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有“霜打萬頃枯”之說並對其冠之以“殺霜”之惡名。其實霜是一種天氣現象,真正能夠成為災的就是霜凍,霜凍是指在比較溫暖時(日平均氣溫在10攝氏度或以上)當空氣溫度短時間內突然下降到農作物生長所需最低溫度以下時使農作物遭受凍害的現象。農作物遭受霜凍之害是因為形成霜時的低溫。當植物體溫度降到零度以下時,植物細胞間隙的水分結冰,並不斷吸收細胞內部的水分,使其脫水而導致其原生質膠體物質凝固,同時冰晶不斷增大,也會使細胞遭受機械損傷而受害。且霜後往往陽光強烈,氣溫急劇上升,這會使細胞間的冰塊迅速融化成水,而這些水分在還未能被細胞逐漸吸收前就被大量蒸發,這樣就造成了作物脫水枯萎甚至死亡。當然,無霜時的低溫同樣也會凍害作物。可見,霜凍不是天氣現象,而是一種生物學現象。有霜時作物遭受凍害,稱為霜凍。而人們又把無霜時作物遭受的凍害叫“黑霜”或“殺霜”。
霜災主要危害農作物,前麵也提到有“霜打萬頃枯”之說,並有“殺霜”之惡名。明代霜災的危害也是如此,如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四月丙申,榆社隕霜損麥”。成化二年(1466年)“四月乙巳,宣府隕霜殺青苗”。正德八年(1513年)“四月乙巳,文登、萊陽隕霜殺稼。丙辰,殺穀”。