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關龍,高帆,明代農業自然災害之透視[J],中國農史,1991(4)。
[2]桂慕文,中國古代自然災害史概說[J],中國農史,1997(3)。
[3]馬雪芹,明清河南自然災害研究[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8(1)。
[4]王雙懷,明代華南的自然災害及其時空特征[J],地理研究,1999(2)。
[5]何孝榮,明代北京地區自然災害研究[J],西南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6]張國雄,明代江漢平原水旱災害的變化與垸田經濟的關係[J],中國農史,1987(4)。
[7]衷海燕,明清時期江西水旱災害與疫病流行[J],撫州師專學報,1999(4)。
[8]張正明,張梅梅,明清時期山西的旱澇等災害[J],晉陽學刊,2003(1)。
[9]張崇旺,試論明清江淮地區的水旱災害與農業耕作的變遷[J],中國農史,2006(1)。
[10]顧宏義,明清時期舒城地區水旱災害及其成因[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2)。
[11]吳媛媛,明清徽州的水旱災害與糧食種植[J],古今農業,2007(2)。
[12]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蘇地區的水災與賑濟[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1)。
[13]王日根,明清時期蘇北水災原因初探[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4(2)。
[14]王均,黃河南徙間淮河流域水災研究與製圖[J],地理研究,1995(3)。
[15]王蕾,明清時期江漢平原水患與城鎮發展[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4)。
[16]張紅安,明清以來蘇北水患與水利探析[J],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6)。
[17]左鵬,張修桂,明清時期水患江漢社會人地關係[J],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6)。
[18]林光浩,略論漢壽明清時代的水患[J],常德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
[19]馬雪芹,明清黃河水患與下遊地區的生態環境變遷[J],江海學刊,2001(5)。
[20]文廷海,明清時期嘉陵江流域洪災研究[J],四川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
[21]劉錫濤,陳雅妍,福建明代水災的時空分布[J],福建地理,2004(1)。
[22]周致元,明代東南地區的海潮災害[J],史學集刊,2005(2)。
[23]張慧芝,從地方誌看明清時期瀟河河道遷徙的原因[J],中國地方誌,2005(6)。
[24]李健,明代雲南地區水災問題初探[J],甘肅農業,2006(11)。
[25]盧勇,王思明,郭華,明清時期黃淮造陸與蘇北災害關係研究[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26]竺可楨,中國曆史上的旱災[J],史地學報,1925(4)。
[27]唐錫仁,薄樹人,河北省明清時期幹旱情況的分析[J],地理學報,1962(1)。
[28]蕭廷奎,關於“河北省明清時期幹旱情況的分析”一文的商榷意見[J],地理學報,1962(4)。
[29]樊誌民,馮風,關於曆史上的旱災與農業問題研究[J],中國農史,1988(1)。
[30]楊誌榮,張萬敏,湖南省曆史旱災時空分布規律[J],災害學,1994(2)。
[31]袁嘉祖,近600年來我國北方的主要旱災[J],河北林果研究,2000(4)。
[32]楊鵬程,古代湖南旱災研究(至1644年)[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2(4)。
[33]譚徐明,近500年我國特大旱災的研究[J],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3(2)。
[34]李明誌,袁嘉祖,近600年來我國的旱災與瘟疫[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35]向安強,賈兵強,略論明清以來河南旱災[J],農業考古,2005(3)。
[36]張偉兵,史春生,區域場次特大旱災劃分標準與界定——以明清以來的山西省為例[J],氣象與減災研究,2007(1)。
[37]陸人驥,中國曆代蝗災的初步研究——開明版《二十五史》中蝗災記錄的分析[J],農業考古,1986(1)。
[38]鄭雲飛,中國曆史上的蝗災分析[J],中國農史,1990(4)。
[39]閔宗殿,《明史·五行誌·蝗蝻》校補[J],中國農史,1998(4)。
[40]倪根金,曆代蝗災及治蝗述要[J],曆史教學,1998(6)。
[41]吳滔,明清時期蟲災考述[J],農業考古,2000(3)。
[42]馬萬明,明清時期防治蝗災的對策[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43]施和金,論中國曆史上的蝗災及其社會影響[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44]遊修齡,中國蝗災曆史和治蝗觀[J],尋根,2002(4)。
[45]陳業新,近五百年來淮河中遊地區蝗災初探[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5(2)
[46]賀明靜,華縣大地震與斷裂活動[J],地震研究,1986(4)。
[47]季同仁,季愛東,山東曆史地震震害特點之研究[J],山西地震,1994(3)。
[48]程謙恭,胡廣韜,肖榮久,中國近五千年來地質災害事件群發周期的初步研究[J],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95(4)。
[49]秦小光,關中盆地曆史地震時序規律研究[J],地殼形變與地震,1997(3)。
[50]周可興,王誌蓮。1556年華縣大地震前的大旱災分析[J],災害學,1998(3)。
[51]賀樹德。1511年北京·霸縣地震研究——兼駁“河北靜海一帶地震說”[J],北京社會科學,2001(4)。
[52]李小村,危福泉,探1604年泉州海外8級大震發生時的明朝社會背景以及人員損失情況[J],福建地震,2004(4)。
[53]江在雄,明清時期西昌三次地震救助措施及社會影響[J],四川地震,2005(2)。
[54]王衛東,張永誌等,華縣81/4級大地震的深部地球介質背景[J],內陸地震,2007(1)。
[55]楊儉,潘鳳英,我國秦至清末的疫病災害研究[J],災害學,1994(3)。
[56]蔣竹山,明清華南地區有關麻風病的民間療法[J],大陸雜誌,1995(4)。
[57]蔣文明,論明清時期瘟疫病的治療特色[J],遼寧中醫雜誌,1995(5)。
[58]梅莉,晏昌貴,關於明代傳染病的初步考察[J],湖北大學學報,1996(5)。
[59]曹樹基,鼠疫流行與華北變遷(1580~1644)[J],曆史研究,1997(1)。
[60]梅莉,晏昌貴,龔勝生,明清時期中國瘴病分布與變遷[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7(2)。
[61]孔潮麗。1588~1589年瘟疫流行與徽州社會[J],安徽史學,2002(4)。
[62]尹鈞科,於德源,北京曆史上的瘟疫及其經驗教訓[J],天津科技,2003(3)。
[63]龔勝生,湖北瘟疫災害的時空分布規律:770BC~AD1911[J],華中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
[64]王玉興,中國古代疫情年表(公元前674年~公元1911年)[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3(3,4)。
[65]淺川,萬曆年間華北地區鼠疫流行存疑[J],學海,2003(4)。
[66]龔勝生,中國疫災的時空分布變遷規律[J],地理學報,2003(6)。
[67]梁峻,遼至明清防疫概覽[J],中國中醫藥,2003(8)。
[68]王玉德,試論中國古代的疫情與對策[J],江漢論壇,2003(9)。
[69]閔宗殿,明清時期東南地區疫情研究[J],學術研究,2003(10)。
[70]喻嶸,黃愛群,我國曆代疫病流行及防範述略[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2004(3)。
[71]孫關龍,中國曆史大疫的時空分布及其規律研究[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6)。
[72]林汀水,明清福建的疫癘[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5(1)。
[73]張麗芬,明代山西疫災特點及救療措施述略[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74]張麗芬,明代華北瘟疫成因探析[J],忻州師範學院學報,2005(6)。
[75]翁曉紅,李麗華,肖林榕,明清時期疫病的預防思想與方法[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4)。
[76]葉進,明清醫家治療傳染病經驗淺探[J],時珍國醫國藥,2007(9)。
[77]王社教,曆史時期我國沙塵天氣時空分布特點及成因研究[J],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78]高壽仙,明代北京的沙塵天氣及其成因[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3(3)。
[79]張青瑤,費傑,明清西北、華北黃土分布區沙塵天氣統計分析[J],幹旱區研究,2004(2)。
[80]吳滔,明清雹災概述[J],古今農業,1997(4)。
[81]尹建中,劉呈慶,山東明清時期雹災史料的初步分析[J],山東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1998(4)。
[82]楊亞非,論明代蘇鬆地區的濟農倉[J],徐州師範學院學報,1990(2)。
[83]陳關龍,論明代的備荒倉儲製度[J],求索,1991(5)。
[84]鍾永寧,明代預備倉述論[J],學術研究,1993(1)。
[85]顧穎,明代預備倉積糧問題初探[J],史學集刊,1993(1)。
[86]鍾永寧,明代江南濟農倉初探[J],學術研究,1995(2)。
[87]吳滔,明代蘇鬆地區倉儲製度初探[J],中國農史,1996(3)。
[88]洪璞,試論明代蘇州地方倉廩的社會調控功能[J],中國農史,1997(4)。
[89]段自成,明中後期社倉探析[J],中國史研究,1998(2)。
[90]倪根金,明代廣東社倉義倉考[J],廣東史誌,2002(2)。
[91]汪火根,明代社倉的社會功能初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3(4)。
[92]汪火根,明代倉政與基層社會控製:以預備倉和社倉為例[J],龍岩師專學報,2004(1)。
[93]崔贇,明代的備荒倉儲[J],北方論叢,2004(5)。
[94]唐文基,明代糧食倉儲製度研究[J],明史研究論叢,2004(6)。
[95]洪書雲,明洪武年間的蠲免和賑恤[J],鄭州大學學報,1987(3)。
[96]陳關龍,明代荒政簡論[J],中州學刊,1990(6)。
[97]顧穎的,明代的賑糧初識[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4)。
[98]傅玉璋,明代安徽、江蘇地區的水災和賑濟[C],明史散論,黃山書社,1995.
[99]傅玉璋,明代淮河流域安徽地區的自然災害和朝廷恢複生產的舉措[C],明史散論,黃山書社,1995.
[100]洪琢,明清時期的農業災荒及其對策[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2、3)。
[101]葉依能,明代荒政述論[J],中國農史,1996(4)。
[102]段自成,張運來,明後期煮賑淺探[J],殷都學刊,1997(3)。
[103]葉依能,明清時期農業生產技術備荒救災簡述[J],中國農史,1997(4)。
[104]吳滔,明清時期蘇鬆地區的鄉村救濟事業[J],中國農史,1998(4)。
[105]張兆域,明代萬曆時期災荒中的蠲免[J],中國經濟史研究,1999(3)。
[106]周致元,朱元璋的救荒思想和荒政措施[J],安徽史學,2000(2)。
[107]周致元,洪武時期的農業自然災害和救災措施[J],中國農史,2000(2)。
[108]周致元:明代的賑災製度:以鳳陽府為例[J],安徽大學學報,2000(4)。
[109]姚兆餘,明清時期甘肅抗災、減災措施及其啟示[J],開發研究,2000(4)。
[110]周致元,明代對鳳陽府的災蠲和災折[J],中國農史,2002(2)。
[111]白豔豔,從免租和賑災看朱元璋的民本思想[J],徐州師大學報,2002(2)。
[112]楊天保,朱元璋廉政救荒述評[J],玉林師院學報,2002(2)。
[113]龔小峰,論明代的賑粥[J],東南大學學報,2003(4)。
[114]胡衛偉,劉利軍,明前期民間賑濟的初步考察[J],江西師大學報(哲社版),2003(6)。
[115]周致元,明世宗朝的宗教救災活動[J],安徽史學,2005(2)。
[116]趙克生,義民旌表:明代荒政中的獎勸之法[J],史學月刊,2005(3)。
[117]胡衛偉,明初自然災害與政府對策[J],肇慶學院學報,2005(6)。
[118]周致元,明代徽州官府與宗族的救荒功能[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
[119]孫華瑩,徽商與明清徽州荒政[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6)。
[120]陳友力,明仁宣時期農業自然災害及救災措施述論[J],重慶社會科學,2007(1)。
[121]趙昭,論明代的民間賑濟活動[J],中州學刊,2007(2)。
[122]馮焱,曆史上水旱災害及其影響[J],海河水利,1995(5)。
[123]高衛東,薑巍,塔克拉瑪幹沙漠西部和南部沙塵暴的形成及危害[J],幹旱區資源與環境,2002(3)。
[124]張維慎,人類活動與寧夏森林的變遷[J],古今農業,2003(4)。
[125]王鵬飛,李子華,“巨淞”形成機製的探討[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0(1)。
[126]程謙恭等,中國近五千年來地質災害事件群發周期初步研究[J],西安地質學院學報,1995(4)。
[127]韓恒悅等,渭河斷陷盆地帶的形成演化及斷塊運動[J],地震研究,2002(4)。
[128]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J],考古學報,1972(1)。
[129]暴鴻昌,胡凡,明清時期長江中上遊森林植被破壞的曆史考察[J],湖北大學學報,1991(1)。
[130]邱仲麟,人口增長、森林砍伐與明代北京生活燃料的轉變[J],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2003(74)。
[131]馮建勇,明代巡撫製度及其作用演進[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1)。
[132]馬雪芹,南陽地區兩漢、唐宋、明清時期水利事業之比較研究[J],中國曆史地理論叢,1993(2)。
[133]方慧,方鐵,明代雲南地區的水利工程[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
[134]吳小鳳,明清時期廣西水利建設研究[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135]郝相鬆,蘭州地區明清時期的水利開發[J],社會科學,1990(2)。
[136]宋巧燕,謝繼忠,明清時期張掖的水利開發[J],河西學院學報,2005(1)。
[137]李國仁,謝繼忠,明清時期武威水利開發略論[J],社科縱橫,2005(6)。
[138]左書諤,明清時期寧夏水利述論[J],寧夏社會科學,1988(1)。
[139]江河,明清時期的蘭州水利[J],蘭州學刊,19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