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六節 馬來西亞

  國名全稱:馬來西亞

國名簡稱:馬來西亞

英文國名:Malaysia

國土麵積:330,257平方公裏

首都:吉隆坡

國家元首:端古·米讚·紮伊納爾·阿比丁

人口:2,664萬(截至2006年底)

民族:馬來人61.5%、華人占23.6%、印度人占7.1%

宗教:伊斯蘭教為國教,其他宗教有佛教、印度教和基督教等

語言:馬來語為國語,通用英語,華語使用也較廣泛

貨幣名稱:林吉特

一、地理

馬來西亞位於亞洲東南部,國土被南中國海分隔成東、西兩部分。西馬位於馬來半島南部,北與泰國接壤,南與新加坡隔柔佛海峽相望,東臨南中國海,西瀕馬六甲海峽,麵積13萬多平方公裏;東馬位於加裏曼丹島北部,與印尼、菲律賓、文萊相鄰,麵積19萬平方公裏。地形地貌上,馬來西亞海岸線長,有4,192公裏,境內崎嶇多山,位於東馬沙巴的京那巴魯山是東南亞最高的山峰,海拔為4,101米;境內河流多而河道短,多急流、瀑布,位於東馬沙撈越州西部拉讓河,是馬來西亞最大河流,全長592公裏;土麵積的2/3為森林覆蓋,且多為原始森林。全國分為13個州,另有首都吉隆坡和納閩聯邦直轄區,2000年12月,聯邦政府行政中心——布特拉加亞成為第三個聯邦直轄區。

氣候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炎熱、潮濕、多雨,無明顯季節變化,全年平均溫度為26℃~32℃。年溫差小,但日溫差較大,白天炎熱,夜晚比較涼爽。每年平均雨量介於2,000~2,500毫米而且全年濕度高。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重要礦產有錫、石油、鐵、鋁土、金、銅、鈦等,馬來西亞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為194.9億桶,可供分別開采19年和33年;曾是世界產錫大國,但近年來產量逐年減少,2004年錫產量為3,500噸。農業中熱帶經濟作物種植居重要地位,盛產橡膠、油棕、可可、椰子等,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棕油、橡膠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漁業資源豐富,近海漁業發達。木材蓄積量豐富,盛產熱帶硬木。

二、簡史

公元初馬來半島有羯荼、狼牙修等古國。15世紀初以馬六甲為中心的滿剌加王國統一了馬來半島的大部分。16世紀開始先後被葡萄牙、荷蘭、英國占領。20世紀初完全淪為英國殖民地。沙撈越、沙巴曆史上屬文萊,1888年兩地淪為英國保護地。二次大戰中,馬來亞、沙撈越、沙巴被日本占領,戰後英國恢複殖民統治。1957年8月31日馬來亞聯合邦在英聯邦內獨立。1962年8月1日,英國和馬來亞雙方原則協議組建新的國家——馬來西亞。1963年9月16日,馬來西亞組成,包括馬來亞聯合邦、新加坡和英屬婆羅洲的沙撈越和北婆羅洲(改名沙巴),1965年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馬來西亞,建立獨立的共和國。

三、政治

實行君主立憲製。1963年馬來西亞成立後繼續沿用1957年頒布的馬來亞憲法,改名為馬來西亞聯邦憲法,後多次修訂。憲法規定:最高元首為國家首腦、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隊統帥,由統治者會議選舉產生,任期5年。最高元首擁有立法、司法和行政的最高權力,以及任命總理、拒絕解散國會等權力。1993年3月,馬議會通過憲法修正案,取消了各州蘇丹的法律豁免權等特權。1994年5月修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必須接受並根據政府建議執行公務。2005年1月,馬議會再次通過修憲法案,決定將各州的水供事務管理權和文化遺產管理權移交中央政府。

統治者會議由柔佛、彭亨、雪蘭莪、森美蘭、霹靂、丁加奴、吉蘭丹、吉打、玻璃市9個州的世襲蘇丹和馬六甲、檳州、沙撈越、沙巴4個州的州元首組成。其職能是在9個世襲蘇丹中輪流選舉產生最高元首和副最高元首;審議並頒布國家法律、法規;對全國性的伊斯蘭教問題有最終裁決權;審議涉及馬來族和沙巴、沙撈越土著民族的特權地位等重大問題。未經該會議同意,不得通過有關統治者特權地位的任何法律。內閣總理和各州州務大臣、首席部長協助會議召開。

國會為最高立法機構,由上議院和下議院組成。2003年5月,國會通過重新劃分國會和州議會選區的動議,國會下議院議席從194個增至219個,除沙撈越以外的12個州議席從422個增至505個。議員任期5年。本屆國會於2004年3月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後組成。以巫統為首的國陣擁有199席,超過議席總數的90%。反對黨擁有19席,其中民主行動黨12席,伊斯蘭教黨6席,國民公正黨1席。無黨派獨立人士1席。

本屆政府於2004年3月組成,共設28個部門,總理兼財政部長和國內安全部長達圖·斯裏·阿卜杜拉·艾哈邁德·巴達維。

最高法院於1985年1月1日正式成立。1994年6月改名為聯邦法院。設有馬來亞高級法院(負責西馬)和婆羅洲高級法院(負責東馬),各州設有地方法院和推事庭。另外還有特別軍事法庭和伊斯蘭教法庭。

注冊政黨有40多個,由14個政黨組成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聯合執政。國民陣線主席通常由巫統主席兼任,現任主席為巴達維。

主要政黨有馬來民族統一機構(簡稱巫統):馬來人政黨,成立於1946年5月11日。1987年4月因黨爭而分裂,被法庭判為非法組織。1988年2月馬哈蒂爾在原巫統基礎上重組“新巫統”。1996年,從巫統分裂出去的“四六”精神黨重返新巫統後再次還名為“巫統”。現有黨員280萬。巫統主席和署理主席代表國陣出任政府正、副總理。

馬來西亞華人公會簡稱馬華公會,是最大的華人政黨;馬來西亞印度人國大黨,馬來西亞印度、巴基斯坦族政黨,主要反對黨有伊斯蘭教黨、民主行動黨、國民公正黨。

以巫統為首的執政黨聯盟國民陣線長期執政,馬來人占政治主導地位,政局穩定。2003年10月31日,馬哈蒂爾辭去黨政職務,巴達維副總理接任總理及國陣、巫統主席,政權平穩過渡。巴達維延續馬哈蒂爾既定的內外政策,同時加強政府機構整頓和廉政建設,強調全民分享政治權力和經濟發展成果,受到民眾普遍歡迎和支持。2004年3月,馬來西亞提前舉行第十一屆全國大選,國陣贏得219個國會議席中的199席和505個州議席中的452席,巴達維蟬聯總理,領導地位進一步鞏固。

四、經濟

20世紀70年代前,經濟以農業為主,依賴初級產品出口。70年代以來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行出口導向型經濟,電子業、製造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發展迅速。同時實施馬來民族和原住民優先的“新經濟政策”,旨在實現消除貧困、重組社會的目標。80年代中期受世界經濟衰退影響,經濟一度下滑,後采取刺激外資和私人資本等措施,經濟明顯好轉。1987年起,經濟連續10年保持8%以上的高速增長。1991年提出“2020宏願”的跨世紀發展戰略,旨在於2020年將馬建成發達國家。近年來,通過穩定匯率、重組銀行企業債務、擴大內需和出口等政策,經濟取得較快增長。巴達維上任後,在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同時,著力控製財政赤字,將重點轉向農業等基礎產業建設,帶動鄉村發展。積極推動消費和投資,把私營經濟作為國家經濟增長的新支柱。鼓勵發展旅遊、教育事業,實現經濟多元化。2006年4月馬政府第九個五年計劃(2006年~2010年)獲得國會通過,施政重點是降低財政赤字,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加大農業投入,扶持中小企業,推動旅遊業發展。2005年國內生產總值4945.44億林吉特,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5.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930美元。

馬來西亞的工業主要包括製造業、礦業和建築業等,政府鼓勵以本國原料為主的加工工業,重點發展電子、汽車、鋼鐵、石油化工和紡織品等。2005年製造業產值估計為1,553.34億林吉特,增長4.8%,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4%;就業人數299萬,占全國就業人數的28.4%。隨著電子、機械、鋼鐵、化工及汽車製造等行業的發展,傳統的初級產品加工業地位逐步下降,製造業成為馬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2004年馬製造業產值為206.7億美元,增長8.8%,占GDP的31.5%。礦業以開采石油、天然氣和錫礦為主。2004年采礦業產值為149億美元,占GDP的6.9%。2005年原油產量2.65億桶,約合3785萬噸,出口79.5億美元,占全年出口總額的5.66%。2005年液化天然氣產量2073萬噸,出口54.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3.89%,馬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出口國。

農業以經濟作物為主,主要有油棕、橡膠、熱帶水果等。稻米自給率為60%。2005年農、牧、漁、林業總產值為221.42億林吉特,增長4.8%,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45%。馬是世界上最大的棕油及相關製品的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和出口量分別占全球總量的50%,2005年馬棕油產量及出口量分別為1,496.2萬噸和1,340萬噸,占全球棕油產量及出口量的43.6%和52.4%。

2005年馬橡膠產量114.5萬噸。

20世紀70年代以來政府不斷調整產業結構,為促進經濟多元化增長。從90年代初期開始,馬政府鼓勵服務業發展,使服務業得到了迅速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行業之一和馬經濟中最大的產業部門,服務業範圍廣泛,包括水、電、交通、通訊、批發、零售、飯店、餐館、金融、保險、不動產及政府部門提供的服務等。2005年服務業增長6.5%,就業人數約535.36萬,占全國就業人口的50.76%,是就業人數最多的行業,服務業產值1,511.44億林吉特,占國內生產總值57.7%。

旅遊業是馬政府第二大外匯來源,僅次於製造業。近幾年來,馬經濟持續發展,政府加大對基礎設施和旅遊景點建設投入,政策扶持,利用多種渠道宣傳,加上馬旅遊資源豐富,旅遊業發展迅速。2000年以來,到馬旅遊的人數每年都超過1,000萬人次。2004年,赴馬外國遊客人數為1,570萬人次,外匯收入78億美元。2005年赴馬外國遊客人數達1,640萬人次,增長4.6%。主要旅遊點有吉隆坡、雲頂、檳城、馬六甲、浮羅交怡島、刁曼島、熱浪島、邦咯島等。

截至2005年,債務總額為515億美元。截至2006年4月14日,馬外匯儲備為749億美元,是短期外債的6.3倍,可支付進口7個月。

現為世界第18大貿易國。2005年主要出口電子電器(占總出口的49.6%)、棕櫚油(5.3%)、化學產品、機械儀器、木材產品、金屬產品、科學儀器和橡膠,主要出口市場為:東盟、美國、歐盟、日本、中國和中國香港地區。主要進口機械運輸設備、食品、煙草和燃料等。2005年總額9,677.98億林吉特,其中進口額4,340.1億林吉特,出口額5,337.88億林吉特。

五、人民生活和文教衛生

根據馬財政部統計,截至2003年8月,馬個人存款占銀行存款總額58%,年增長率6%。根據馬能源、通訊和多媒體部統計,截至2004年6月,固定電話用戶454.7萬人;移動電話用戶1,239.8萬人,城市和鄉村中的固定電話擁有率為23%和12%,移動電話擁有率為53%和12%。截至2006年4月,馬電腦用戶420萬人,互聯網使用人數占40%。根據馬衛生部統計,2003年,全國平均每1,377人1名醫生,共有病床34,089張。2006年人均壽命男性為71.8歲,女性為76.3歲,嬰兒死亡率6.6‰。

政府努力塑造以馬來文化為基礎的國家文化,推行“國民教育政策”,重視馬來語的普及教育。華文教育比較普遍,有較完整的華文教育體係。實施小學免費教育。2003年、2004年教育經費開支約190.33億林吉特和215.17億林吉特,2005年教育經費預算為231.1億林吉特。2003年,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8.5%,10歲以上人口識字率為95%。每18名小學生一名教師,每16名中學生一名教師。全國有馬來亞大學、國民大學等九所高等院校,近年來私立高等院校發展很快,有私立學院662間。2003年在校大學生29.05萬人。全國共有470多家公共圖書館,藏書1,130萬冊。

馬來西亞約有50份報紙,用8種文字出版,發行量從幾萬到幾十萬不等。主要報紙有馬來文的《馬來使者報》、《每日新聞》、《祖國報》;英文的《新海峽時報》、《星報》、《馬來郵報》;華文的《南洋商報》、《星洲日報》等。馬來西亞國家新聞社為半官方通訊社,成立於1968年,在亞太地區設有33家分社。官辦的馬來西亞廣播電台建於1946年,擁有6個廣播網,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廣播。馬來西亞之聲建於1963年,分別用馬來語、阿拉伯語、英語、印尼語、緬甸語、他加祿語和泰語等8種語言對外廣播。官辦的馬來西亞電視台建於1963年,包括第一電視台(TV1)和第二電視台(TV2),用馬來語、英語、華語和泰米爾語播放。

六、對外關係

馬來西亞奉行獨立自主、中立、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視東盟為外交政策基石,對外關係方麵優先發展同東盟國家關係,重視發展同大國的關係,與其他英聯邦成員國交往較多,大力開展經濟外交,關注伊斯蘭事務,積極發展同伊斯蘭國家關係。已同131個國家建交。

與中國於1974年5月3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建交後,兩國關係總體發展順利。進入20世紀90年代,雙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友好交流與合作全麵展開,兩國高層互訪和接觸頻繁。兩國外交部於1991年4月建立磋商製度。兩國簽有《避免雙重征稅協定》、《貿易協定》、《投資保護協定》、《海運協定》、《民用航空運輸協定》等十餘項經貿合作協議。1988年成立經貿聯委會,2002年4月成立中馬雙邊商業理事會。2000年,中國銀行和馬來亞銀行分別在吉隆坡和上海互設分行。2002年10月,中國人民銀行與馬來西亞國家銀行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2006年兩國貿易額371.12億美元,同比增長20.9%。其中中方出口135.37億美元;進口235.75億美元。馬來西亞是中國第八大貿易夥伴,也是中國在東盟國家中第二大貿易夥伴。馬是我重要海外勞務承包市場。2006年,我企業累計在馬簽訂承包工程及勞務合同341個,新簽合同金額11.3億美元,完成營業額4.41億美元。

馬是東盟重要成員,同其他東盟國家政治、經濟、文化關係密切,高層互訪頻繁,並注意在重大國際地區問題上相互協調立場。馬是東盟內部貿易的重要一員,2005年與其他東盟國家的貿易額為2,462億林吉特,占其對外貿易總額25.44%。重視地區安全合作,2004年7月開始與印尼、新加坡在馬六甲海峽進行協同巡邏,共同打擊海盜、走私和恐怖活動。

與印尼同為穆斯林人口占多數的國家,相互關係十分密切。2005年馬印尼雙邊貿易額291.5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3.01%。兩國在西巴丹和利吉丹兩島主權歸屬問題上存在爭議。2002年海牙國際法院裁定馬對上述兩島擁有主權,印尼對此表示接受。與新加坡關係密切,新是馬第二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5年馬新雙邊貿易額1,341.6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13.86%。兩國在馬向新開放領空及長期供水、新在柔佛海峽實施填海工程、白礁島主權歸屬、馬新大橋、馬在新鐵路關卡遷移等問題上存在分歧,達維就任總理後,積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兩國關係得到改善。與泰國關係良好,2005年馬泰雙邊貿易額516.1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5.33%。與菲律賓關係總體良好,但雙方在沙巴領土主權問題上存在爭議。與文萊同文同種同宗教,雙方關係十分密切。重視發展同印支國家關係,越、老、緬、柬加入東盟後,馬與四國往來有所增多,投資和貿易逐步擴大。

美國近年來一直是馬最大的貿易夥伴和主要外來投資者。2005年,馬美雙邊貿易額1,609.5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16.63%。1999年至2003年6月,美對馬協議投資額累計為50.74億美元。“9·11”事件後美出於國際反恐合作的需要,重視馬在伊斯蘭國家中的特殊作用,兩國政治關係有所改善,反恐合作加強。

與日本經貿關係密切。日是馬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和主要貿易夥伴,也是向馬提供貸款最多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馬哈蒂爾總理就提出向日本學習的“向東看”政策,旨在通過引進日本的資金、技術和管理,加快馬來西亞的經濟建設。2005年,雙邊貿易額1,129億林吉特,占馬外貿總額的11.67%。2005年12月,馬與日本簽署兩國《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成為繼新加坡和墨西哥之後第三個與日本簽署此類協議的國家。

馬曾是英國殖民地,後加入英聯邦,並與英同為“五國聯防安排”成員,雙方關係密切。20世紀80年代初馬收購英資企業導致兩國關係趨於冷淡,後雖有所回升,但仍時有摩擦。1995至1996年間,馬哈蒂爾總理三度訪英以來,兩國關係有了較大改善。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