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七節 消極救災措施

  中國古代由於科技文化的局限,在遇到自然災害之時除了積極救治外,往往還通過各種迷信手段以此來消弭災害。這其中最重要的是信奉各種神祇,所謂“國之大事,莫先於事神,肆古昔帝王率用茲道”。明代也信奉諸多神類,以圖風調雨順,天災不降,國泰民安。當時信奉神祇主要有:城隍神、山神、水神、社稷、雷神、藥王神、蝗神以及其他一些地方上有影響的神類。

  (一)城隍神

  明初製定府州縣城隍,用以旱來禱雨,雨而祈晴,從而首次將城隍神納入國家祀典。並且封“京都為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開封、臨濠、太平、和州、滁州皆封為王。其餘府為鑒察司民城隍威靈公,秩正二品。州為鑒察司民城隍靈佑侯,秩三品。縣為鑒察司民城隍顯佑伯,秩四品。袞章冕旒俱有差”。“凡聖誕節及五月十一日神誕,皆遣太常寺堂上官行禮。國有大災則告廟。在王國者王親祭之,在各府州縣者守令主之”。

  (二)山神

  明代列入國家祀典的山神,最主要的是“五嶽”、“五鎮”。五嶽之神為:“東嶽泰山之神,南嶽衡山之神,中嶽嵩山之神,西嶽華山之神,北嶽恒山之神”。這五嶽分別位於:山東泰安州、湖廣衡山縣、河南登封縣、陝西華陰縣、山西大同府渾源州。五鎮之神為:“東鎮沂山之神,南鎮會稽山之神,中鎮霍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北鎮醫無閭山之神”。這五鎮分別位於:山東青州府臨朐縣、浙江會稽縣、山西霍州、陝西隴州北、遼東廣寧衛。

  (三)水神

  明代的水神相當之多,最初列入國家祀典的水神,最主要的是“四海”、“四瀆”。四海之神分別為:“東海之神,南海之神,西海之神,北海之神”。分別位於:山東萊州府、廣東南海縣、山西蒲州、河南懷慶府濟源縣。四瀆之神分別為:“東瀆大淮之神,南瀆大江之神,西瀆大河之神,北瀆大濟之神”。分別位於:河南南陽府泌陽縣、四川成都府、山西蒲州、河南懷慶府濟源縣。

  除此之外,明代政府還公布了其他一些比較重要的水神。

  如大小青龍神,相傳為二童子所化,一大一小,有祈雨之應。洪熙元年(1425年)因久旱派出官員禱於大青龍和小青龍之神,不過一日則天降大雨,因而便“封大青龍神為弘濟大青龍神,小青龍為靈顯小青龍神”,而且在這以後凡是京城內有水旱災象,明政府均要派官員祭此大小青龍二神。

  金龍四大王,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時任左副都禦史的徐有貞奏請在沙灣河決處,建造“金龍四大王祠”,帝從其請,“命有司春秋致祭”。

  開封以東的黃陵岡原有“昭應河神之祠”,但因此處瀕臨黃河,屢次河決,神祠遭到破壞。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總理河道趙璜請求重造神祠,令有司致祭,得到朝廷的批準。

  隆慶四年(1570年)八月,穆宗下詔在夏鎮、梁山各建一座河神祠,名為“洪濟昭靈”,由夏鎮閘、徐州洪主事負責每年春秋兩次致祭。

  其他水神還有,萬曆時冊封金山黑龍潭龍王為“護國濟民神應龍王”,以及漕河沿岸的“張將軍”、“柳將軍”、“耿七公”、“呂梁洪神”等。

  (四)社稷

  社稷是明代崇奉的最重要的神祇之一。明初洪武年間(1368~1398年),就定下祭祀之製。當時“凡各處鄉村、人民,每裏一百戶內立壇一所,祀五土五穀之神,專為祈禱雨暘時若,五穀豐登。每歲一戶輪當會首,常川潔淨壇場,遇春秋二社,預期率辦祭物。至日約聚祭祀,其祭用一羊一豕,酒果、香燭隨用,祭畢就行會飲。會中先令一人讀抑強扶弱之誓,其詞曰:‘凡我同裏之人,各遵守禮法,毋恃力淩弱,違者先共製之,然後經官。或貧無可贍,周給其家,三年不立,不使與會,其婚姻喪葬有乏,隨力相助,如不從眾,及犯奸盜、詐偽,一切非為之人,並不許入會’”。由上可以看出,明代祭祀社稷的目的就是為祈求風調雨順,災害不加,五穀豐登。

  (五)雷神

  明代崇信的雷神,一為自然之雷;二為陳朝時雷州人陳文玉,死後神化,被當地百姓奉為雷神。明代的廣東雷州英榜山,有雷神廟,廟中之神,端冕而緋,左右還列侍天將,堂後又有雷神十二軀,以應十二方位,還供奉有雷公、電母、風伯、雨師諸神。此廟名為“雷震”,建於陳朝,五代十國時南漢將其列入祀典,宋時被封為王爵,明初改稱為“雷司”。每年二月,雷將大聲之時,當地知府就至雷神廟為雷司開印。八月,雷聲將閉藏之時,知府再至廟為雷司封印。六月二十四日,雷州人必供雷鼓,用來酬勞雷神。

  (六)藥王神

  明代國家的藥王廟在北京天壇之北,為武清侯李誠銘所立。廟內祭祀伏羲、神農、黃帝,並且將秦漢以後的名醫附祀。每月朔、望民間那些已經用藥或未用藥、藥已有效或無效之人,就在此廟焚香、燒紙,祈禱藥王保佑身體健康。此外太醫院內還設有三皇廟,為祭祀古代神醫之廟。三皇分別為伏羲、神農、黃帝,其他配祀的名醫有華佗、孫思邈等數十人,每年仲春、仲冬的上甲日遣大臣行禮,並定為製度。

  (七)蝗神

  明代國家崇奉的蝗神是“八蠟”和“劉猛將軍”。八蠟信仰曆史悠久,載於《周禮》、《禮記》等儒家典籍。八蠟之祀,一先嗇、二司嗇、三百穀、四農、五郵表畷、六貓虎、七坊、八水庸。八蠟之神,無所不主,其創設功能也比較齊全,到後來八蠟廟多成為祭祀蝗蟲或者驅蝗神的廟宇,民間尤其如此。劉猛將軍是載在祀典的驅蝗正神,是國家崇信的禳除自然災害神靈的重要代表。劉猛將軍的出現比較晚,關於劉猛的傳說有好幾個版本,總起來說,有劉錡說、劉銳說、劉宰說、劉承忠說等。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神祇,溫州府的橫山周公廟每值大水有顯應,唐代被封為“平水顯應公”,不久便“加王爵”,宋代加“通天護國仁濟之號,從祀效壇,賜廟號曰仁濟”,洪武初年,封其號為“橫山周公”。另外,福建媽祖信仰更是影響深遠。

  有了這麽多的神祇,對神的祭祀是當時從上至皇帝下到黎民百姓最重要的社會活動之一。京城是帝國政府統治的根本之地,因而明統治者對京城境內的災害現象尤為重視,一旦雨雪愆期或是久雨等,皇帝便時時會親自領頭齋戒、祭告,並派出官員到京城內的寺觀、祠廟、神祇等地四處祈禱。如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上以春久不雨,告祭於風雲雷雨嶽鎮海瀆山川城隍旗纛諸神”。正統三年(1438年)六月,“遣官祭大、小青龍之神,以久不雨故也”。另外,可能緣於增加應驗機會的心理,往往官員都是禱遍整個京城的神祇才肯罷休。景泰四年(1453年)五月,“以久不雨,命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等二十人遍禱於在京寺”觀。景泰五年(1454年)三月,“以久不雨,遣太保寧陽侯陳懋等遍禱在京寺觀及龍潭之神”。成化八年(1472年)“夏四月,京師久旱,運河水涸。癸酉,遣使禱於郊社、山川、淮瀆、東海之神”。

  地方官員在地方上也經常身先示範,組織祈攘活動。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直隸大名府濬縣蝗蝻生發,“知縣王士廉齋戒,率僚屬耆民祠於八蠟祠”。永樂年間(1403~1424年),浙江處州府境內原本郡多虎及旱蝗,知府謝子襄親自禱於神,“大雨,二蝗盡死,虎亦遁去”。正統年間(1436~1449年),福建泉州府知府尹宏在任時“旱禱輒雨,歲因以豐”。

  “禦災捍患”是神的職責。大致說來同人一樣,神類也各司其職,因而在不同類型的災害發生後,祈神、祭神活動裏神的主角也會有相應的轉換。在地方上出現嚴重的瘟疫時,政府便會派出官員作代表象征性地祭告當地的山神。永樂九年(1411年)陝西境內發生大的疫病,死亡者眾,當時朝廷“遣戶部侍郎王彰往祭西嶽華山及陝西山川等神”。正統十年(1445年),由於“浙江台、寧、紹三府,陝西西安府各奏瘟疫”,“遣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講學士王英祭南鎮會稽山之神,通政使司右參議湯鼎祭西嶽華山之神,西鎮吳山之神”。在與水利有關的疏河道、修堤岸的情況下,祭告的對象則為水神,主要是河神和江神。如由於南京龍江關等處堤岸屢次被衝決,因此正統二年(1437年),“命襄城伯李隆禱於大江之神”。景泰三年(1452年),在疏濬東昌河灣河道時,“遣工部左侍郎趙榮祭河泊之神”。另外,地方上延續下來的一些神類如果對消除某種災害特別靈驗,在這種災害發生時便會成為祈禱的對象,如宣德十年(1435年)保定蝗災蔓延,當時左通政周銓“聞清苑縣有神祠一區,祠旁古碑載滅蝗靈驗甚悉,遂率知府周監等往禱之,三日蝗果滅”。

  總之,明代時的崇神、祭神既是當時人們愚昧無知、科學知識貧乏的表現,也是麵對自然災害無奈的一種表現,是人們對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美好願望的一種精神寄托。我們不應該以現今眼光來批判當時人們的這種活動,而應當給予充分理解。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