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隻有全麵地了解過去,才能正確地認識現在,也才可能科學地把握未來。
朱憲榮同誌是一位苗族幹部,他辛勤創作的《羅婺曆史與文化》一書即將付梓,邀我作序,我很樂意。這是因為,要建設容達和諧、開拓創新的武定就必須了解武定的過去,也隻有真正了解了武定的過去,我們才有資格談論武定的現在,而朱憲榮同誌的《羅婺曆史與文化》是我們了解武定曆史及民族文化的一本好書。並且,據我所知,到目前為止,比較全麵係統地闡述武定曆史和文化的書這還是第一本,難能可貴;特別是作為我們基層一線的鄉鎮幹部能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有如此深的造詣,寫出這樣一本好書,更是難得。
近年來,武定縣大力實施經濟文化互動、經濟生態聯動、科技創新推動、城鎮建設拉動、龍頭項目帶動五大戰略,培育壯大煙草種植、畜禽養殖、綠色產業、冶金礦電、旅遊文化五大產業,全力打造壯雞之鄉、木紋石之鄉、白藥之鄉、牡丹之鄉、中國彝鄉五大品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力爭把武定建設成為經濟充滿活力、文化富有特色、社會更加和諧的彝州旅遊文化強縣和新型工業重鎮。朱憲榮同誌的《羅婺曆史與文化》無疑為武定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詮釋了新的內容。
根據史書的記載,武定在元初及其以前稱為“羅婺”,而“羅婺”原本是一個人的名字,為現在的武定縣發窩鄉和祿勸縣雲龍鄉一帶在古代時的一個部落酋長,後來逐漸演變為該部落名,再後來即泛指現在的武定縣以及祿勸縣的部分地方。
遠在四千多年以前,羅婺就已經有人類生活和繁衍,並作為古代滇文化和爨文化的一部分長期存在著。唐宋時期,羅婺部落相當強大,史稱為“雄冠滇東三十七蠻部”,從而成為“群酋會集之所”,並影響著整個雲南的大半個地方。元代及其後,部落酋長的後裔們又相繼成為這裏的土官、土司和土舍,並繼續統治著這片領地直到解放前夕。居民也以彝族的先民為主,其所創造的文化也就是羅婺文化。
羅婺文化在當代的表現就是以彝族文化為主的武定各民族文化。時下發展和繁榮我們各民族民間文化對促進武定經濟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積極的重要作用。武定縣擁有悠久的曆史、豐富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如彝文、史跡、石刻等經典文化,傳說、祭祀、風俗等傳統文化,石雕、根雕、刺繡等民間工藝,敬酒歌舞、公雞啄架、跌腳等民間歌舞,這些散落在各地的民間藝術異彩紛呈、爭奇鬥豔,集地域性、曆史性、藝術性、實用性於一體,極具個性和特色,展現了武定獨特的地方魅力。為了做強做大旅遊文化產業,我們對各種資源進行了整合,推出了一批以提升彝族文化表現力為主要內容的城市建設項目和旅遊文化項目。現在,羅婺彝寨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獅山大道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順利進行,獅子山的標誌性建設項目即將啟動,這些都為武定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挖掘武定境內深厚的文化內涵,對在這塊土地上生息已久的各民族文化、土司文化、帝王文化、牡丹文化、生態文化、和諧文化進一步挖掘和整理,從真正意義上實施武定的經濟文化互動戰略。
朱憲榮同誌過去在機關文化部門工作時,專門從事武定縣的文物工作,收集了不少武定縣的文史資料,同時他還對各種研究武定曆史文化的動態和信息相當關注,因而具備了寫作本書的條件;到鄉鎮工作以後,仍然長期專心於學術研究,才取得了這樣的成績。當然,作為一部《羅婺曆史與文化》來說,這隻能說是研究的入門,要登堂入室還要付出巨大的勞動。我殷切地希望朱憲榮同誌繼續努力,不怕艱難,勇攀高峰,為武定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08年7月24日
(作者係中共武定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