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七章 滇西抗戰曆史人物簡介

  一、地方名人

李根源(1879—1965年),字印泉,別號高黎貢山人。雲南騰衝九堡人(今屬德宏州梁河縣)。中國近代著名的“民國元老”、軍事家、政治家、愛國詩人、卓有建樹的金石學家、文史學家。1904年留學日本,先後入東京振武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軍事,並加入孫中山、黃興領導的同盟會,與楊振鴻、呂誌伊等人創辦《雲南》雜誌(同盟會雲南支部機關刊物),宣傳革命,喚起民眾。1909年9月28日從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後回雲南,擔任雲南陸軍講武堂步兵科教官、監督、總辦,培養了一大批軍事人才。1911年初受命帶領辛丞貴等人深入片馬籌設邊防,深入小江流域勘察達半年有餘,製成了《滇西兵要界務圖注》。武昌起義爆發後,與蔡鍔、唐繼堯等人發動和指揮了昆明“重九起義”。起義成功後出任“大中華民國雲南軍都督府”軍政部總長兼參議院院長、陸軍第二師師長兼迤西國民軍總司令。1912年8月,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他擔任國民黨雲南支部長。他積極參加了討袁護法鬥爭,捍衛共和。此後,又先後擔任陝西省省長、駐粵滇軍總司令、北洋政府航空督辦、農商總長、國務代總理、陸軍上將等要職。“九一八”事變後,李根源在蘇州參加群眾大會,發表抗日言論,參加營救“愛國七君子”沈鈞儒等人的活動,多次赴前線慰問抗日將士。1942年5月,日軍從緬甸入侵滇西邊境,騰衝、龍陵等地相繼淪陷,滇西危急,李根源以雲貴監察使身份赴滇西前線襄助軍務,協助遠征軍組織焦土抗戰,發表《告滇西父老書》,以一個軍事家的膽略提出了怒江設防的構想,避免了滇西大片國土淪陷,為以後中國遠征軍反攻爭取了主動權。他協助十一集團軍創辦了大理幹訓團,為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培養了一批軍政人才。滇西抗戰勝利後,他建議免除騰龍田賦以濟民困,發起修建騰衝國殤墓園以告慰抗日將士英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和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第一副主任。1965年7月6日去世。

張問德(1880—1957年),字崇仁,號訒庵,雲南省騰衝縣城南門街人,清末秀才。1909年投筆從戎,參加辛亥騰衝起義,曆任騰衝府司法科長、幹崖行政委員。1916年赴廣東任兩廣護國軍司令部委員,在滇中以中校退役,1920年任芒遮版行政委員,1930年任雲南第一殖邊督辦秘書,1934年任騰衝參議會議長,1936年赴昆任滇軍第五旅秘書、省政府秘書、龍雲私人秘書。1938年,任昌寧縣長。1942年5月10日騰衝淪陷,縣長邱天培於日軍未到先棄城而逃。1942年6月張問德被省政府任命為騰衝縣縣長,率領26萬騰衝人民進行了兩年多的敵後抗戰,為騰衝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所作的《答田島書》,義正詞嚴,體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被稱為全國淪陷區“500縣長抗日之楷模”、“三硬三正”縣長、“有氣節的讀書人”。1945年9月,張問德赴昆明述職,省政府為表彰其功績,頒發光華甲種獎章一枚。1946至1948年,第二次赴任昌寧縣長,離任時鄉人獻“萬民傘”為他送行。1953年任德宏州政協委員,雲南省誌編纂。1957年2月17日病逝世於騰衝,終年77歲。

李曰垓(1881—1944年),字子暢,雲南騰衝和順鄉人。同盟會員,1903年被雲南選送至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文學係深造,1909年經黃興介紹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響應雲南“重九起義”,參加了建水起義,光複滇南。1916年任雲南護國軍秘書長,發表了著名的討袁檄文,被譽為“滇南一支筆”。1930年初出任雲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前往騰衝履任,曆時八年。1930年著《滇緬界務說略並圖》,多次出使中英(緬)邊界會審,對中國邊界據理力爭,英國人不敢非禮,敬而畏之。“九一八”事變爆發後,李曰垓認為“中日戰爭,必不能免”,建議修建滇緬公路,被國民政府采納。李曰垓兼任雲南省公路第一分局局長。李曰垓開辦測量訓練班,培養技術人員,親自率領測量隊員翻山越嶺,勘覓路線,曆時一年,將下關至畹町路線勘定,後修築。滇緬公路西段的修建,使滇緬公路成為國際戰略和運輸大動脈,粉碎了日軍封鎖並吞並中國的企圖,增強了抗日的物質力量,為中國抗日戰爭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朱家錫(1909—1949年),化名陳剛,男,漢族,龍陵縣向達鄉人。1933年畢業於黃埔軍校,先後擔任滇軍第五旅少校副官、中校副官、滇黔綏靖公署上校副官。1942年5月龍陵淪陷後,為收複家鄉,消滅日本侵略軍,朱家錫上書雲南省主席及昆明行政主任龍雲,懇請回鄉組織遊擊隊,深入敵後抗戰。龍雲任命他為龍潞遊擊支隊隊長兼龍陵縣長,發給遊擊隊一部電台及少量槍械。朱家錫取出自己在茂恒商號全部股金作為經費,以在昆明讀書的龍陵籍中學生數十人為骨幹,同時在滇西招募遊擊隊員300餘人,於1942年6月強渡怒江回到龍陵象達,接受愛國紳士捐獻的80多支槍支,在施甸天王廟成立臨時縣政府,組建遊擊支隊政治部、司令部和2個縣大隊,進行簡單軍事訓練。首戰襲擊敵偽力量薄弱的潞西猛戛,繳獲一批戰利品。接著在猛柳、蚌渺、小水井等地伏擊敵偽“討伐隊”,取得戰果,鼓舞了軍民抗日鬥誌,隊伍進一步擴大為6個大隊700餘人。組建了“龍陵縣民眾自衛大隊”和“潞西縣民眾自衛大隊”,並深入騰衝縣壯大抗日力量,至1943年,隊伍增至800多人、9個大隊。朱家錫率領龍潞遊擊支隊與日軍激戰30餘次,斃傷日軍730餘人,繳獲一批槍支彈藥,直到將日寇趕出國境,為龍陵光複和滇西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國清(1898—1954年),字靜華,雲南省大關縣人。1924年畢業於香港大學教育係,任外交部雲南省辦事處秘書,後任雲南大學講師、教授。1942年滇西淪陷,保山遭日軍狂轟濫炸。7月被任命為雲南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1944年兼保山縣縣長,為抗日救國盡心盡職,作出重要貢獻。李國清到保山就職後,首先處理好保山縣“五四”被炸後的善後工作。他組織人力掩埋屍體,清理街道,修複房屋。邀請美國鼠疫專家到保山調查疫情,通過國際紅十字會,購進大量藥品,控製了保山霍亂、鼠疫等疫病流行。他親臨保山十一個鄉鎮宣傳救國道理及保障滇緬公路暢通的重要意義。英美盟軍駐紮保山期間他以流暢的英語發表講話博得讚揚。與國際友人交往中他不卑不亢,義正詞嚴,受到國際友人尊重。滇西大反攻戰役期間,他運籌帷幄,組織民力,保證給養,保障了滇西戰役的勝利進行。當時16萬遠征軍駐紮保山,軍糧絕大部分由保山就地籌集,他組織縣政府9次征借糧食,征集了2萬名兵員支援抗戰,征用4216萬個工時,騾馬157萬個工時運糧運彈。他重視保山教育,義務兼任雲南省立保山中學校長,收租米8500斛撥給遠征中學作為學校基金。

楊紹貴(1903—1942年),騰衝縣猛連人。滇西淪陷前任猛連鎮鎮長。1942年5月26日,國民黨軍七十一軍預備第二師五團第三營奉命到騰北遊擊,途經猛連。楊紹貴得知日軍運輸隊從龍陵用馬幫送槍支彈藥至騰衝的消息後,立即報告三營營長,經實地勘察,決定在猛連鎮南麵的香柏嘴設伏。此地為日軍必經之地,兩邊高坡,中間為山穀。楊紹貴率30餘名壯丁埋伏在一線,第三營埋伏在二線。戰鬥打響後,楊紹貴率部向日軍衝殺,日軍鬆下上尉誤認為是遭遊擊隊伏擊,進行反包抄,楊紹貴打死一名日軍後,負傷率部衝殺,中彈犧牲。此伏擊戰前後不到10分鍾,共殲滅日軍83人,繳獲槍支彈藥百餘馱及一批重要文件,楊紹貴及壯丁20餘人犧牲,三營官兵陣亡10餘人。事後,雲貴監督使李根源電請重慶中央政府發給安葬費國幣2000元,恤金500元,旌表為“忠義之士”,蔣介石親自電示“準予在當地建立專祠紀念”。

梁金山(1884—1977年),雲南省保山市蒲縹人。世代為農,自幼喪父,靠母親割馬草度日,備嚐人世艱辛。16歲到緬甸謀生,僑居緬甸40年。因為人機靈,吃苦耐勞,行俠仗義,被委任為臘戍幫海銀廠工頭。1907年自己具備一定財力,在臘戍南渡與英方合資辦銀廠,至1916年產白銀1700萬兩,成為緬甸華僑巨富。一次他視察工地,發現礦洞有崩潰先兆,下令工人全部撤出礦洞,英方督辦責備他蓄意煽動罷工。兩天後,礦洞果然陷落,3000多名工人幸免於難。英國督辦將此事電告英國政府,英皇電召梁金山到倫敦會見,稱讚他“智可通神”,獎賞左輪手槍2支、獵槍1支、銀刀一把,委任他為銀廠總管。梁金山名傳歐亞,成為傳奇人物。1910年,梁金山與黃興在仰光相遇,深受革命啟發,加入同盟會,常在緬北華僑中籌措經費,資助革命。1935年,梁金山捐資20餘萬盾盧比,聘請英國工程師阿伯德設計,購買各種器材運往臘戍,再用騾馬運至怒江橋工地,在怒江上建造鋼索吊橋——惠通橋,成為滇緬公路上一座重要橋梁。1932年捐資4000兩白銀支持十九路軍進行上海保衛戰,1934年捐資5000兩白銀支持二十九軍長城古北口抗戰。1938年他發動民工協助搶修滇緬公路。公路通車後他調集自己公司的100輛汽車參加搶運軍需物資。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受國民政府後勤部長俞飛鵬和公路督辦曾養甫之請,率三個汽車大隊前往緬甸仰光搶運出卡車、軍車3000餘輛和許多軍用物資,受到國民政府、雲南省政府和英緬政府表彰。1943年他籌資1500萬元在昆明創辦中國僑民銀行,同時捐資30萬元在昆明修建誌舟體育館(今國防體育館)。他率領的“中華民國緬甸救國聯合會”,“中國緬甸華僑後援會”等愛國華僑組織,積極從事抗日救亡工作,多次捐款資助國內抗日,為祖國抗日戰爭作出了重要貢獻。

尹明德(1894—1971年),字澤新,號光南,雲南騰衝孟連村人(今屬德宏梁河縣)。1915年畢業於省立第一中學,1918年考入北京工業學校機械係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1929年至1948年在國民黨政府外交部任職,被委任為中緬界務專員,親自喬裝率調查組深入中緬邊境勘察界務,著有《滇緬界務交涉史》一冊、《雲南北界勘察記》八卷、地圖和影集《天南片羽》各一冊、《滇緬南界勘察記》六卷、《宣慰日記》二冊、《滇西軍民抗戰概況》等,還摘錄了《明實錄》中有關雲南的大量史料交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滇西抗戰期間,受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的委托,以重慶軍事委員代表身份到滇西保山地區和騰衝淪陷區宣慰各土司,轉達中央政府關於抗戰旨意,並將有關任命書、匾額“為國幹城”、電文等發到各土司手中,並親自到南甸、幹崖等地區考察,為發動土司組織抗日遊擊戰爭,打擊日軍,保衛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刀京版(1899—1966年),傣族,又名刀保圖,幹崖(今盈江縣)第25代土司。1929至1941年曾任猛卯(今瑞麗)土司代辦。1942年日軍占領德宏後,刀京版積極參加抗日活動,被委任為少將參議。不久,又被委任為滇西邊區自衛軍第一路總司令,轄三個支隊,在盈江、蓮山一帶進行敵後抗日鬥爭達兩年之久,先後在舊城橫水溝、西山楊家寨、昔馬街、芒允街等地設伏消滅前來侵犯的日軍,有效地維護了地方安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擔任盈江縣長、德宏州州長、雲南省政協副主席等職,為邊疆穩定和民族團結作出了貢獻。

劉楚湘(1886—1952年),子夢澤,號適齋,騰衝縣人。畢業於嶺南大學交通係。1916年被選為眾議院議員,赴國會就職。1923年拒絕曹錕賄選。1924年返滇,被唐繼堯任命為雲南省執法委員長。1930年創辦騰衝縣圖書館。1932至1935編纂《騰衝縣誌》,共20餘卷。1942年6月5日,在預備二師副師長洪行主持下,在曲石江苴出任騰衝縣臨時縣務委員會主任委員,組織民眾武裝搶運抗戰物資。後任十一集團軍高級參謀。1944年9月騰衝光複後接替張問德任騰衝縣長,辦理善後事宜。1945年日本投降後即電請辭職,回家讀書行善,1952年病逝。

線光天(1911—1986年),傣族,字比德,保山潞江新城人,著名愛國進步人士,安撫司第22代土司傳人,1922年襲職。1942年5月4日龍陵淪陷後,他召集部署,商議對策,堅壁清野,表示要堅決抗日,決不當賣國賊,決定疏散群眾至山區,並派人與中國遠征軍取得聯係,被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委任為“滇西邊區自衛軍潞江支隊少將司令”。此後,他做了三件事。一是下令各村寨儲存糧食,以備支援前線。並將自己所存的3萬多籮穀子(每籮約33市斤)捐出運往怒江東岸,為抗日戰爭作出了貢獻。二是組織沿江各渡口,增加渡船和竹筏,救濟和保護好由緬甸逃回的難民,並助其渡江疏散至內地。三是協助七十一軍,對日作戰。在給養困難,武器裝備不足的情況下,線光天自籌經費,變賣家產,率領所轄兩大隊,僅有200餘人的潞江支隊,在怒江西岸轄區內開展遊擊作戰,既保境安民,又為中國遠征軍遊擊部隊提供了各種方便。滇西大反攻時,線光天又率領轄區民眾和自衛隊擔任運糧運彈的重任,為騰龍戰役做了大量的工作。線光天的成績得到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的肯定。李根源兩次為線光天題詩讚揚,並贈“為國幹城”匾額一塊。詩一雲:“土官世代篤忠誠,與我交深兄弟情。今為宗邦捍邊圉,人人應起作幹城。”詩二雲:“潞水有土官,忠貞能報國。上遊段鏡湖,下遊線比德。”

梁正中(1890—1950年),子永衡,騰衝縣古永東村硝水塘人。1914年考入北京政法大學,參加過“五四”運動。1920年畢業後回騰衝任五屬聯中學監。1930年,外交部專員尹明德調查滇緬北段未定界,梁正中任第五組組長,深入江心坡調查,成果載入《滇緬北段勘察記》中。1935年任騰衝臨時參議會副會長。1938年修築滇緬公路和芒市機場時,任古永民工領隊。1942年騰衝淪陷後,協助預備二師副師長朱振華部抗日。1943年預備二師在黃草壩圍殲日軍,他率領民工運糧運菜,還把準備給兒子結婚用的肥豬也抬去慰勞部隊。9月2日,率領鄉長楊順茂等300名壯丁配合預備二師與來自密支那的日軍四五百人交火,擊斃敵聯隊長一人,士兵數十人。1943年英軍少將蓋爾克率殘部30多人由昔馬逃到古永一帶,饑寒交迫,麵臨絕境。梁正中將蓋爾克等人接到家中盛情款待,並為患病者醫治,然後親自將英軍交給駐界頭的我三十六師,安全轉送回國。1945年,英皇喬治六世為感謝梁正中救護蓋爾克等人功勞,特頒梁正中英國皇家勳章1枚。

孟立人(1889—1952年),雲南馬龍縣人。畢業於東陸大學(今雲南大學)中文係。曾任楚雄省立中學校長,昆明市教育局局長,社會局局長等職。1943年秋調任保山縣田糧管理處處長,為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籌措軍款。1944年8月任保山縣縣長,率領全縣人民竭盡全力支援前線,籌軍糧,組織民工運糧運彈,栽電杆,出騾馬,修公路,修築工事,保證了滇西大反攻,騰衝、龍陵戰役的後勤工作,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貢獻。他還邀請了西南聯合大學方國瑜等8位教授來保山講課,托請他們編寫了《保山縣誌》。抗戰勝利後,領導保山人民在廢墟上進行了重建家園工作,修建了保山正陽、保岫兩條大街及下水道,修築了多條鄉村幹道,架設了鄉鎮電話網,成立了保山電話局,修建了九龍火力發電廠,增建了保岫公園體育場指揮台等,力所能及地做了許多實事,為保山人民所稱讚。

陳嘉庚(1874—1961年),福建廈門人,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長期僑居新加坡。1910年參加同盟會,籌集巨資幫助孫中山進行革命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在新加坡召開僑民大會,籌款支援祖國抗戰。1938年,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任主席,每年募款達1.6億多元。1938年底,廣州淪陷,滇越鐵路被封鎖,滇緬公路成為唯一國際運輸線。他得知運輸緊張,經費緊張,便號召海外華僑開展捐獻活動。應西南運輸處請求,在南洋招聘了3200多名汽車司機和修理人員,組成“南洋華僑機工服務團”回國服務,支援祖國抗戰。1940年10月他從昆明至臘戍沿滇緬公路對“機工團”工作和生活狀況進行視察,鼓勵“機工團”成員為抗戰服務,並供應一批柏油,努力改善公路狀況。被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二、抗日將領

史迪威(1883—1946年),全名約瑟夫·沃倫·史迪威,陸軍中將,美國著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將領。1904年畢業於西點軍校步兵科。1911年以後多次來華,擔任駐華武官。1942年1月來華,身兼數職:美國駐華軍事代表、在緬中英美軍隊司令官、在華美國指揮官、對華租借物資管理統製人、滇緬公路監督人、中國戰區參謀長。1942年緬甸戰役失敗後,他率部分遠征軍部隊退守印度阿薩母邦。為扭轉敗局,他利用特殊身份,爭取美國政府支持,為中國抗戰最大限度地提供戰爭貸款和物資援助。他利用手中掌握的物資分配權,促使國民政府重組中國遠征軍,強化訓練,積極備戰,準備反攻,以雪緬甸失敗之恥。1942年8月出任中國駐印軍總指揮,在印度藍姆伽整訓和裝備中國軍隊。1943年率5萬人組成的中國駐印軍開始緬北大反攻,一麵築路,一邊戰鬥,經過胡康河穀、孟拱河穀、密支那、八莫等重要戰役,重創日軍。戰鬥中他親臨親戰,駐陣指揮,率領將士克服重重困難,奮勇殺敵,最終於1945年1月27日與中國遠征軍會師芒友,取得了緬北滇西抗戰的偉大勝利。為紀念他的功績,後來把戰鬥中修築的中國重要國際運輸線——中印公路命名為“史迪威公路”。

鄭洞國(1903—?)湖南石門縣人,字桂庭。陸軍中將,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先後擔任國民革命軍第三師第八團團長、第五十二軍第二師師長、九十八軍軍長、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東北保安副司令長官、代司令長官。1948年10月在長春率部向解放軍投誠。新中國成立後擔任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43年秋,鄭洞國受命擔任中國駐印軍新一軍軍長。該軍由1942年初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後退入印度的新三十八師、新二十二師組成,以後又由國內空運補充了大批兵員,當時駐紮印度加爾各答西北的藍姆伽營地,接受美軍裝備和訓練,為爾後反攻緬北、打通國際交通線作準備。10月,中國駐印軍在緬北亞熱帶叢林,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一麵築路,一麵攻擊前進,由此拉開了緬北反攻戰役的序幕。至1944年7月,中國駐印軍和部分盟軍經過無數次浴血奮戰,取得了胡康河穀、孟拱河穀、密支那圍攻戰役的勝利,消滅了號稱“叢林之王”的日軍十八師團大部。至此,印度經卡盟、孟拱至密支那之間的公路、鐵路暢通無阻,盟軍運往我國的戰爭物資也可以在密支那中轉,不必再飛越“駝峰”,大大提高了運輸量。鄭洞國經常親臨前線,鼓舞士氣,並參與了一些重要的指揮和決策。1944年8月,中國駐印軍新三十三師、新二十二師,與反攻戰空運至印緬戰區的新三十師、第十四師、第五十師,奉命編為新一軍和新六軍,孫立人和廖耀湘升任為軍長,史迪威任總指揮,鄭洞國任副總指揮。數月後,因國內戰事吃緊,新六軍奉調回國,鄭洞國率新一軍繼續前進,先後攻克了八莫、南坎、芝友,於1945年1月下旬與中國遠征軍在畹町會師,中印公路完全打通。此後,新一軍又相繼占領貴街、新維、臘戍、新包等要點,全部肅清了中印公路沿線及周圍的日軍,曆時一年的緬北反攻戰役宣告結束。

林蔚(1895—1955年),字蔚文,浙江黃岩人,二級陸軍上將。先後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侍從室第一處主任、軍令部次長、軍政部次長,石家莊、桂林行營參謀長、代主任、國防部次長等要職,為蔣介石高級幕僚。曾考入陸軍大學第四期正規班,精通現代戰爭理論,參謀業務嫻熟。1941年6月至12月,中英決定共同防禦滇緬公路,林蔚擔任軍委會駐滇參謀團團長,負責策劃中英有關作戰的一切業務。1942年3月至5月,中國遠征軍10萬人開赴緬甸對日作戰,林蔚隨蔣介石等人乘飛機赴緬甸臘戍,與英軍總司令魏菲爾會晤。林蔚作為軍委會參謀團團長,為蔣介石與史迪威雙重指揮。因蔣介石的自私、史迪威的剛愎、參謀團的無能,所屬軍隊係統多頭,遠征軍在指揮上出現十分混亂的狀態。為此,史迪威回到苗眉去找林蔚,林蔚了解到史迪威是要調動軍隊,因無蔣介石命令,而對史迪威不辭而別,導致遠征軍核心機構缺位,軍隊各自為戰,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失敗。1942年4月29日,林蔚率中國工兵總指揮馬崇六、參謀團作戰處長肖毅肅乘汽車由臘戍退至雲南保山,5月5日到怒江惠通橋,因日軍先頭部隊到達,下令炸橋,堵截日軍於怒江以西。1943年,林蔚隨蔣介石參加開羅會議。

衛立煌(1897—1960年),字俊如、輝珊,安徽省合肥縣衛楊村人。國民黨陸軍二級上將,愛國將領,有“虎將”之譽。1912年考入湖南陸軍學兵營,1917年被孫中山選為衛隊士兵,後調許崇智部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26年北伐戰爭時任國民革命軍十四師師長,1936年任十四軍軍長。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十四集團軍總司令、第二戰區副總司令長官兼前敵總指揮。1938年升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兼河南省政府主席。忻口會戰期間受共產黨愛國民族統一戰線影響,與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建立了友誼,並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散發給部下作為軍事理論教材。協助八路軍百團大戰期間曾一次撥發給八路軍100萬發子彈和50萬個手榴彈。1943年11月,衛立煌接替陳誠擔任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上任後立即將長官部從大理向西推進200公裏至保山縣馬旺屯,加緊戰備訓練,準備大反攻。1944年5月11日,衛立煌在美國顧問團和陳納德“飛虎隊”配合下,親自指揮十一集團軍和二十集團軍16萬大軍,在怒江沿線300公裏的正麵上,強渡怒江,展開滇西大反攻。以十一集團軍正麵防守怒江,以二十集團軍為攻擊軍向高黎貢山之敵發動進攻。戰鬥打響後又將長官部遷往距前線隻有10公裏的蒲縹鎮。6月,按照新製訂的作戰計劃,以二十集團軍為右翼向騰衝前進,以十一集團軍為左翼向龍陵前進,全麵轉入反攻。為抓住戰機,鼓舞士氣,他多次冒著彈雨到惠通橋視察,當龍陵戰事吃緊時他未經蔣介石批準即將戰略總預備隊第八軍從保山開赴增援,力挽危局。強渡怒江成功震驚中外,美國《時代》周刊在封麵上刊登了他騎馬的照片,標題為“常勝將軍衛立煌”。史迪威將軍評價說,衛立煌是國民黨軍隊中最能幹的將領。稍後,二十集團軍攻克高黎貢山各據點,勢如破竹向騰衝推進。十一集團軍攻克臘猛街,分別圍攻日軍重要據點鬆山和龍陵。1944年6月4日,中國遠征軍十一集團軍數萬將士在衛立煌、宋希濂統帥下,血祭怒江,向鬆山之敵發動了猛烈進攻。在盟軍飛機配合下,經過95個日夜的浴血奮戰,至9月7日,終於將號稱東方“馬其諾防線”的鬆山攻克,3000餘名日軍全部被殲滅,無一生還,遠征軍第七十一軍、第八軍6763名將士也長眠於鬆山之下。9月14日,騰衝縣城光複。衛立煌下令兩軍會師乘勝向龍陵前進,11日初攻占龍陵,中旬攻克芒市,1945年1月20日收複中緬邊境最後一個重鎮畹町。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中國遠征軍在離畹町27公裏的緬甸重鎮芒友會師。至此,中印公路完全打通,國民政府授予衛立煌青天白日勳章。

陳納德(1893—1958年),美國陸軍少將,印第安納州波力斯城人,美國援華“飛虎隊”司令,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任美國軍部空軍上尉。對美國飛機性能深有研究。能講美、法、德三種語言。1937年退役來華,被中國國民政府聘任為空軍顧問。1941年8月美國誌願航空隊成立,陳納德任上校指揮官,率100架P-40殲擊機編成三個中隊,兩隊駐昆明,一隊駐緬甸同古,幫助中國抗戰。珍珠港事件後,陳納德率戰機於昆明上空,擊毀日機4架,自己無傷亡。1942年3月24日,4月20日兩次與日本空軍激戰緬甸,擊毀敵機33架,自己僅傷失飛機各一架,飛行員各一人。1941—1942年擊毀日本飛機286架,擊沉日本船舶5萬餘噸。在長沙浙贛各會戰中,掩護中國陸軍作戰,尤著勳績。常常以寡敵眾,越戰越勇,使日本空軍聞風喪膽,因隊徽為帶翼的小老虎,被稱為“飛虎隊”。1942年,飛虎隊改編為美國第十航空隊中國戰區空軍特遣隊,陳納德任隊長。1943年改編為美國陸軍第十四航空隊,陳納德任司令,晉升少將,繼續支援中國空軍對日作戰,直至抗戰結束。在滇西抗戰中,陳納德率領的美國空軍掌握了製空權,在鬆山、騰衝,龍陵戰役中轟炸日軍,作出了重要貢獻。1946年,陳納德在中國組織了“民用航空公司”。

戴安瀾(1904——1942年),字衍功,號海鷗,學名炳陽,安徽無為縣風和村人。1926年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三期,曆任國民革命軍排長、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參加了北伐戰爭、長城古北口抗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長沙保衛戰、昆侖關血戰等著名戰役戰鬥。1939年1月任第五軍二零零師師長,6月17日任少將。1939年11月率部保衛昆侖關死守陣地,重傷不退,被譽為“當代之標準青年將領”。1942年3月率部出師緬甸,參加同古戰役。同古大戰,戴安瀾以9000人抗擊2萬多日軍達12日之久,殲敵4000餘人,完成防禦任務後奉命撤離,5月18日在北撤退中遭日軍伏擊,身負重傷,5月26日在緬北南坎西南的茅幫村殉國。時年僅38歲。戴安瀾殉國,舉國震動。蔣介石電令堅守騰北作戰的預備二師師長顧葆裕,“戴安瀾身經百戰,浩骨英風,不愧為我華夏國魂。該師每一戰士該為我革命軍精華。故你部不論負多大代價,定要將其扶柩歸國,使中華英靈,熸而複耀”。抗日縣長張問德代表騰衝26萬民眾披麻戴孝迎國魂。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組織滇西數萬軍民在戴安瀾靈柩必經之地舉行莊嚴追悼和誓師大會,保山等縣人民焚香跪祭。滇西大反攻時,在昆休整的二零零師重返龍陵前線,為攻打龍陵,芒市,收複國門畹町,立下了赫赫戰功。1942年10月16日,戴安瀾被國民政府由陸軍少將追授為中將。29日,美國國會授權羅斯福總統追授戴安瀾一枚懋績勳章,成為二戰中第一位獲得美國勳章的中國人。1943年4月1日,國民政府在廣西全州香山寺,為戴安瀾舉行公祭儀式,全國各界代表及當地軍民一萬多人參加,中共高級領導人撰寫挽詩挽聯致意,毛澤東作了“海鷗將軍千古”的挽詞。周恩來寫了“黃埔精英,民族之雄”的挽詞。朱德、彭德懷的挽詩為“將軍路冠軍門,日寇幾回遭重創;英魂羈緬境,國人無處不哀思”。1956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追認戴安瀾為革命烈士。有人稱讚戴安瀾是近代以來中國軍人中“立功異域,揚大漢聲威”的第一人。

黃琪翔(1898—1970年),字毅行,廣東省梅縣人,畢業於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六期炮兵科。1925年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十二師三十六團團長,率部參加北伐戰爭,攻克平江、汀四橋等重鎮。後曆任師長、軍長、上將。1943年2月23日任中國遠征軍副司令長官,協助衛立煌指揮滇西大反攻,先後攻克鬆山、騰衝、龍陵、芒市、畹町等重要據點,將日軍趕出中國國土。

孫立人(1900—1990年),字仲倫,中國抗日名將,陸軍二級上將,安徽省廬江舒城人。1923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後進入美國西點軍校學習軍事。1928年至1945年,曆任國民黨中央黨務學校中尉隊長、財政部稅警總團少將總團長、六十六軍新三十八師少將師長、新一軍軍長等職。因戰功顯赫,戰術精奇,被國際輿論評為“東方隆美爾”。1942年3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參加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4月12日,日軍三十三師團采用隱蔽穿插戰術,迅速穿過英印軍布下的三重防線,占領了仁安羌油田西北的賓河大橋,堵住了英緬軍的退路,將英步兵第一師及裝甲第七旅包圍,英軍彈盡糧絕,水源斷絕,陷入絕境。英軍緊急求援。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日夜兼程馳援,和團長劉放吾一起指揮我遠征軍向日軍發動猛攻,以不滿1000人的兵力,擊退數倍於己的敵人,把敵人防線撕開一個缺口,救出了英緬軍7000餘人,及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餘人,轟動全球。為此,蔣介石給孫立人頒發了四等雲麾勳章,給其部下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頒發了陸海空軍種一等獎章、六等雲麾勳章。美國總統羅斯福授予孫立人“豐功”勳章,英王喬治六世授予孫立人“帝國司令”勳章。5月1日,緬甸曼德勒失守,英軍和中國遠征軍被迫全麵後撤。孫立人率部在史迪威將軍帶領下於8月抵達印度東北的雷多。不久,中國駐印軍成立,在藍姆伽開始了美械裝備和訓練。1943年2月,新一軍成立,孫立人任副軍長兼三十八師師長,下轄三十八師,廖耀湘的新二十二師和胡素的新三十師。1943年10月,孫立人率新三十八師和新二十二師展開了胡康河穀戰役,在亞熱帶森林中克服了無數艱巨困苦,一麵築路,一麵殲敵,經過150天激戰,消滅了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十八師團大部,控製了孟關外圍。又展開了孟拱河穀戰役和密支那戰役,殲滅了日軍十八師團主力,同時消滅五十三師團、五十六師團各一部,以自身傷亡不到1000人的損失殲滅日軍12000餘人。1944年10月,中國駐印軍分兩路由密支那、孟拱繼續對敵向南進攻,相繼占領八莫、南坎。1945年1月27日,新一軍與中國遠征軍在芒友會師,打通了中緬公路。孫立人率新一軍繼續進攻,3月8日攻占臘戍,27日攻占孟岩,勝利結束了緬北滇西戰役。新一軍在反攻緬北戰役中,共擊斃日軍33000餘人,擊傷日軍75000餘人,日軍第二師團、第十八師團、第四十九師團、第五十六師團主力均被消滅,繳獲了大量武器彈藥和汽車,新一軍傷亡17000人,孫立人成為抗戰時期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萬福麟(1880—1951年),字壽山,吉林農安人,東北軍主要將領之一,陸軍二級上將。曾任五十三軍軍長、二十集團軍副總司令、東北“剿總”副總司令。曾率部參加武漢保衛戰。1943年4月任中國遠征軍二十集團軍參謀長,駐紮保山。1944年五月參與指揮強渡怒江、攻占高黎貢山南北齋公房以及收複騰衝縣城的戰鬥。1951年在台灣病逝。

劉放吾(1908—1994年),湖南桂陽縣雙嶺村人。1926年秋考入黃埔軍校第六期,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先後參加過上海“一二八”抗戰、淞滬會戰及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戰役。1942年4月,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團長劉放吾率部在緬甸參加中國遠征軍緬北戰役。4月14日,日軍三十三師團包圍了緬甸伊洛瓦底江底下遊仁安羌及附近油田地區,致使英緬軍補給被切斷,糧水不濟,在日軍猛烈轟擊下,死傷慘重,基本陷於崩潰狀態。曾指揮過敦克爾刻大撤退的英緬軍總司令亞曆山大將軍電告中國遠征軍予以迅速援助。17日,中國遠征軍長官部命令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赴皎勃東地區增援。危急關頭,劉放吾率部按照英軍司令斯利姆的命令趕赴增援,18日向日軍展開攻擊,將日軍擊潰,並渡河追擊日軍,但為南岸日軍所阻。稍後,新編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趕到,連夜調整部署,19日拂曉,向敵發動猛烈進攻,戰鬥至下午6時,敵軍終告潰退,油田均為我軍占領,並救出英軍7000餘人以及美籍傳教士、新聞記者500餘人,創造了戰史輝煌的仁安羌大捷。是役,劉放吾指揮的一一三團以1個團的兵力對付日軍1個師團,殲滅日軍1萬餘人,是中國軍隊在異域首次取得輝煌戰果的一次戰役,並作為以少勝多,以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之敵的光輝戰例而載入史冊。4月20日因而被定為“克服仁安羌解救英軍日”。由於種種曆史原因,人們隻知道是新編三十八師解救仁安羌之圍,曆史記載甚少突出第一一三團戰功,更少談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的該團團長劉放吾。直至1992年,民族英雄劉放吾的功績得到了社會的承認,贏得了公眾的愛戴,獲得遲到的獎章,劉放吾受到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和美國總統布什的接見。1992年4月11日,英國撒切爾夫人在芝加哥的卡爾登酒店大廳裏,緊緊握住83歲高齡的劉放吾老將軍的手,再三感謝他50年前在緬甸仁安羌營救英軍的壯舉。7月27日,美國總統布什也致函老將軍:“在仁安羌大捷50周年之際,我願再次代表國家,感謝你解救500名美國記者、傳教士和數千名英軍的英勇行為。”麵對如此種種殊榮,劉放吾老將軍淡然一笑,說道:“那是並肩戰鬥的友軍,友軍遭遇危難,援救是應該的,不能列為戰果。”而對自己因種種原因承受了半個世紀的冤屈卻隻字不提。同年,台灣當局給劉放吾老將軍補發了一枚中國海陸空軍甲種一等獎章。

李彌(1902—1973年)雲南盈江人。早期畢業於騰衝縣立中學,1924年參加滇軍,在七師師部任勤務員,1925年被保送至黃埔軍校第四期步兵科學習,畢業後任過國民黨二十二師團長、江西瑞昌縣縣長、寧都保安副司令等職。1933—1935年在湘、桂、雲、貴、川一帶參加“圍剿”紅軍。1939年任三十六軍第五師副師長,參加了第一次長沙會戰和桂南昆侖關戰役,1940年參加了棗宜戰役,後任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1942年5月30日升任第八軍副軍長兼湖南芷綏師管區司令。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反攻滇西在龍陵鬆山受阻,七十一軍傷亡過半,李彌以第八軍副軍長兼榮一師師長身份,協助軍長何紹周接替七十一軍繼續攻打鬆山,他們總結以往教訓,通過步兵、空軍、炮兵協助攻擊,組織敢死隊衝鋒和工兵掘壕爆破手段,於9月7日攻克鬆山,打開了前進道路,李彌因戰功1945年1月23日升任第八軍軍長,中將軍銜。1948年春任十三兵團司令兼第八軍軍長,1949年在淮海戰役中,所部被人民解放軍全殲,李彌化裝出逃,奉命重建十三兵團,任司令兼第八軍軍長。1950年1月第八軍在蒙自被人民解放軍消滅,李彌率殘部逃亡緬、老、泰交界三角地區,負隅頑抗,1964年以中將退役,1973年病逝於台灣。

何紹周(1908—?),貴州省興義市人,何應欽侄子。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曾任財政部第一稅警總團團長,一零三師師長,1939年6月17日升任少將,1941年任第八軍軍長,1944年參加遠征軍反攻滇西戰役,任第九集團軍副司令兼第八軍軍長。1944年6月7日七十一軍在龍陵鬆山受阻,率第八軍接替七十一軍攻打鬆山,以步兵、炮兵、空軍協同作戰,組織敢死隊衝鋒和以工兵掘壕作業等方式,在鬆山主陣地下掘出的兩條坑道,裝上6噸TNT炸藥,將鬆山主陣地炸翻,將日軍全殲。還參加了指揮橫渡怒江,攻克高黎貢山,收複騰衝、芒市、畹町等戰役,並與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1946年任雲南警備司令,1948年任中將,1949年任十九兵團司令,後赴台灣。

顧葆裕(1905—1954年),號介侯,江蘇鬆江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陸軍大學特別班,參加過北伐戰爭。1942年任預備二師師長。騰衝淪陷後,顧葆裕率部渡過怒江,在騰北開展對日遊擊戰爭,協助地方愛國士紳建立抗日縣政府,動員了不少愛國青年去大理參加幹部訓練團以備滇西大反攻。後三十六師接防,預二師撤往永平休整。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後,預二師參加了攻克高黎貢山、騰衝縣城戰鬥,該部浴血拚殺,直至全殲日寇。以後又參加了攻克芒市、畹町戰役,與中國駐印軍會師芒友。1949年任一二四軍中將軍長,後從緬甸去台灣,1954年8月1日在台灣病逝。

洪行(1900—1944年),名洪達,湖南寧鄉人。1922年11月考入湖南講武堂。抗戰爆發後因戰功卓著步步提升,任預備二師少將副師長。1942年5月13日率部開往騰衝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在橄欖寨和日軍作戰首戰告捷。接著率部在猛連香柏嘴設伏,在鄉長楊紹貴等壯丁協助下殲敵83名,截獲槍彈甚豐。後聯合土司,在騰北及梁河地區打擊日軍,大小80餘戰,每戰收獲不小。洪行擅長刀法和遊擊穿插戰術,他的大刀隊在騰衝很有名氣,日軍聞風喪膽,稱之為“洪胡子”。滇西大反攻後,他任三十九師少將師長,率部從惠通橋渡江,攻克高黎貢山紅木樹直搗騰衝縣城,以端敵人巢穴的方式支援正麵進攻高黎貢山的二十集團軍。攻克龍陵後日軍從緬甸率重兵增援龍陵,洪行率三十九師在南門反複衝殺,全師打得隻剩下100人,使敵人增援計劃破產。1944年10月25日,洪行率部招募新兵從施甸由旺開赴龍陵,在七零七附近因車禍遇難。後被國民政府追認為陸軍中將,他是滇西抗戰中唯一犧牲的師級幹部。

葉佩高(1903—1987年),原名葉用邁,海南島文昌縣人,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考入陸軍大學學習,1937年5月任少將。1944年初任一九八師師長。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開始。葉佩高率全師官兵5000餘人渡過怒江向高黎貢山前進,攻擊岩頭、蠻雲街,再攻灰坡、冷水溝、北齋公房、朝陽地、馬麵關之敵。當時正值雨季,高黎貢山霧多雲繞,寒風刺骨,雷雨交加,日軍憑險據守,工事堅固,幾十天的傾盆大雨給部隊作戰帶來了困難。5月13日,葉佩高采用“深入敵後猛攻敵背”的戰術,果斷派出僅有的預備隊五九三團(欠一營),攀懸崖,鑽密林,經4日艱苦行軍,於16日突然襲取橋頭、馬麵關,擊斃敵吉原少佐、鬆光大尉以下300餘人。敵立即派重兵向馬麵關反撲,葉佩高聞訊,一麵報請上級支援,一麵調五九三團第一營兼程馳援,五十四軍軍長方天派第三師、第三十六師先後赴援,敵我雙方用重兵在橋頭、馬麵關血戰。由於橋頭、馬麵關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日軍兩個後方補給基地,戰鬥出現陣地得而複失的局麵。在援軍協助下,葉佩高率部反複衝殺,在馬麵關、橋頭痛殲增援日軍,並揮師南下,浴血苦戰,光複騰衝。9月14日,葉佩高奉命經梁河、隴川入緬境洋人街,直插敵後,對滇西日軍實施包圍,為我軍順利收複畹町,會師芒友作出了重大貢獻。由於葉佩高在滇西抗戰中精密的策劃和卓越的指揮,榮獲史迪威將軍嘉獎和美國政府頒發的勳章。葉佩高指揮的一九八師被國民政府授予最高集體勳章——“虎旗”。在國民黨全部陸軍中,隻有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新二十二師(師長廖耀湘)、新三十八師(師長孫立人)等7個師獲得過這種“虎旗”(繡有虎頭的榮譽旗)的最高榮譽。

杜聿明(1904—1981年),字光亭,陸軍中將,陝西省米脂縣杜家灣人。國民黨裝甲兵團第一任團長,還任過第三軍軍長。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昆明防守總司令、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及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等職。1924年3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參加過北伐戰爭。1930年初任教導師第六團上校團長。1933年秋,到南京中央軍校開辦的高級教育班第一期學習,參加了複興社。1938年任第五軍軍長,這是抗日戰爭初期成立的唯一的機械化新軍。同年,全國軍事訓練比武,第五軍的軍事訓練列為第一。1939年指揮了昆侖關戰役。1941年2月,杜聿明作為中緬印馬軍事考察團成員,赴緬甸、印度、馬來西亞作軍事考察。該考察團提交的報告書主要部分來自於杜聿明提交的中英緬共同防禦計劃草案。1942年初,杜聿明任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副總司令長官兼第五軍軍長開赴緬甸作戰,3月9日,接替英緬軍在同古的防務,並組織實施了同古保衛戰。第二零零師重創敵人。由於英軍單方麵撤退造成我方陣地暴露。杜聿明下令第二零零師師長戴安瀾突圍撤退,並組織了有名的斯瓦河逐次阻擊戰。戴安瀾在緬甸殉國。由於遠征軍指揮失利,杜聿明率部向國內撤退,杜聿明本人感染重病,幾乎殞命。回國後,杜聿明擔任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之職。淮海戰役中,杜聿明被解放軍俘虜,1959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特赦,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1960年法國蒙哥馬利元帥訪華,杜聿明應邀作陪。1964年被選為全國第四屆政協委員,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去世。

宋希濂(1907—1993年),字蔭國,湖南湘鄉人。1924年4月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參加過廣州國民政府組織的東征戰役和平定劉楊叛亂。曆任參謀、營長、團軍、旅長、師長、少將、中將。抗戰爆發後,參加過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1941年11月任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1942年至1945年率部參加了舉世著名的滇西抗戰,作出了卓越貢獻。被國民政府和軍委會授予青天白日勳章一枚。被美國政府授予棕葉自由勳章。1984年參與發起黃埔同學會,任副會長。1985年重回保山故地視察。寫了一些抗日戰爭回憶文章,著有《鷹犬將軍》一書。

霍揆彰(1901—1953年),字嵩山,湖南酃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由排長升至師長,參加過第一、二次東征和北伐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後,升至五十四師師長。參加了淞滬抗戰和武漢會戰。1942年,升至二十集團軍總司令。1944年5月11日,率部強渡怒江,擔任收複騰衝的主攻任務。通過仰攻高黎貢山,奪取南、北齋公房,激戰瓦甸、江苴等戰役,有效地實施了部隊分割穿插和重點圍攻,於9月14日全殲騰衝守敵3000餘人,光複騰衝縣城。接著率部追殲殘敵至緬甸芒友,與中國駐印軍會師。因戰功獲美國嘉猶勳章,同時受到國民政府嘉獎。

馬崇六(1902—1998年),字晉三,雲南省大理下關人。1920年畢業於昆明第一中學,並以優異成績考入雲南陸軍講武堂第五期,後參加雲南留日學生預備班,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工兵科深造,192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歸國後拜見孫中山,被委任為大本營參謀。1925年3月,任國民革命軍軍訓處工兵科長。1926年任第六軍工兵指揮官兼黃埔軍校教官,並組建了保山張元養、騰衝明紹武為營長的兩個工兵營。北伐時,任第六軍五十一團團長,該團首先攻下南京,並參加攻打滬、杭戰鬥,建立功勳。1927年編纂我國第一部陸軍《步兵操典》、《築城教範》(工兵科目)、《陣中勤務》等現代陸軍製式教材。1934年擔任全國工兵整頓處長兼工兵獨立第一團少將團長。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被任命為全國工兵總指揮(中將),所轄七個工兵團雖分至各戰區,但他不計辛勞往返各戰區督導。1941年,兼任昆明行營國防工程處處長、交通總指揮、城塞局長,負責接受美國援華軍用物資,同時還任軍政部駐滇辦事處主任。1942年5月3日,日軍攻陷畹町,抗戰形勢危急。4日,日軍占領龍陵。馬崇六下令在惠通橋裝炸藥。5月5日上午,汽車在惠通橋堵塞,許多人隻好步行過橋。守橋憲兵前往疏通與幹涉,汽車司機與之爭吵,憲兵鳴槍警告,混入難民之中的日軍先頭部隊忽聞槍響以為被發覺,開槍向東岸掃射。適值馬崇六將軍視察至該地,果斷下令炸橋。轟然一聲巨響,東岸橋塔及主索被炸毀,橋麵墜江。日軍五16師團被阻截於怒江以西不能前進,稍後日軍組織500人乘橡皮艇強渡怒江至東岸,馬崇六指揮守橋工兵與憲兵100餘人奮起還擊。千鈞一發之際,中國援軍三十六師先頭部隊從祥雲乘汽車趕到投入激烈戰鬥,經三晝夜激戰,將過江之敵全殲,加強了怒江防線。惠通橋及時被炸,保住了保山,形成了敵我隔怒江對峙局麵,為遠征軍反攻奠定了基礎。兩年後,滇西大反攻開始,馬崇六又指揮了策劃渡江渡口與時機,準備渡江船隻,並親臨現場參加指揮怒江渡江戰役,直至抗戰結束。為了表彰馬崇六在滇西抗戰中的傑出貢獻,馬崇六獲國民黨青天白日勳章一枚,並榮獲美國自由勳章,是中國6名獲得自由勳章的將領之一。1949年後,他到日本定居,書法造詣很深,開設“靜安學舍”,出版了《靜安學舍作品集》等書。

彭勱(1910—1952年)字慶雲、近仁,湖南省長沙縣東鄉竹沙鋪人,長沙師範學生,北伐軍過湘時投筆從戎,考入武漢黃埔軍校,後被選送至陸軍大學十五期學習深造。1942年初任陸軍預備二師參謀長。騰衝淪陷後,1942年5月13日,率部渡過怒江天險挺進騰衝,在騰北、梁河一帶開展抗日遊擊戰爭,協助組建騰衝抗日縣政府,發動民眾訓練地方武裝,救援難民等。大小百餘戰,為牽製日軍,建立騰北遊擊根據地,鞏固怒江防線作出重要貢獻。1943年8月率部撤往永平休整。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開始,彭勱升任預二師副師長,率部從猛古渡口翻越高黎貢山,直插敵後的橋頭、馬麵關一帶,阻敵援兵,為我軍攻占高黎貢山發揮了重要作用。7月28日率部攻打騰衝城南之來鳳山,為收複騰衝城奠定基礎。9月14日率部參加騰衝城攻堅戰,全殲日軍,光複騰衝。後率部參加芒市、畹町戰役及大黑山攻堅戰,與友軍會師芒友。新中國成立後不願為官解甲歸田,捐黃金30兩給國家,購買飛機大炮,支援抗美援朝,表達愛國之心。1952年被錯誤逮捕遭槍決。1992年4月29日長沙中級法院為其平反昭雪,恢複名譽。

胡義賓(1906—1942年),字履冰,江西省興國人,烈士。1925年參加廣州黃埔軍校第三期,畢業後隨軍北伐,屢立戰功,曆任陸軍第三師政治部主任、陸軍二十三師旅長。抗戰爆發後,率部開赴前線,在鄂北、豫南與日軍展開激烈戰鬥,兩次負傷。1940年春被提升為陸軍九十六師少將副師長。1942年,中國組成十六萬人遠征軍開赴緬甸作戰,胡義賓奉命入緬甸作戰,在彬文那戰役中,狠狠打擊日軍。不久,遠征軍受挫,胡義賓率部轉移,翻越野人山,在埋通與敵遭遇,為掩護大部隊轉移,胡義賓率部與日軍拚死血戰,寸步不讓,激戰中,胡義賓身中數彈,壯烈殉國。

鍾彬(1900—1949年),字中興,廣東省興寧縣人,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曆任排長至軍長。1938年率八十七師參加武漢會戰,1942年1月任七十一軍軍長。1942年5月初,率部進入滇西,阻截日軍於怒江西岸。6月,組織了圍殲1000多名日軍從怒江西岸過江侵犯的怒江保衛戰,取得勝利。此後率部在怒江設防與日軍對峙兩年之久。1944年5月11日滇西大反攻開始,率新二十八師從正麵進攻鬆山之敵,親臨怒江惠通橋前線指揮作戰,血戰三月有餘,在友軍和盟軍協助下攻克鬆山據點。接著揮師龍陵,攻克芒市,收複國門畹町,將日軍趕出國門,因戰功升任中將。

黃傑(1901—1994年),湖南長沙人,字達雲,號冰雪。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步兵科。畢業後參加過北伐戰爭、中原大戰等,由少尉排長逐級晉升為中將軍長。“七七事變”後任第八軍軍長,參加淞滬會戰。1943年1月出任十一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六軍軍長,駐紮滇西。1944年5月參與指揮了強渡怒江和反攻騰衝外圍的戰鬥。1944年9月任十一集團軍代總司令,具體組織了對龍陵的第三次圍攻。當時龍陵縣城再次得而複失,戰鬥十分激烈。黃傑利用中國遠征軍在武器方麵的優勢,步兵、炮兵、空軍密切配合,三麵夾攻,合理配置火力,僅用5天時間就擊潰守敵,第三次奪回龍陵這個得而複失的戰略要地,先後收複了龍陵、芒市、遮放、畹町,於1945年1月27日率部與中國駐印軍在緬甸芒友會師。打通了滇緬公路交通線,也使中印公路得以暢通。後去台灣,1960年晉升一級陸軍上將。著有《海外羈情》,《滇西作戰回憶錄》等書。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