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陳高傭,中國曆代天災人禍表[M],上海:上海書店,1986.
[2]顧功敘,中國地震目錄[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3]謝毓壽,中國地震曆史資料匯編(1~5卷)[G],北京:科學出版社,1983.
[4]陸人驥,中國曆代災害性海潮史料[M],青島:海洋出版社,1984.
[5]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資料編纂組,中國曆代自然災害及曆代盛世農業政策資料[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8.
[6]宋正海,中國古代重大自然災害和異常年表總集[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2.
[7]張波,中國農業自然災害史料集[M],西安:陝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
[8]高文學,中國自然災害史[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7.
[9]宋正海,中國古代自然災異相關性年表總匯[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10]趙傳集,山東曆代自然災害誌[M],山東省農業科學院情報所,1980.
[11]貴州圖書館,貴州曆代自然災害年表[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82.
[12]湖南省氣象局氣候資料室,湖南省氣候災害史料(公元前611年至公元1949年),1982.
[13]河南省水文總站,河南省曆代旱澇等水文氣候史料(包括旱,澇,蝗,風,雹,霜,大雪,寒,暑),1982.
[14]河北省旱澇預報課題組,海河流域曆代自然災害史料,1985.
[15]河北省滄州地區植物保護站,河北曆代蝗災誌,1985.
[16]張傑,山西自然災害史年表[M],山西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1989.
[17]浙江省地方誌辦公室,浙江災異簡誌[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8]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廣東省自然災害史料[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99.
[19]鄧拓,中國救荒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
[20]袁林,西北災荒史[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94.
[21]趙明奇,徐州自然災害史[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22]鄒逸麟,黃淮海平原曆史地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23]邱國珍,三千年天災[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4]張劍光,三千年疫情[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25]孟昭華,中國災荒史記[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
[26]高建國,中國減災史話[M],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
[27]王玉德,張全明,中國五千年生態文化[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28]中國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
[29]譚其驤,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七冊)[M]。
[30]張建民等,災害曆史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1]中國曆史地圖集編輯組,中國曆史地圖集(第七冊)[M],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1974.
[32]陳世訓,中國的氣候[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
[33]張家誠,林之光,中國氣候[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
[34]馬宗晉,曆史災害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35]張豈之,中國曆史(元明清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6]南炳文,湯綱,明史(下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7]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地震地質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
[38]宋正海,中國古代自然災異群發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39]雷雨順等,冰雹概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8.
[40]李善邦,中國地震[M],北京:地震出版社,1981.
[41]黃玉蘭,實用臨床傳染病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0.
[42]傅築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續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3]張家誠,氣候變遷及其原因[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6.
[44]台灣明文書局編,中國曆史自然地理[M],台北:台灣明文書局,1986.
[45][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6]李令福,關中水利開發與環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7]張德信,毛佩琦,洪武禦製全書[M],合肥:黃山書社,1995.
[48]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中國水利史稿編寫組,中國水利史稿[M],北京:水利電力出版社,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