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名全稱:新加坡共和國
國名簡稱:新加坡
英文國名:The Republic of Singapore
國土麵積:699.4平方公裏(新加坡統計局2005年)
首都:新加坡
國家元首:總統納丹
人口:2006年常住人口448萬,其中公民和永久居民360.8萬
民族:華人占75.2%,馬來人13.6%,印度人8.8%,其他種族2.4%
語言: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為官方語言,英語為行政用語
宗教:主要宗教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
貨幣名稱:新加坡元
一、地理
新加坡位於馬來半島南端、馬六甲海峽的東出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國土由新加坡島及附近63個小島組成,其中新加坡島占全國麵積的88.5%,由南到北約23公裏,地勢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3米,海岸線長193公裏;本島以外的其餘較大的島嶼有德光島(24.4平方公裏),烏敏島(10.2平方公裏)和聖淘沙島(3.5平方公裏)等。新加坡地處熱帶,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常年氣溫變化不大,高溫潮濕多雨,年平均氣溫24℃~27℃,日平均氣溫26.8℃,年平均降水量2,345毫米,年平均濕度84.3%。作為一個熱帶城市島國,新加坡沒有腹地,自然資源匱乏,但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之一,沒有台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是一個難得的天然良港。
二、簡史
古稱淡馬錫。8世紀建國,屬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公元18世紀至19世紀初為馬來亞柔佛王國的一部分。18世紀下半葉,為了擴張在印度的勢力範圍以及擴大對中國的貿易,英國人急需一個戰略性的“中轉站”以便為日益強大的帝國艦隊和商船提供維修、補給和保護,同時遏止荷蘭人在這一地區的擴張。1819年,英國人史丹福·萊佛士抵新,與柔佛蘇丹訂約設立貿易站。1824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在遠東的轉口貿易商埠和在東南亞的主要軍事基地。1826年新加坡連同馬來半島的兩個英國殖民地——馬六甲和檳城,成為海峽殖民地,受英屬印度的管轄。1832年,新加坡成為海峽殖民地的行政中心。1869年,蘇伊士運河的開通以及電報和蒸汽船的發明加強了新加坡作為東西方貿易中心的重要地位。19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成為世界主要橡膠集散中心。
1942年2月5日,新加坡被日軍占領,改名昭南島,淪陷了三年半。1945年9月,日本投降後英軍重返新加坡,恢複其殖民統治,海峽殖民地解散。1946年4月1日,新加坡劃為英國直屬殖民地。隨著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1959年6月新加坡實行內部自治,李光耀出任自治政府總理,英國保留國防、外交、修改憲法、頒布“緊急法令”等權力。1963年9月16日加入馬來西亞。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獨立,同年9月21日加入聯合國,10月15日加入英聯邦,12月22日成為共和國。
三、政治
1963年9月,新加坡並入馬來西亞後,頒布了州憲法。1965年12月,州憲法經修改成為新加坡共和國憲法,並規定馬來西亞憲法中的一些條文適用於新加坡。憲法規定:實行議會共和製。
總統為國家元首,原經議會選舉產生。1992年國會頒布民選總統法案,規定從1993年起總統由民選產生,任期從四年改為六年。總統委任議會多數黨領袖為總理;總統和議會共同行使立法權。總統有權否決政府財政預算和公共部門職位的任命;可審查政府執行內部安全法令和宗教和諧法令的情況;有權調查貪汙案件。總統在行使主要公務員任命等職權時,必須先征求總統顧問理事會的意見。1993年舉行獨立後首次總統全民選舉,原副總理、新加坡職工總會秘書長王鼎昌當選為首位民選總統。現任總統納丹於1999年8月當選,2005年8月連任,任期六年。
國會實行一院製,任期五年。國會可提前解散,大選須在國會解散後三個月內舉行。年滿21歲的新加坡公民都有投票權。國會議員分為民選議員、非選區議員和官委議員。其中民選議員從全國9個單選區和14個集選區中,由公民選舉產生。集選區候選人以3至6人一組參選,其中至少一人是馬來族、印度族或其他少數種族。同組候選人必須同屬一個政黨,或均為無黨派者,並作為一個整體競選。非選區議員從得票率最高的反對黨未當選候選人中任命,最多不超過6名,從而確保國會中有非執政黨的代表。官委議員由總統根據國會特別遴選委員會的推薦任命,任期兩年半,以反映獨立和無黨派人士意見。
政府實行內閣製,本屆內閣於2006年5月30日就職。李顯龍出任總理兼財政部長。
司法機構設最高法院和總檢察署。最高法院由高庭和上訴庭組成。1994年,廢除上訴至英國樞密院的規定,確定最高法院上訴庭為終審法庭。最高法院大法官由總理推薦、總統委任。
新加坡實行多黨製,目前已注冊的政黨共24個。執政黨為人民行動黨,該黨1954年11月由現任內閣資政李光耀等人發起成立,其綱領是維護種族和諧,樹立國民歸屬感;建立健全的民主製度,確保國會擁有多元種族代表,努力建立一個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社會;人民行動黨從1959年至今一直保持執政黨地位,李光耀長期任該黨秘書長,1991年吳作棟接任,2004年12月,李顯龍接替吳作棟出任該黨秘書長。其他主要政黨有工人黨、新加坡民主黨等。獨立以來,新加坡由人民行動黨長期執政,政績突出,地位穩固,曆屆大選均取得壓倒性優勢,國內政局一直保持穩定。
四、經濟
由於新加坡沒有腹地和缺乏自然資源,1965年獨立之初,新加坡政府采取了走“工業化道路”的正確經濟發展路線,其經濟發展經曆了由獨立初期時的勞動密集型工業,逐步過渡到具有高附加價值的資本、技術密集型工業和高科技產業,進而發展到目前的信息產業等知識密集型經濟。從20世紀70年代起,新加坡開始逐步擺脫了僅僅依靠轉口貿易維持生計的局麵,國家日益走向富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上升,1960年至1984年間經濟曾長期高速增長,GDP年均增長9%,成為亞洲經濟“四小龍”之一。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衝擊,2001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國際市場電子產品需求下降影響,經濟出現2%的負增長,陷入獨立以來最嚴重的衰退。為刺激經濟發展,新政府提出“打造新的新加坡”,製定從傳統經濟向知識經濟轉型的戰略規劃,隨著全球和地區經濟形勢好轉及國內各項經濟政策初見成效,新加坡出口大幅增加,內需增長強勁,就業市場顯著複蘇,經濟出現恢複性高速增長,2006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為7.9%,國內生產總值為2,099.9億新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46,832新元。新加坡現已發展成為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世界電子產品重要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
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和建築業,2006年產值691.87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3.1%。製造業產品主要包括電子產品、化學與化工產品、機械設備、交通設備、生物醫藥、石油產品、煉油等部門。
用於農業生產的土地僅占國土總麵積1%左右,產值占國民經濟不到0.1%,主要由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養殖和蔬菜種植等構成。糧食、蔬菜絕大部分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進口。2005年農業總產值2.218億新元。
服務業2006年產值1,326.64億新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3.5%,包括零售與批發貿易、飯店旅遊、交通與電訊、金融服務、商業服務等,係經濟增長的龍頭。旅遊業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遊客主要來自東盟、中國、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2005年接待外國遊客894.3萬人次。主要景點有:聖淘沙島、植物園、夜間動物園等。
由於屬外貿驅動型經濟,對外貿易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高度依賴美、日、歐和周邊市場,2006年年進口額3,789.24億新元,出口額4,315.59億新元,貿易順差為526.35億新元,主要出口電子真空管、數據處理機、加工石油產品和電訊設備等,進口電子真空管、辦公及數據處理機零件、原油、加工石油產品等。主要貿易夥伴及所占外貿總額比例分別為:馬來西亞13.1%,歐盟11.3%,美國11.1%,中國10.5%,印尼7.8%,日本6.8%,中國香港6.1%,中國台灣4.8%。截至2006年底,外匯儲備2,105.29億新元。無外債。
五、人民生活和文教衛生
新加坡是一個多元種族的社會,政府推行民族和諧、宗教自由與寬容的政策,倡導多元文化,在保留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同時,鼓勵向新加坡統一民族文化演變。加之法製體係和社會福利製度的健全、完善,社會治安穩定,是世界上犯罪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成為亞洲“最適合居住”的國家,人民過著安居樂業的富足生活,2006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6,832新元。1955年成立中央公積金製度,為退休和失去工作能力的人士提供財務和生活上的保障。政府注意改善人民的居住條件,全國已有82%的居民搬入政府統建的公共組屋。另外新加坡亦大力提高該國的衛生水平,政府大力津貼衛生保健服務及確保人人都能享受這些服務,政府在各個社區設立老人保健中心,為老年人提供醫療服務。人均壽命79.9歲,識字率95.4%(15歲以上),每萬人擁有15名醫生。
新加坡重視教育,每年均以高達國民生產總值之3%~4%的經費發展教育事業,其教育體係及設施可以和世界各發達國家媲美。2004年識字率94.6%(15歲以上)。新加坡的教育製度強調識字、識數、雙語、體育、道德教育、創新和獨立思考能力並重。雙語政策要求學生除了學習英文,還要兼通母語。近年來,新加坡以驚人的速度擴充和強化通訊設施、提高電腦普及率,全島超過99%已經聯網,一半家庭擁有個人電腦,58%的互聯網用戶曾在網上購物,政府推行“資訊科技教育”,促使學生掌握電腦知識,以實施其“亞洲金融中心”乃至“信息中心”的發展戰略;目前,共有173所小學,156所中學,14所初級學院。有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和管理大學三所大學,另有4所理工學院和33所技術或商業訓練學院。
英文報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華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泰米爾文報有《泰米爾日報》。新加坡廣播電台擁有並經營12個國內電台和3個國際電台,1936年開播,1959年1月起以馬來語、英語、華語、泰米爾語廣播,現有15個波段,每周廣播1,307小時。新加坡電視機構,1963年開播,1974年開始播送彩色節目,現擁有並經營2個頻道,一個播送華文節目,另一個播送英文節目,每天播送24小時;另有12家電視私人公司經營2個頻道,一個主要為馬來族和印度族居民服務,另一個主要播送體育及文藝節目。1995年有線電視網開通,用戶可接收30多個頻道、10餘個國家的電視節目。英文報有《海峽時報》、《商業時報》、《新報》;華文報有《聯合早報》、《聯合晚報》、《新明日報》;馬來文報有《每日新聞》;泰米爾文報有《泰米爾日報》。
六、對外關係
新加坡奉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的對外政策,主張在獨立自主、平等互利和互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與所有國家的關係;在對外關係中,立足東盟,與東盟國家關係密切;注重發展與亞洲國家特別是中、日、韓、印度等重要國家的合作關係;奉行“大國平衡”,主張在亞太建立美、中、日、俄戰略平衡格局;在雙邊關係和多邊中重視和突出經濟外交,積極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已先後與新西蘭、日本、歐洲自由貿易協會、澳大利亞、美國、約旦、韓國、印度和巴拿馬簽署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與新西蘭、智利、文萊簽署了首個地跨三個大洲的自由貿易協定,並與巴林、埃及、科威特和阿聯酋就商簽雙邊自由貿易協定達成共識。至2006年,共與174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
與中國於1990年10月3日建立外交關係。建交以來,兩國高層交往頻繁。兩國外交部自1995年起建立磋商機製。在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麵,1992年,兩國科技部門簽署“科技合作協定”;1999年,兩國教育部簽署“教育交流與合作備忘錄”;2006年,兩國政府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此外,兩國在衛生、旅遊、宗教事務、交通運輸等方麵也進行了密切的交流與合作。雙邊經貿關係和經濟技術合作方麵,據中國海關統計,2006年中新貿易額408.5億美元,其中中方出口231.8億美元,進口176.7億美元。截至2006年底,新來華投資項目15,556個,實際投資金額300億美元。以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金額計,新加坡是中國外資第七大來源地。截至2006年底,中國對新非金融類直接投資4.12億美元。2006年,中國企業在新共簽訂承包工程、勞務合作、設計谘詢及生產合作合同總額132.6億美元,完成營業額128.4億美元。新加坡是中國第二大海外勞務市場和第四大工程承包市場,對華貿易和投資均占東盟國家首位。中國是新加坡第四大貿易夥伴,僅次於馬來西亞、美國和歐盟。雙方重要合作項目有蘇州工業園區、無錫工業園和大連港集裝箱碼頭等。
與美國於1966年4月4日建交。兩國在政治和經濟、安全和軍事等方麵關係密切,新加坡明確支持美英對伊拉克動武,戰爭期間向美軍開放領空並允許美軍使用其後勤設施,支持並積極配合美國在全球及本地區的反恐行動,美是新第三大貿易夥伴。2005年7月,李顯龍總理訪問美國,兩國簽署了《新美戰略框架協議》,確認新加坡為美國的“主要安全合作夥伴”。
與日本於1966年4月26日建交。2001年10月雙方簽署《新日21世紀夥伴關係計劃》。2002年1月兩國簽署新日《新時代經濟夥伴關係協定》。2002年與日本簽署《新日自由貿易協定》。日是新第五大貿易夥伴。2005年7月,日本外相町村信孝訪新,新方重申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1月,國務資政吳作棟訪問日本,兩國同意研究更新雙邊自由貿易協定。
新加坡與東盟國家關係密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是新加坡的兩個重要鄰國,新加坡分別先後於1965年9月1日和1966年1月1日與其建交,盡管與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之間不時發生摩擦和爭端,長期以來新加坡通過利用自身經濟上的優勢加強與兩國在經濟貿易方麵的關係來消除相互間的疑慮,增強相互間的信任,並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新加坡分別是馬來西亞的第一大投資國和印尼第三大投資來源,相互間關係密切,雙邊關係總體穩定友好。重視同泰國的關係,1997年吳作棟總理訪泰期間,兩國達成21世紀“新泰增進夥伴關係”計劃,雙方承諾將在各個領域加強持久與互惠互利的夥伴關係,2002年吳作棟還提出新泰的長遠目標是實現“一個經濟體、兩個國家”。與文萊關係良好,新加坡是文萊第二大貿易夥伴,重視發展同菲律賓的關係。新加坡積極發展同東盟新成員的關係,是越南和緬甸最大投資國,是越第二大貿易夥伴。
與印度於1965年建交。隨著印度的崛起,近年來兩國加強在各領域、尤其是信息科技領域的合作。近年來新加坡積極推動“東盟—印度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支持印度加入《東南亞條約》組織。2005年6月李顯龍總理訪問印度,兩國簽署新印全麵經濟合作協定,建立雙邊自由貿易區。新為印度第十二大投資國,印度為新第十六大貿易夥伴、第二十大進口來源國和第十四大出口市場。
重視同歐洲關係,歐盟是新第二大貿易夥伴。與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經貿關係密切。重視發展同中東國家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