之樂也。若王之於弋誠好而不厭,則出寶弓,碆新繳,射噣鳥於東海,還蓋長城以為防,朝射東莒,夕發浿丘,夜加即墨,顧據午道,則長城之東收而太山之北舉矣。西結境於趙,而北達於燕,三國布(羽氏),則從不待約而可成也。北遊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於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若夫泗上十二諸侯,左縈而右拂之,可一旦而盡也。今秦破韓以為長憂,得列城而不敢守也;伐魏而無功,擊趙而顧病,則秦魏之勇力屈矣,楚之故地漢中、析、酈可得而複有也。王出寶弓,碆新繳,涉鄳塞,而待秦之倦也,山東、河內可得而一也。勞民休眾,南麵稱王矣。故曰秦為大鳥,負海內而處,東麵而立,左臂據趙之西南,右臂傅楚鄢郢,膺擊韓、魏,垂頭中國,處既形便,勢有地利,奮翼鼓(羽氏),方三千裏,則秦未可得獨招而夜射也。”欲以激怒襄王,故對以此言。襄王因召與語,遂言曰:“夫先王為秦所欺而客死於外,怨莫大焉。今以匹夫有怨,尚有報萬乘,白公、子胥是也。今楚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猶足以踴躍中野也,而坐受困,臣竊為大王弗取也。”於是頃襄王遣使於諸侯,複為從,欲以伐秦。秦聞之,發兵來伐楚。
“譯文”
十八年,楚國有一個善於用小弓細繩射中北歸鴻雁的人,頃襄王聽到了,就召他來並且詢問原因。他回答說:“小臣喜歡用小箭來射小雁、小鳥,這是小矢發揮的作用,這種小事哪裏值得對王說呢?況且以楚國的強大,憑著大王的賢能,所取得的收獲就不會隻是這一點點啊。從前三王取得道德的尊號,五霸獲得各國的擁護。所以說:秦、魏、燕、趙等國好像小雁;齊、魯、韓、衛國等好像小野鴨;而鄒、費、郯、邳等國不過是小鳥罷了。至於其他的小國家就不值得一射了。看到這六對小鳥,依您的意見該怎樣射取呢?大王你何不用聖人做弓,以勇士為箭,看準時機張弓來射殺它們?這六對小鳥,可以射下來用小袋子把他們裝起來。這種樂趣絕不是一朝一夕的快樂,這種收獲也不隻是小野鴨、小雁的獵物。王早上張弓去射魏國大梁的南部,射傷它的右臂,就直接牽動韓國,這樣中原的道路就斷絕了,而上蔡不攻自破。再轉身射圉城的東麵,割斷魏國的左肘再向外射擊定陶,那麽魏國東部將被迫放棄,而大宋、方與兩郡也可以一並拿下來了。而且魏國斷了左右兩臂,國勢就動蕩不安了;再從正麵攻打郯國,那麽大梁就可以為楚國所有了。於是王在蘭台祝捷,在西河閱兵,平定魏都大梁,這是第一次射箭的快樂。如果大王對於射箭確實有興致而不厭倦的話,那麽就拿出寶弓,扣上新箭,再在箭上係上石塊,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