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到18世紀末,西方殖民者對東南亞地區進行了300年的殖民掠奪,把大多數東南亞國家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近代東南亞曆史是一部被西方列強侵略、占領、統治的紛繁錯雜的殖民地曆史。除泰國之外,其他東南亞國家都被不同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侵略和統治過,隻是時間的長短和宗主國不一樣而已。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作為殖民者都在這裏留下了侵略的足跡。
殖民主義的東來,給東南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也改變了東南亞國家曆史發展的方向。帝國主義對東南亞的殖民統治和對東南亞人民的剝削和壓迫,資本主義性質經濟的發展,新的社會階級關係的形成和發展,促成了東南亞民族主義和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一、早期西方殖民者的殖民活動
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地理大發現,是推動西歐國家走上殖民侵略道路的重大事件。在此之前,意大利商人控製了東西方貿易,地中海沿岸地區成了歐洲的貿易中心。1453年,土耳其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從埃及、紅海到東方的航路為阿拉伯商人所控製。無論是海上的香料之路還是陸上的絲綢之路都受到了堵截,歐洲的貿易中心已從地中海沿岸地區向大西洋沿岸地區轉移。開辟一條通向東方的新航路已經顯得十分必要。
馬六甲海峽是東西方航行要道,位於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是連接中國南海和安達曼海的一條狹長水道,因而間接溝通了太平洋與印度洋。它因臨近馬來半島上的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馬六甲海峽是歐洲、非洲、中東及南亞地區通往東亞的一條主要海運通道,是亞洲、非洲、歐洲、大洋洲之間相互往來的海上樞紐,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有“東方的直布羅陀”之稱。由於海峽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葡萄牙殖民者在1511年7月,通過武力侵占了馬六甲,從而標誌著本地區殖民主義時代的開始。
葡萄牙殖民者以馬六甲為基地,對東南亞其他地區進行侵略。它先派兵入侵馬魯古群島,壟斷香料貿易,繼而派人到暹羅、緬甸進行活動。
馬魯古群島是丁香和肉豆蔻的重要產地。這裏的香料輸出,一直是由爪哇商人在產地收購,然後轉運到馬六甲。葡萄牙殖民者企圖在產地低價收購,然後運到西歐市場進行高價出售,牟取暴利。殖民者千方百計要排擠爪哇商人,以便壟斷香料貿易。1511年12月,葡萄牙殖民者從馬六甲向馬魯古群島派出了第一支遠征隊,但未能到達香料最多的產區帝多雷和德耶地。1513年,葡萄牙殖民者從馬六甲向馬魯古群島第二次派出遠征隊,這次他們順利地到達了帝多雷和德耶地。但由於兩個地區的蘇丹相互敵對,都想尋求葡萄牙人的支持。所以他們都向葡萄牙人提供一批香料,同意葡萄牙在島上建立商館。
但葡萄牙人很快在馬魯古群島上遇到了西班牙的競爭。葡萄牙人控製了經非洲好望角到東方的航路後,西班牙人橫渡大西洋,尋找另一條航路。1492年,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1519年,麥哲倫開始了環球航行。1520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墨西哥。1521年3月,麥哲倫率領的船隊到達了菲律賓群島。由於麥哲倫幹涉當地人民的內部事務,激起了人民反抗。馬克坦島的人民在他們領袖拉普拉普的領導下迎擊西班牙殖民者,殺死了麥哲倫。11月,麥哲倫船隊的殘留人員到了香料群島的帝多雷和德耶地,得到了大量的香料。西班牙船隊的“維多利亞”號12月返航,它橫渡印度洋,繞道好望角,於1522年5月回到了西班牙,他們售出運回的香料,取得了驚人的利潤。
西班牙人在馬魯古島的出現,引起了葡萄牙人的抗議。
1529年4月,雙方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兩國同意,以馬魯古群島以東17度線為界限,劃分兩國在太平洋的勢力範圍,使馬魯古群島處於葡萄牙人的控製之下。
1600年12月31日,英國東印度公司正式成立,被授予從麥哲倫海峽到好望角之間的地區貿易的壟斷權,為期15年。同時還具有多項特權,如擁有武裝、締結條約等。於是,東印度公司馬上籌集資金六萬八千英鎊,為重新遠征東南亞做準備。1682年,英國在爪哇的萬丹設立了在東南亞的貿易總部。
英國人在萬丹建立商館的時候,荷蘭人早已到達這個地區,它為爭奪葡萄牙人控製的香料貿易壟斷權進行了4年的鬥爭。英國人一進入東南亞,就碰到了荷蘭人的競爭。荷蘭的商業比工業更為發達,對外貿易超過了國內貿易,海運業的發達,使它有了“歐洲馬車夫”的美譽。作為歐洲的馬車夫和代理商,由於海運事業發達,荷蘭人有了充當經紀人的經驗。荷蘭又能用當時歐洲最先進的辦法籌集資金,因而又能夠擁有巨額的流動資金,這是東印度公司無法比擬的。因此,在這場競爭中荷蘭人占據了優勢。
1595年,由荷蘭遠方公司派出的第一支遠征隊在霍特曼的率領下繞過好望角前往東南亞。1596年6月到達爪哇的萬丹,1597年8月,這支遠征隊回到了荷蘭。1598年~1602年,是曆史上稱為航海狂的時期。荷蘭各個貿易公司紛紛派出遠征隊,不少荷蘭船隻到達東南亞各個重要港口。1598年,就有22艘荷蘭船開往東印度,其中有13艘繞道好望角,9艘船經過麥哲倫海峽。內克率領的艦隊到達萬丹時,萬丹人正在進行反葡萄牙人侵略的鬥爭,同意荷蘭人在那裏進行貿易,使他率領的4艘滿載胡椒的船隻能回到荷蘭。這個艦隊還有4艘到了馬魯古群島的安汶、班達和德那地,並在隆塔爾建立了商館。1599年和1600年,荷蘭人帶回香料獲得的利潤率高達百分之四百。
1602年3月20日,荷蘭也成立了東印度公司。荷蘭國會授予東印度公司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地區的貿易壟斷權,為期21年。公司還享有許多特殊的權利,諸如締結條約的權利、修築城堡的權利和擁有軍隊的權利,甚至還有司法權。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南亞的發展非常迅速,機構也很龐大。其資本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十倍,說明在海外貿易方麵,資產階級統治下的荷蘭比封建貴族統治下的英國更占優勢。
英國和荷蘭東印度公司為了壟斷香料貿易而進行的鬥爭一直都持續不斷,但真正的衝突卻是從1615年在班達群島開始的。英國人在韋島受到荷蘭人的阻擊,向萬丹的英國商館求援。1616年,萬丹派出的增援力量趕到班達。由於雙方力量對比懸殊,英國接受了荷蘭提出的條件,即英國人不能幫助韋島的居民反對荷蘭,荷蘭人入侵韋島時不幹涉英國的活動。如果荷蘭人占領了韋島,英國商人就要撤出去。但是,韋島的英國代理商亨特說服了韋島和蘭島的居民把島嶼讓給英國東印度公司。結果,荷蘭人很快就攻占了韋島。1618年12月,一艘荷蘭船從暹羅的北大年到達爪哇的萬丹,被英國扣留和燒毀。對此,荷蘭人采取了報複性的措施,摧毀了英國在爪哇雅加達的商館。
為擴大自己的陣地,荷蘭加緊對爪哇和馬魯古群島的侵略。1619年,荷蘭殖民者侵占雅加達,並在3月12日把它改名為巴達維亞。1621年,侵占隆塔爾島和蘭島。
二、殖民體係的形成
經過300多年的殖民爭奪,至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西方列強統治東南亞的狀況是:英國占有緬甸、馬來亞、文萊、沙撈越、沙巴和新加坡,麵積共101萬平方公裏;法國占有越南、老撾、柬埔寨,建立法屬印度支那聯邦,麵積共74萬多平方公裏;荷蘭占有印度尼西亞群島,建立了荷屬東印度;麵積190餘萬平方公裏;葡萄牙占有東帝汶,麵積為1.8萬平方公裏;美國取代西班牙,占有菲律賓群島,麵積為29.9萬平方公裏;隻有泰國雖然在形式上沒有淪為殖民地,但英、法兩國通過協議,以湄公河河穀為界,劃分了雙方在泰國的勢力範圍。
1.西班牙、美國對菲律賓的殖民統治
從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逐步在菲律賓建立起一套殖民機構,對菲律賓人民實行統治與掠奪。西班牙國王任命總督作為其在菲律賓殖民統治的唯一合法代表。在以總督為首的中央政府之下最大的行政單位是行省。行省分為民政省份和軍政省份。他們代表殖民政府中央機構一手包攬各省的軍政財法大權,統率軍警、處理政務、征管貢稅和主持法庭。殖民統治的地方基層政權是鎮和村。他們負責征收賦稅,攤派徭役,強製征購物品及審理民事案件,構成了西班牙殖民統治的工具和基礎。
西班牙殖民統治的特點是政教合一。西班牙是信奉天主教的國家,在殖民擴張時特別強調讓殖民地人民改宗天主教。王室為所有遠征的隊伍配備傳教士,並承擔其旅程的費用。與拿槍的殖民者不同,傳教士們主動學習當地語言以接近菲律賓人和宣傳教義;開辦慈善福利機構,利用醫術、學識吸引廣大人民信教。傳教士們的努力不僅從思想上軟化了菲律賓人民反征服反殖民統治的鬥誌,利於殖民統治的建立和鞏固,而且擴大了教會的勢力。在中央,教會可以影響總督的決策,在總督出缺時大主教甚至可以代替總督行使其職權。事實上,教會已成為殖民統治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為鞏固殖民統治,西班牙殖民者在菲律賓極力推行西班牙文化和天主教。殖民當局頒令菲律賓人接受西班牙姓和教會給予的教名。教會廣建學校,在學校裏使用西班牙語教學,課程是神學、西班牙文學等。西班牙文化和天主教深入到菲律賓人的生活,改變了菲律賓的傳統文化。
美國是從西班牙手中奪得菲律賓的。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進行古巴戰爭期間,美國海軍次長西奧多·羅斯福命令海軍上將杜威摧毀在馬尼拉灣的西班牙艦隊。1898年8月,美軍攻占馬尼拉。同年12月10日美西簽訂的《巴黎條約》規定西班牙把菲律賓群島割讓給美國。
2.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
荷蘭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是從馬六甲開始的。馬六甲原來是葡萄牙在東南亞海島地區的殖民地。後因荷蘭、葡萄牙兩國之間的爭奪,成為荷蘭的殖民地。荷蘭占領馬六甲以後,采取的是軟硬兼施的手段,實行高度壟斷貿易政策,並把政治勢力擴大到整個馬來半島。
荷蘭攻下馬六甲後,委派馬六甲總督負責馬六甲的一切事務,另外設有一支武裝力量,鎮壓人民的反抗。同時,荷蘭殖民者還向當地居民征收各種賦稅。他們采取包稅製,承包人以公開招標的方式來決定,以出價最高者承包。這樣無限製地提高稅收額,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貿易壟斷是荷蘭殖民者獲取高額利潤的主要手段。
18世紀50年代,整個爪哇都處在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統治之下。1750年,萬丹成為荷蘭的保護國,1755年,荷蘭殖民者利用馬打蘭封建主之間爭奪王位的鬥爭,把馬打蘭分裂為日惹和梭羅兩個附屬於東印度公司的小國。
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尼西亞人民的殖民掠奪采取兩種方式:實物定額稅製和強迫供應製。其主要目的是建立歐洲式的封建剝削製度和對印度尼西亞的貿易壟斷。荷蘭利用這些製度控製了印度尼西亞的主要產品,按照壟斷價格在歐洲市場出售,牟取暴利。另外,他們還在直接統治地區推行奴隸製度,把販賣奴隸作為發財致富的一種手段。
荷蘭東印度公司對印度尼西亞的殖民掠奪,嚴重地破壞了這個國家的社會經濟,並從印尼掠奪了大量財富。1800年,為適應國內工商業資產階級參與對印度尼西亞等地殖民活動的要求,解散了荷蘭東印度公司,把公司所擁有的土地全部收歸國有,政府直接對印度尼西亞進行殖民統治,並采取了一係列新的政策,其核心是恢複舊的封建殖民製度和舊的剝削方式,如:重新恢複荷蘭的貿易壟斷地位,實行保護關稅製;又恢複了實物稅製和強迫供應製;剝奪土著王公的經濟利益,幹涉王宮內政。
3.英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
英國對東南亞的殖民侵略晚於葡萄牙、西班牙、荷蘭,但它在18世紀30年代以後,殖民勢力發展迅速,成為東南亞地區殖民勢力最強的國家。
1600年12月31日,經英國皇家特許,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孟加拉正式成立,它壟斷了從好望角至麥哲倫海峽之間的貿易,期限15年。東印度公司的成立有利於英國進一步發展東方貿易,擴大殖民侵略,同時為伊麗莎白女王政府增加財政收入。後來,其還掌握了殖民地的軍事和政治統治權,成為英國殖民擴張的工具。
17世紀40年代英國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18世紀60年代開始的工業革命,使英國一躍成為世界強國。為尋找原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廉價勞動力,強烈要求其對海外殖民擴張。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殖民侵略,東南亞的緬甸、馬來亞以及加裏曼丹島上的沙撈越、沙巴和文萊等國家和地區均被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歐洲兩大敵對國家英、法為從荷蘭手中搶奪印度尼西亞,展開了緊張的角逐。1811年~1816年,英國統治了印度尼西亞,並把它劃分為四個區:馬六甲、蘇門答臘、摩鹿加群島和爪哇。1909年英國同暹羅簽訂了《曼穀條約》,英國以放棄它在暹羅的治外法權為條件換取了對馬來半島的吉打、玻璃市、吉蘭丹、丁家奴四土邦的控製權。1914年又侵吞了南部的柔佛,與上吉打等四邦統稱為馬來屬邦。這樣,馬來半島上所有國家都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4.法國在東南亞的殖民統治
法國殖民者對越南的野心由來已久,殖民侵略先遣隊的傳教士和商人早在17世紀初就到了越南。1858年,當英國進行第二次鴉片戰爭和鎮壓印度大起義時,法國發動了侵略越南的戰爭。1860年底,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法國立即卷土重來,海軍上將嘎納把一支海軍中隊和三千名陸軍從中國調到西貢,由於當時阮朝的腐朽無能,軍隊缺乏戰鬥力,最後被迫於1862年6月5日與法國簽訂第一次西貢條約。這標誌著越南淪為法國殖民地的開端。1863年,法國又在中南半島擴大其侵略,通過簽訂法柬條約使柬埔寨處於法國的保護國地位。但法國的殖民統治不是一下子就建立起來的,他們不斷采取軟硬兼施的外交、軍事手段,逐步擴大其在柬埔寨的殖民統治。大約又經過了30年的時間,法國才將柬埔寨國王的權利完全剝奪,使柬埔寨成為法國的殖民地。1893年,老撾也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三、民族主義的興起和發展
東南亞殖民地化的結果,使殖民地與宗主國的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即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與此同時,隨著西方文化的傳播和西方式教育的推行,一個新知識分子階層形成了。他們所學到的西方思想、文化、曆史、科學技術和組織形式,以及對自己傳統文化和曆史的新認識,促成了民族意識的覺醒。從外部環境來看,1899年中國的義和團運動,日本的崛起和1905年戰勝俄國,1911年中國的辛亥革命以及甘地領導的反對英國統治的不合作運動,這些都激發了東南亞知識分子階層的民族主義熱情。在此背景下,19世紀末20世紀初,東南亞民族主義運動逐漸興起、壯大。
1.印度尼西亞民族獨立運動的發展
在殖民地條件下,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資產階級一出現就受到壓製,他們很少有活動餘地。在許多經濟部門,他們無法立足。隻有在編製業、花裙業、煙草加工業和製鹽業中辦一些小廠,在印尼的種植園經濟中,民族資本所占的比例很少,到1910年,隻占21.2%。在商業方麵,民族資本的力量也十分薄弱。印尼的民族資產階級人數少,資金不足,是在極為困難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
印度尼西亞的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方麵發展緩慢,政治上不夠成熟,它未有能力擔當起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大任。它沒有找到指引自己走向勝利的思想武器,沒有辦法提出符合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政治綱領,使伊斯蘭教現代主義在民族主義運動的初期階段有著較大的影響。印尼的民族主義呈現出多元化,工人運動、農民運動、民族主義運動一開始就有一定的規模。1908年5月20日,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的印尼知識分子在雅加達建立了第一個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的組織——至善社。它是印尼曆史上第一個民族主義組織,第一次提出了要提高印尼的民族尊嚴問題,對印尼的民族覺醒有過啟蒙作用。但它不參與政治鬥爭,沒有提出爭取國家獨立的口號。其關心的是文化教育方麵的問題,未能關注印尼人民迫切追求的民族獨立問題,從而變成一個改良主義的組織,會員也日漸減少。
1909年~1911年,印度尼西亞的商人在各地建立了伊斯蘭商業聯盟。它是印尼資產階級的第一個政治組織,比至善社有更為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一個全國性的民族主義組織,製定了較為鮮明的民族主義綱領,但仍未提出更加明確的政治要求。1914年,東印度社會民族聯盟成立,它是印尼的荷蘭社會民主黨人和印尼的革命知識分子的政治組織。它進行社會主義思想宣傳,在印尼曆史上有過重大影響,是1920年成立的印尼共產黨的前身。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後,印尼民族解放運動才發生了根本變化,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2.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越南一直是法國的殖民地,在法國的統治下,其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現、農民和手工業者的破產、農民失去土地等等。殖民者和封建勢力相互勾結,用封建剝削方式盤剝越南農民,造成廣大人民生活非常貧困。殖民者有意識地保存越南社會落後因素,民族資本發展緩慢,越南從封建社會轉化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麵臨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新的階級出現,新的思想的影響,使越南在20世紀出現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高潮。1896年,勤王運動被法國殖民者殘酷地鎮壓下去,但越南人民的愛國鬥爭從來沒有停下來過。1897年,法國殖民者開始實施的第一次“開發”計劃,使越南社會出現了新因素,人民在尋找新的救國道路。
中國戊戌變法前後,一些中國書刊傳入了越南,如:《中國魂》、《飲冰室文集》、《新民叢報》等等,使大批越南知識分子接觸到了西方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思想。他們認為越南隻有進行改革,開通民智,培養人才,振興民族工商業,國家才能富強,恢複獨立。在20世紀初亞洲民族獨立運動的高潮中,越南的民族解放獨立運動也興起了高潮。1936年,在印度支那共產黨的領導下,4,000工人在西貢、河內、海防等城市裏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示威遊行,使法國資本家不得不對工人的要求做出讓步。例如8小時工作製在各地實行起來,工人的工資也有所增加,這證明了越南的工人階級在印度支那共產黨的領導下已成為越南人民反帝鬥爭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
3.緬甸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
緬甸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的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的大舉入侵,緬甸社會經濟和階級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其經濟主要是滿足英國資產階級獲取高額利潤的需要,緬甸完全成為英國商品的傾銷市場、原材料產地、投資場所和廉價勞動力市場。在英國的殘酷奴役和剝削下,緬甸人民的生存狀況不斷惡化,同英國殖民者的矛盾日益尖銳。隨著緬甸資本主義成分的增長,民族資產階級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壓製,殖民統治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巨大的苦難,促使緬甸人民覺醒,起來為爭取獨立而鬥爭。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是必然的。
出於殖民統治的需要,英國在緬甸推行西方式教育,以培養殖民統治所需要的人員。因而,在英國當局開辦的西方式學校裏,一批緬甸青年受到西方科學技術和資產階級平等、自由思想的熏陶和影響。他們把所學到的西方觀念與傳統的佛教思想結合起來,提出了緬甸人在社會和教育方麵應該享有和英國人一樣平等的權利。緬甸知識分子的產生,是英國殖民統治的直接後果,也使他們成為緬甸社會中最先產生民族意識的政治力量。
20世紀30年代,由一部分仰光大學學生為主體的青年知識分子組成的政黨——“我緬人協會”成立。他們主張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爭取緬甸完全獨立。在他們的積極宣傳下,緬甸的民族解放運動進入了一個嶄新階段。
4.菲律賓民族解放運動的興起和發展
1898年8月14日,美軍占領馬尼拉後,當即宣布成立軍政府,對菲律賓實行軍事統治。此後,美國還製定實施了一係列法令和措施,建立起美國式的殖民統治體係。
19世紀末美國已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因此,它竭力把菲律賓建成壟斷資本原材料產地、商品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1913年,美國頒布《安德伍德—西蒙斯法》,實行美菲間的完全自由貿易。自由貿易政策對菲律賓經濟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在農村,美國殖民當局保留了菲律賓的大地主土地占有製度。在文化上,為使殖民統治“長治久安”,美國在菲律賓大力興辦學校,培養大批受美國文化同化的菲律賓人。1908年,還成立了第一所美式大學——菲律賓大學。教育的發展有助於菲律賓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但又阻礙了菲律賓民族語言的形成和菲律賓民族文化的發展。
為爭取獨立和自由,菲律賓人民進行了前赴後繼的英勇鬥爭,終於迫使美國在政治上作了讓步。自從美國入侵菲律賓以來,這塊土地上的抗美戰爭一刻也沒有停止過。20世紀30年代,菲律賓民族獨立運動日益高漲,國際形勢也發生了有利於菲律賓的變化。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嚴重打擊了美國經濟。1934年3月24日,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簽署頒布《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法案明確經十年過渡後準予菲律賓成立自治政府,然後獨立,1946年7月4日宣布菲律賓成為獨立的共和國。這無疑是菲律賓民族解放運動取得的成果。
5.新加坡、馬來亞和文萊的民族解放運動
新加坡、馬來亞和文萊一直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之下。20世紀20年代以前,新加坡各族人民的反英鬥爭始終沒有停止過。1911年12月,孫中山到新加坡宣傳革命道理,激起新加坡各族人民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激情。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影響了包括新加坡在內的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新加坡的傳播,也促進了工人運動的發展。1945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新加坡5萬工人舉行大規模的遊行示威,慶祝自己的節日,把反帝反殖民鬥爭推向了高潮。
馬來亞民族解放運動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開始的。20年代,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的影響下,馬來亞工人階級和知識分子階層中的先進分子建立起一些馬克思主義小組,為馬來亞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30年代,一部分馬來知識分子在印度尼西亞民族解放運動的影響下,產生了反帝、反封建的思想,並於1930年4月正式成立了馬來亞共產黨。共產黨提出了在民族民主革命階段的兩大基本任務,即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1938年,馬來亞知識分子組織了“馬來亞青年聯盟”,抨擊殖民製度,揭露蘇丹將國家出賣給英國,提出要驅逐英國人。
1888年9月,文萊成為英國的殖民地。1906年,英國為了加強對文萊的控製,迫使文萊簽訂了一個新條約,條約規定英國派遣一名駐紮官到文萊。從此以後,駐紮官掌握了文萊的全部實權。由於英國的殖民掠奪,文萊的經濟成為一種極為狹窄的單一化經濟,以生產石油產品為主,滿足英國壟斷組織的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文萊還沒有產生任何政黨和政治團體,其民族獨立運動也沒有出現。在亞非人民反帝反殖民鬥爭的鼓舞下,1956年才誕生了第一個政黨——人民黨。他們的目標是反對英國殖民統治,取得國家獨立。
就在文萊民族獨立運動興起的時候,英國政府為平息人民反英情緒,炮製並頒布了文萊第一部憲法。但憲法的主要內容還是維護蘇丹及其家族的統治地位,使英國殖民者的統治趨於穩固,卻完全違背了文萊人民的民族民主要求。1962年,文萊進行了反英起義。但由於敵我力量的懸殊,起義遭到鎮壓。但這次起義充分反映了文萊人民要求獨立的願望和英勇鬥爭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