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量的地質資料顯現和考古發掘出土,證明羅婺地區所處的“康滇古陸”邊緣是世界上研究生命起源、進化和發展的重點地區之一。僅就羅婺地區而言,也有豐富的各種化石和古代生命遺跡出土,是一塊難得的等待研究和開發的史前文化處女地。
1.古生物的產生
在地質發展史上,以滇池為中心的西北廣闊地區被稱為康滇古陸,現在武定所處的羅婺地區正是位於康滇古陸的邊緣。十幾億年前,由於印度板塊向歐亞板塊長期俯衝,逐漸形成了喜馬拉雅山係,康滇古陸隨之形成。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一撞擊從來就沒有停止過,使得這裏的海水逐漸退落,形成廣闊的淺海區域和相對寧靜的海灣,從而為古生物的產生和繁衍提供了優越的地質地貌和極其重要的客觀條件。
根據地質研究表明,我們所居住的地球已有近五十億年的曆史。而地球上的原始生命起源於廣闊的海洋,它們主要是在地球火山不斷噴發、促使地球表麵開始有水並聚集增加以後,在近十多億年的光合作用下開始孕育的。植物界最早的水生藻類大約產生於三十多億年前;而動物界則到距今約十億年前才形成,它們是由最初的蛋白單體細胞逐漸演變發展到多細胞,後來又依次演化成為蠕形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脊索動物,從而成為地球史上原始生命的先驅。現在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動物化石是十多億年前的無脊椎動物化石。
2.古生物的代表之一——武定三葉蟲化石
在古生物的演化發展過程中,至今發現的最有代表性的是三疊紀時期的三葉蟲化石。經過科學工作者的研究確定,三葉蟲屬於剛從蠕形動物發展來的節肢動物,有鰓亞門,是十幾億年生命進化的結晶,是最原始的海棲動物,它們由於其體形猶如三片葉子相連而得名。這對研究生命的起源,特別是初期演化極其重要。
三葉蟲的生存年代大約為距今六億年前的古代寒武紀和奧陶紀時期。同時在同一地層中還發現有頭足類(屬軟體動物門)、腕足類(屬擬軟體動物門)、筆石(屬口索動物亞門)和類似螺螄貝殼等脊索動物化石。
武定就發現有大量的三葉蟲化石和部分筆石,尤其以三葉蟲著稱。
武定三葉蟲化石分布較廣,獅山鎮的獅子山、灑普山、人民橋以及田心鄉的得得卡等地均有大量的發現。根據《武定縣誌》的記述,屬於在武定首次發現,經過有關古生物學家鑒定,專門以武定地名命名的新屬新種三葉蟲化石就有十一種之多,它們是:丁氏武定蟲、幹泉武定蟲、疣殼灑普山蟲、武定關陽蟲、獅山關陽蟲、武定廣元蟲、武定四川油節蟲、武定始褶頰蟲、石將軍雷得利基蟲、沙朗幕府山蟲、武定小遇仙寺蟲等,人們習慣上統稱其為武定三葉蟲,簡稱武定蟲。在世界級文化遺產的澄江帽天山古生物化石群中,就有武定蟲分布,它與直接從節肢動物即將進化為無頜魚類的“雲南蟲”相提並論,是最有名的三葉蟲之一。
大約又過了一億多年以後,由於地殼的頻繁運動,大片的海洋上升為陸地,以淺海區域為其生存空間的三葉蟲不能適應這突如其來的急劇變化而瀕臨滅絕,其大部分遺體則遺留在這次運動變化所形成的岩層中,變成了今天我們所能見到的三葉蟲化石。少數的三葉蟲和眾多的微生物則適應著環境的變化生存了下來,不過為適應不斷變化的新環境,自己本身也在變化和發展著。經過不斷的演化,到誌留紀時期,形成了早期的各種原始魚類。
3.從原始魚類到兩棲類動物的轉變——溫氏武定魚
原始魚類的演化過程經曆了從誌留紀到泥盆紀兩個時期,當時可以稱得上是“百魚爭雄”之壯。它們是從三葉蟲後期的無脊椎形體發展到了具有魚類特征的脊椎形體,其依次演化的程序是節肢類、脊索類、無頜魚類到有頜魚類。但是,在生命進化的過程中隻有少數獲得成功,並最終演化成為魚類。
在誌留紀初期,在演化成功的眾多魚類中,比較有名的是在獅山鎮龍潭村和趙家莊村後山發現出土的溝鱗魚化石,它是最原始的魚類,被稱為“魚形動物”。因為,它還沒有上下頜骨,取食隻能借助水流衝力吸入食物,因此,還沒有最終形成魚。而到了泥盆紀早期,各種原始魚類就已經很普遍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胴甲魚化石和總鰭魚化石。1955年,昆明工學院地質係溫傑史教授在香水莊村東南發現的“溫氏武定魚”,就是屬於小型胴甲魚類。此外,在大野波村還發現了“劉氏滇魚”,在人民橋還發現了“武定華南魚”。這些都是部分魚類和陸地脊椎動物的先祖,是我們研究魚類向兩棲類演化的典型過渡類型的珍貴數據。因為,這些魚的身體已經向陸地生活動物進化,形成明顯的四肢骨骼,並同時擁有鰓和肺,說明能進行雙重呼吸。
到了距今三億五千萬年左右,整個地球的氣溫普遍升高,海洋也因此而大量蒸發並逐漸縮小,陸地麵積擴大,眾多魚類為了生存,竭力在水邊用鰭支撐起身子,試圖在陸地上嚐試新的生活,久而久之,鰓被肺所代替,鰭則變成了四足,逐步實現了向兩棲類演化的轉變。爾後,水中越來越多的幼體小動物也因環境而逐漸移居到陸地上,適應陸地的生活環境,並成為地球上最早的原始爬行動物。這些爬行動物的最終形成和發展,與兩棲類截然分開,是當時陸地上最重要的生命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