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管蔡世家

  “原文”

管叔鮮、蔡叔度者,周文王子而武王弟也。

“譯文”

管叔鮮和蔡叔度二人,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弟弟。

“原文”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同母兄弟十人,惟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譯文”

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共有十人,他的母親叫太姒,是周文王的正妻。太姒的長子叫伯邑考,第二個兒子是武王姬發,第三個兒子是管叔鮮,第四個兒子是周公旦,第五個兒子是蔡叔度,第六個兒子是曹叔振鐸,第七個兒子是成叔武,第八個兒子是霍叔處,第九個兒子是康叔封,第十個兒子是冉季載。冉季載年紀最小。同母兄弟十人中,隻有姬發和周公旦賢能,一左一右輔助周文王,所以周文王舍棄長子伯邑考而立姬發為太子。文王去世以後,由姬發即位,這就是武王。伯邑考在此以前便已去世了。

“原文”

武王已克殷紂,平天下,封功臣昆弟。於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相紂子武庚祿父,治殷遺民。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處於霍。康叔封、冉季載皆少,未得封。

“譯文”

武王戰勝商紂王以後,平定天下,分封土地給有功的臣子和他的兄弟。於是封叔鮮於管,封叔度於蔡:二人幫助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治理殷商的遺民。把叔旦封在魯,留在朝廷裏作國相,就是周公。封叔振鐸於曹,封叔武於成,封叔處於霍。康叔封和冉季載這時候年紀都很小,沒有得到封地。

“原文”

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管叔、蔡叔疑周公之為不利於成王,乃挾武庚以作亂。周公旦承成王命,伐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遷之,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而分殷餘民為二:其一封微子啟於宋,以續殷祀;其一封康叔為衛君,是為衛康叔。封季載於冉。冉季、康叔皆有馴行,於是周公舉康叔為周司寇,冉季為周司空,以佐成王治,皆有令名於天下。

“譯文”

武王去世以後,成王年幼,周公旦在王室中獨攬大權。管叔和蔡叔懷疑周公的行為對成王不利,就挾持武庚起來作亂。周公旦秉承成王的命令討伐叛亂,誅滅武康,殺掉管叔,放逐蔡叔,給他十輛車乘,隨從七十人。又把殷商遺民分成二部分:其中一部分封微子啟,建立宋國,以續承殷商祭祀;另一部分封康叔為衛君,這就是衛康叔。又封季載於冉。冉季和康叔都有善良的德行,於是周公推舉康叔擔任周朝的司寇,冉季擔任周朝的司空,來輔佐成王治國,他們都有好名聲流傳於天下。

“原文”

蔡叔度既遷而死,其子曰胡。胡乃改行,率德馴善。周公聞之,而舉胡以為魯卿士,魯國治。於是周公言於成王,複封胡於蔡,以奉蔡叔之祀,是為蔡仲。餘五叔皆就國,無為天子吏者。

“譯文”

蔡叔度已經在流放中死去。他的兒子叫胡,胡改變了他父親的行為,他遵循道德,順從善性。周公聽到後,便推舉胡當魯國卿士,把魯國治理得很好。於是周公向成王進言,封胡於蔡,以承奉蔡叔的祭祀,這就是蔡仲。其餘五個兄弟都留在自己國內,沒有擔任周天子的官吏。

“原文”

蔡仲卒,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宮侯立。宮侯卒,子厲侯立。厲侯卒,子武侯立。

武侯之時,周厲王失國,奔彘,共和行政,諸侯多叛周。

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卒,子厘侯所事立。

“譯文”

蔡仲去世,他的兒子蔡伯荒即位。蔡伯荒去世,他的兒子宮侯即位。宮侯去世,他的兒子厲侯即位。厲侯去世,他的兒子武侯即位。

武侯的時候,周厲王失掉國家,逃跑到彘,由周定公和召穆公共同執政,諸侯大多背叛了周天子。

武侯去世,他的兒子夷侯即位。夷侯十一年,周宣王即位。二十八年,夷侯去世,他的兒子厘侯所事即位。

“原文”

厘侯三十九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周室卑而東徙。秦始得列為諸侯。

四十八年,厘侯卒,子共侯興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

“譯文”

厘侯三十九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室衰微,周平王將鎬京東遷到洛陽。秦襄公因為護送周平王有功,才開始被封為諸侯。

四十八年,厘侯去世,他的兒子共侯興即位。共侯在位二年去世,他的兒子戴侯即位。戴侯在位十年去世,他的兒子宣侯措父即位。

“原文”

宣侯二十八年,魯隱公初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桓侯三年,魯弑其君隱公。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獻舞立。

“譯文”

宣侯二十八年,魯隱公剛登位。三十五年,宣侯去世,他的兒子桓侯封人即位。桓侯三年,魯國殺了他們的國君隱公。二十年,桓侯去世,他的弟弟哀侯獻舞即位。

“原文”

哀侯十一年。初,哀侯娶陳,息侯亦娶陳。息夫人將歸,過蔡,蔡侯不敬。息侯怒,請楚文王:“來伐我,我求救於蔡,蔡必來,楚因擊之,可以有功。”楚文王從之,虜蔡哀侯以歸。哀侯留九歲,死於楚。凡立二十年卒。蔡人立其子肸,是為穆侯。

“譯文”

哀侯十一年,哀侯娶陳侯的女兒為妻,息侯也娶陳侯的女兒為妻。息夫人要回陳國探親,路過蔡國,蔡侯故意刁難很不禮貌。息侯很生氣,便請求楚文王說:“你假裝來攻打我國,我向蔡侯求救,蔡侯必定會派軍隊來,楚國乘機襲擊蔡國,一定可以取得勝利。”楚文王照著他的話去做,虜獲蔡哀侯回國。哀侯拘留在楚國九年,終於死在楚國。前後在位共有二十年。蔡國人立他的兒子肸,這就是穆侯。

“原文”

穆侯以其女弟為齊桓公夫人。十八年,齊桓公與蔡女戲船中,夫人蕩舟,桓公止之,不止,公怒,歸蔡女而不絕也。蔡侯怒,嫁其弟。齊桓公怒,伐蔡,蔡潰,遂虜穆侯,南至楚邵陵。已而諸侯為蔡謝齊,齊侯歸蔡侯。二十九年,穆侯卒,子莊侯甲午立。

“譯文”

穆侯把他的妹妹嫁給齊桓公作夫人。十八年,齊桓公和蔡姬在船上遊戲,夫人搖晃船隻,齊桓公阻止她,她繼續搖動,齊桓公很生氣,便把蔡姬趕回去,不過並沒有休掉她。蔡侯非常憤怒,把他的妹妹嫁給別人。齊桓公非常生氣,便攻打蔡國;蔡國的軍隊潰敗,穆侯被俘,齊桓公乘勢向南進軍到楚國邵陵。後來各國諸侯替蔡侯向齊桓公請罪,齊桓公才把蔡侯放回去。二十九年,穆侯去世,他的兒子莊侯甲午即位。

“原文”

莊侯三年,齊桓公卒。十四年,晉文公敗楚於城濮。二十年,楚太子商臣弑其父成王代立。二十五年,秦穆公卒。三十三年,楚莊王即位。三十四年,莊侯卒,子文侯申立。

“譯文”

莊侯三年,齊桓公去世。十四年,晉文公在城濮打敗楚國,二十年,楚國太子商臣殺他的父親成王奪取王位。二十五年,秦穆公去世,三十三年,楚莊王即位。三十四年,莊侯去世,他的兒子文侯申即位。

“原文”

文侯十四年,楚莊王伐陳,殺夏徵舒。十五年,楚圍鄭,鄭降楚,楚複酔之。二十年,文侯卒,子景侯固立。

景侯元年,楚莊王卒。四十九年,景侯為太子般娶婦於楚,而景侯通焉。太子弑景侯而自立,是為靈侯。

靈侯二年,楚公子圍弑其王郟敖而自立,為靈王。九年,陳司徒招弑其君哀公。楚使公子棄疾滅陳而有之。十二年,楚靈王以靈侯弑其父,誘蔡靈侯於申,伏甲飲之,醉而殺之,刑其士卒七十人。令公子棄疾圍蔡。十一月,滅蔡。使棄疾為蔡公。

“譯文”

文侯十四年,楚莊王攻打陳國,殺掉夏徵舒。十五年,楚國圍攻鄭國,鄭侯向楚王投降,楚王又釋放了他。二十年,文侯去世,他的兒子景侯固即位。

景侯元年,楚莊王去世。四十九年,景侯替太子般娶楚國女子為媳婦,而景侯與她通奸。於是太子殺了景侯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靈侯。

靈侯二年,楚國公子圍殺了他的國君郟敖自己登上王位,這就是楚靈王。九年,陳國司徒招殺了他的君王哀公。楚王派公子棄疾消滅陳國並占有了陳地。十二年,楚靈王由於蔡靈侯殺了自己的父親,便引誘蔡靈侯到申城,埋伏武士,設宴款待靈侯,乘他酒醉時把他殺掉,並且殺了他的隨從士兵七十人。又命令公子棄疾圍攻蔡國。這一年十一月,消滅蔡國,楚靈王派棄疾為蔡公。

“原文”

楚滅蔡三歲,楚公子棄疾弑其君靈王代立,為平王。平王乃求蔡景侯少子廬,立之,是為平侯。是年,楚亦複立陳。楚平王初立,欲親諸侯,故複立陳、蔡後。

“譯文”

楚國消滅蔡國三年後,楚國公子棄疾殺了他的國君靈王取代了王位,這就是楚平王。楚平王尋求蔡景侯的小兒子廬,立他為蔡侯,這就是蔡平侯。這一年,楚國又讓陳重新建國。由於楚平王剛即位,想要拉攏諸侯,所以又立陳侯和蔡侯的後代。

“原文”

平侯九年卒,靈侯般之孫東國攻平侯子而自立,是為悼侯。悼侯父曰〔隱太子友〕。隱太子友者,靈侯之太子,平侯立而殺隱太子,故平侯卒而隱太子之子東國攻平侯子而代立,是為悼侯。悼侯三年卒,弟昭侯申立。

“譯文”

平侯在位九年去世,靈侯般的孫子東國攻打平侯的兒子,然後自己繼位,這就是悼侯。悼侯的父親叫隱太子友。隱太子友是靈侯的太子,平侯即位後殺死隱太子,所以平侯去世後而隱太子的兒子東國攻打平侯的兒子,而後自己登位,這就是悼侯,悼侯在位三年去世,弟弟昭侯申即位。

“原文”

昭侯十年,朝楚昭王,持美裘二,獻其一於昭王而自衣其一。楚相子常欲之,不與。子常讒蔡侯,留之楚三年。蔡侯知之,乃獻其裘於子常;子常受之,乃言歸蔡侯。蔡侯歸而之晉,請與晉伐楚。

“譯文”

昭侯十年,他去朝見楚昭王,帶了二件美麗的裘衣,其中一件獻給楚昭王,另外一件由自己穿著。楚國宰相子常想要,蔡昭侯不給他。子常便向楚昭王進讒言誣陷蔡侯,把他扣留在楚國三年。蔡昭侯知道扣留他的原因後,便把他的裘衣獻給子常;子常接受了裘衣,才向楚昭王說好話,讓蔡昭侯回國。蔡昭侯回國後,前往晉國,請求晉國一起攻打楚國。

“原文”

十三年春,與衛靈公會邵陵。蔡侯私於周萇弘,以求長於衛;衛使史鰌言康叔之功德,乃長衛。夏,為晉滅沈,楚怒,攻蔡。蔡昭侯使其子為質於吳,以共伐楚。冬,與吳王闔閭遂破楚,入郢。蔡怨子常,子常恐,奔鄭。

十四年,吳去而楚昭王複國。

十六年,楚令尹為其民泣以謀蔡,蔡昭侯懼。

二十六年,孔子如蔡。楚昭王伐蔡,蔡恐,告急於吳。吳為蔡遠,約遷以自近,易以相救;昭侯私許,不與大夫計。吳人來救蔡,因遷蔡於州來。

二十八年,昭侯將朝於吳,大夫恐其複遷,乃令賊利殺昭侯;已而誅賊利以解過,而立昭侯子朔,是為成侯。

“譯文”

昭侯十三年春天,蔡昭侯和衛靈公在邵陵會盟。蔡昭侯私通周萇弘,想要使蔡國在盟約上的地位高出衛國。可是衛靈公派史鰌官讚揚衛國始祖康叔的功業德行,於是衛國的地位排在蔡國的前麵。這一年夏天,蔡昭侯替晉國消滅沈國,楚昭王大怒,攻打蔡國。蔡昭侯便把兒子送到吳國當人質,請求和吳國一起攻打楚國。這一年冬天,蔡昭侯和吳王闔閭打敗楚國,攻入郢都。蔡昭侯怨恨子常,子常害怕,逃奔到鄭國。

昭侯十四年,吳軍撤出楚國,因而楚昭王又恢複了自己的國家。

十六年,楚國令尹為本國人民遭受吳、蔡的屠殺而流淚請求楚昭王討伐蔡國,蔡昭侯恐懼。

二十六年,孔子前往蔡國這一年,楚昭王討伐蔡國,蔡昭侯恐慌,向吳王告急求救。吳王認為蔡國都城距離吳國太遠,便和蔡侯約定把都城遷到靠近吳國,便於救援;蔡昭侯私下答應,並沒有和大夫商量。吳國人來救蔡國,於是蔡侯把國都從新蔡遷到州來。

二十八年,蔡昭侯準備去朝見吳王,蔡國的大夫恐怕他再次遷都,於是派賊寇利刺殺昭侯;事後蔡國的大夫又誅殺賊寇利來推卸罪責,並立昭侯的兒子朔,這就是成侯。

“原文”

成侯四年,宋滅曹。十年,齊田常弑其君簡公。十三年,楚滅陳。十九年,成侯卒,子聲侯產立。聲侯十五年卒,子元侯立。元侯六年卒,子侯齊立。

“譯文”

成侯四年,宋國消滅曹國。十年,齊國田常殺了他的國君簡公。十三年,楚國消滅陳國。十九年,成侯去世,他的兒子聲侯產即位。聲侯在位十五年去世,他的兒子元侯即位。元侯在位六年去世,他的兒子侯齊即位。

“原文”

侯齊四年,楚惠王滅蔡,蔡侯齊亡,蔡遂絕祀。後陳滅三十三年。

“譯文”

侯齊四年,楚惠王消滅蔡國,蔡侯齊逃亡,蔡國於是斷絕了祭祀。蔡國比陳國晚滅亡了三十三年。

“原文”

伯邑考,其後不知所封。武王發,其後為周,有本紀言。管叔鮮作亂,誅死,無後。周公旦,其後為魯,有世家言。蔡叔度,其後為蔡,有世家言。曹叔振鐸,其後為曹,有世家言。成叔武,其後世無所見。霍叔處,其後晉獻公時滅霍。康叔封,其後為衛,有世家言。冉季載,其後世無所見。

“譯文”

伯邑考,他的後代不知封於什麽地方。武王姬發,他的後代為周王,有《周紀》記載。管叔鮮在周成王時作亂,被周公所殺,沒有後代。周公旦,他的後代為魯侯,有《魯周公世家》記載。蔡叔度,他的後代為蔡侯,有《管蔡世家》記載。曹叔振鐸,他的後代為曹侯,有《管蔡世家》記載。成叔武,他的後代不見記載。霍叔處,他的後代為霍侯,被晉獻公消滅。康叔封,他的後代為衛侯,有世家記載。冉季載,他的後代默默無聞。

“原文”

太史公曰:管、蔡作亂,無足載者。然周武王崩,成王少,天下既疑,賴同母之弟成叔、冉季之屬十人為輔拂,是以諸侯卒宗周,故附之世家言。

“譯文”

太史公說:“管叔和蔡叔作亂,並沒有什麽值得記載的。然而周武王去世以後,成王年幼,引起天下人的猜疑,所幸靠著周武王同母的弟弟成叔、冉季等人加以輔助,因此天下諸侯最後以周王為宗主,所以我把它附記在世家中記述。”

“原文”

曹叔振鐸者,周武王弟也。武王已克殷紂,封叔振鐸於曹。

叔振鐸卒,子太伯脾立。太伯卒,子仲君平立。仲君平卒,子宮伯侯立。宮伯侯卒,子孝伯雲立。孝伯雲卒,子夷伯喜立。

夷伯二十三年,周厲王奔於彘。

三十年卒,弟幽伯強立。幽伯九年,弟蘇殺幽伯代立,是為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立三年。三十年,戴伯卒,子惠伯兕立。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為犬戎所殺,因東徙,益卑,諸侯畔之。秦始列為諸侯。

三十六年,惠伯卒,子石甫立,其弟武殺之代立,是為穆公。穆公三年卒,子桓公終生立。

“譯文”

曹叔振鐸,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戰勝商紂王以後,封叔振鐸於曹。

叔振鐸去世,他的兒子太伯脾即位。太伯去世,他的兒子仲君平即位。仲君平去世,他的兒子宮伯侯即位。宮伯侯去世,他的兒子孝伯雲即位。孝伯雲去世,他的兒子夷伯喜即位。

夷伯二十三年,周厲王逃奔到彘地。

夷伯在位三十年去世,他的弟弟幽伯強即位。幽伯九年,他的弟弟蘇殺了幽伯,自己取代了君位,這就是戴伯。戴伯元年,周宣王已經即位三年。三十年,戴伯去世,他的兒子惠伯兕即位。

惠伯二十五年,周幽王被犬戎所殺,周朝於是東遷洛陽,王室力量更加薄弱,諸侯紛紛反叛。這時候秦被封為諸侯。

三十六年,惠伯去世,他的兒子石甫即位,弟弟武殺了哥哥石甫,自己取代君位,這就是穆公。穆公在位三年去世,他的兒子桓公終生即位。

“原文”

桓公三十五年,魯隱公立。四十五年,魯弑其君隱公。四十六年,宋華父督弑其君殤公,及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卒,子莊公夕姑立。

“譯文”

桓公三十五年,魯隱公登位。四十五年,魯國人殺害了他們的國君隱公。四十六年,宋國華父督殺害他的國君殤公以及大夫孔父。五十五年,桓公去世,兒子莊公姬夕姑繼位。

“原文”

莊公二十三年,齊桓公始霸。

三十一年,莊公卒,子厘公夷立。厘公九年卒,子昭公班立。昭公六年,齊桓公敗蔡,遂至楚召陵。九年,昭公卒,子共公襄立。

“譯文”

莊公二十三年,齊桓公開始稱霸諸侯。

三十一年,莊公去世,他的兒子厘公夷即位。厘公在位九年去世,他的兒子昭公班即位。昭公六年,齊桓公打敗蔡國,然後進軍到楚國的召陵。九年,昭公去世,他的兒子共公襄即位。

“原文”

共公十六年。初,晉公子重耳其亡過曹,曹君無禮,欲觀其駢脅。厘負羈諫,不聽,私善於重耳。二十一年,晉文公重耳伐曹,虜共公以歸,令軍毋入厘負羈之宗族閭。或說晉文公曰:“昔齊桓公會諸侯,複異姓;今君囚曹君,滅同姓,何以令於諸侯?”晉乃複歸共公。

“譯文”

共公十六年,當初,晉國公子重耳逃亡經過曹國,曹君對他很不禮貌,想偷看重耳身上連在一起的肋骨。大夫厘負羈加以勸諫,曹君不聽,於是厘負羈私下對重耳很友好。二十一年,晉文公重耳討伐曹國,虜獲共公回晉,下令晉軍不準進入厘負羈家族居住的鄉裏。有人告訴晉文公說:“從前齊桓公會合諸侯,恢複異姓的國家;現在您卻囚禁曹君,消滅同姓的國家,怎麽能向天下諸侯發號施令呢?”晉文公於是又把曹共公放回去。

“原文”

二十五年,晉文公卒。三十五年,共公卒,子文公壽立。文公二十三年卒,子宣公強立。宣公十七年卒,弟成公負芻立。

“譯文”

二十五年,晉文公去世。三十五年,曹共公去世,他的兒子文公壽即位。文公在位二十三年去世,他的兒子宣公強即位。宣公在位十七年去世,他的弟弟成公負芻即位。

“原文”

成公三年,晉厲公伐曹,虜成公以歸,已複釋之。五年,晉欒書、中行偃使程滑弑其君厲公。二十三年,成公卒,子武公勝立。

“譯文”

成公三年,晉厲公討伐曹國,虜獲成公歸國,不久又釋放成公。五年,晉國欒書和中行偃唆使程滑殺掉他們的國君厲公。二十三年,成公去世,他的兒子武公勝即位。

“原文”

武公二十六年,楚公子棄疾弑其君靈王代立。二十七年,武公卒,子平公(頃)〔須〕立。平公四年卒,子悼公午立。是歲,宋、衛、陳、鄭皆火。

“譯文”

武公二十六年,楚國公子棄疾殺了他的國君靈王,自己即位。二十七年,武公去世,他的兒子平公須即位。平公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兒子悼公午即位。這一年,宋、衛、陳、鄭四國都發生火災。

“原文”

悼公八年,宋景公立。九年,悼公朝於宋,宋囚之;曹立其弟野,是為聲公。悼公死於宋,歸葬。

“譯文”

悼公八年,宋景公即位。九年,曹悼公到宋國朝見宋景公,宋景公把他囚禁起來;曹國人立悼公的弟弟野為君,這就是聲公。悼公死在宋國,屍體送回曹國埋葬。

“原文”

聲公五年,平公弟通弑聲公代立位,這就是隱公。隱公四年,聲公弟露弑隱公代立王位,這就是靖公。靖公四年卒,子伯陽立。

“譯文”

聲公五年,平公的弟弟通殺聲公取代了王位,這就是隱公。隱公四年,聲公的弟弟露又殺隱公,自己接位,這就是靖公。靖公在位四年去世,他的兒子伯陽即位。

“原文”

伯陽三年,國人有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謀欲亡曹,曹叔振鐸止之,請待公孫強,許之。旦,求之曹,無此人。夢者戒其子曰:“我亡,爾聞公孫強為政,必去曹,無罹曹禍。”及伯陽即位,好田弋之事。

“譯文”

伯陽三年,曹國有人夢見很多君子站在祭祀土地神的社宮中,商議將要消滅曹國,曹叔振鐸加以阻止,希望等到公孫強的時候才行動,大家表示同意。天亮後,作夢的人在全曹國尋找公孫強,不見這個人。作夢的人便告誡他的兒子說:“我死後,你如果聽說公孫強這個人當政,一定要離開曹國,免得遭蒙曹國滅亡的災禍。”等到伯陽即位,喜好射獵。

“原文”

六年,曹野人公孫強亦好田弋,獲白雁而獻之,且言田弋之說,因訪政事。伯陽大說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亡去。

“譯文”

伯陽六年,曹國鄉下人公孫強也喜好射獵,捕獲了一隻白雁獻給伯陽,並且談論射獵的學問,伯陽因而向他詢問政事。伯陽非常喜歡他,對公孫強非常寵愛,任命他作司城並參與國家政務。作夢的人的兒子於是逃離曹國。

“原文”

公孫強言霸說於曹伯。十四年,曹伯從之,乃背晉幹宋。宋景公伐之,晉人不救。十五年,宋滅曹,執曹伯陽及公孫強以歸而殺之。曹遂絕其祀。

“譯文”

公孫強向曹伯談論稱霸諸侯的方法。十四年,曹伯照他的話去做,於是背叛晉國侵犯宋國。宋景公帶兵攻打曹國,晉國人不援救。十五年,宋國消滅曹國。俘獲了曹伯陽和公孫強回到宋國,然後把二人殺掉,曹國於是斷絕了祖祀。

“原文”

太史公曰:餘尋曹共公之不用厘負羈,乃乘軒者三百人,知惟德之不建。及振鐸之夢,豈不欲引曹之祀者哉?如公孫強不修厥政,叔鐸之祀忽諸。

“譯文”

太史公說:我探尋曹共公不任用厘負羈的原因,他坐高車的美女就有三百人,所以知道曹共公不修德政。及至發生振鐸的夢兆,難道不是想要延長曹國的祭祀嗎?

如果公孫強不施行霸道的政治,曹叔振鐸的祭祀會斷絕麽!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