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四節 臨災救治思想

  如何對災害進行救治,是中國古代社會經常討論的問題,明代針對災害的救助形成了積極完善地救治思想和順天應人的弭災思想。

  (一)積極完善地救治思想

  明代統治者對於災荒十分重視,一旦出現災荒就要求積極完善地救治。

  首先,明代政府對救荒的迅時性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明太祖朱元璋認為一旦災荒,應及時放賑,“若歲荒民饑,必侯奏請,道途往返,民之饑死者多矣”。屠隆也認為“蓋民命倒懸,君門萬裏”,應該“若勢在燃眉,朝不及夕,則先發後聞,以身當之可也”。無論帝王還是官僚都顯示出臨災救荒的迫切心理。在報災上,明代統治者認為“朝廷以萬國為一體”,因此“有司急須申災於撫按,撫按急須奏災於朝廷”。洪武帝要求“災傷去處,有司不奏,許本處耆宿連名申訴,有司極刑不饒”。

  其次,明代針對災荒的不同層次都製定了不同的救治方法,這就避免了一刀切的現象,體現了完善地救治思想。災荒程度、災民、災荒地域及救治措施都有不同的層次。在災荒程度上分為“有大饑,有中饑,有小饑”,“大饑”若綿延跨省,必然由中央統籌謀劃,中饑、小饑視情況由地方政府救助。災民分為極貧、次貧、稍貧。明代林希元《荒政叢言》裏提出了較為完整的賑濟模式:“曰極貧之民便賑米,次貧之民便賑貸,稍貧之民便轉貸”。極貧賑米是因為“命在旦夕,給之以米,則免彼此交易之難,抑勒虧折之患,可解目前死亡之急”。次貧賑錢是因為“自身既有可賴而不甚急,得錢複可營運以繼將來”。《荒政匯編》認為:“天地生財,上下共之。下有餘奉稅以供上,不足則衰多以賚,君易稱恩,民易沾惠”。對於“稍貧”則“轉貸也”。借貸就是將糧食、銀兩、種子及耕牛借貸給災民,一般是要歸還的,視情況確定是否收息。林希元讚成借耕牛,“借牛種以通變者”,因為“民方艱食之際,隻苟給目前,固不暇而後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詔戶部諭天下有司,凡遇歲饑,先發倉廩貸民,然後奏聞”。

  明代政府對不同區域發生的災荒的重視程度是不同的。京畿地區是國本之所在,必然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視,邊遠山區自然沒有這麽好的運氣。救荒的區域性差別在於統治者根據效益優化原則,區域救荒由地方政府及周邊地區執行。大饑荒有中央統籌,用有限的資源在有限的時間與空間上達到救荒效果的最大效益化,如煮賑、工賑、通商。林希元認為工賑是“故凡圮壞之當修、湮塞之當浚者,召民為之,日受其直,則民出力以趨事,而因可以賑饑,官出財以興事,而因可以賑民”。鍾化民認為“借急需之工,養枵腹之眾,公私兩利”。

  救荒措施也有不同的層次。小饑初發,有遣使、安民;饑荒深入,有平糶、和糴、通商;釀致大荒,有賑濟、借貸、蠲緩、弛禁甚至借貸內庫;饑荒過後,有治盜、勸種、優農等。具體的某項救災措施在具體實行時也有不同的層次,以蠲緩為例,明代蠲緩包括蠲免、緩征兩部分,即通過減少或推遲災民向政府輸納賦稅的數量,減輕災民的負擔來達到救荒的目的。明代的蠲緩思想包括除豁、改折、停征和緩征等內容,明太祖出身民間,深知民困,提出了“善政在於養民,養民在於寬賦”。“國朝洪武元年,詔曰:今歲水旱去處所在官司不拘時限,踏勘實災,稅租即當全免”。洪武六年(1373年)詔曰:“被水旱地方所並民疲困勘實災,租稅即與免之”。這種不分災數全免的思想在傳統社會並不多見,朱元璋基於民困未複,國本剛立的情況下,“與民休息”,提出了全免。宣德三年(1428年),“鹽糧稅糧以十分為率,蠲免三分”,對蠲免分數有確切的規定,而蠲免的內容也是相當的廣泛。成化十二年(1476年),詔曰:“各處該納糧稅、馬革、子粒、農桑、人丁、絲眷、戶口、食鹽、門攤、商稅、魚課、棗株諸色課程錢貫,拖欠未征者,自成化九年十二月以前,悉與蠲免”,可見蠲免的內容之多,範圍之廣。

  總之,明代的積極完善的災害救治思想,一方麵要求迅速,高效地對災害進行救治;另一方麵對災害的各個方麵要分不同層次,區別對待,這再一次體現了傳統社會的救災思想發展至明代已經到了相當完善的地步。

  (二)順天應人的弭災思想

  由於“天人感應”思想是明代人們認識災異的主流思想,因此當時之人很容易就把把自然災害與人間政事聯係在一起,並且篤信天人感應的災異觀。明太祖曾引用董仲舒的話:“國家將有失道敗德,天乃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懼之。尚不知變而傷敗乃至。”如此說來,自然災害的發生是“天心仁愛人君而欲止其亂”的結果,那麽“古之聖賢不以天無災異為可喜,惟以隻懼天譴而致隆”。根據這種理解,每當災荒之時,朱元璋便對自己推行的政事認真反省。洪武元年,朱元璋對中書省臣說:“近京師火,四方水旱相仍,朕夙夜不遑寧處,豈刑罰失中、武事未息、徭役屢興、賦斂不時?以致陰陽乖戾而然耶?”同時,朱元璋還堅信,“人君能恐懼修德,則天災可弭”。而且,也隻有皇帝才能代表人間最高統治者,行順天應人的政事。朱元璋在求雨文中向上天表露心跡:“朕受命上帝,即位七載,民遭兵亂,未獲蘇息,加以轉輸戍守之供,其苦為甚。方今仲夏當農,民渴雨之期,予心惶惶,莫知所措。故祈諸神特降雨澤,神不我棄,為達上帝。苟有罪責,宜降朕躬,毋為民災。神其聽之”!這段話不僅反映了皇帝對平民的殷殷體恤,更意味著朱元璋當仁不讓把自己擺在天帝與百姓之間,成了聯係人間與上天的紐帶,理所當然地代表上天統治人民。然而,人君順應天意的最終目的何在?朱元璋又說:“朕即位九載,每度四時,慮恐失序而不調……設若反常道而生變,則殃及庶民,君受禍矣。禍自何來?來必有源。所以源者何?天下無收則民少食,民少食則將變焉,變則天下盜起,雖王綱不約,致使強淩弱、眾暴寡,豪傑生焉。自此或君移位,而民更生有之。朕所以切慮三時,慮恐九年之水,七年之旱,民無立命。所以讀聽之間,不覺毛發竦然而立,驚畏如是,為此也”。原來如此,在元末災荒中乘機起兵的朱元璋深知自然災害與社會穩定乃至朝代更迭之間的聯係,唯恐朱氏天下重蹈前元覆轍。基於這種想法,他自然會重視推行救荒措施,把災荒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點。

  年代災種地點災害狀況備注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水災永新州(今江西永新)大雨、澇:

  六月戊辰,江西永新州大風雨,蛟出,江水入城,高八尺,人多溺死。事聞,使賑之。(《明史》卷28《五行一》)曹州(今山東菏澤)決口:

  (河)決曹州雙河口,入魚台。(《明史》卷83《河渠一》)旱災揚州府(今江蘇揚州)七月丁酉,揚州府自五月不雨,至於是月,旱傷苗稼。(《明太祖實錄》卷32“洪武元年七月丁酉”)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旱災京師(今江蘇南京)二月丁酉,上以春久不雨,告祭於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明太祖實錄》卷40“洪武二年二月丁酉”)雹災慶陽(今甘肅慶陽)六月庚寅,慶陽大雨雹,傷禾苗。(《明史》卷28《五行一》)瘟疫福建(今福建地區)福建大疫,死者相枕藉。(《古今圖書集成·庶徽典·曆象匯編》卷114)風災1.2.京師(今江蘇南京)1.二月丁醜,是夜大風。(《明太祖實錄》卷39“洪武二年二月丁醜”)

  2.二月戊寅,夜大風。(《明太祖實錄》卷39“洪武二年二月戊寅”)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水災1.溧水縣(今江蘇溧水)

  2.京師(今江蘇南京)洪澇:

  1.六月,溧水縣江溢,漂民居。(《明史》卷28《五行一》)

  2.八月癸亥,京師雨,大水。(《明太祖實錄》卷55“洪武三年八月癸亥”)旱災1.2.3.京師(今江蘇南京)

  4.山東(今山東地區)

  5.豐州(今內蒙古呼和浩特東)、東勝州(今內蒙古托克托)、興縣(今山西興縣)1.五月,是月旱,齋戒,後妃親執爨,皇太子諸王饋於齋所。(《明史》卷2《太祖紀二》)

  2.夏旱。六月戊午朔,步禱郊壇。(《明史》卷30《五行三》)

  3.七月辛亥,自癸巳至是日不雨。(《明太祖實錄》卷54“洪武三年七月辛亥”)

  續表項目

  年代災種災發區(古今地名)災害狀況備注4.七月丙辰,山東自五月到是日不雨。(《明太祖實錄》卷54“洪武三年七月丙辰”)

  5.洪武四年正月戊申,山西豐州、東勝州、太原府興縣以去年旱災詔免其田租。(《明太祖實錄》卷60“洪武四年正月戊申”)蟲災1.河南府(今河南洛陽)

  2.青州(今山東青州)1.七月乙巳,河南府奏:田間生斑貓蟲,食麻、豆。命有司捕之。(《明太祖實錄》卷54“洪武三年七月乙巳”)

  2.七月丙辰,青州蝗。(《明太祖實錄》卷54“洪武三年七月丙辰”)地震福州(今福建福州)十月辛酉,福州地震。(《明太祖實錄》卷57“洪武三年十月辛酉”)風災1.2.京師(今江蘇南京)1.七月丁亥,是日大風。(《明太祖實錄》卷54“洪武三年七月丁亥”)

  2.八月乙醜,又大風吹壞屋宇、樹木無數。(《明太祖實錄》卷55“洪武三年八月乙醜”)雹災1.蔚州(今河北蔚縣)

  2.臨漳(今河北臨漳)、湯陰(今河南湯陰)1.五月丙辰,蔚州大雨雹,傷田苗。(《明史》卷28《五行一》)

  2.八月,彰德府臨漳、湯陰二縣雨雹。(《明太祖實錄》卷55“洪武三年八月辛醜”)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水災1.南寧府(今廣西南寧)

  2.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洪澇:

  1.七月,南寧府江溢,壞城垣。(《明史》卷28《五行一》)

  2.八月己酉,大名府水。(《明太祖實錄》卷67“洪武四年八月己酉”)1.諸暨縣(今浙江諸暨)

  2.龍遊縣(今浙江龍遊)大雨:

  1.六月丁未夜,紹興府諸暨縣大風雨,水漂民居,人多溺死。(《明太祖實錄》卷66“洪武四年六月丁未”)

  2.七月,衢州府龍遊縣大雨,水漂民廬,男女溺死。(《明史》卷28《五行一》)旱災1.河南(今河南地區)、陝西(今陝西地區)、山西(今山西地區)、北平(今北京)、河間(今河北河間)、永平(今河北盧龍)、直隸(今安徽、江蘇)、常州(今江蘇常州)、臨濠(今安徽鳳陽一帶)

  2.西安(今陝西西安)、鳳翔(今陝西鳳翔)、慶陽(今甘肅慶陽)

  3.祥符(今河南開封)、睢州(今河南睢縣)1.八月己酉,河南、陝西、山西及北平、河間、永平、直隸、常州、臨濠等府旱。(《明太祖實錄》卷67“洪武四年八月己酉”)

  2.十一月丁巳,西安、鳳翔、慶陽三府以旱聞。(《明太祖實錄》卷69“洪武四年十一月丁巳”)

  3.十一月丁卯,開封府祥符等五縣並睢州以旱聞,詔免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69“洪武四年十一月丁卯”)地震1.鞏昌(今甘肅隴西)、臨洮(今甘肅臨洮)、慶陽(今甘肅慶陽)

  2.北平(今北京)

  3.蒲洲(今山西永濟西)1.正月己醜,鞏昌、臨洮、慶陽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

  2.六月戊戌,北平地震。(《明太祖實錄》卷66“洪武四年六月戊戌”)

  3.七月癸亥,山西蒲洲地震。(《明太祖實錄》卷67“洪武四年七月癸亥”)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水災1.仙遊縣(今福建仙遊)

  2.南平縣(今福建南平)

  3.崇明縣(今上海崇明)、海門縣(今江蘇海門)

  4.開封府(今河南開封)

  5.嵊縣(今浙江嵊州)、義烏(今浙江義烏)、餘杭(今浙江杭州西)洪澇:

  1.三月戊辰夜,福建興化府仙遊縣大水,民多溺死。(《明太祖實錄》卷73“洪武五年三月戊辰”)

  2.三月癸酉,福建延平府南平縣大雨,山水橫溢,漂流廬舍。(《明太祖實錄》卷73“洪武五年三月癸酉”)

  3.七月辛酉,蘇州府崇明縣、通州海門縣大雨,潮湧,漂民廬舍。(《明太祖實錄》卷75“洪武五年七月辛酉”)

  4.七月辛未,是月開封府大水。(《明太祖實錄》卷75“洪武五年七月辛未”)

  5.八月,嵊縣、義烏、餘杭山穀水湧,人民溺死者眾。(《明史》卷28《五行一》)旱災1.雲內州(今內蒙古土默特左旗東南)

  2.山東(今山東地區)1.二月庚子,大同府雲內州旱,詔免所負鹽糧。(《明太祖實錄》卷72“洪武五年二月庚子”)

  2.夏,山東旱。(《明史》卷30《五行三》)蟲災1.濟南(今山東濟南)、青州(今山東青州)、萊州(今山東萊州)

  2.徐州(今江蘇徐州)、大同(今山西大同)1.六月,濟南屬縣及青、萊二府蝗。(《明史》卷28《五行一》)

  2.七月,徐州、大同蝗。(《明史》卷28《五行一》)地震1.蒼梧(今廣西梧州)、賀州(今廣西賀州)、恭城(今廣西恭城)、立山(今廣西蒙山南)

  2.5.6.7.陽曲縣(今山西太原)

  3.陽曲縣(今山西太原)、京師(今江蘇南京)

  4.徐溝縣(今山西太穀北)、陽曲縣(今山西太原)1.四月戊戌,梧州府蒼梧、賀州、恭城、立山等處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

  2.六月癸卯,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

  3.七月辛亥,(陽曲縣)又震。壬戌,京師風雨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

  4.八月癸未,太原府徐溝縣西北中有聲如雷,地震凡三日。戊戌,陽曲縣地又震。(《明史》卷30《五行三》)

  5.九月壬戌,(陽曲縣)又震者再。(《明史》卷30《五行三》)

  6.十月戊寅、辛卯,(陽曲縣)複震。(《明史》卷30《五行三》)

  7.是年,陽曲地凡七震。(《明史》卷30《五行三》)雹災1.黎城縣(今山西黎城)

  2.中都(今安徽鳳陽)1.四月,山西潞州黎城縣大雷、風雹。(《明太祖實錄》卷73“洪武四年四月戊戌”)

  2.五月癸醜夜,中都皇城萬歲山雨冰雹,大如彈丸。(《明史》卷28《五行一》)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水災1.南溪縣(今四川南溪)

  2.龍遊縣(今四川樂山)、南溪縣(今四川南溪)洪澇:

  1.六月己酉,敘州南溪縣大雨,水漲,漂公廨、民居。(《明太祖實錄》卷83“洪武六年六月己酉”)

  2.七月,嘉定府龍遊縣洋、雅二江漲,翼日南溪縣江漲,俱漂公廨民居。(《明史》卷28《五行一》)崇明縣(今上海崇明)海溢:

  二月,崇明縣為潮所沒。(《明史》卷28《五行一》)旱災1.金(今遼寧大連金州區)、複(今遼寧瓦房店複州城)

  2.和州(今安徽和縣)

  3.饒陽縣(今河北饒陽)1.正月癸醜,遼東金、複二州旱,詔免去年夏秋稅糧。(《明太祖實錄》卷78“洪武六年正月癸醜”)

  2.六月丙午,和州旱,免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83“洪武六年六月丙午”)

  3.六月丙寅,真定府晉州饒陽縣自四月至是月不雨。(《明太祖實錄》卷83“洪武六年六月丙寅”)蟲災1.封丘縣(今河南封丘)

  2.北平(今北京)、河南(今河南地區)、山西(今山西地區)、山東(今山東地區)

  3.臨潼(今陝西臨潼)、鹹陽(今陝西鹹陽)、渭南(今陝西鹹陽)、高陵(今陝西高陵)1.五月己酉,開封府封丘縣蝗。(《明太祖實錄》卷82“洪武六年五月己酉”)

  2.七月,北平、河南、山西、山東蝗。(《明史》卷28《五行一》)

  3.八月,華州臨潼、鹹陽、渭南、高陵四縣蝗,詔免其田租。(《明太祖實錄》卷84“洪武六年八月戊戌”)地震1.2.陽曲縣(今山西太原)1.六月癸亥,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83“洪武六年六月癸亥”)

  2.閏十一月戊辰朔,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86“洪武六年閏十一月戊辰朔”)山崩伏羌(今甘肅甘穀)正月壬戌夜,伏羌高山崩。(《明史》卷30《五行三》)雹災江寧縣(今江蘇南京),丹徒縣(今江蘇鎮江),江陰(今江蘇江陰)、無錫(今江蘇無錫),沭陽縣(今江蘇沭陽),長洲縣(今江蘇蘇州),嘉興縣(今浙江嘉興),諸暨縣(今浙江諸暨),蘭陽縣(今河南蘭考),益都縣(今山東青州),江夏縣(今湖北武漢江夏區)及揚州府(今江蘇揚州)五月,應天府江寧縣,鎮江府丹徒縣,常州府江陰、無錫二縣,淮安府沭陽縣,蘇州府長洲縣,嘉興府嘉興縣,紹興府諸暨縣,開封府蘭陽縣,青州府益都縣,武昌府江夏縣及揚州府屬邑並雨雹。(《明太祖實錄》卷82“洪武六年五月庚午”)霜災延安府(今陝西延安)七月己巳,延安府旱隕霜,人民饑,命賑之。(《明太祖實錄》卷83“洪武六年七月己巳”)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水災1.嘉定縣(今上海嘉定區)

  2.灃州(今湖北灃縣)、灃陽(今湖北灃縣)、慈利(今湖北慈利)、石門(今湖北石門)

  3.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蘭陽(今河南蘭考)

  4.高密縣(今山東高密)

  5.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洪澇:

  1.三月庚寅,蘇州府嘉定縣水,民饑。詔發廩濟之。(《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三月庚寅”)

  2.五月己醜,灃州及灃陽、慈利、石門三縣久雨,山水漲溢,漂沒民舍,壞城垣。(《明太祖實錄》卷89“洪武七年五月己醜”)

  3.六月丁酉,開封府陳留、蘭陽二縣驟雨,河漲溢,傷禾。(《明太祖實錄》卷90“洪武七年六月丁酉”)

  4.八月乙卯,青州府膠州高密縣自六月至是日淫雨,膠河溢,傷禾。(《明太祖實錄》卷92“洪武七年八月乙卯”)

  5.十二月戊戌,開封府陳留等六縣水災,詔免其田租。(《明太祖實錄》卷95“洪武七年八月乙卯”)昌邑縣(今山東昌邑)海溢:

  二月甲寅,青州府昌邑縣海水漲,陷沒廬舍。(《明太祖實錄》卷87“洪武七年二月甲寅”)旱災1.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原(今山西太原)、汾州(今山西汾陽)、曆城(今山東濟南曆城區)、汲縣(今河南衛輝)

  2.北平(今北京)

  3.永和縣(今山西永和)1.二月,平陽、太原、汾州、曆城、汲縣旱蝗,並免租稅。(《明史》卷2《太祖紀二》)

  2.夏,北平旱。(《明史》卷30《五行三》)

  3.是歲,平陽府永和縣自春至秋不雨。(《明太祖實錄》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庚申”)蟲災1.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原(今山西太原)、汾州(今山西汾陽)、曆城(今山東濟南曆城區)、汲縣(今河南衛輝)

  2.鹹寧(今陝西西安)、華陰(今陝西華陰)、長清縣(今山東濟南長清區)、武清縣(今天津武清區)1.二月,平陽、太原、汾州、曆城、汲縣旱蝗,並免租稅。(《明史》卷2《太祖紀二》)

  2.三月乙未,西安府鹹寧、華陰二縣,濟南府長清縣,北平府武清縣並蝗,命有司捕之。(《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三月乙未”)

  3.四月,順德府平鄉縣、任縣,保定府雄3.平鄉縣(今河北平鄉)、任縣(今河北任縣)、雄縣(今河北雄縣)、青州(今山東青州)、壽光縣(今山東壽光)、膠州(今山東膠州)、鞏縣(今河南鞏義)、樂亭縣(今河北樂亭)、莫州(今河北任丘北)、清州(今河北青縣)、聊城縣(今山東聊城)

  4.任丘(今河北任丘)、寧津(今山東寧津)、昌黎縣(今河北昌黎)、安肅縣(今河北徐水)、寧晉縣(今河北寧晉)、海豐縣(今山東無棣)、文安縣(今河北文安)、唐山縣(今河北唐山)

  5.山西(今山西地區)、山東(今山東地區)、北平(今北京)、河南(今河南地區)

  6.懷慶(今河南沁陽)、真定(今河北正定)、保定(今河北保定)、河間(今河北河間)、順德(今河北邢台)、山東(今山東地區)、山西(今山西地區)

  7.河間縣(今河北河間)縣、青州、壽光縣、膠州,河南府鞏縣,永平府樂亭縣,河間府莫州、清州,東昌府聊城縣並蝗,命捕之。(《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四月甲子”)

  4.五月,河間府任丘、寧津二縣,永平府昌黎縣,保定府安肅縣,真定府寧晉縣,濟南府海豐縣,北平府文安縣,順德府唐山縣並蝗,命捕之。(《明太祖實錄》卷89“洪武七年五月甲午”)

  5.六月,山西、山東、北平、河南蝗。(《明史》卷2《太祖紀二》)

  6.六月,懷慶、真定、保定、河間、順德、山東、山西蝗。(《明史》卷28《五行一》)

  7.九月癸酉,河間府河間縣蝗。(《明太祖實錄》卷93“洪武七年九月癸酉”)地震安縣(今四川安縣)三月戊寅,成都府安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88“洪武七年三月戊寅”)風災京師(今江蘇南京)正月壬午,暴風。(《明太祖實錄》卷87“洪武七年正月壬午”)雹災1.平涼(今甘肅平涼)、延安(今陝西延安)、靖寧(今甘肅靜寧)、鄜州(今陝西富縣)

  2.平涼(今甘肅平涼)、綏德(今陝西綏德)、米脂(今陝西米脂)

  3.鞏昌府安定縣(今甘肅定西)1.六月,陝西平涼、延安、靖寧、鄜州雨雹。(《明史》卷2《太祖紀二》)

  2.八月甲午,平涼、延安綏德、米脂雨雹。(《明史》卷28《五行一》)

  3.九月甲子,鞏昌府安定縣雨雹。(《明太祖實錄》卷92“洪武七年九月甲子”第1619頁)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水災1.高郵(今江蘇高郵)

  2.淮安(今江蘇淮安)、北平(今北京)、河南(今河南地區)、山東(今山東地區)

  3.祥符(今河南開封)、杞(今河南杞縣)、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封丘(今河南封丘)、睢(今河南睢縣)、商水(今河南商水)、西華(今河南西華)、蘭陽(今河南蘭考)、鹽城縣(今江蘇鹽城)

  4.蘇州(今江蘇蘇州)、湖州(今浙江湖州)、嘉興(今浙江嘉興)、鬆江(今上海鬆江區)、常州(今江蘇常州)、太平(今安徽當塗)、寧國(今安徽寧國)、杭州(今浙江杭州)洪澇:

  1.五月戊午,高郵州官奏:大水沒下田。上諭中書省臣曰:“民資食以養生,今高郵下田既沒於水,民將缺食,租稅將何所出?”即命免其租凡六萬三百四十二石,仍敕有司賑恤之。(《明太祖實錄》卷100“洪武八年五月戊午”)

  2.七月,淮安、北平、河南、山東大水。(《明史》卷28《五行一》)

  3.九月丁未,中書省臣言:開封府祥符、杞、陳留、封丘、睢、商水、西華、蘭陽等八州、縣,以六月積雨,黃河水溢,傷麥禾,淮安府鹽城縣自四月至五月雨潦,浸沒下田。詔:並免今年田租凡一萬四千六百餘石。(《明太祖實錄》卷101“洪武八年九月丁未”)

  4.十二月,直隸蘇州、湖州、嘉興、鬆江、常州、太平、寧國,浙江杭州俱水。(《明史》卷28《五行一》)開封府(今河南開封)決口:

  正月丁亥,河決開封府大黃寺堤百餘丈,詔河南參政安然集民夫三萬餘人塞之。(《明太祖實錄》卷96“洪武八年正月丁亥”)旱災應天(今江蘇南京)、太平(今安徽當塗)、寧國(今安徽寧國)、鎮江(今江蘇鎮江)、蘄(今湖北蘄春南)、黃(今湖北黃岡)五月丁醜,直隸應天、太平、寧國、鎮江及湖廣蘄、黃諸府州久旱,傷稼。詔免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00“洪武八年五月丁醜”)蟲災1.安陽(今河南安陽)、北平(今北京)、內黃(今河南內黃)

  2.平山(今河北平山)

  3.房山(今北京房山區)、寧晉(今河北寧晉)1.四月丁巳,河南彰德府安陽等縣、北平、大名府內黃等縣蝗。(《明太祖實錄》卷99“洪武八年四月丁巳”)

  2.五月戊子,真定府平山等縣蝗。(《明太祖實錄》卷100“洪武八年五月戊子”)

  3.八月丁巳,涿州房山、趙州寧晉等縣蝗。(《明太祖實錄》卷100“洪武八年八月丁巳”)地震1.榮經(今四川滎經)、名山(今四川名山)、蘆山(今四川蘆山)

  2.陽曲縣(今山西太原)

  3.曆城縣(今山東濟南曆城區)

  4.5.京師(今江蘇南京)1.正月癸亥夜,雅州榮經、名山、蘆山三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96“洪武八年正月癸亥”)

  2.正月乙酉,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96“洪武八年正月乙酉”)

  3.四月乙巳,山東曆城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99“洪武八年四月乙巳”)

  4.秋七月戊辰,京師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00“洪武八年秋七月戊辰”)

  5.十二月戊子,京師地震。(《明史》卷2《太祖紀二》)雹災1.臨洮(今甘肅臨洮)、平涼(今甘肅平涼)、河州(今甘肅臨夏)

  2.大同(今山西大同)、太原(今山西太原),山陰(今山西山陰)1.四月,臨洮、平涼、河州雹傷麥。(《明史》卷28《五行一》)

  2.五月戊子,大同、太原二府,暨山陰諸縣雨雹。(《明太祖實錄》卷100“洪武八年五月戊子”)明太祖洪武九年(1376年)水災1.江南(今江蘇、安徽長江以南地區及浙江)、湖北(今湖北地區)

  2.湖廣(今湖北、湖南)、山東(今山東地區)

  3.蘇州(今江蘇蘇州)、湖州(今浙江湖州)、嘉興(今浙江嘉興)、鬆江(今上海鬆江區)、常州(今江蘇常州)、太平(今安徽當塗)、寧國(今安徽寧國)、杭州(今浙江杭州)、荊州(今湖北荊州)、黃州(今湖北黃岡)洪澇:

  1.江南、湖北大水。(《明史》卷28《五行一》)

  2.七月,湖廣、山東大水。(《明史》卷28《五行一》)

  3.十二月甲寅,直隸蘇州、湖州、嘉興、鬆江、常州、太平、寧國、浙江杭州、湖廣荊州、黃州諸府水災,遣戶部主事趙乾等賑給之。(《明太祖實錄》卷110“洪武九年十二月甲寅”)京師(今江蘇南京)連雨:

  五月癸酉,自四月庚戌雨至是凡二十四日。(《明太祖實錄》卷106“洪武九年五月癸酉”)旱災1.京師(今江蘇南京)

  2.昌黎(今河北昌黎)、盧龍(今河北盧龍)、遷安(今河北遷安)、撫寧(今河北撫寧)1.夏四月庚戌,京師自去年八月不雨,是日始雨。(《明史》卷2《太祖紀二》)

  2.七月丁醜,灤州昌黎、盧龍、遷安、撫寧等縣以旱聞,詔免田租,仍以布賑之。(《明太祖實錄》卷107“洪武八年五月丁醜”)地震宛平(今北京豐台區宛平城)、大興(今北京大興區)九月丁卯,北平府宛平、大興二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08“洪武九年九月丁卯”)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水災1.善化(今湖南長沙)、長沙(今湖南長沙)

  2.永州(今湖南永州)

  3.永平(今河北盧龍)

  4.北平(今北京)洪澇:

  1.四月庚戌,長沙府善化、長沙二縣大水。(《明太祖實錄》卷111“洪武十年四月庚戌”)

  2.五月丙午,永州大水。(《明太祖實錄》卷112“洪武十年五月丙午”)

  3.六月,永平灤、漆二水沒民廬舍。(《明史》卷28《五行一》)

  4.七月,北平八府大水,壞城垣。(《明史》卷28《五行一》)旱災河間府(今河北河間)五月丙午,河間府旱。(《明太祖實錄》卷112“洪武十年五月丙午”)蟲災濟寧府(今山東濟寧)四月己巳,濟寧府蝗。(《明太祖實錄》卷111“洪武十年四月己巳”)地震1.3.陽曲縣(今山西太原)

  2.成都府(今四川成都)1.五月壬辰,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12“洪武十年五月壬辰”)

  2.九月乙酉,成都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15“洪武十年九月乙酉”)

  3.十二月丙辰,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16“洪武十年十二月丙辰”)雹災華亭縣(今甘肅華亭)五月壬辰,平涼府華亭縣雨雹。(《明太祖實錄》卷112“洪武八年五月戊子”)明太祖洪武十一年(1378年)水災蘇(今江蘇蘇州)、鬆(今上海鬆江區)、揚(今江蘇揚州)、台(今浙江臨海)海溢:

  七月,蘇、鬆、揚、台四府海溢,人多溺死。(《明史》卷28《五行一》)蘭陽(今河南蘭考)決口:

  十月丙辰,河決蘭陽。(《明史》卷28《五行一》)封丘縣(今河南封丘)洪澇:

  十一月戊寅:開封府封丘縣言:河溢,傷稼。命免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一月戊寅”)旱災聞喜(今山西聞喜)、萬泉(今山西萬榮)五月庚子,平陽府聞喜、萬泉二縣旱,民饑,詔賑濟之。(《明太祖實錄》卷118“洪武十一年五月庚子”)地震1.寧夏衛(今寧夏銀川)

  2.遼東(今遼寧地區)

  3.寧夏(今寧夏地區)

  4.成都(今四川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

  5.太原(今山西太原)1.四月乙巳,寧夏衛地震,東北城垣崩三丈五尺,女牆崩一十九丈。(《明太祖實錄》卷118“洪武十一年四月乙巳”)

  2.五月庚辰,遼東地震,有聲自東北之西南。(《明太祖實錄》卷118“洪武十一年五月庚辰”)

  3.六月己卯,寧夏大雨,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19“洪武十一年六月己卯”)

  4.九月戊寅,成都、華陽二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19“洪武十一年九月戊寅”)

  5.九月壬辰,太原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19“洪武十一年九月壬辰”)明太祖洪武十二年(1379年)水災1.青田(今浙江青田)

  2.3.嚴州府(今浙江建德)

  4.華容縣(今湖南華容)

  5.江夏縣(今湖北武漢江夏區)、商水縣(今河南商水)洪澇:

  1.五月,青田山水沒縣治。(《明史》卷28《五行一》)

  2.五月壬辰,嚴州府大雨三日,溪水暴漲,壞官民廨舍,有溺死者。(《明太祖實錄》卷124“洪武十二年五月壬辰”)

  3.六月戊辰,嚴州府大水。(《明太祖實錄》卷125“洪武十二年六月戊辰”)

  4.六月壬申,嶽州府華容縣大水,壞民居。(《明太祖實錄》卷125“洪武十二年六月壬申”)

  5.六月己醜,武昌府江夏縣,陳州商水縣大水。(《明太祖實錄》卷125“洪武十二年六月己醜”)地震1.永嘉縣(今浙江溫州)

  2.太原府(今山西太原)、臨汾縣(今山西臨汾)

  3.陽曲縣(今山西太原)

  4.6.興化府(今福建莆田)

  5.閩縣(今福建福州)1.正月辛卯,溫州府永嘉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22“洪武十二年正月辛卯”)

  2.四月丙寅,太原府、臨汾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24“洪武十二年四月丙寅”)

  3.五月丁卯朔,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24“洪武十二年五月丁卯朔”)

  4.八月癸卯,興化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26“洪武十二年八月癸卯”)

  5.九月壬戌,福州府閩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26“洪武十二年九月壬戌”)

  6.十月丙戌,興化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26“洪武十二年十月丙戌”)風災1.2.京師(今江蘇南京)1.三月辛未,暴風。(《明太祖實錄》卷123“洪武十二年三月辛未”)

  2.三月戊寅,暴風。(《明太祖實錄》卷123“洪武十二年三月戊寅”)雹災1.滁州(今安徽滁州)

  2.定遠縣(今安徽定遠)1.四月庚戌,是夜滁州雨雹。(《明太祖實錄》卷124“洪武十二年四月庚戌”)

  2.五月己卯,鳳陽府定遠縣雨雹,傷麥。(《明太祖實錄》卷124“洪武十二年五月己卯”)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水災崇明(今上海崇明)海溢:

  十一月,崇明潮決沙岸,人畜多溺死。(《明史》卷28《五行一》)1.海康(今廣東雷州)

  2.高郵州(今江蘇高郵)大雨:

  1.七月,海康大雨,壞縣治。(《明史》卷29《五行二》)

  2.十月壬戌,高郵州大水,詔免民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月壬戌”)地震1.福州府(今福建福州)、廣州府(今廣東廣州)、河州(今甘肅臨夏)

  2.陽曲縣(今山西太原)

  3.6.河州(今甘肅臨夏)

  4.莊浪(今甘肅永登)

  5.福州府(今福建福州)1.二月甲戌,福州府、廣州府、河州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

  2.八月丙子,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3“洪武十三年八月丙子”)

  3.九月己酉,夜,河州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3“洪武十三年九月己酉”)

  4.十一月己酉,莊浪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己酉”)

  5.十二月甲戌,福州府地震。廣州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二月甲戌”)

  6.十二月丁醜,夜,河州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4“洪武十三年十二月丁醜”)瘟疫嘉興(今浙江嘉興)浙江嘉興大疫。(《古今圖書集成·庶徽典·曆象匯編》卷114)風災1.2.4.5.京師(今江蘇南京)

  3.閩縣(今福建福州)

  6.海康縣(今廣東雷州)

  7.南靖縣(今福建南靖)1.二月壬申,暴風。(《明太祖實錄》卷130“洪武十三年二月壬申”)

  2.二月乙亥,暴風自東北來。(《明太祖實錄》卷130“洪武十三年二月乙亥”)

  3.六月壬午,福州府閩縣烈風、暴雨,發民屋,人有壓死者。(《明太祖實錄》卷132“洪武十三年六月壬午”)

  4.六月癸未,有風自東北來,大有聲。(《明太祖實錄》卷132“洪武十三年六月癸未”)

  5.七月癸巳,有風自東南來,大有聲。(《明太祖實錄》卷132“洪武十三年七月癸巳”)

  6.七月乙未,雷州府海康縣大風雨,壞縣治。(《明太祖實錄》卷132“洪武十三年七月乙未”)

  7.九月癸醜,漳州府南靖縣颶風、大雨,折木、發屋,民有死、傷者。(《明太祖實錄》卷133“洪武十三年九月癸醜”)雹災鬆州(今四川鬆潘)五月己未,鬆州雨雹傷麥。(《明太祖實錄》卷131“洪武十三年五月己未”)雷擊1.2.京師(今江蘇南京)1.五月甲午,雷震謹身殿。(《明史》卷28《五行一》)

  2.六月丙寅,雷震奉天門。(《明史》卷28《五行一》)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水災原武(今河南原陽西)、祥符(今河南開封)、中牟(今河南中牟)決口:

  秋八月庚辰,河決原武、祥符、中牟。(《明史》卷2《太祖紀二》)地震1.閩縣(今福建福州)、莆田縣(今福建莆田)、平陽縣(今浙江平陽)

  2.涼州(今甘肅武威)

  3.4.陽曲縣(今山西太原)1.三月己亥,福州府閩縣、興化府莆田縣、溫州府平陽縣並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6“洪武十四年三月己亥”)

  2.三月壬子,涼州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6“洪武十四年三月壬子”)

  3.九月壬午,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9“洪武十四年九月壬午”)

  4.十月,癸亥,太原府陽曲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139“洪武十四年十月癸亥”)雪災1.建德(今安徽東至)

  2.杭州(今浙江杭州)1.五月丁未,建德雪。(《明史》卷28《五行一》)

  2.六月己卯,杭州晴日飛雪。(《明史》卷28《五行一》)雹災臨洮(今甘肅臨洮)七月己酉,臨洮大雨雹,傷稼。(《明史》卷28《五行一》)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年)水災1.河南(今河南地區)

  2.朝邑(今陝西大荔東)

  3.滎澤(今河南鄭州西北)、陽武(今河南原陽)決口:

  1.二月壬子,河決河南,命駙馬都尉李祺賑之。(《明史》卷3《太祖紀三》)

  2.三月庚午,河決朝邑。(《明史》卷3《太祖紀三》)

  3.秋七月乙卯,河決滎澤、陽武。(《明史》卷3《太祖紀三》)1.北平(今北京)

  2.祥符(今河南開封)、陳州(今河南淮陽)

  3.滎澤(今河南鄭州西北)、陽武(今河南原陽)洪澇:

  1.是歲,北平大水。(《明史》卷28《五行一》)

  2.二月甲戌,開封府樣符等八縣及陳州水災。詔免其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42“洪武十五年二月甲戌”)

  3.七月乙卯,河溢滎澤、陽武二縣。(《明太祖實錄》卷146“洪武十五年七月乙卯”)霜災蔚州(今河北蔚縣)、朔州(今山西朔州)洪武十六年四月甲申,大同府言:所屬蔚州、朔州去年隕霜,傷禾稼,民饑。上命永平侯謝成往發粟賑之。(《明太祖實錄》卷153“洪武十六年四月甲申”)明太祖洪武十六年(1383年)雹災東安(今河北廊坊)、宛平(今北京豐台宛平城)、大興(今北京大興區)洪武十七年六月壬午,上以北平府東安、宛平、大興三縣去年雨雹傷稼,詔免其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62“洪武十七年六月壬午”)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水災1.睢州(今河南睢縣)

  2.開封(今河南開封)、杞縣(今河南杞縣)

  3.臨漳(今河北臨漳)決口:

  1.六月乙未,睢州巴河決。(《明太祖實錄》卷162“洪武十七年六月乙未”)

  2.八月丙寅,河決開封。壬申,決杞縣,遣官塞之。己醜,蠲河南諸省逋賦。(《明史》卷3《太祖紀三》)

  3.河決臨漳,敕守臣防護。(《明史》卷83《河渠五》)1.龍陽(今湖南漢壽)、武陵(今湖南常德)

  2.太原衛(今山西太原)

  3.昆山縣(今江蘇昆山)

  4.河南(今河南地區)、北平(今北京)洪澇:

  1.三月癸醜,常德府龍陽、武陵二縣水,詔免去年逋賦。(《明太祖實錄》卷160“洪武十七年三月癸醜”)

  2.八月甲午,太原衛言:“山水暴漲,衝決城壕堤岸,請以軍民協力修治,其侵及民田者,乞除其租。”許之,仍命給鈔償所侵民田。(《明太祖實錄》卷164“洪武十七年八月甲午”)

  3.閏十月壬戌,蘇州府言:昆山縣民八十餘戶有田六頃九十餘畝,為水所浸。詔除其租,仍給鈔賑之。(《明太祖實錄》卷167“洪武十七年閏十月壬戌”)

  4.冬十月丙子,河南、北平大水,分遣駙馬都尉李祺等賑之。(《明史》卷3《太祖紀三》)旱災西安府(今陝西西安)九月乙卯,西安府旱傷稼。(《明太祖實錄》卷165“洪武十七年九月乙卯”)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水災1.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黃州(今湖北黃岡)、荊州(今湖北江陵)、常德(今湖南常德)

  2.河南(今河南地區)

  3.常德府(今湖南常德)

  4.江浦(今江蘇南京浦口區)、大名(今河北大名)洪澇:

  1.五月己醜,是月應天府及黃州、荊州、常德三府皆大水。(《明太祖實錄》卷173“洪武十八年五月己醜”)

  2.八月,河南又水。(《明史》卷28《五行一》)

  3.十一月乙亥,湖廣常德府奏言:今歲大水,澇傷塘田一千三百五十頃,為租一十萬一百十五石。詔並免征。(《明太祖實錄》卷176“洪武十八年十一月乙亥”)

  4.是年,江浦、大名水。(《明史》卷28《五行一》)久陰京師(今江蘇南京)二月,久陰。(《明史》卷28《五行一》)雹災京師(今江蘇南京)二月,雨雹。(《明史》卷28《五行一》)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年)水災1.江浦縣(今江蘇南京浦口區)

  2.吳江縣(今江蘇吳江)洪澇:

  1.正月辛酉,應天府江浦縣水。詔出京倉米六千餘石賑其民。(《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正月辛酉”)

  2.三月壬午,蘇州府吳江縣水。詔免今年田租。(《明太祖實錄》卷177“洪武十九年三月壬午”)旱災青州府(今山東青州)五月丁未,山東青州府旱,民饑,遣廷臣往賑之,凡二萬七百五十餘戶。(《明太祖實錄》卷178“洪武十九年五月丁未”)地震1.2.雲南(今雲南地區)1.六月辛醜,雲南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

  2.十一月己卯,(雲南)複震,有聲。(《明史》卷30《五行三》)風災京師(今江蘇南京)八月戊戌,暴風。(《明太祖實錄》卷179“洪武十九年八月戊戌”)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風災京師(今江蘇南京)閏六月癸醜,大風,震雷雨。(《明太祖實錄》卷182“洪武二十年閏六月癸醜”)明太祖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地震京師(今江蘇南京)九月癸巳,地震,日上有真黃氣。(《明太祖實錄》卷193“洪武二十一年九月癸巳”)雷擊1.2.京師(今江蘇南京)1.五月辛醜,雷震玄武門獸吻。(《明史》卷28《五行一》)

  2.六月癸卯,暴風,雷震洪武門獸吻。(《明史》卷28《五行一》)明太祖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水災儀封(今河南蘭考東)決口:

  河沒儀封,徙其治於白樓村。(《明史》卷83《河渠一》)萊州(今山東萊州)、兗州(今山東兗州)連陰雨:

  四月庚戍,山東萊州、兗州二府久雨,害稼,民饑乏食,遣使賑之,凡鈔二十六萬九千二百一十錠。(《明太祖實錄》卷196“洪武二十二年四月庚戍”)旱災永城(今河南永城)、彰德(今河南安陽)四月戊午,監察禦史許珪巡按河南,上言:自開封永城至彰德,春、夏旱暘,麥苗疏薄,農民所收無幾,今年夏稅宜減半征收。(《明太祖實錄》卷196“洪武二十二年四月戊午”)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水災1.2.歸德(今河南商丘)

  3.開封(今河南開封)決口:

  1.正月庚寅,河決歸德。(《明史》卷28《五行一》)

  2.二月癸亥,河決歸德,發諸軍民塞之。(《明史》卷3《太祖紀三》)

  3.七月癸巳,河決開封,漂沒民居。(《明史》卷28《五行一》)1.海門縣(今江蘇海門)

  2.崇明(今上海崇明)、海門(今江蘇海門)海溢:

  1.六月丁卯,揚州府海門縣言:是月三日夜,颶風大作,潮汐騰湧,壞廬舍,溺死居民、孳畜無算。詔工部遣官行視,修築堤岸,仍賑被災人民。(《明太祖實錄》卷202“洪武二十三年六月丁卯”)

  2.秋七月癸巳,崇明、海門風雨海溢,遣官賑之,發民二十五萬築堤。(《明史》卷3《太祖紀三》)1.西華(今河南西華)、商水(今河南商水)、蘭陽(今河南蘭考)、封丘(今河南封丘)、杞(今河南杞縣)、陳州(今河南淮陽)

  2.登州府(今山東蓬萊)、寧海(今山東煙台牟平區)、萊陽(今山東萊陽)、兗州府(今山東兗州)、東平(今山東東平)、泗水(今山東泗水)、曲阜(今山東曲阜)、汶上(今山東汶上)、鄒(今山東鄒城)、青州府(今山東青州)、諸城(今山東諸城)、安丘(今山東安丘)、蒙陰(今山東蒙陰)、北平(今北京)、通州(今北京通州區)、武清(今天津武清區)、霸州(今河北霸州)、文安(今河北文安)

  3.襄陽(今湖北襄陽)、沔陽(今湖北仙桃)、安陽(今河南安陽)洪澇:

  1.十一月丙辰,以西華、商水、蘭陽、封丘、杞五縣河水暴溢,及陳州沒禾稼,遣官賑之。(《明太祖實錄》卷206“洪武二十三年十一月丙辰”)

  2.十二月戊子,是月山東登州府、寧海、萊陽、兗州府、東平、泗水、曲阜、汶上、鄒、青州府、諸城、安丘、蒙陰,北平、通州、武清、霸州、文安諸州、縣水,遣官賑之。(《明太祖實錄》卷206“洪武二十三年十二月戊子”)

  3.是歲,襄陽、沔陽、安陽水。(《明史》卷28《五行一》)山東(今山東地區)連陰雨:

  十一月,山東二十九州縣久雨,傷麥禾。(《明史》卷29《五行二》)旱災山東(今山東地區)山東旱。(《明史》卷30《五行三》)地震山東(今山東地區)正月庚辰,山東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水災1.陽武(今河南原陽)

  2.原武(今河南原陽西)、開封(今河南開封)、陳州(今河南淮陽)、項城(今河南項城)、太和(今安徽太和)、潁州(今安徽阜陽)、潁上(今安徽潁上)、壽州正陽鎮(今安徽壽縣正陽鎮)決口:

  1.正月庚寅,河決陽武,發軍民塞之,免被水田租。(《明史》卷3《太祖紀三》)

  2.四月,河水暴溢,決原武黑洋山,東經開封城北五裏,又東南由陳州、項城、太和、潁州、潁上,東至壽州正陽鎮,全入於淮。(《明史》卷83《河渠一》)北平(今北京)、河間(今河北河間)洪澇:

  十月,北平、河間二府水。(《明史》卷28《五行一》)旱災京師(今江蘇南京)自三月至是月不雨。(《明太祖實錄》卷208“洪武二十四年五月乙卯”)地震西安府(今陝西西安)三月壬子,夜,西安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08“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壬子”)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水災陽武(今河南原陽)、開封(今河南開封)決口、洪澇:

  正月,河決陽武,開封州縣十一俱水。(《明史》卷28《五行一》)1.崇明縣(今上海崇明)

  2.東安(今河北廊坊)、文安(今河北文安)洪澇:

  1.二月庚辰,戶部奏:蘇州府崇明縣濱海之田鄰海潮淹沒民無田耕種者凡二千七百戶。(《明太祖實錄》卷216“洪武二十五年二月庚辰”)

  2.三月甲申,北平府東安、文安等縣被水災貧民二千五百餘人,流移乏食,上命有司悉免其租徭,賑濟之。(《明太祖實錄》卷217“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甲申”)旱災京師(今江蘇南京)夏四月庚寅,旱,詔群臣直言得失,省獄囚。(《明史》卷3《太祖紀三》)地震昆明縣(今雲南昆明)、河陽縣(今雲南澄江)二月丙寅,雲南府昆明縣、澂江府河陽縣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16“洪武二十五年二月丙寅”)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水災1.青(今山東青州)、兗(今山東兗州)、濟寧(今山東濟寧)

  2.長山縣(今山東鄒平東)洪澇:

  1.十一月,青、兗、濟寧三府水。(《明史》卷28《五行一》)

  2.十二月己卯,山東濟南府長山縣水,傷民田。(《明太祖實錄》卷230“洪武二十六年十二月己卯”)旱災1.京師(今江蘇南京)

  2.興化縣(今江蘇興化)

  3.鹽城縣(今江蘇鹽城)1.大旱,詔求直言。(《明史》卷30《五行三》)

  2.四月壬辰,直隸高郵州興化縣奏:天旱,民饑,已發預備倉糧賑貸衣。以其數未聞。(《明太祖實錄》卷227“洪武二十六年四月壬辰”)[3]3.五月乙卯,直隸淮安府鹽城縣歲旱,民饑,知縣吳思齊發預備倉糧之半賑之,以其數來聞。(《明太祖實錄》卷227“洪武二十六年五月乙卯”)霜災榆社(今山西榆社)四月丙申,榆社隕霜損麥。(《明史》卷28《五行一》)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水災寧陽(今山東寧陽)決口:

  三月,寧陽汶河決。(《明史》卷28《五行一》)1.樂安縣(今山東廣饒)、嶧縣(今山東棗莊嶧城區)

  2.青州(今山東青州)、鄒平(今山東鄒平)

  3.滋陽縣(今山東兗州)洪澇:

  1.正月壬寅,免山東青州府樂安等縣田租。先是,青州府樂安縣及兗州府嶧縣以水災聞,命戶部遣官核實。至是,詔免其租三千餘石。(《明太祖實錄》卷231“洪武二十七年正月壬寅”)

  2.二月甲午,初山東青州諸府,鄒平諸縣被水災者凡一十七處,布政司以聞,詔免其租稅。(《明太祖實錄》卷231“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甲午”)

  3.六月丁醜,兗州府滋陽縣丞劉奉言:河水泛溢,浸沒民田三百六十餘頃。詔戶部遣官核實,免其賦稅。(《明太祖實錄》卷233“洪武二十七年六月丁醜”)地震1.2.3.泉州府(今福建泉州)

  4.興化府(今福建莆田)1.四月壬申,福建泉州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32“洪武二十七年四月壬申”)

  2.五月辛醜,福建泉州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33“洪武二十七年五月辛醜”)

  3.八月戊辰朔,福建泉州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34“洪武二十七年八月戊辰朔”)

  4.十一月甲辰,福建興化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35“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甲辰”)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水災德州(今山東德州)洪澇:

  八月,德州大水,壞城垣。(《明史》卷28《五行一》)地震1.鶴慶府(今雲南鶴慶)、劍州(今四川劍閣)

  2.劍川州(今雲南劍川)1.九月乙未,雲南鶴慶府、四川劍州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41“洪武二十八年九月乙未”)

  2.九月丁巳,劍川州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41“洪武二十八年九月丁巳”)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地震泉州(今福建泉州)十二月壬辰,福建泉州府地震。(《明太祖實錄》卷248“洪武二十九年十二月壬辰”)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水災開封(今河南開封)決口:

  八月丁亥,河決開封,三麵皆水,犯倉庫。(《明史》卷28《五行一》)淮安府(今江蘇淮安)連雨:

  十月己卯,詔免淮安府今年田租,以淫雨傷稼故也。(《明太祖實錄》卷255“洪武三十年十月己卯”)明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水災高郵州(今江蘇高郵)、泰州(今江蘇泰州)洪澇:

  五月丁卯,高郵州、泰州大水,詔免其田租。(《明太祖實錄》卷257“洪武三十一年五月丁卯”)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水災蘇家橋(今河北霸州東南)大雨:

  三月乙卯夜,燕王營於蘇家橋,大雨,平地水三尺,及王臥榻。(《明史》卷29《五行二》)地震京師(今江蘇南京)三月甲午,京師地震,求直言。(《明史》卷4《恭閔紀》)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明惠帝建文三年(1401年)明惠帝建文四年(1402年)蟲災京師(今江蘇南京)夏,京師飛蝗蔽天,旬餘不息。(《明史》卷28《五行一》)明成祖永樂元年(1403年)水災1.章丘(今山東章丘)

  2.安丘縣(今山東安丘)決口:

  1.五月,章丘漯河決岸、傷稼。(《明史》卷28《五行一》)

  2.八月,安丘縣紅河決。(《明史》卷28《五行一》)南海(今廣東南海)、番禺(今廣東廣州)海溢:

  五月丙午,廣東南海、番禺二縣颶風,海潮溢,漂民廬舍,溺死三十五人。事聞,命戶部速遣人撫視死者,恤其家。(《明太宗實錄》卷20下“永樂元年五月丙午”)1.京師(今江蘇南京)

  2.上海縣(今上海)

  3.南昌衛(今江西南昌)

  4.建寧衛(今福建建甌)

  5.連州(今廣東連州)、河源(今廣東河源)、曲江(今廣東韶關曲江區)、英德(今廣東英德)

  6.昆山縣(今江蘇昆山)

  7.西華縣(今河南西華)連陰雨:

  1.三月,京師霪雨,壞城西南隅五十餘丈。(《明史》卷29《五行二》)

  2.四月己未,戶部言:直隸上海縣水,民饑,命以見儲粟驗口賑之,凡四萬九千九十石有奇。(《明太宗實錄》卷19“永樂元年四月己未”)

  3.六月己巳,江西南昌衛言:雨水壞城垣及門,命俟農隙修之。(《明太宗實錄》卷21“永樂元年六月己巳”)

  4.七月,建寧衛霪雨壞城。(《明史》卷29《五行二》)

  5.七月丙戌,廣東布政司言:水壞連州儒學及河源、曲江、英德三縣城垣、廨宇、壇廟,乞修理。從之。(《明太宗實錄》卷21“永樂元年七月丙戌”)

  6.七月乙未,戶部言:直隸昆山縣水。命給粟賑其民,凡給六千二百八十石。(《明太宗實錄》卷21“永樂元年七月乙未”)

  7.九月壬午,工部言:河南陳州西華縣沙河水溢,衝決堤堰,以通黃河,傷民禾稼,乞量起民丁,趁農隙修築。從之。(《明太宗實錄》卷23“永樂元年九月壬午”)蟲災1.清豐(今河南清豐)

  2.乾州(今陝西乾縣)

  3.淮安(今江蘇淮安)、安慶(今安徽安慶)

  4.河南(今河南地區)

  5.山東(今山東地區)、山西(今山西地區)、河南(今河南地區)1.正月丁酉,大名府清豐等縣蝗,民饑,戶部請以元城縣所貯糧四萬餘石賑之。從之。(《明太宗實錄》卷16“永樂元年正月丁酉”)

  2.三月甲午,陝西乾州言:州糧該輸岷州衛,每歲於鞏昌易粟轉輸。今其地蝗,田稼無收,乞以麥、豆代輸。從之。(《明太宗實錄》卷18“永樂元年三月甲午”)

  3.四月丁卯,直隸淮安及安慶等府蝗,上命戶部遣人捕之,仍驗所傷稼,免其租稅。(《明太宗實錄》卷19“永樂元年四月丁卯”)

  4.五月丁酉,河南蝗,免今年夏稅。(《明史》卷6《成祖紀二》)

  5.夏,山東、山西、河南蝗。(《明史》卷28《五行一》)地震1.潮州府(今廣東潮州)

  2.北京(今北京)

  3.山西(今山西地區)、寧夏(今寧夏地區)1.八月辛未,廣東潮州府地震。(《明太宗實錄》卷22“永樂元年八月辛未”)

  2.冬十一月甲午,北京地震。(《明史》卷6《成祖紀二》)

  3.十一月,山西、寧夏地震。(《明史》卷30《五行三》)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年)水災1.2.開封(今河南開封)決口:

  1.九月,河決開封,壞城。(《明史》卷28《五行一》)

  2.冬十月丁醜,河決開封。(《明史》卷6《成祖紀二》)1.蘇(今江蘇蘇州)、鬆(今上海鬆江區)、嘉(今浙江嘉興)、湖(今浙江湖州)

  2.湖廣(今湖南、湖北)、江西(今江西地區)

  3.和州(今安徽和縣)洪澇:

  1.六月,蘇、鬆、嘉、湖四府俱水。(《明史》卷28《五行一》)

  2.七月,湖廣、江西水。(《明史》卷28《五行一》)

  3.十一月戊申,直隸和州民言:州銅城閘上抵巢湖,下接揚子江,圩岸七十餘處為江潮衝決,壞禾稼,乞修築。從之。(《明太宗實錄》卷36“永樂二年十一月戊申”)1.新安衛(今安徽歙縣)

  2.北京(今北京)連陰雨:

  1.七月,新安衛霪雨壞城。(《明史》卷29《五行二》)

  2.八月,霪雨壞北京城五千餘丈。(《明史》卷29《五行二》)蟲災滎澤縣(今河南鄭州西北)正月庚申,河南鄭州滎澤縣言:蝗蝻傷稼,稅糧乞以豆菽代輸。從之。(《明太宗實錄》卷27“永樂二年正月庚申”)地震1.京師(今江蘇南京)、濟南府(今山東濟南)

  2.開封府(今河南開封)1.十一月癸醜,夜,京師地震,濟南府城西地震,有聲。(《明太宗實錄》卷36“永樂二年十一月癸醜”)

  2.十一月甲寅夜,河南開封府地震。(《明太宗實錄》卷36“永樂二年十一月甲寅”)瘟疫京師(今江蘇南京)三月,京師天下工匠集京師者疫死。(《古今圖書集成·庶徽典·曆象匯編》卷114)雹災洛陽縣(今河南洛陽)七月壬午,河南府洛陽縣雨雹傷稼。(《明太宗實錄》卷33“永樂二年七月壬午”)明成祖永樂三年(1405年)水災1.溫縣(今河南溫縣)

  2.杭州(今浙江杭州)洪澇:

  1.三月,溫縣水決堤四十餘丈。濟、澇二水溢。(《明史》卷28《五行一》)

  2.八月,杭州屬縣多水,淹男婦四百餘人。(《明史》卷28《五行一》)1.馬村(具體不詳)

  2.曆城縣(今山東濟南曆城區)決口:

  1.二月丁卯,河南布政司言:河決馬村堤。命本司官躬督民丁修治。(《明太宗實錄》卷39“永樂三年二月丁卯”)

  2.三月壬申,修山東曆城縣小青河等處水決堤岸。(《明太宗實錄》卷40“永樂三年三月壬申”)旱災懷遠(今安徽懷遠)、金州(今陝西安康)直隸鳳陽府懷遠等縣及陝西漢中府金州言:春、夏不雨,民不及耕而秋種頗收,乞以豆、麥折輸稅糧。從之。(《明太宗實錄》卷47“永樂三年十月乙亥”)蟲災延安(今陝西延安)、濟南(今山東濟南)五月,延安、濟南蝗。(《明史》卷28《五行一》)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水災1.陽武(今河南原陽)

  2.宣城縣(今安徽宣城)

  3.豐城縣(今江西豐城)

  4.溧水縣(今江蘇溧水)

  5.宛平(今北京豐台區)、昌平(今北京昌平區)決口:

  1.修陽武黃河決岸。(《明史》卷83《河渠一》)

  2.二月辛巳,寧國府宣城縣民一言:縣境內一十九圩近潦水,衝決堤岸二千九百餘丈,恐春水泛溢,有妨農種,乞預修築。從之。(《明太宗實錄》卷51“永樂四年二月辛巳”)

  3.二月丙戌,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民言:縣境穆湖等處圩岸為水蕩決三千三百餘丈,乞發民修築。從之。(《明太宗實錄》卷51“永樂四年二月丙戌”)

  4.五月乙未,溧水縣言:水決儀鳳等鄉圩岸,妨民耕種,請用民丁修築。從之。(《明太宗實錄》卷54“永樂四年五月乙未”)

  5.八月癸卯,北京刑部言:宛平、昌平二縣,西湖景東牛欄莊及清龍華家甕山三閘水衝決堤岸百六十丈。命發軍民修治。(《明太宗實錄》卷58“永樂四年八月癸卯”)1.常州(今江蘇常州)、安慶(今安徽安慶)、廬州(今安徽合肥)、六安(今安徽六慶)

  2.嵩(今河南嵩縣)、溫(今河南溫縣)

  3.嘉興縣(今浙江嘉興)

  4.海鹽縣(今浙江嘉興海鹽)洪澇:

  1.五月丁酉,戶部言:直隸常州、安慶、廬州及六安等州、縣水,民饑。命給米稻賑之,凡給九萬六千七百五十石。(《明太宗實錄》卷54“永樂四年五月丁酉”)

  2.六月己卯,戶部言:河南嵩、溫等四縣水,民缺種糧。命給貸之。(《明太宗實錄》卷55“永樂四年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