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即在四五千年以前的原始社會末期,武定就已經有人類在這裏居住,當時被稱為“梁州外境”和“髦濮初地”。近幾年來,在東坡、田心、己衣等地發現的石刀、石斧和部分砍砸器以及眾多的石棺墓就是例證,它們都屬於新時期時代的文化遺址和文物。後來隨著不斷南下的氐羌族群的遷入,武定成為滇文化、爨文化的一部分,在高橋、東坡等地出土的銅鋤、銅劍、銅匕頭等文物得以證實。更重要的是到了隋唐以後在武定崛起的羅婺部,長期統治著武定、祿勸、元謀等地,號稱“雄冠滇東三十七蠻部”,並成為“群酋會集之所”,為當時大理段氏政權以外的雲南第二大地方政權,並還在元朝時,駐軍人數是整個雲南駐軍的五分之一還強,其統治範圍擴展到今天的尋甸、東川、會澤、巧家和貴州省的普安、盤縣等地。羅婺部長和他的直係後裔就是武定鳳氏土司和那氏土司,其在武定的統治時間長達近千年,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曆史文物和文化遺產。雲南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何耀華教授稱:在民族曆史的研究上,特別是彝族曆史文化,四川涼山、貴州水西和雲南武定具有同等的典型意義,而武定的研究則剛剛開始。
在武定出土了大量的神秘的古生物化石,最有代表性的是六億多年前寒武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它是幾十億年生命進化、演化的結晶,被科技界稱為“武定蟲”;其次是三億七千萬年前泥盆紀時期的魚化石,它是古代地球升溫,海洋縮小,陸地擴大,古生物部分由海洋開始遷移到陸地生活的兩棲動物的總代表,是陸地動物的祖先,這在整個世界到目前也隻發現兩種,其中一種就是最早在武定出土發現的“武定魚”化石;再次就是一億多年前侏羅紀時期的“武定龍”,武定出土的恐龍化石是一種四足著地的蜥腳類恐龍,它不同於兩足著地的原蜥腳類,並且原蜥腳類和蜥腳類恐龍化石在早侏羅世下的祿豐組共生,在全球也是絕無僅有的,它對研究蜥腳類恐龍的起源、演化、遷徙等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武定蟲、武定魚、武定龍化石的科研價值較高,科普及趣味性較強,是古生物進化過程中的一個整體縮影。
還有在武定城內有據可查的寺廟園林多達十六座,書院四座,古橋梁五座,南北街、大照壁等;這些遺跡或舊貌依然留存,或尚有遺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