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章 論滇西抗戰精神

  摘要:滇西抗戰精神是在血與火的戰爭考驗中鑄就的民族精神。這就是:不畏強敵、頑強鬥爭的亮劍精神;不怕犧牲、拚死奮戰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共禦外侮的民族團結精神;平等往來、友好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

關鍵詞:亮劍愛國主義民族團結國際主義精神

每個時代都會造就一種精神,精神與物質一起成為推動時代前進的巨輪。民族精神是在創造曆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是世代相傳、不斷發展的。每一個時代的人們都在傳承、發展、弘揚民族精神。抗日戰爭中,中華民族精神有了新的發展。滇西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勝利,滇西軍民在血與火的洗禮中鑄就了新的精神,豐富和發展了中華民族精神,這就是滇西抗戰精神。

滇西抗戰精神是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形成的。這就是:不畏強敵、頑強鬥爭的亮劍精神;不怕犧牲、拚死奮戰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共禦外侮的民族團結精神;平等往來、友好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

一、不畏強敵、頑強鬥爭的亮劍精神

抗日戰爭是關係到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戰爭。為了保障滇緬公路的暢通,打敗日本法西斯強盜,中國政府在國內抗戰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組建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配合盟軍對日作戰,開辟了中緬戰場。盡管遠征軍第一次入緬在同古、仁安羌等地給日寇以沉重打擊,初步達到了挫敵銳氣和消耗敵人力量的目的。然而由於英軍背棄盟約和不顧友軍的大退卻,加上指揮混亂、地形生疏,緬甸民眾對中國遠征軍不夠了解,配合不夠等複雜原因,造成了悲壯失利,使日寇將戰火燒到了我國國門。1942年5月1日,滇緬公路被截斷,日軍進攻滇西的形勢已經形成,蔣介石於是密電軍委會駐滇參謀團團長林蔚,命令對保山、畹町橋梁做“完成破壞準備”,林蔚複電正在準備中。5月3日,日軍依據“第五十六師團應向怒江一線”進軍的指示,其先頭部隊已進入滇西邊境重鎮畹町,5月4日占領龍陵縣城。5日上午,前線中國工兵總指揮馬崇六下令將怒江惠通橋炸斷,阻止了敵人深入怒江以東。後雖有500名日軍強渡怒江,但中國守橋部隊和中央憲兵百餘人居高臨下,英勇阻擊,傷亡殆盡。千鈞一發之際,中國援軍第七十一軍三十六師一零六團趕到戰場投入戰鬥,惠通橋周圍百姓帶著鋤頭扁擔等工具趕來助戰,喊殺之聲,震動山穀,經過3晝夜血戰,終於將日軍擊退。惠通橋激戰雖是小規模的局部戰爭,但就戰略意義來說,卻是很有價值的,它打響了滇西抗戰的第一槍。

惠通橋炸毀後,雖然在怒江西岸還有汽車500餘輛,難民5萬餘人,但卻阻止了日軍沿滇緬公路西進的企圖,形成了敵我隔江對峙的局麵。5月10日,日軍占領騰衝,至1943年初日軍占領我國怒江以西狹窄地帶,約8.3萬平方公裏土地,50萬以上人口的地區淪陷,於是雲南由抗日大後方變成了抗日前線。稍後,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十一集團軍總司令宋希濂趕赴保山組織怒江防務,力主在怒江設防、遏製日軍東進的建議獲國民政府軍委會批準。李根源先生發表《告滇西父老書》,指出“雲南已成戰區,滇西即是前線,保衛大雲南,須先保衛滇西,而保衛滇西,須先扼住怒江,保住保山。我們一千七百餘萬雲南民眾,立刻要發揮保省即是衛國的犧牲精神,尤其是我們滇西的廣大民眾,更應當強化保鄉即是保省、保國的鬥爭意誌,服從軍政長官的指示,推進軍民合作的工作,戮力同心、協同作戰”。滇西人民從此將戰略後方變成了戰略前線,英勇抗敵,以頑強的鬥誌,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滇西抗戰,以最先收複失地、光複縣城、將日軍趕出國土而載入史冊。

二、不怕犧牲、拚死奮戰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愛國主義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力量源泉和永不衰竭的前進動力。忠義,果敢,無私無畏,不怕流血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生為人傑、死為鬼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浩然正氣等都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誌則是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寫照。屈原、嶽飛、文天祥、林則徐、秋瑾等無數仁人誌士演繹了愛國主義的壯麗詩篇,愛國主義精神在滇西抗戰中同樣得到了生動體現。

中國遠征軍入緬後,二零零師頑強抗敵,進行了同古血戰,打出了中國人的軍威。師長戴安瀾為國捐軀,被周恩來稱之為“黃埔之英,民族之雄”。團長柳樹人也在戰鬥中陣亡,九十六師副師長胡義賓、團長淩則民為掩護部隊後撤而犧牲。據統計,在緬甸戰場上掉隊、染病死亡的軍人比與敵戰鬥陣亡的還多數倍。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時動員總數約10萬人,退往印度和滇西僅餘4萬人左右。滇西大反攻戰役中,我軍共消滅日軍20157人,中國遠征軍則陣亡26697人,傷35541人,失蹤4056人。中國軍隊在戰鬥中不怕犧牲、拚死搏鬥的精神,頑強奮戰、血戰到底的堅強意誌,為民族生存慷慨捐軀,流盡最後一滴血的英雄氣概,用鮮血和生命豎起了中華民族精神不朽的豐碑。

三、萬眾一心、共禦外侮的民族團結精神

日寇入侵滇西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激起了滇西人民的極大憤怒和激烈反抗,為了捍衛民族獨立,各族人民奮起反抗日寇的瘋狂進攻和野蠻屠殺。騰衝、龍陵、梁河、盈江、瑞麗、隴川、瀘水等淪陷地區,各族民眾在艱苦條件下,紛紛組織抗日遊擊隊,配合中國抗日軍隊狠狠打擊日本侵略軍。

在騰衝,由於縣長邱天培棄城逃跑,使二百多日軍於1942年5月10日未動刀槍便占領了縣城。騰衝人民無不義憤填膺,奔走聯絡,組織反抗。在騰南、騰東相繼成立了趙寶賢、許本和、吳國林、劉福銘、梁正中等人領導的抗日遊擊隊。1942年5月15日,日軍近百人經曲石向瓦甸前進,至寶華山歸化寺,我地方部隊在當地民眾配合下,打響了騰衝抗戰第一槍,擊斃敵中隊長牧野及其麾下40餘人。瓦甸區長孫成孝率民眾百餘人奮起參加作戰,中彈犧牲。5月25日,當日軍龍陵運輸隊用馬幫運送一批槍支彈藥前往騰衝時,猛連鄉鄉長楊紹貴接到情報,立即報告堅持在騰衝打遊擊的預備二師五團三營營長,軍民合作決定在香柏嘴伏擊日軍。楊紹貴率35名壯丁在第一線,第三營在第二線,伏擊戰不到10分鍾,共殲敵83名,繳獲槍彈百餘馱,楊紹貴等兵丁20餘人也在戰鬥中犧牲。6月3日,日軍在怒江惠通橋西岸集結兵力1000餘人,企圖進犯保山,有300多人搶渡到怒江東岸,我軍在當地民眾支援下,將渡江敵人全部消滅。8月,日寇到騰衝蠻東地區掃蕩,遭我方伏擊,死傷100餘人。1942年7月3日,張問德在界頭宣誓出任騰衝抗日縣長,在兩年多的時間內隨軍轉戰於高黎貢山與怒江山水之間,多次粉碎了日軍大掃蕩。

在滇西淪陷區,日軍將戰火燃燒到怒江兩岸至滇西南瀾滄江兩岸的6州市21個縣區。德宏州和龍陵、騰衝等8個縣全部淪陷,保山、瀘水、猛海3個縣局部淪陷,其他10個縣也有日軍斷斷續續入境燒殺搶掠,狂轟濫炸。滇西淪陷區50多萬人民共有30個民族同遭劫難,有24家土司共赴國難。雲貴監察使李根源委托尹明德作為國民黨軍委會代表到已淪陷的騰龍各邊區對土司予以“撫慰”。尹明德深入淪陷區,拜訪了潞江土司線光天、南甸土司龔綏、幹崖土司刀京版等,向他們頒發了蔣介石、宋希濂、李根源給各土司的電文、函件、照片、委任狀、匾額等,動員各土司“統率所屬人民,嚴加訓練,與國軍一致,共同殺敵,完成抗戰建國大業”。各土司愛國熱情高漲,組織民眾武裝,開展敵後遊擊戰,積極協助國民黨軍隊反攻驅逐日寇,為滇西抗戰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愛國華僑在滇西抗戰中作出了重要貢獻。緬甸華僑領袖梁金山在1936年捐資盧比20多萬盾,在怒江上建造惠通橋,為打通滇緬公路作出了巨大貢獻。他還捐出了白銀9000兩支援上海及長城抗戰。捐獻飛機一架、卡車80輛,認購國民政府分給雲南的大部分救國公債,捐款38萬元在昆明修建了誌舟體育場(今國防體育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梁金山受國民政府委托,率三個汽車大隊前往緬甸仰光,搶運出卡車、軍車3000餘輛和許多軍需物資。被世人稱讚為“國家義士,民族孝子”。南洋僑領陳嘉庚組織華僑成立機工團3200人回國抗日,參加滇緬路運輸任務,其中1000餘人為國捐軀。陳嘉庚被稱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滇西抗戰得到了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僅保山縣就為抗日戰爭提供了兩萬名士兵。滇緬公路的修築、飛機場的修建、石油管道的鋪設,滇西人民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滇西大反攻戰役時,中國遠征軍16萬大軍駐紮保山縣,絕大部分給養由保山就地供給。滇西民眾有30多萬民工為遠征軍運糧運彈,保障了大反攻的順利進行。保山兩任縣長李國清、孟立人為大反攻協調後勤供給不辭辛勞,作出了重要貢獻。

總之,滇西各民族精誠團結,萬眾一心,共禦外侮,保證了抗戰勝利。

四、平等往來、友好合作的國際主義精神

在滇西抗戰中,中國人民自力更生,艱苦抗戰,做出了重大犧牲。中國軍隊第一次入緬作戰失利,傷亡5萬餘人,滇西反攻戰役,傷亡4萬餘人,合計傷亡10萬餘人,每一寸土地的收複,都是中國遠征軍和中國駐印軍浴血奮戰以生命代價換來的。抗戰的勝利,減輕了太平洋戰場的壓力,為中國抗日戰爭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中國進入聯合國,確立大國地位奠定了基礎。

滇西抗戰的勝利是與同盟國的協力分不開的。客觀地說,美國在幫助抗日、收複滇西失地等方麵起了重要的作用。表現在:第一,幫助指導中國訓練駐印軍,並提供武器裝備。第二,裝備了滇西相當數量的中國遠征軍,並進行了美式訓練。第三,作戰時供應大量武器彈藥,增強了中國軍隊的戰鬥力。第四,美國空軍支援。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在滇西緬北戰場徹底取得了製空權,美軍戰鬥機協助第一線部隊進行戰鬥攻擊,運輸機冒著惡劣氣候投送彈藥和物資。例如鬆山戰役、龍陵戰役、騰衝城攻堅戰,美國空軍功不可沒。第五,開辟了“駝峰航線”。1942年5月至1945年8月,美國飛機共飛越“駝峰航線”8萬架次,從印度運回物資65000噸,從中國運往印度物資20472噸,運送軍隊33477人。美國損失飛機514架,犧牲飛行員1500名。

當然,中國軍隊也有力支援了盟軍作戰。如在緬甸仁安羌戰役中,中國新三十八師一一三團在師長孫立人、團長劉放吾率領下,以一個團兵力猛攻日軍,解救了英軍7000餘人、美籍傳教士和記者5000餘人,取得了仁安羌大捷,成為中國與盟軍友好合作的一段佳話。1943年5月,英國蓋爾克少將率殘部30餘人逃到中緬邊境,被騰衝古永義士梁正中等人救護,安全回國,再次證明了滇西抗戰中的友好合作精神。

總之,滇西抗戰精神將作為一筆寶貴財富激勵滇西人民拚搏進取,開創美好未來。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